1

安徽与江苏在明朝时二省合一为江南省,清兵入关后分成两省,其中安徽取安庆与徽州的首字,称为安徽。

八十年代应当是出于打出黄山旅游品牌的缘故,改成黄山市。改名后可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久而久之,怀疑会让人忘了安徽的由来,不仅仅会遗失精神上的财富,还会产生传承上的迷惘。

不知道黄山市目前还有哪些地方带徽字,我没去过,随着时间的流失,如果不加以保护,新生代将不知道徽字的由来,可能还会莫名其妙地发牢骚:为什么有个徽字?

而徽州特色,徽州文化在历史上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徽州建筑,徽商更是不可抹灭的存在!刚在网上搜了关于徽州的特色,这里不照抄了,想看的可以自己去搜了看。

名字改来改去意义已经不大,但徽州的文化传承不但应当加以保护,还要加以发扬,让新生代能在徽州文化里得益,才能使传承不断,希望永在。

最佳贡献者
2

八十年代有些人头脑一发热,就草率地把徽州改成了黄山市,现在看来改名太过随意。徽菜,徽商,徽文化,徽派建筑,一个"徽"字富含文化气息,又蕴含许多的历史积淀。如果没有徽州,安徽省的名称从何而来?当然,当时之所以改名也有当时的考量:

第一,为了使当地名声更响亮,提高其知名度。黄山的名声响彻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徐霞客对黄山赞誉有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于是决策者就决定充分利用黄山的响亮名声,就把徽州改为了黄山市。

第二,改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高,人们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各地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既然有了黄山这个金字招牌,为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把徽州改成了黄山市。黄山就在黄山市,非常直截了当。

之所以现在被吐槽,是人们对地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地方的地名一般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尽量不要轻易改动,尤其是徽州更为明显。现在有许多人支持把黄山市改回徽州市,你认为呢?

3

我最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本人是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人。八六年取消太平县成立县级黄山市,既小黄山市。当时太平县人囗只有十六七万,面积具体我不太清楚。黄山风景区南门汤囗镇,北门耿城镇,后来开发的东门谭家桥镇和西门焦村镇都在太平县。太平县是山区,交通不便。八十年代我国基建能力有限,造桥和开隧道相当困难,机场和铁路难建,到黄山来旅游的游客必须经徽州(屯溪)方向来太平县上黄山。从当时的情况看,要想把黄山品牌打到世界去,交通上就限制了。到八八年,上级决定把黄山市迁往屯溪,改徽州为黄山市,小黄山市(太平县)改黄山区。也不能说是决策上错误。如果以今天的基建能力,高铁,机场都可以在现在的黄山区建造了。因为黄山风景区都在黄山区范围。告诉头条的朋友们,现在的游客可以从几条高速直达黄山区上黄山,不用绕屯溪了。高铁正在建设中,到2024年可通车,高铁站叫黄山西站。离黄山北门三公里,西门四公里,东门十几公里,南门二十公里,如果您来黄山风景区游玩,直达黄山区,不要绕黄山市,因为黄山市离黄山风景区还有八,九十公里。欢迎来黄山旅游。

4

主要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将徽州改为了当时更为国内外所知的黄山。

1979年,邓小平在徽州地委的领导陪同下上了黄山,他指示“徽州要有点雄心壮志,要把黄山牌子打出去,把黄山建成全国最富的地方”,此时黄山的行政区划是下图的彩色区域

在总设计师的推动下原属安徽省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管辖的黄山管理处撤销,成立了厅级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但是随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黄山管理局权力过小,当时黄山管理局虽有一定自主权,但管辖范围仅限于风景区内的127平方公里,山下大门以外就无权管理了,而黄山管理局又不属于当地政府管理范围。这导致黄山的物资供应都是由当地政府说了算,这就给黄山造成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因为当地政府不可能将物资优先供应给“外人”。经过多方探讨后安徽省政府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一个黄山市。于是到1983年,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小黄山市)。同时,将歙县北部的黄山乡(汤口)划到县级黄山市中,完成了对黄山资源的整合。如下图所示:

但是县级黄山市的出现意味着黄山与徽州地区将分而治之,因为此时的县级黄山市是由省直辖。因此黄山管理局、小黄山市、徽州地区,再加上徽州地区管辖的歙县形成“三国四方”,各方之间矛盾不断。黄山作为当时徽州地区的一块香饽饽,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县级黄山市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徽州地委却得不到好处。因此不久后徽州地委就向省委、省政府发出书面请示报告,要求撤销徽州地区行署、设立徽州市,原由徽州地区管辖的行政区域以及由省管县级黄山市都划归徽州市管辖。1986年6月4日,省委、省政府将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业务上以省为主;县级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

黄山的管理体制问题震动了北京方面,1987年5月,国务委员、国务院旅游经济协调小组组长谷牧至徽州和黄山视察。在相关各方的会议上,谷牧表态,要把黄山作为全国旅游重点来抓,进一步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改革的原则不能是别的考虑,只能是有利于黄山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围绕这个根本目的,中共徽州地委、徽州地区行署提交给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黄山管理体制设立徽州市的报告》。报告中称,根据谷牧的指示精神,从徽州、黄山的实际出发,解决黄山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坚持徽州、黄山合而治之的指导思想。报告中建议,新成立的徽州市最好定名为黄山市,将小黄山市更名为太平市或太平县。把黄山这个名称放在更大范围内,符合大旅游的观点,这样可以把黄山和整个徽州更加紧密融为一体。最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这就是俗称的“大黄山市”,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变成了下图彩色的部分所示:

原本提出属徽州地区的歙县、绩溪、旌德、石台、休宁、祁门、黟县这七县均归新成立的大黄山市管辖,但最终方案仅保留了四县。胡云龙解释说,将石台县划归给安庆地区,旌德、绩溪两县划给宣城地区,是因为有民政部门担心撤地改市后“摊子太大、带不动”;而小黄山市历史属于宣州,没有改回“太平”本名,则是为了照顾宣城和太平县人的情绪。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之前县级黄山市不被徽州地区所领导而产生的矛盾。随后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黄山管理局在级别与人员编制不变的基础上,更名为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条例规定:“黄山市人民政府建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管委会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之前黄山管理局与徽州地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总结一下:八十年代之所以把徽州改成黄山市,就是想利用黄山的世界级的名声发展旅游业打造一个旅游为主导的经济模范强市。因此无论是变更区划还是改名都是为了这一个根本目的而服务的。

5

徽州改名黄山市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为了整合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

说到徽州与黄山,很多人很快能想到徽州专区、徽州地区、县级黄山市、地级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等地名。

虽然都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弄明白的人不多。如果搞清了这几个地名的变迁,那么徽州改名黄山的考量就清楚了。

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徽文化的地方(皖南、赣东北)都可以称为徽州。但从狭义上讲,古代徽州指的就是一府六县。

一府为徽州府,六县为休宁、歙(shè)县、祁门、绩溪、黟县、婺源。

古代徽州与宣州相邻,黄山就是两州的界山,位于徽州歙县、休宁县和宣州太平县之间,景区为太平和歙县共有。

黄山市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及歙县、休宁县、黟县和祁门县。

从南宋开始,黄山的管理部门就设在歙县,一直到清末。现在黄山区的汤口镇,曾经就叫黄山乡,过去一直属歙县。

现在的徽州区,过去也属歙县,屯溪区则在过去一直属于休宁县。在宋代以前,徽州的名称为歙州,下辖一府六县。

宋徽宗时期,歙州改名为徽州,其区划一直未变,持续了800多年。

在国民政府时期,婺源曾两次脱离徽州,被划入了江西。1949年初,徽州故地歙县成立了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徽州专区,新中国成立后,皖北、皖南行署被设立,皖南行署包括宣城、池州、徽州专区及芜湖。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安徽省。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安徽省的行政区划一直在变化调整中,此处不再详述。

到了80年代,安徽南部增设徽州地区,类似于地级市,管辖范围要比古徽州大的多,新增了石台、太平和旌德三县。

区委所在地为县级屯溪市。当时政府决定统筹发展黄山旅游业,先将歙县的黄山乡改名为汤口镇,并将划给太平县。

接着又将太平县改名为县级黄山市,这样一来,决心发展旅游业的县级黄山市得到不少实惠,而徽州地委却拿不到。

省里的很多决定直接越过徽州地委下到县级黄山市,这样就使地委和省委产生分歧,进而给旅游管理带来混乱局面。

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解决现存的矛盾,怎么办呢?只能进行区划改革。1987年,县级黄山市和屯溪市被撤销。

同时设立地级黄山市取代徽州地区,县级黄山市改名黄山区,屯溪市改名为屯溪区,歙县四镇三乡划出成立徽州区。

原属徽州地区的旌德、绩溪两县划归宣城,石台县则划归给池州。从面积上讲,地级黄山市的面积要小于徽州地区。

徽州从此便销声匿迹,只留下了名不副实的黄山市徽州区。地级黄山市仅包括古徽州的四个县、屯溪区和黄山区了。

现在的黄山区就是过去的太平县,该县设立于唐代,古时归宣州管辖,不在古徽州六县之中,但属于徽文化范围内。

近年来,有人提出想要恢复徽州地区,以便更好的展现皖南文化特色。从操作性来讲,可能比较困难,不那么现实。

试想一下,要想成立徽州地区,首先要撤销徽州区,还得要划回绩溪和婺源,婺源已经是江西名片,江西岂能同意?

划回绩溪可能还有希望,徽文化的核心有不少在绩溪。话虽如此,但更改区划涉及的问题很多,牵一发就会动全身。

现阶段来讲这个问题,还有些为时尚早,不具备可操作性。

综上,要理解徽州改名黄山这一过程,就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基于有效管理和发展旅游来考量的。

6

作为一个历史领域创作者,就应该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而不是人云亦云。国家对区域进行调整并重新命名,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而不是有些人说的拍脑袋。

1980年夏,中国农村改革总设计师万里与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黄山的合影,就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即将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为扩大对外旅游观光,便把久负盛名的黄山与太平的汤口镇从徽州地区单独划出来,成立黄山市。此时的黄山市与徽州地区一起属安徽省直属。

徽州在唐朝叫歙州,徽州的徽字源于宋徽宗的徽字,徽宗爱江南这个地方如痴如醉,便把知府定为徽州府,这就说明从宋朝开始,徽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徽州府一府八县,包括现在的江西上饶市的婺源县和安徽宣城市的绩溪县等。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的作用不断边缘化,在黄山市与徽州地区合并的取名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后经专家们反复论证,还是拟定黄山市作为合并后的名字上报,并于1987年得到民政部门正式批复。

在此,我想说的是专家的意见是正确的,科学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撤销徽州地区并不是消灭徽州文化,黄山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两大遗产,实际上就是徽州文化的升华,因而使徽州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狭隘的文化观点者认为,应当恢复徽州市,并将婺源划回来,这实际上阻碍了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革开放,既要突破思想禁锢,也要突破文化禁锢,徽州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7

徽州改为黄山,我想并非头脑发热的一时举动。看问题需要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否则不能够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徽州文化是重要的地域文化,这个认知是在明清历史认同情景下的认知。历史是发展的,地域文化不可能在日益现代化、全球化、社会主义化条件下继续延续下去。相反,经济发展成为80年代的主题,黄山是打造国际旅游的不二品牌。

把婺源拆开,把绩溪拆开,就是要破碎徽州的封闭文化,用新中国的整体文化意识取代地域文化意识,实现文化上的一致性。

从秦代以来,众多地域文化逐渐在国家融合中消失,这是历史的必然。徽州文化是徽州人的骄傲,但对14亿中国人而言,徽州文化只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现代中国早已不存在徽州文化,大一统文化背景下,徽州文化独自延续下去的基础早已不存在。

8

时代特色,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容易,头三十年不容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

近日,著名作家李辉以“文化传承”之名义,呼吁黄山市复名“徽州”,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黄山市首任市长也响应称“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黄山市民政部门则回应说“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以恢复文化传承为由更改地名,真的合适吗?

徽州改名黄山,固属草率,但黄山市已有三十年历史,为海内外所熟知,没有必要再改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地方为发展旅游,将行政区改用辖境内著名景点命名,如崇安县改名为武夷山市(1989年)、大庸市改名为张家界市(1994年)、南坪县改名为九寨沟县(1998年)、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2001年)等。1987年,安徽省的原徽州地区因境内辖有黄山风景区,改名为黄山市(地级);原黄山市(县级)成为其下的一个区。

如论者所言,黄山市丢掉“徽州”这个有900多年历史的旧称,确实失之草率,一则让城市名少了很多文化底蕴;二则,一个地方既有黄山市,又有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会给游客带来一定困扰。①但是,首先,地名的首要价值,不是文化传承,而是便利市民生活,黄山市改名至今已长达三十余年,无论是国内外游客,还是当地市民,都早已习惯了黄山市这一称谓,完全没有必要再大费周章地改回去。其次,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的重名,即便要通过改名来解决,从控制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讲,也应该优先更改低级别的地名,而非将“黄山市”该为“徽州市”。

以历史文化名义更换地名,并非中国特色。众所周知,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硅谷”,其在以去除殖民痕迹为宗旨的“去英国化”浪潮中,复名为“本加卢鲁”——当地坎纳达语对班加罗尔的传统称呼。改名后,当地公司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开启新一轮公关,让人们知道“本加卢鲁”就是“班加罗尔”;公司、店铺原有名称,也须改换,增加了实际经营成本。②黄山市也是如此,从1987年至今,政府、企业投入大量宣传费用,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些知名度,一旦改名,以前做的这些工作都要推倒重来。

黄山市的徽州文化园

更改地名,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更会给市民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

显性成本:襄樊改名襄阳,政府更改地图、牌匾、公章等开支,至少花费1亿元;石家庄如更名,则至少需要耗费超过10亿元的行政开支

自古以来,更改地名都不免浪费大笔行政开支。唐朝末年的权臣朱温,其祖父叫朱信,父亲叫朱诚,他就下令各地避讳,带有“信”或“诚”字的地名,一律更改,导致一批已经铸好的官印,必须重新刻字。朱温称帝后,甚至他曾祖的名讳都要避,更多地方被迫改名。③

现代社会地名更改,需要牵扯到的东西,远多于古代。一个地方改名的话,相关的中国地图、省区地图、县市地图,要改制重印;从市区、乡镇以下,直至村里所有单位的公章、牌匾、出版物、公文纸、单位信笺等,以及公民个人的各类证件,也都要换上新地名。此外,还涉及到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

200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当时有记者采访了天水最大的一家专业刻字社,得知更名前后,他们一共刻了2000多枚印章,其中400枚是入网管理的原子印章。一枚普通塑料印章50元,一枚入网印章150元,仅仅重刻这些印章,就要花去14万元。有人说,两区更名共花费2000万元,天水市方面则回应,“更名的直接费用为200万元到300万元”。④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有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一块高2.5米的标准不锈钢牌匾,其价格约在420—450元之间,而市内带有“襄樊”字样的公司、机关比比皆是。经计算,襄樊更名带来的行政开销至少要1亿元。⑤

比襄樊市更大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人口在1000万以上,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大庄”,为求“名实合一”,曾欲改名为正定市或西拍坡市。据专家估算,石家庄一旦改名,完成各项以旧换新,至少需要花费10亿元。相当于每个石家庄人需要缴纳更名税100元。⑥这些来自纳税人的财政收入,如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或者文化保护上,是不是更好呢?

隐性成本:地名更改后,市民需要改户口本、改身份证、改房产证、改经营许可证……等等,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是无法估算的

除了经费开支外,更改地名还会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查阅“中国襄阳政府网站”上的“网络问政”栏目,可以看到市民在襄樊改名襄阳后,遇到的种种问题。有市民迁移户口时,担心户口本上“湖北省襄樊市”的地址会影响进度;有市民看到新办的驾照上还是“湖北省襄樊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公章,询问“会不会证件有问题”;有市民在外地上学,毕业时要回迁户口,不知道户口迁入地是填襄樊,还是填襄阳。

有些情况,市民不得不更换证件。如一名市民2006年时办理的身份证,住址是襄樊市。2014年,他在原襄樊市下辖的宜城市工作,要办理摩托车驾驶证时,被告知“身份证上的地址名与现用名不符,不能办证”,当时政府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建议换一个新的身份证”。由办新证产生的往来路费、工本费,以及时间成本,只能由市民自己承担了。

2011年12月,襄樊改名一周年时,湖北记者浏览订票网站发现,很多客运站出发的预售长途汽车票上,终点站依然写的是襄樊,而非襄阳。而在北京机场,登机牌上中文是襄樊,可英文居然是“XIANGYANG”。要是使用语音查询航班电话,也只能查到襄樊的航班信息,若说“襄阳”,语音系统无法识别,报出错误的地名。⑦这显然给出行的市民带来了非常不必要的麻烦。

“襄阳网络问政”上的市民来信

黄山市复名一事,很多市民并不赞同,也无关徽州文化保护。政府如欲启动此事,应该先向社会公开改名显性、隐性成本,再征求当地民众意见

从黄山市的地方论坛上看,大多数市民对于“复名”一事持反对意见,并不关心所谓“徽州文化”。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与其纠结于城市名称,不如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面。如网友“sx博哥”说,“支持恢复徽州的都是那些老爷子们快退休了没事整点事,80、90后的谁愿意管那事,黄山不挺好,没事搞这个还不如想想怎么把黄山经济发展搞上去”。另一位网友“快渴死的鱼”也说,“把民生福利搞好一点,把工资提高一点才是硬道理,复名就是闲的蛋疼,图虚的有什么用。”

要发扬徽州文化,有没有徽州这个名字,并不重要。第一,原属徽州府的婺源和绩溪早已不在黄山市治下,即使恢复了徽州地名,也无法完整展现徽州文化。第二,近三十年来,虽无徽州之名,徽州文化也日益受人关注,常年举办有各类学术会议,甚至有安徽学者称,徽州学已是同藏学、敦煌学并列的“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之一”。⑧在文化景观上,黄山市歙县徽城的“徽州府衙”,以民居、祠堂、牌坊著名的“徽派建筑”,都是游客期望到访的著名景观。在黄山市辖下,西递、宏村民居建筑群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综而言之,在黄山市改名这件事情上,首先,政府必须充分调研得失,向社会公开改名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其次,必须征求当地民众意见,而不能仅凭部分文化界人士的呼吁,即草草行事。现行《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一个地方改名,最受影响的都是当地民众生活,任何人都不应在回避黄山民意的前提下,讨论徽州复名问题。

黄山市民有关徽州复名的讨论

注释

①许宗元:《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一一以徽州一黄山市为例》,《旅游科学》2002年第2期;②刘伉:《地名更改影响经济运作——以“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更名为例》,《地图》2011年第2期;③《旧唐书·哀帝纪》;④《甘肃天水市两区200万元更名引争议》,《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8日;⑤张宏伟《地方更名成本这笔账该怎么算》,《新民晚报》2011年1月8日;⑥《石家庄回应“改名”:不宜更改 也无规划》,《人民日报》2009年8月17日;⑦《湖北襄阳改名1年后航班公路查询仍为襄樊》,《京华时报》2011年12月25日;⑧徐学林:《烈呼吁要对徽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

一句话,没文化的人干的事。大概率后期会改过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