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片祥和景象,同明朝灭亡完全不同。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别的不说,尚可喜攻打广州城,在这里屠杀了数万到数十万人,到处都是血流成河。

因为当时广州有很多做生意的洋人,这个屠杀被他们流传到世界,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至于在全国的杀戮都是寻常事。

按照天理循环来说,现在轮到满清了,恐怕满族要遭受灭顶之灾。

然而,清朝灭亡时,全国没有出现大规模屠杀满人情况。

萨沙奉劝满遗们一句,虚构屠杀以煽动民族矛盾,在中国大陆属于违法行为。

至于所谓辛亥革命唯一屠杀,西安满城是怎么回事?

萨沙告诉你们。

当时西安的革命党起义支援武昌起义,然而是实力薄弱。

幸亏西安的满清官员腐败无能,都是垃圾,所以起义竟然一开始就比较顺利。

当时半个西安城被起义军控制,但满城还控制在满清手中,这里驻扎着所谓的八旗营,是很强的军事力量。



什么是满城?

这是旗人在西安城内建造的城中之城:约占整个西安城区的41%。西安将军与驻防八旗军民都集中居住在这个城中之城内,不与回汉通婚。

汉人是不能随便进入满城的,当年在南京读书的学生鲁迅不认路,走进满城,就遭到旗人孩子的辱骂,让他滚出去,因为鲁迅不是旗人。

西安满城除了5000左右旗兵居住外,还有他们的家属,人数应当上万。

而且这里军火武器众多,满城内库存一万余支步枪,还有大量弹药库和火药库。

这里的旗兵是不需要工作的,由国家提供军饷,他们只需要练习军事作战,作为世袭的士兵。

可惜,这些骑兵武器装备不错,但战斗力不强。他们已经很多代习惯于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吃喝玩乐多快心,为什么要去拼命?

但满城其实就是西安城的一部分,非常坚固,本身具有极强的防御力。

大家都知道,陕西地瘠民贫,经常发生大面积饥荒。

尤其庚子事变以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对陕西剥削翻了几倍,老百姓几乎无法生存,对政府持有极大的仇恨。

资料记载:“西安饥荒以西北为甚,正二月来无日不求雨。赤地千里,入河南境始见麦苗。现西安府麦子每觔九十六文,鸡蛋每个三十四文,猪肉每觔四百文,黄芽菜每觔一百文,鱼甚稀而极贵,其余一切菜蔬无一不贵。洋灯在南边每盏数角者,在西安值三元,火油洋烛,无一不贵。洋货绸绫更不必说且无货,厘金甚为亏短。亦有土娼者,草屋土炕,不堪插足。现在各处运粮不少,然并不平糶,皆留作兵士口粮。”

老百姓穷成这样,满清官员呢?

资料记载:此次还都的大小官员有数百人之多,在供给上诸多困难......凡打尖和住宿的行宫,必须房屋宽大,扮饰一新,悬灯结彩,并且摆上奇花异草达数百盆之多,其实在此只不过吃一顿饭而已。各州县供给伙食要以官阶的大小而定,例如王公大臣每人是上八八一桌,有海味、鸡鸭、鲜果等八碗八碟;供给护卫和下人等是下六六一桌或数桌,有鱼肉和菜蔬等六碗六碟;中下级官员每人是中八八一桌;以这样的供应一次就得数百桌。当时走到每个州县,见有支应局所搭的临时厨房席棚,就占了半条街那么大。





作为统治者骄奢淫逸,而底层老百姓只能做娼妓,而且娼妓都潦倒到屋内脏乱到无法站住脚的地步。

著名的杨虎城的父亲,就是因为被清政府官员陷害,只是一点小罪就被抓到西安监狱,折磨致死。14岁的杨虎城徒步将父亲尸体背回老家。当时杨虎城当时就坚定了反清的决心,不惜代价。

满清这种腐败害民的政府,得不到西安市民的任何支持,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


起义军由于是乌合之众,仓促起兵,所以当时建制很混乱,大多拥有哥老会的大哥们负责指挥。

众所周知,哥老会是社团性质的组织,类似于今天的黑社会,大哥多是凶悍之辈,很多还是悍匪。

起义军先要求满城投降,后者拒绝,随后发动强攻。攻城起义军血战一天,因满城城墙高大,旗兵拼死反击,没有攻进去。

然而,在关键时刻,西安一个汉人市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满城有一角围墙是坍塌后重建,不太坚固。

起义军从这个地方猛攻,炮火又引爆了满城火药库,引起大爆炸。

最终起义军攻入满城,旗兵迅速崩溃,一些旗兵军官自杀,其他则四散逃走。

起义军随后在满城搜索旗兵部队,期间可能出现一些胡乱杀人的情况。

因为哥老会这些人,本来很多就是匪盗,但死者并不多。

清史稿这么写:“旗兵之死于此役有名册可稽者,凡千余人,官弁兵丁之家属遇害及自尽者尤众。论者谓各省驻防,于辛亥国变,以西安死难为最烈最多云。”

大家注意,满城旗兵有5000人,而清史稿自己都说只有1000多人死亡,也就是说被起义军主要追杀的士兵就有3000多人逃生,更别说剩下几千妇孺。

同时,在白天攻城时,起义军曾经猛烈轰击满城。

满城毕竟是个小城,长宽都只有二三公里而已。在炮火轰击下,满城房屋已经被摧毁百分之七八十之多(明秦王府及“满城”内“七街九十四巷”的房舍几乎毁坏殆尽,成为一片废墟),可能出现大量的平民伤亡,而不是死于故意的杀人。

总之,西安满城最多死伤数千人而已,而且还是全国最严重的损失。

现在满遗煽动民族仇恨的方法是,手电筒对外不对内。

当年满清在中国历次大屠杀避而不谈,而西安这种因为战火死伤几千人就大肆宣扬。

其心可诛。

最佳贡献者
2

在清朝的时候,对于关外地区被称为满族人的“龙兴之地”,康熙七年的时候,甚至下令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地区,导致该地区地广人稀,田地荒废。清朝灭亡之后,很多的满人迁徙到了东北,在这里经商或者是务农,过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所以现在东北地区也成了满族人主要聚居的地区。

  在清朝的时候,八旗子弟是拥有很大权利的贵族。后来为了活命,这些八旗子弟就开始隐瞒自己的满足身份,开始了改名换姓。比如叶赫那拉氏就是现在的那姓,爱新觉罗氏改成了金姓。

  那些满人妇女纷纷脱下了旗袍,换上了汉服。很多满人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的满族习惯,过起了和汉人一样的生活。现在很多北方满人,可能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汉人还是满人。

  还有一些贵族中不学无术的公子哥,失去了家族这个靠山,没有一门谋生的手艺,渐渐沦落街头。其中有的人挥霍了积蓄之后,为了生活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其中一些懒惰的捡破烂,甚至在街头乞讨,掘祖坟。睿王的后代,生活没有着落,竟然掘起了自家的祖坟。清末重臣奕劻的孙子,花光了家产后在街头沦为了捡破烂的。

  稍微有志气的则学起了做生意,在街头卖水果,说相声,卖艺等。比如溥仪的堂兄弟溥涧,家产都被花完之后,在街头靠卖画为生。

  除了上面这些,有的满人下场更为凄惨。很多昔日的贵族,失去了俸禄,自己平时又大手大脚没有积蓄。清朝灭亡后,为了谋生,在街头拉洋车,很多妇女去当起了佣人。当时的北平城中妓女人数至少有7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满族人。

  比起这些可怜的满人而言,宣统帝溥仪和他的几个妹妹,生活还稍微算好一点的。虽然不如以前的大富大贵,但是基本上衣食无忧,不用为了生计去出卖自己的劳力。

  这些满人贵族在当初西方列强入侵的时候,只想着保全自身。清朝覆灭后,得到这样凄惨的下场,也是自己种的因,不值得同情。










3

中国历史上自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每一次的政权交接都是一次血腥的过程,新朝都会将旧朝的皇室斩杀殆尽,以绝后患,像东晋灭亡,刘裕就将司马一族几乎灭了族,北宋灭亡时的“靖康之难”以及南宋灭亡时的“崖山海难”等等都非常的惨烈。



至于说清朝灭亡就谈不上惨烈了,人家还偷着乐呢,清朝末期,满清政权以摇摇欲坠,在武昌起义后,各地军阀纷纷宣布脱离满清统治,拥护共和,清政府的政令如同一张白纸,成了光杆司令。


面对全国风起云涌的反抗浪潮,清廷以回天乏力,硬撑下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搞得不好性命难保,经过审时度势,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等人提出的退位条件,以退位保平安,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正因为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改朝换代的,全国各地乃至边境地区并没有出现激烈的震荡,国家的领土也没有发生变动,极其有效的维护了根据的统一,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而那些王公贵族、公子小姐们见大肆已去,也纷纷的改名换姓,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祖业照样过着娇奢的生活,再屁一点的满人则扔掉面子干起了苦活、粗活,下场也不至于惨烈。


想比较满清对待明朝的皇族那才叫做惨无人道,明朝皇室被满清屠杀殆尽,唯一幸存的已七十多岁的所谓“朱三太子”也被康熙不问青红皂白的凌迟处死了,对待明朝的遗民更是罄竹难书,“扬州十日”屠杀80万人,“嘉定三屠”杀死10万人,还将四川的原住民几乎杀光,最后不得不“湖广填四川”,因此满清统治者是最歹毒的。



满清的末代统治者乃至皇室能够全身而退,在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特别是溥仪后来替日本人卖命,甘愿当汉奸,还能够寿终正寝,实乃是国人对他的大度,以德报怨,因此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休要再说什么清朝灭亡是如何的惨烈了,只能说他们太幸运了。






4

清朝灭亡时怎么能说惨烈呢,那是一派祥和啊!

清室和平退位,权力顺利交接。

经过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省陆续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掌握清廷北洋新军的袁世凯,通过手段把清廷的财权和政权也拿到手了。不久袁世凯就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各驻外公使致电清室,要求清帝退位。袁世凯也旁敲侧击说,除了共和别无他路;并说军队都倾向共和,各友邦列强等着他袁世凯施政,否则要干涉;最后还举例法国大革命,说了路易十六不顺应时势,结果被砍头的例子。

当时主政的隆裕太后被吓坏了,连忙召集宗室亲贵们开会。最后太后和重臣们也没有办法,只能骂袁世凯是曹操而已。

经过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太后看根本没有武力剿灭袁世凯和南方共和军的能力,于是开始谈退位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量好了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经过磋商,南京临时政府方面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次日公布,同时宣布清帝退位。

大清到民国,相当于一次禅让,权力和平交接。

清室优待条件

当时民国和清室谈的清室优待条件主要内容为:

清室名号不变、仍然住在故宫里,民国政府每年给400万银元零花钱,皇族原有的私产由民国特别保护,等等。

其中有一条: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后来皇族都陆续改姓了,隐藏民间了,所以社会上见不到新爱新觉罗的了。

但是,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政变后,对优待条件做了修改:

废除了清室帝号,每年民国给的钱改为50万元(另拿200万办工厂,优先收容旗人的贫民),不许再居住在故宫了。

结束语:

清朝禅让天下于民国,新旧政权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权力,这是改朝换代时少见的一幕。清室在退位诏书中特别强调:把汉满蒙回藏的整个天下交于共和政府。这使得改朝换代过程中,边疆地区并没有因政治的变更而受到影响,中国的领土没有发生变动,维护了国家统一。清室顺应天意民心,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

因此,清朝灭亡时,画面不但不惨烈,反而很祥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5

清朝灭亡的时候,可以说画面一点不惨烈。

清朝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武昌革命党的起义。武昌新军的这次起义本身也是非常仓促,张振武等人根本就没有领导整个起义军的力量,只好把当时的新军协统黎元洪从床下拽出来,当起义军的总负责人。

而其他各省也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

北京清朝政府的摄政王载沣也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清朝朝廷经过三思,最后还是启用了在河南老家休养的袁世凯。

袁世凯经过在清朝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已经对清政府不抱什么希望。所以他领导的小站新军冯国章等向武昌进军,基本上属于磨磨蹭蹭,为的是袁世凯在北京可以有机会跟清朝政府谈条件。

最后经过南北方谈判,清朝政府同意发布退位诏书。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承诺给清帝宗室予优厚条件。

清朝皇帝退位后,以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承诺实现共和国体后再让位给袁世凯。

整个清帝退位的过程没有发生过多的流血事件,除了端方等大臣死难外,基本上没有发生严重暴力冲突。局部地区的满城受到了汉族居民的袭扰,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这在中国3000年文明史的朝代更替上是罕见的一幕。

所以清朝退位,大清灭亡一点儿也不惨烈。

清朝的宣统皇帝溥仪,后来经过人生沉浮波折,也算是得以善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而以摄政王载沣为代表的其他清朝宗室成员,基本上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剪去了辫子安心当起了民国的公民。

1644年,大清以孤儿寡母加摄政王的执政模式,进入北京城入主中原。

1911年大清又是以孤儿寡母加摄政王的执政模式发布退位诏书,退出历史舞台。

因果循环,天道不爽。







6

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清朝算是享国祚较长的王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算起,总共276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总的来说清朝的结束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发生什么刀光剑影的流血事件,更谈不上画面惨烈的场景。

虽然清朝的灭亡方式是在和平中进行的,但并不代表清朝政权是乖乖自愿放弃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有多个省份宣布脱离清廷,但是清廷依然很有实力,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仍在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下,而且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是来自北洋军阀的军队,他们的头子袁世凯当时仍然效忠于清廷,反观南方革命党,本就是一盘散沙武昌起义的胜利只是一个偶发事件,真正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军队资源十分有限,大部分独立的省份仍然控制在旧官僚的手中,他们大部分是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他们只是不满满清皇族内阁,并不是真心反对清廷,一旦形势不利,他们随时反水,因而革命党人对付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根本没有多大胜算。

一方面革命党人实力不济,无法继续扩大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清廷势力要求同革命党议和,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不得不妥协退让,同意参加和平谈判。

1911年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全权议和大臣,袁世凯命唐绍仪赴上海与南方代表伍廷芳举行谈判。南北会谈,双方各持己见,主要争论点集中在是否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孙中山回到国内,并被南方省份宣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袁世凯大为恼火,公开威胁要重新派遣军队攻打南方革命党。

在这种危急时刻,孙中山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抛弃民国总统的身份,以袁世凯赞成共和,清帝逊位为条件,承诺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

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加快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面对已经掌握清廷实权的袁世凯,满清皇族是敢怒而不敢言,隆裕太后在得到袁世凯承诺退位后优待清室条件后,在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在啼哭声中极不情愿的加盖玉玺,清廷灭亡的程序顺利走完,清朝正式宣告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7

清朝灭亡的时候,画面一点也不惨烈。比起明朝灭亡时,动辄几日的屠杀,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在清朝末期,汉族官员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形成了许多割据的军阀,袁世凯自然是其中一位。

武昌起义后,表面上清朝是灭亡了,但就像是辜鸿铭说的一样,“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很多人表面上脱离了清朝,但实则与其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方的一些大军阀如袁世凯仍要利用清朝皇室后人的影响力,为自己造声势,扩充兵力。因此,清朝皇室后人仍可居住在紫禁城里,小皇帝溥仪也只是后来被冯玉祥赶出。

想明朝灭亡时,皇室几乎被屠个一干二净,而许多百姓也要因战乱而死,清朝的和民国的交接平稳了许多。

要说唯一有点惨的,就可以说是清朝的贵族们了。在以前,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衣食无忧。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民国还承诺每年给清室每年300万两(后400万两,但未能实行)。

清朝贵族一下子没了来源,不得不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很多清朝铁帽子王,由于没有基本都理财观念,很快花光了钱,后来不得不自己出去找工作维持生计。比如克勤郡王就当起了黄包车夫,比起其“王爷”的身份是低了不少等级。

而许多旗人一下子跌入凡尘后,也因为没了经济来源,坐山吃山,最后沦落到家徒四壁。有些人为了继续维持生计,还干起了刨祖坟的勾当,真是令人唏嘘。

8

清室和平退位,权力顺利交接。

清室和平退位,权力顺利交接。

经过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省陆续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掌握清廷北洋新军的袁世凯,通过手段把清廷的财权和政权也拿到手了。不久袁世凯就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各驻外公使致电清室,要求清帝退位。袁世凯也旁敲侧击说,除了共和别无他路;并说军队都倾向共和,各友邦列强等着他袁世凯施政,否则要干涉;最后还举例法国大革命,说了路易十六不顺应时势,结果被砍头的例子。

当时主政的隆裕太后被吓坏了,连忙召集宗室亲贵们开会。最后太后和重臣们也没有办法,只能骂袁世凯是曹操而已。

经过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太后看根本没有武力剿灭袁世凯和南方共和军的能力,于是开始谈退位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量好了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经过磋商,南京临时政府方面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次日公布,同时宣布清帝退位。

大清到民国,相当于一次禅让,权力和平交接。

清室优待条件

当时民国和清室谈的清室优待条件主要内容为:

清室名号不变、仍然住在故宫里,民国政府每年给400万银元零花钱,皇族原有的私产由民国特别保护,等等。

其中有一条: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后来皇族都陆续改姓了,隐藏民间了,所以社会上见不到新爱新觉罗的了。

但是,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政变后,对优待条件做了修改:

废除了清室帝号,每年民国给的钱改为50万元(另拿200万办工厂,优先收容旗人的贫民),不许再居住在故宫了。

结束语:

清朝禅让天下于民国,新旧政权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权力,这是改朝换代时少见的一幕。清室在退位诏书中特别强调:把汉满蒙回藏的整个天下交于共和政府。这使得改朝换代过程中,边疆地区并没有因政治的变更而受到影响,中国的领土没有发生变动,维护了国家统一。清室顺应天意民心,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

因此,清朝灭亡时,画面不但不惨烈,反而很祥和。

9

一没屠杀,二没虐待,何来惨烈之说。

就过程来说,清朝向民国的转变中算是比较平和的,与明末时各种屠城血流成河相比,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结局。当时的民国政府为了减少伤亡,也为了革命可以快速成功,拉拢了当时清政府中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袁世凯向清廷施压。



为了达到劝降的目的,也为了表达自己对清朝皇室的尊重,袁世凯提出了不少的优待条件,包括保留了皇帝的尊号,每个月民国政府出400万元供清皇室使用等等,并且溥仪退位后,依然可以居住在紫荆城中,当时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虽然万般不愿,但是没有办法,也只能签字同意。




不客气的说,当时的清政府面对革命党的起义已经是毫无办法,唯一的依靠袁世凯还站到了革命党一边,最后还摇身一变,变成了民国大总统。如果当时清政府负隅顽抗,就是不签退位诏书,拿那结果估计才叫惨烈呢,革命军一路北伐,所过诸城基本都是望风而降,等到打到紫禁城,可没有什么优待条例了。所以袁世凯此举也算是保住了满清皇室。



但是历朝历代,但凡是朝代变更,总有几个殉国之人,愚忠也好,真心也罢,他们总是拿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忠君之心。

福州独立之时,当时的闽浙总督松寿自杀身亡。

清皇室爱新觉罗载穆,在投降之后,在自己的都统衙门里自缢。

甘肃的提法使张义在听到革命起义之后,投井自杀。

还有华县知县杨立朝,一脑子忠君爱国,多次自杀多次被救,直到有一天成功上吊自杀。

这些都是其中的一少部分,还有很多是在跟革命军作战中死亡,还有很多满清遗老自杀殉国,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荆城时,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水自杀,溥仪听说后还赐他谥号为“忠悫”。

10

冯玉祥驱逐溥仪,太监宫女下场凄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其豪华与壮观自不必说,直到清朝灭亡,我们才能一窥紫禁城的全貌。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至此中国的封建时代结束。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已经退位的溥仪皇帝呢?他认为废帝的存在不仅是民国的耻辱,更是给了中外野心家利用的机会,同时由于对腐朽的清朝的不满,他才下定决心驱逐废帝。但是,包括段祺瑞,张作霖在内的不少军阀对冯玉祥意见很大,因为冯玉祥驱逐溥仪皇帝时,和他谈了三个条件。




溥仪退位三个条件
当初溥仪皇帝下旨退位时,袁世凯向他保证皇帝的尊号保留,待遇从优,皇宫也留给清朝的皇族,而且每年给溥仪400万大洋。到了冯玉祥这儿,不仅把清朝的老窝给端了,每年四百万大洋也没了,只给50万生活费,那么多清朝遗族,50万连生活费都不够,而且他们养尊处优惯了,除了皇宫搞不好要饿死。这个条件对于溥仪来说,可以说是狠。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条件很特别,那就是特支两百万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这个条件是冯玉祥提出的,原先袁世凯的八项优待中并没有谈到,为了这些皇族不被饿死,他特别想出了这个办法来。


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切私产归清室,公产归政府所有。粗一看,这个条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这个私产和公产怎么分呢?众所周知,清朝几百年的积累,财富肯定是数不胜数,而且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朕即天下,其实是公私不分的。而且就算公产给政府,那么给哪个政府呢?这个时候军阀混战,政府几天换一个,谁都分不清。




溥仪跟随日本建立伪“满洲国”

溥仪就这么和他的小朝廷被软禁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将溥仪和这个小朝廷逐出了紫禁城。出宫后的溥仪也不敢待在北京,毕竟北京的百姓早就对腐败的清政府有了很深的恨,于是溥仪一直向东走,逃到了天津。这一到天津,可落到了更惨的地步,就是被日本人所盯上了。日本人派遣军队将溥仪从天津护送到东北,为日本建立满洲国而增加权势稳固政治。


太监宫女下场凄惨
可溥仪也就是日本人眼中的一粒棋子,保住他的性命就足够了,于是将溥仪身边的侍卫宫女太监全都给遣散了。这一全部遣散,宫女们可没法子生活了。虽然在宫中天天侍奉着自己的主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奴才,但至少皇宫中的生活还是要比普通百姓过得舒服得多的。而且宫女们几乎都是从小就被送进了宫中,除了侍奉人也没有其它的什么本事,就算是到了社会中也很难谋生。



有的运气好的宫女,出宫之后嫁了人,但前提都是自己的夫君并不知道自己从前是宫女,不然根本不会娶。有些在宫中有点小存款的宫女还好,可以拿着这些钱另谋生路,但还有还大一部分宫女无奈只能选择进入青楼当娼妓,毕竟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愿意做一些苦活累活,就负责陪一些公子哥笑了,勉强在青楼中过上温饱的生活。还有的被拐卖,或是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最后冻死街头或是自己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条条年轻女孩的生命也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而走向结束,这是令人感到惋惜。

关注文史观象,了解多一点,世界大不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