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意图指桑骂槐,借古讽今,但是耍了个小聪明,用错了地方。
先谈谈杜甫。杜甫作为诗人,在唐代的地位不高。有唐一代杜甫,从来都是一个二流诗人。唐代人自己所编选的唐诗选集,基本上都不会收杜甫的诗。在唐代人眼中,最能代表盛唐时代气息的不是杜甫,也不是李白,而是王维。杜甫的诗过于沉郁,和整个唐代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他在当时的社会接受度很低,唐代人当然不会去喷杜甫,只是无视杜甫。
把杜甫捧上神坛的是宋代人。北宋时期,千家注杜,三家注李。虽然并称李杜,但李白的影响力其实远不如杜甫。杜甫之所以在宋代颇受欢迎,是有多种原因的。一方面杜甫的诗较为契合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趣和意识倾向。另外一方面,杜甫的诗相对来说追求工整,但在整体气质上就没有唐代时很多诗人那种豪放的气息,不过却是学习写诗的范本。
随着造神运动的逐步推进,杜甫的诗名在明清时期更加上了一层台阶。纵观杜甫身后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杜甫本身不代表唐代的那个时代,是我们后人赋予了他这样一种地位和身份。
既然指桑骂槐,不如把槐树也请出来讨论一番。女作家方方的日记引发了轩然大波。应该说前期的讨论热点和现在的讨论热点已经完全不同了。
前期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对日记的内容进行讨论。现在的热点已经完全转入到了写作的动机上面。尤其是这本日记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即将出版。可以说,这几乎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样一个迅捷的出版背后必然是有着不可思议的资源调配的。这种资源调配,恐怕不是单纯的靠方方本人的能力就能够实现的。
这个时候不妨举一个例子。那就是1957年的时候,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将小说日瓦戈医生交给意大利出版商,在该国以译文形式出版。此书因为反应了前苏联社会当中不少负面性的内容,引发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人立即动用外交途径获得该小说的手稿,并以最快速度翻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出版。之后美国人又通过各种关系,要求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文学奖颁给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因为引发了严重的外交和文化冲突,在多重压力下,帕斯捷尔纳克宣布放弃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虽然不了解日记翻译出版的内情,但是单纯就这个速度来看,不客气的说背后必然有着西方财团和政治势力的介入。因此关于日记内容的讨论,已经让位给了日记写作动机的讨论。所以指桑骂槐,打错了方向。杜甫对于唐王朝的批评确实很严厉,但是杜甫从来没有和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结为一党,杜甫也没有和当时与唐王朝有着军事矛盾的突厥人,吐蕃人眉来眼去。事情的性质完全不同,当然就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方方本人写作日记的动机,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观察,还是说为了配合西方某些势力的政治目的。已经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方方本人当然是否定后者。但是她的行为却指向了后者。旁人不可能了解他的内心真实想法,但是可以通过行为来判断。我们只能说就目前的情况走向来看,不管她本人有意还是无意,她已经被西方的某些特定势力利用。这一点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原来一度支持她的人,现在开始反对她。
说到底是方方本人自己做错了事。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结果。至于日记内容的文学水准,不客气的说,实在没有什么可谈的。想要像杜甫的诗篇那样流传后世,肯定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