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就是一个成功的匪盗头目。

李自成是黄巢其实没有区别,只是民间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区别黄巢好歹还是地方黑社会头子,李自成则是一个政府的快递员,被裁员后无法生活,加上又在斗殴中杀了债主,还杀了妻子(怀疑通奸),被迫为匪。

当时李自成为匪是不得已的,两条人命肯定是死刑。

不是说李自成有什么思想觉悟,带着农民闹革命,实在是横竖是死,只能上山为王。

谁知道,李自成以自己的军阀能力,加上明末北方的大乱,竟然成为强悍的军阀。

而明军主力和满清决战,消耗殆尽。

比如崇祯十三年清军围困锦州,洪承畴增援对峙,十四年洪承畴兵败松山,据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三月,清军破城,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剩下的部队数量太少,质量太差,严重缺粮缺饷,不战自溃了。

其实,李自成并不难对付,明军几次将他打的裸奔。

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但与此同时,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明军被迫将主力调取对付满清,放过了李自成。

明军的失败,是政治失败,最终明军越打越少,李自成越打越多。

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李自成竟然意外的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成为大顺皇帝。

只是,此人的才华不够,也缺乏足够的野心,身边的幕僚档次又太低,出现严重战略错误。

比如,一片石大战,李自成用6万大军北上,结果遭到吴三桂和满清大约两三倍优势兵力围攻,几乎全军崩溃。

此时李自成的拙劣政治军事思想,就表露无疑。

他根本没有建立过稳定的根据地,所以根本无法短时间恢复损失。

再被满清的追击中,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从山海关一路溃败到九宫山,最终死于农民武装之手。

草包而已,没有大志,不脱离农民起义本质。

最佳贡献者
2

李自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最为辉煌的一件事,就是把大明王朝送进坟墓,这也成了李自成农民起义事业的巅峰。

从以往各个朝代看,靠农民起义推翻一个朝代的,并不多见,多数农民起义,他们的结局是被镇压的。

虽然他们的破坏力非常大,且严重削弱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像李自成这样,以农民起义军首领身份,直接打进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自尽,是很少见的。

农民起义的“魔咒”

但李自成依然没有逃脱中国农民起义的规律,那就是有足够的破坏力,却没有足够的创造力,他们往往善于毁掉所有的一切,却懒于创造,像朱元璋这样能够毁灭,也能够创造的农民起义领袖,十分罕见。

农民起义是在老百姓最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因此,起义初期,只要有一些利益,就会响应云集,这种利益,在李自成起义中,就体现在“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政治口号。

同时,农民起义除了口号,还会给响应者一些实际的好处,这些好处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比如,分地主家的房屋,土地,甚至可以娶地主家的小妾。

这种利益投入的本钱很少,因为老百姓已经临界死亡边缘,因此,不需要太多丰厚的实际利益,比如李自成,他解决了福王之后,获得了福王的所有家产,这些家产,大部分留给了自己的起义军将士,还有一部分,送给了百姓。

这些送出去的,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足够让老百姓感恩戴德。在唐朝时,魏征和王珪就曾经对打江山容易还是守江山容易,做出了讨论,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但这种容易,并不能改变李自成起义的艰苦,李自成曾经两次被打的全军覆没,最惨一次,手下只有十八个人活着。

但他两次都东山再起,可以说,李自成有了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才能两次东山再起。

和很多农民起义一样,在攻破北京,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李自成的内部迅速腐化,再加上清军的进攻,让李自成迅速失败。

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铁律,当农民起义把一个王朝瓦解之后,他们很难创造一个王朝,必然会有一些官僚阶层,摘取果实,以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

《明史》中的李自成

在明史中,没有李自成的单独列传,只有《流寇传》。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编纂最为详细,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全都写了上去,虽然读起来相当繁琐,却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李自成的一生。

从明史中看,李自成以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领袖,的确是流寇,虽然是写农民起义,但重要笔墨还是官兵的英勇无畏,崇祯皇帝的短视猜忌,而描写李自成,则比较黑化,比如他喜欢吃人心等等。

就连他手下的重要将领李信(也就是李岩),虽然明史中对这个人,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但也写了他不得已的事情。

这是正史对于农民起义的普遍印象,这是立场不同,阶级不同,所以产生的评价也不同,所以,在明史中的一些黑化的内容,也是不足为奇了。

但明史对于李自成的生平描写,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除了一些阶级性有关的评价以外,其他生平事迹,可以完全显现出李自成的事迹。

中国的史料,浩如烟海,而且,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写的很详细,明史已经是足够详细了,但李自成的传记也不过几千字而已。

这几千字,绝大多数是记事,极少的评价,不会把非常详细的过程写出来。所以,从明史中了解到的李自成,是一种很骨感的李自成。

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

在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一个文学家姚雪垠,开始对李自成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艺术创造,这个人写李自成,足足用了十余年,期间,光记录零星资料的便签,卡片,就多达三百万张,更别说查阅的资料了。

成书的《李自成》,字数达到五百万字,差不多是正史的一百倍。这部书详细的描写了明末这场农民起义,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历史演义小有不少虚构成分。

但历史小说不一样,他是以小说的写作风格,小说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有迹可循的,但又比正史的资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可读性也很强。

同时,在历史小说中,比正史更注意塑造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并不是一种定势思维。比如流寇就是流寇,英雄就是英雄,他会把人物塑造的更加丰满,更加具有多面性,把人物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出来。

比如,在姚雪垠的《李自成》这部书中,表现出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无畏,也描写了他们的明争暗斗,既描写了崇祯皇帝的勤政,也体现了明朝官吏的腐朽。

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更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可以更真实展现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因此,《明史》中的李自成,真实但不够丰富,而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则真实而丰富,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可容易体现出那段历史以及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人物。

3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对于李自成来说,当代长篇小说《李自成》和历史典籍中的李自成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作为普通读者更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姚雪垠的《李自成》几卷大都成书于文革前后,有着比较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对农民起义军是大力歌颂的,所以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被人为拔高了许多,成了一个说着现代语言的革命军。毋庸讳言,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长篇小说《李自成》中的一大败笔。

李自成败亡图

相比较而言,正史或者野史中记述的李自成及其手下,更加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有其反抗强权等进步的一面,但整体上还是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本质上还是一股流寇。当时有不少文人留下了许多笔记,这些文人有的甚至在李自成军中待过,对李自成极为熟悉,他们笔下的李自成烧杀抢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没有大的规划和抱负,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这也是后来李自成起义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整体说来,李自成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的出身、学识和观念限制了他的作为,所以他和他领导下的大顺军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4

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是一个革命领袖的形象,是一个正面形象。他革命意志坚定,生活朴素。在革命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和部下同甘共苦,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小说开头从潼关南原大战开始写起,写李自成全军覆没。把李自成置身于逆境之中,突出了他不畏艰险,在逆境中不坠青云之志,不断成长的性格。特别是第二卷,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从第三卷开始,随着李自成兵力的增长,他自己一些性格弱点逐渐暴露出来。第四卷和第五卷写的比较草率,但还是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可以看出,李自成昂扬奋发的一面和他的各种不足。比如急于建号称王,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流动作战,还火并曹操罗汝才。缺乏远大的战略,对清军的力量估计不足,进入北京之后开始安逸享乐导致军纪败坏等等。姚笔下的李自成也有现代化的倾向。作者把他和他手下的将领按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来写了。 明史里边的李自成,是站在朝廷反面的形象,是一个流寇,是一个反贼,是一个对老百姓祸害的人。当然,把李自成的形象,写的和张献忠不同。他和士卒同甘共苦,对于物质的要求低。这一点明史里面还是肯定的。明史里边更多写李自成狡诈和反复无常以及他对地方的祸害。 李自成在明史里被黑掉了!许多正面的东西没有写出,加油添醋的写了他非常多的不好的方面。 我觉得,真实的李自成可能并不像姚写的那样好,更不像明史里面所说的那么坏。他应该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领袖。否则他从失败到打入北京推翻明王朝怎么可能完成呀。当然缺点也应该是比较明显的,没有远大的战略,缺乏顶级的谋士,没有很好的爱抚士人,还杀了李岩。革命成功之后,贪图享受,对清军入关不做积极备战,不去考虑平定江南等等。


5

姚雪垠在他的小说里把李自成完美化了,里面的闯王纵然还有些不足,也会被读者轻易的原谅。

就好家孙皓辉在大秦帝国里完美化商鞅,完美化法家,却又诋毁儒家一样,有这样偏颇的立场,就会在小说里歪曲历史,歪曲真理。

而明史呢,就更不足为凭了。明史是清廷组织一干前明投降官员编写的,他们一方面要给主子树立正面形象,同时还要想着给自己洗白,你能指望这种背景下写的东西多少参考价值。

最离谱的,说张献忠杀光了四川人。张献忠的根据地在四川,他把这里的人都杀光,他有什么好处,人都没了他上哪找兵筹粮?

所以这个说法就好象日本人假设二战打赢了,然后他们在历史记载上,说八路在根据地里搞三光政策杀光了所有的人一样。

所以,所谓的明史就是离谱到这种地步,学历史只看表面文字的非学傻不可。

那么回到李自成,由于历经清朝的多次文字狱,无论正史野史都已不可信。我们只能从大局中判断,李自成和他的整个团队都是极不成熟的。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几乎所有位面都远不是清廷的对手。

综上,李自成也就是个有些军事才能的流寇吧,不过也不是历史上写的那么坏和无知。

6

古今多少事,一场都负笑谈中。曾经苍海难为水,留切乌山不是云!

7

小说中的李自成与明史中的李自成多不是真实的李自成。明史把李自成当成贼,是祸国殃民的李贼。姚雪垠的小说把李自成当成了英雄和领袖,是个顶天立地完美无缺的大英雄。但是小说第三卷以后作者逐渐将李自成的人性化的缺陷慢慢体现了出来,可惜作者没有将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写出来就去世了,所以小说中的李自成应该已经有百分之七十像真实的人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8

自成不成,众诚方成。

李自成,理不成。

李自成能成一代枭雄,是个人的大幸,国家民族的大不幸。

9

由于政治的原因,教科书立意为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而一向爱搬弄是非自吹自擂的陕西人执着于洗白、美化、淡化、转嫁陕籍败类和汉奸,甚至杜撰出了子虚乌有的事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一.勾结犬戎攻破镐京的申国,是历史上的西申国,即当今眉县一带,而陕喷嫁祸于南申国之今南阳。

二.把陕甘回乱的头号汉奸歌颂成〞百折不回的英雄〞。

三.拜慈禧为干娘,把为残清输血30万白银的陕西女首富拍成电视剧。

四.世人皆知路遥,却不知汪伪政府的文学汉奸路逾。

五.以杀同胞为快、仇恨母国的汉奸张元,好水川之战竭力嘲讽宋军。

六.李自成掘黄河淹开封,亡20万人,只这一件,闯贼名难除。

“八百冷娃”扑黄河最早出自于一本小说《立马中条》,作者本人承认“八百冷娃”扑黄河的描述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了艺术加工手法而形成的,亲历那次战争的革命烈士已经起诉造谣者了,根本没有的事,假的。而当今西安宣称的十三朝一半是胡都,致使此地“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再加上全国唯一的秦桧庙,足见此地多三观不正之人,指鹿为马亦就不足为奇乎。




10

李自成高桂英两口子和他们旗下的骨干力量『老八队』,如果是姚雪垠笔下那么的伟光正高大上的话,现在应该是大顺朝三百七十五年,年号未知,待定。

这么好这么强这么得民心这么顺时代这么先进的队伍,怎可能失败呢?

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五卷三百多万字,历时几十年(姚去世后由助手继续完成),以令人惊叹的文笔描写了波澜壮阔的明末传奇,书中帝王将相,忠臣烈士,深宫市井,三教九流,外敌内奸……上千人物应有尽有栩栩如生。不过,最核心的李自成及其团队的描写虽然精彩而经典,但仅仅是文学层面的大成功,和真实历史下李自成的所作所为相比,只是姚雪垠先生的『乌托邦』,一厢情愿罢了。

陈胜吴广张角黄巢王小波李顺方腊刘福通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这些人统统和朱元璋一样,没有先进和对错之分。

区别只是朱元璋成功了,真的那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