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失效。

关中是四塞之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对外进出通道只有函谷关(潼关)、武关、散关以及萧关。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

在古代常以“百二秦关”形容关中之险,意思是说,只要有两万关中军,就足以阻挡中原百万大军的进攻。

除山河地势极为险要外,关中土地肥沃,民风彪悍,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优势兵源,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天然就是个搞割据的好地方。

不过,虽然关中有这么多的优势,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相比于关东,关中太小了。人口最大承载力才三百万。仅靠这一隅之地,无法与地域广袤,资源富庶的关东争雄。

其二是关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关中军阀很难走出去。关东军很容易就能把关中军堵死在关中。即便关中军孤注一掷,孤军深入,关东军也能在河东、商於夹击,截断关中军的退路。(这一优劣,巴蜀地区也同样存在)

综合这两点劣势,我们可以发现,关中虽然有争夺天下的条件,但仅靠关中是不够的。

立足于关中的政权不仅要有“躯干”,更要有飞出关中的“翅膀”。否则无法争天下。

所以,历史上立足于关中的政权,凡是有意要夺天下,正式与关东军阀决战前,都会先攻略河东、洛阳、巴蜀。在增强实力之余获取东出关东的战略主动权。

就拿秦国举例说。秦人争夺天下之前,先拿下了山西南部(河东),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北面来敌截断;然后用阴谋诡计,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在秦楚交界之处(商於)建立若干前沿基地,以先发制人之势压制住楚军反扑,保障秦军东出不会被南面来敌截断。

这样一来,有两翼策应,秦军东出,去往中原的道路就彻底打通了。

待“出口”打通后,秦国再取巴蜀之地,以增强国力。最后靠着自身的资源,以及提前布局而形成的东出战略主动权,秦国用百年时间耗死了关东六国。

宋朝之前,中国一共有六次大一统:秦统一全国、西汉统一全国、东汉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全国、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

回看这六次大一统可以发现,除了东汉和西晋外,其余四次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西汉统一天下、北周灭北齐、唐朝的一统,都照搬了秦国人的套路。

▼楚汉对峙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略有不同,它没有占据巴蜀。不过不管怎么说,前秦也拿下了东出主动权。并利用前燕内讧之机,一统北方。

▼前秦、前燕、东晋对峙时期



搞清楚了立足于关中夺天下的前提条件,我们再看三国时代。

得关中者得天下之所以给人一种在三国时代失效的印象,无非就是两点。

一,占据关中的董卓集团没能统一天下。

二,以马超、韩遂为代表的关西军阀没能打败曹操。

结合前面给到的关中统一天下的条件,我们看董卓集团和关西军阀。

他们取河东了吗?没有。

他们在荆襄建立前沿基地了吗?也没有。

他们攻略巴蜀扩充实力了吗?还是没有。

董卓早期,他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也在他掌控中。割据陇西的马腾、韩遂有与他合作的意向。刘焉在益州的统治不稳,董卓也有吞掉他的可能性。可以说,当时董卓的基本盘面很好看。如果他能整合关中、陇西、益州的土著势力,灭掉四分五裂的关东诸侯联军,继而统一天下,可能性极大。

▼关东四分五裂,董卓盘面非常好



只不过,马腾、韩遂还没到(已经接到董卓的邀请信了),董卓就死了。而董死后,西凉军内部迅速分裂。李傕、郭汜先与吕布混战,把并州系赶走(吕布、张辽、高顺等都属于并州系),莫名消耗了西凉军的实力。

等到打跑并州系后,李傕、郭汜又内斗,关中被这两人祸害的不轻,西凉军的实力又进一步被削弱

后来,李、郭二人都挂了,马腾这帮陇西军阀进入关中。如果这时候有个能人能把关中统一起来,关中政权也不是没机会争天下。

毕竟曹操、袁绍正准备开打,这一打就打了六七年之久。时间在关中这一边。

然而李、郭后时代的关西军阀比他们活着时还要稀烂。这帮人毫无大志,相互厮杀,一转眼就浪费了十年时间。

在这十年间,这些人在关中啥都没干,就剩下内斗加争相讨好曹操了。

▼曹操一统关东,关西军阀错失机遇

试问,啥都没干,就窝在关中一隅之地混吃等死,关西军阀怎么可能得天下呢?

等到公元211年,曹操携天下三分之二的资源来打他们时,他们的灭亡就是注定的了。

所以说。并非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批言在三国时代失效了。而是得关中者,不能仅仅只立足于关中。要出击,握有主动权,优势局面才能倒向关中。

关中是死的,它就在那里,它不会动。资源再好,也得有雄才大略之人懂得利用才行。

李傕、郭汜、马腾、马超、韩遂这帮人,大局观都不行。不仅缺乏治国才能,而且还胸无大志。让这样的军阀占据着关中,关中要能得天下,才是有鬼了呢。

最佳贡献者
2

没失效呀!三国最终还是占据关中中原地区的曹魏赢了,只是曹魏被司马家族窃取了,也就是晋统一全国。虽然蜀刘占据了汉中,但按当时关中地区大部分,还有关东地区,陇右地区,辽东地区,雍凉地区都被曹魏占据,河南地区以及历史中说的中原地区基本的都在曹魏手里。最后还是占据此地区的曹魏方取得胜利,也可以说占据此地的是后来的晋统一三国。

3

关中是个好地方,但一定得建设好关中,才能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自东汉立国以后,就已经彻底不行了。

“崤函之固,自若也”,但胡汉杂居、羌人入主,关中就是大汉的中东。你这时候得关中还有什么意义?关中不仅不能成为帝国的根基,反而成为帝国的累赘。



得关中者得天下,得因时因势,时变势异,不是你想不想墨守成规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可能。

放在商周之变,确实可以。武王灭商之后,西周建立的格局就是以关中制天下。关中镐京、关东成周。镐京,即宗周,是总根据地,以关中平原为物质基础,从形势上压制天下诸侯。关东成周,主要是洛阳一带,是前沿枢纽,联通四方、以护周室。

所以,这时候说得关中者得天下,没毛病。但周平王为何东迁?怎么不以关中制天下了?是因为关中这地方呆不下去了。犬戎入侵是一个原因,但根子是宗法分封,周天子已经无地可封了。这时候,连关中小诸侯都能欺负周天子了,关中还怎么呆?



战国时代,关中铁律还在发挥作用。但是,已经非常费劲。因为秦人要出关中,第一个敌人就是纵跨山西、河南以及河北的晋国。就这个体量,要远比关中大太多。所以,只要有晋国在,得关中就不可能得天下。但是,三家分晋就有了机会,秦人终于可以东出了。

但,秦人东出,也不能完全执行关中铁律。商周之时,中原天下就是河南一带。而战国之时,中原天下已经北接草原、南到江海、东临大海。即便天下大乱、诸侯林立,秦人以关中霸天下的难度系数也是太高了。所以,秦战国走的模式,是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起码在规模上能跟中原天下打个平手,然后才能执行关中铁律。



刘邦楚汉争霸、以取天下,走的也是秦战国的路子。所以,大汉立国,还要定都关中。因为关中尚能制衡郡国并行的天下。但是,到了东汉,关中铁律就彻底没法玩了。有一个地方崛起了,那就是河北,华北平原的主体部分。这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土地肥沃、人口繁盛,简直就是大汉的经济中心。同时,北部地区连接辽西走廊和北方草原,战马物资源源不断。所以,刘秀建立东汉,其发迹之地就是河北,而不是关中。

在东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得关中者得天下了,到三国还怎么可能?东汉立国以后,定都洛阳。原因就是经济中心在河北,政治中心就不能离开太远,只能往河北靠。你这时候再守在崤函大山之西,就没与任何意义了。



三国时代,关中在干什么?黄巾起义之前,关中就已经羌人遍野了,就是一直在打仗,而且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平定以后,关中就在乱世中成就了第一号的军阀,凉州董卓祸乱朝政。董卓被赶回去之后,关中这地方就把自己给封起来,自己搞战争、争霸主了。加上河西一片地方,几乎就不在大汉的朋友圈说再见了。

三国这时候,没有关中铁律,只有河北大哥。袁绍据河北,袁绍就是乱世最强诸侯。曹操挟天子也没用。曹操兼并河北,立即就封邺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这时候,河北大哥就是曹操,而曹操必然就是乱世最强诸侯。所以,谁控住河北,谁就是大哥。得河北、当大哥,才是三国乱世的铁律。而至于关中,即便关中归魏,也只是放一个关中军团防着蜀汉了事。关中已经成不了气候了。



但是,隋唐大帝国为什么关中仍旧辉煌呢?

还是时异势异。五胡乱华以后,天下的主要矛盾就是胡汉矛盾。谁先解决了这个矛盾,谁就能得到胡人和汉人的共同支持,不仅更有力量而且还能输秩序。胡汉杂居的关中,天然就是解决问题的试验田。西魏宇文泰恰恰在关中试验田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关中再度辉煌,从西魏到北周,再从北周到隋唐,这个脉络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关中辉煌到此为止。唐末以后,关中就再也无法辉煌了。天下纷争,从东西争锋,转变为南北争霸,再转变为中原和草原的征服与反征服。

4

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到三国失效主要是三国情况特殊,历史虽长,但还没有哪一个时代跟三国一样鼎立,并且没有一方将关中作为主要根据地。



关中是哪?分别是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内的区域,目前大家对于关中的理解就是陕西中部。

关中的地位不用过多解释,历史上有无数次占据关中从而得到天下的例子,例如西周就是在关中发家接着汇聚诸侯一块消灭商,秦国也是长期占据关中,在别人打不着的情况下采用远交近攻,进而统一六国,还有一个最为著名的就是汉高祖也是靠关中完成翻盘。



就拿三国之后的唐朝来说,关中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李渊能够推翻隋朝也是因为平定了关中,从而以关中为据点逐步向外扩散,从而一统天下,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关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是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战略地点,在三国就好像失去作用了一般,刘备夺得汉中后并没有急着争夺关中地区,而曹操虽然占据了关中地区,但是却并没有对其有太大帮助,一没有帮助他拿下汉中,二没有实现统一天下,这是为何呢?



一、重心南移,关中地位下降

历史上早期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北方和中原,在先秦时期南方是被称之为蛮夷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着手对于南方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南方地理条件好,所以人口不断南迁,人口带过去的还有技术,到了东汉初期,南方的经济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东汉末年又是一个爆发,天下大乱,士族纷纷往南方逃难,一块带到南方的还有中原的文化和财富,以至于在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地方变成了南方的荆州,司马徽曾对荆州这样评价“天下英才皆出于此地”



可见此时南方的发展已经不弱于北方了,荆州成为了中心,代替之前的关中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关中还有一定的地位,但重要性已经远不如以前了。

二、关中不再神秘

在冷兵器时代熟悉地形是影响战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关中的特点就是地形险峻,有高山有盆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熟悉地形的一方往往可以获得出其不意的胜利,就拿楚汉战争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说,后世还有人敢这样玩吗?地形近乎于透明,这时候就只能看双方实力了。



而在三国时期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曹操拥有关中,但是却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敌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刘备距离关中也挺近的,但是由于地形透明化,不能借助地形的优势且自身整体实力不如曹操,所以一直并未攻打下来。

再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中南部进行,这就造成关中虽然重要,但是对于这三国来说却也没有那么重要的情况,反观荆州,一旦占领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并且由于重心南移的原因,荆州的粮草和兵马也都不弱于关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吃力不讨好的去攻打关中呢?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本篇回答不错的话,给作者点个赞吧,谢谢。

看历史,还得关注文青~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5

关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名,只是一个俗称,传统意义上的关中指的是:东至函谷关,西到陇西及凉州,北到黄河,南至秦岭这么一大块土地,关中的四面都有险塞之关,这里既有关中平原的粮仓,又是易守难攻之地,是建立帝业的风水宝地。

关中也称为关内,所谓的“关”指的是关中最东边的函谷关或者潼关,函谷关的东边称为关东或者关外,函谷关的西边就称为关中或者关内,函谷关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关,在八百年的时间里,只被六国联军攻破过一次,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

关中

战国时期的秦国占据了整个关中,并以此为基础,夺取了南边的汉中及巴、蜀之地,然后以关中、汉中和巴蜀为基地,东出函谷关,打败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秦朝建立仅仅15年后,天下大乱,反秦义军蜂拥而起,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则第一个攻进了秦国腹地关中,灭亡了秦朝,秦朝虽然灭亡,但当时的天下并没有统一,战争仍然没有停止,被封到汉中的汉王刘邦,利用汉中和巴蜀之地为后方,首先还定三秦,越过了八百里秦岭,攻占了关中。

秦统一六国

然后刘邦再率军东出函谷关,利用四年时间,收复了各诸侯,打败了项羽,再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西汉帝国,而刘邦的成功与秦朝当年的统一如出一辙,都是占据了汉中、巴蜀和关中,从而统一了天下,而关中就是刘邦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地盘。

关中的重要性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仍然持续,原本西汉想定都洛阳的,但刘邦听从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仍然在关中定都,并要求萧何重建一个长安城作为西汉的都城,之所以如此,还是看中了关中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关中就像一个容易成就帝业的风水宝地一样,吸引着西汉的统治者。

刘邦统一天下

西汉灭亡后,关中被损毁严重,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定都洛阳,但是关中仍然作为东汉重要的战略要地和陪都,到了东汉末年,进行内乱,董卓当政,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迫于压力与形势,将东汉的都城从洛阳迁到了关中的长安,长安再一次成为都城,可惜董卓不久便被吕布联合王允所杀。

然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建议下,率军攻入关中,攻占了长安,之后便是李傕、郭汜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李傕、郭汜相继被杀,关中便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为什么东汉末年的诸侯,没有人想到利用关中地理建立帝业,进而统一天下呢?难道是关中失去了当年秦汉时期统一天下的地理优势了吗?

关中地图

其实这个时候的关中仍然具备统一天下的地理优势,只是这个时候,关中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当时几个势力较大的诸侯都没有选择关中,袁绍在河北发展,曹操从兖州开始创业,孙策、孙权世居江东,刘表在荆州,刘璋世居益州,张鲁在汉中,而关中最初是董卓,后来是李傕与郭汜,再后来是马腾、韩遂等十部军阀,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原因不能在关中发展壮大,不是关中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马腾、韩遂等关中军阀一是没有实力统一关中,二是没有能力统一关中,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的地盘,张鲁所在的汉中离关中最近,但张鲁只想当个传教士,最后还是曹操的势力伸进了关中,但曹操最初的核心地盘在兖州,而且曹操周边的敌人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关中,曹操北边有袁绍,东边是刘备,吕布,南边有刘表、孙策,东边的关中还有马腾、韩遂等军阀,曹操只能优先处理自己周边势力,发展壮大之后才能夺取关中。

关中地形图

之后,曹操在平定北方袁绍,无法拿下南方孙权与刘备的情况下,开始向西发展,拿下了汉中及整个关中,势力直达陇西与凉州,奠定了曹魏政权的版图,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原本想凭借荆州与汉中两路出兵,一路攻击中原,一路攻击关中,从而统一天下的理想,却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作罢。

刘备去世的蜀汉政权由诸葛亮主政,几年以后开始了艰难的北伐,诸葛亮的目标就是效仿当年的秦国和刘邦,主要是刘邦,利用益州和汉中为后方基地,先夺下关中,占据陇西凉州,再东出函谷关,进而统一天下,诸葛亮战略没有问题,想法也很美好,但是时间太晚了。

诸葛亮北伐

秦朝占据关中东出函谷关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时,关东是六个国家,而且彼此有矛盾,秦国可以分割消灭,刘邦占据关中东出函谷关时,关东是项羽分封的十几个诸侯,彼此之间争斗,犹如一盘散沙,所以刘邦可以一个一个消灭,然后再击败项羽,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北方的曹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且还有曹睿这样的英明君主,有曹真、司马懿、张郃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诸葛亮差的只是时势。

而关中地区并没有变,并且只有蜀汉占据关中,才能形成最有威慑力的统一之势,关中仍然如同当年秦汉时期的关中一样,四面有险关,犹如一个四方上锁的盆地,易守难攻,再加上益州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的粮食、人口、物质,统一天下仍然是有机会的,但问题就在于蜀汉如果能够早20年成立并且北伐的话,就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但是等到诸葛亮开始北伐时,天下局势已经定了,诸葛亮即使有通天才能,也无法改变时势,这不是关中的问题,而是时势的问题。

6

我先讲一下,这句话是怎么得出来的?得关中者是谁?第一批是周、秦、汉。占据关中优势的周,灭了东方的商;占据关中优势的秦,灭了东方的六国;占据关中优势的汉,灭了东方的项羽。

第二批,是北周,占据关中优势的北周,灭了东方的北齐;占据关中优势的李唐,灭了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天下群雄。

由此便有人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得关中者得天下!

当然,这句话多少有点理由——因为那个时代,影响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叫做地形。打小我们学地理,老师就反复不停地告诫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西部的人,天然就具备了高人一等的优势。试想,大家都是骑着马,一方从西边的高坡上疾驰而下,另一方则从东方的平原向上,谁的难度会更高?

而且,西方又比东方更适合养马,在冷兵器的时期,有骑兵优势的一方,碾压步兵的一方,几乎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但你要晓得,西方的人晓得这个道理,东方的人难道不晓得么?事实上,得关中者得天下,更多时候是不成立的。

事实上,古代中国的第一波大规模争斗,就是东方的商族人战胜了西方的夏族人。

秦末,又是来自东方的项羽、刘邦战胜了西方的秦。

两汉交替之际,东方的赤眉军战胜了西方的王莽,东方的刘秀战胜了西方的公孙述。

汉末三国之际,西北的马腾、西南的蜀汉,同样打不过来自中原的曹操、司马懿。

明末,来自东北的满清,更战胜了来自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因为战争的胜负,从来就不是决定于你的方位。

(三国演义没有讲的真相,其实就是刘备是三雄中最穷的一个,也正是因为没钱,所以人才最少)

西方虽然有马的优势,但在更多方面却逊色于东方。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太逊。不论是早期的秦国,还是汉末三国的刘备诸葛亮,都吃了这方面很大的亏。如果论GDP,秦在战国七雄里是最穷酸的一个,蜀汉在三国里也是最穷酸的一个。当然秦的穷酸可以拿残酷的法家政治来对付(简单讲吧,法家别的都是扯,核心思想无非一个:咱穷,咱就去抢那些东方的富人,拆他们的豪宅,砍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当酒盅)。但蜀汉的穷酸你拿什么来对付?诸葛亮实际上最大的烦恼就在这里,因为穷酸,几乎就招不到好员工,结果就是诸葛一死,蜀汉立马开始灭亡倒计时。

所以西方的政权想要打败东方,即所谓得关中得天下,其实还要加一个条件。即除了关中之外,你一定还有一个能提供钱粮的地方。

秦能灭六国,其实更大的原因,就是他除了关中,还有巴蜀天府之国作为他的粮仓。换句话说,巴蜀出钱出粮,关中出人,这事就好办了。

刘备的失败,也就是因为他拥有了巴蜀,却迟迟拿不下关中,而没有关中,他哪里有足够的兵与将,来搞定曹操。

相反,曹魏能最终获得胜利,无非也就是他既拥有关中这个出兵出马的地方,同时又拥有关东那些出钱出粮的地方。

7

所谓“得关中者的天下”的说法,在唐朝之前是有效的,到了唐朝之后便无效了,原因在于唐朝之前的关中地区是一块土地肥沃并且易于防守的地方,到了唐朝之后土地沙化严重,物产变得匮乏,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也就逐渐下降了。在唐朝之前,关中地区北面有黄土高原,东面为殽山,南面有秦岭,西面有陇山,就好比是一个被巨大城墙围住了的地方,不管外面战乱有多大,都可以关起门来吧自己发展好,等自己发展好了实力强大了随时可以出关东夺取天下。

相对于关东地区,关中地区在乱世就难能可贵了,在乱世的时候,任何一个势力如果是从关东发展的话,就容易成为四战之地,即到处都有敌人,而如果处在关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基本只要专心对付东面的敌人就行了。

在三国时代之前,占据了关中地区的秦朝和汉朝最终都统一了天下,但唯独在三国时代,关中地区的势力便没了多少存在感,争夺天下基本与关中无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我看来,是因为当时能够决定天下局势的英雄人物都在关东地区,才导致“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定律在三国时代失效了。

就拿秦朝来说,在其争夺天下的150多年的时间里,连续出现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这样杰出的君主,同时秦国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是人才辈出,如商鞅、张仪、白起、李斯、王翦等等,秦国聚集了当时天下最有才能的人为杰出的君主效力,秦国便在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下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了全国。

而到了刘邦时代,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就自不用说了,还有陈平、英布、彭越等人都为刘邦效力,反观项羽虽然作战能力超强,但用人太差,一个范增都用不好,最终自然是丢掉了天下。

具体在三国时期来说,关中地区虽然也出现过豪杰,但基本都属于二流人物,相比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一流人物来说还是差了个档次。

首先我们从三国前期的势力分布可以看出,最终能够争夺天下的几个势力,如曹操、袁绍、孙坚、刘备等人都是出自于关东地区。最早从关中地区发家的董卓没能统一天下,之后关中地区的势力也没有能够撑得起门面的人物了。至于马腾、马超、李傕、郭汜、韩遂等辈基本都是二流甚至三流人物,成不了气候。后来马超和韩遂联手被曹操打败后,关中地区便再也没了能形成影响力的势力。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出自于关东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前期基本是曹操和袁绍在唱戏,到了赤壁之战时期是刘备和孙权在唱主角,到了后三国时代就是魏蜀吴之间的相爱相杀局面,能够对局势形成影响力的人物基本都出自关东,能够对当时天下格局形成决定性影响的战役,如官渡、赤壁、夷陵关中势力都没有参与。能够对当时天下局势形成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关中基本没有,三国时期的顶级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张辽、张郃、许褚、徐晃、周瑜、陆逊、吕蒙、甘宁等人都是出自于关东,关中地区的顶级武将最多也就一个马超。而顶级文臣当中,诸葛亮、庞统、法正、郭嘉、司马懿、鲁肃等人也都是出自于关东地区,没关中的份,所以“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定律在三国时期自然就失效了。

▲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没一个出自关中

不过后来到了李唐王朝时期,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马上就夺取了关中地区,并逐步统一了全国,这个定律又开始生效,不过究其原因来说,还是因为当时相当多的英雄人物都在李唐王朝的阵营里,“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定律在李唐王朝时期便继续有效了。

关中地区在唐代以前,就好比一个蕴含了巨大财富的宝藏之地,只有真正的英雄人物占据了这块地方并以此起家,“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定律才会生效。如果是换了一群二三流的人物,即便是把金山银山给了他,他也照样得不到天下。

8

人常说“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关中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其进可攻、退可守,而渭河平原肥沃的土地则是庞大的后勤基地,然而在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因而导致“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

关中地区的优势,主要在地利和粮草两方面

正如前文所说,在古代冷兵器时期,关中的确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其优势主要集中于两点,即地理优势和粮食产量。

1、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地区被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座关隘围在中央,因而也被称为“四塞之地”。凭借这四座易守难攻的关隘,外来兵马很难攻入关中腹地,从而保证了关中地区较为稳定的局势,且可以凭借四座关隘掌握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战国时期的秦国便是典型例子。

2、渭河平原,最早的天府之国。正如《战国策·秦策》中所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关中地区自古灌溉发达,粮食产量极为可观,因而成为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庞大的粮食产量,而粮食显然是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

3、入蜀通道,可进占川西平原。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自关中入汉中进而入蜀,却是古代攻入蜀地的一个重要通道,而自前250年秦国于此修建都江堰之后,使得蜀地灌溉面积不断增加,最终成为了古代又一个粮食主产区,进而成为即关中之后又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此外,蜀地的崇山峻岭,也使得该地成为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大粮仓。

占据关中地区,再接着占领蜀中地区,凭借两个粮食主产区和易守难攻的地形,进可驱兵直抵中原或进入江南地区,退可凭险关自守,而这便是关中地区夺取天下的最大依仗。

三国时期情况特殊,关中地区优势无从发挥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之所以不适用于三国时期,主要源于三国时期特殊的形势,导致关中地区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关中地区没有强大势力。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关中地区先是被董卓所占据,董卓死后,关中又先后涌入李傕、郭汜、樊稠、马腾等势力,然而此后几人又相互倾轧不已,李傕虽然最终胜出,但其统治方式实在不敢恭维,最终又被曹操击败。此外,陕北的西羌、汉中的张鲁和西凉的马腾等都对关中形成了极大压力,这也使得关中政权难以发展。

2、新莽以来关中恢复缓慢。两汉之际关中因动乱经济本就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起统御全国的皇室和官僚机构,这是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的一大重要原因。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再加上秦和西汉长达两百年的持续消耗,关中的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都开始下滑,这些均使得关中地区的恢复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3、关中乱局导致人口下降。董卓被吕布、王允等人杀死后,李傕、郭汜等率军杀回关中,虽然最终占领关中,结果在关中遭受饥荒的情况下,非但不赈济百姓,反而纵兵抢粮,结果导致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饿死,或者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曾经沃野千里的关中,瞬间变得哀鸿遍野。

4、函谷关东移后防线脆弱。汉武帝时期,由于关中与山东再无对立必要,以及黄河水位下降导致稠桑原北部河道裸露出来,再加上稠桑原上树木砍伐过度已经失去天然屏障作用,秦函谷关战略地位迅速下降,因此在杨仆的建议下将关隘东移至今新安境内,史称汉函谷关。然而,由于洛阳到关中又北崤道和南崤道两条路可走,因此设立在北崤道上的汉函谷关根本无法遏制山东军队西进,例如新莽末年赤眉军便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汉函谷关,最终攻入关中。东汉时期虽然修建了潼关,但在隋朝迁徙关城以前,潼关的作用尚未体现,后世曾多次被攻破。

5、三国时期南北对立为主。董卓被杀、曹操崛起于北方之后,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基本格局就是南北对立,尤其是当曹操将关中和西凉纳入统治后,这种格局更为明显。南北对立的格局,以及曹操对关中的牢牢掌握,使得荆州取代关中成为战略必争之地。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由于经济和生产力的破坏,再加上周边局势的影响,在东汉末年始终未能崛起强大的割据势力,而当曹操掌握关中之后,其他势力又无力染指(诸葛亮屡次北伐始终未能成功),这些均“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

当然,这并不是说关中地区不够重要,而只是由于东汉末年至三国特殊的格局导致的这种现象,事实上魏晋最终仍是占据关中之后入蜀夺取天下,而后世的隋唐等政权同样是由关陇起家,关中的彻底衰落其实是在唐朝以后,唐朝以前关中对天下格局的影响,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9

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被众多诸侯、豪杰视为争霸天下必不可少的战略地区,受到了无比的重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占据了关中地区的人中,大部分都凭借这个地方建立了一番伟大功业,也使“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

然而,到了三国时期,这句话却似乎失了灵,无论是原本占据关中的诸侯还是其后争霸此地的曹魏,开疆扩土的过程都并不顺利,其中原因又到底是为何呢?

一、关中的战略地位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关系

1、真实的历史造就了关中地区的威名

秦人帮助周平王东迁之后,因功被受封在岐山以西的地区,“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人在关中地区苦心经营,往西开疆扩土,平定后方,往东与中原诸侯争霸,并最终在嬴政执政期间完成了统一战争,建立秦朝。秦朝末年,刘邦也在张良的劝说之下,攻占关中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和基地,成功建立了西汉王朝。

虽然东汉在建国时放弃了定都于长安,但关中经历秦汉两朝的经营和发展,其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不但十分富足,而且是重要的军事战略地区。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真实且鲜活的历史事实,才使“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被奉为圭臬,几乎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2、关中的地理位置在争霸中十分关键

关中地区内部本就有着大面积平原,自从郑国渠修好以后,自然条件更是大大改善,灌溉不再是问题,在农耕作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休养生息并积极生产,形成了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也因此,早在战国时期,张仪就曾对秦惠王夸赞关中道:“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正是这一论述,使关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府之国。

只要稳稳占据了这样一个地方并苦心经营,很难不慢慢强盛起来,秦国便是如此。在楚汉的争霸战争中,无论刘邦在外吃了多大的败仗,损失了多少兵马和粮草,驻守关中的萧何也总能将这些损失及时补上,关中之富饶可见一斑。

此外,关中地区本身易守难攻,有东潼关——后来的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大关隘存在,几乎可以把所有方向来进攻的敌人全部阻挡在外。尤其是函谷关,更是在秦国的对外争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过秦论》中所说: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此外,能够对关中形成威胁的势力大多都在中原地区,也就是说,占关中者只需要全力阻挡一个方向进攻的敌人即可。这可就为其在战略布置上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或是据险固守,或是默默发展,或是出兵东进,进可攻退可守,可谓相当完美。正因如此,关中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它的作用也在时间的发展中而不断得到体现。

二、具体形势的不同使关中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1、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北方地区整体实力下降

北方作为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文化等发展最快也最鼎盛的地区,相比较之下的南方则可以说得上是蛮夷之地。山多水深不利于交通发展,民族多元且几乎都处于原始状态,使其实在不具有和北方相对抗的资本。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落后,它的军事威胁相对来说小了很多,也不容易引起诸侯们的重视。一旦北方发生战乱,大量人口为了自保而南迁,带来财富、技术和资源,直接推动南方的发展。

此外,在长年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有北方人因各种原因迁居到南方,对其发展有着长远地促进作用。到了三国时期,国内最重要、也最富庶的地区已经成为了荆州,“天下英才皆出于此地”便是最好的描述。

荆州位于三国之间的交接地带,一旦夺得了这个地方,便能在此后的战争中掌握相当的主动权。相比之下,关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暗淡了许多,虽然其本身的战略地位和资源还是摆在那,但已经无法吸引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2、关中地区被多人割据并不能形成强大的势力

东汉末年之后,关中地区先是被董卓占据,董卓被杀之后,马腾、郭汜、樊稠、李傕等人又为此地的控制权展开了长年的争斗。虽然李傕最终胜出,但其却无法平定威胁关中的众多势力,如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邓,他只能在夹缝之间生存,再加上其本人目光短浅,关中地区的百姓甚至连生存都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关中始终无法积蓄力量并成为争霸战争中的一股大势力。此后的关中虽然被曹魏占领,但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心并不在此,曹魏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防守要道来防止蜀汉的进攻。

3、多年的战争使关中成为了几近透明的地区

关中地区最有名的一个典故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巧妙利用关中复杂的地形,在自身实力不够的情况下,使项羽放弃了对他的防备,为其出兵东进提供了良好时机。

然而,随着多年的战争,关中的地形、地势、关隘等环境因素都已经被摸透地一清二楚,再也无法出现这种因情报差距而形成的不同计策。如果想要将此地牢牢掌控,便只能拼硬实力,谁的军队战斗力更强就听谁的。

面对这种明面上的交锋,谁也不敢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甚至还会因此受到莫大的损失也是有可能的,关中的重要性也就再度下降了。

总结

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关中在三国时期早已不是沃野千里、可供大量百姓休养生息的地方,它在当时已经不具备作为争霸基地的条件。

此外,当南北争霸的格局形成之后,三国都注重在荆州一带开展大规模战争,这就使关中的地理位置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虽然天险还是那个天险,但中心已经不再是那个中心。但是,这种不重视却只是一时,到了唐朝,随着国度再次迁回长安,关中的地位再度变得无比重要。

10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失效啊,得到关中地区的曹魏集团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晋朝。但关中地区的确不像秦汉时期那样重要,我认为最重要原因是政治格局的改变。

秦灭六国、刘邦灭楚,据关中夺天下

在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的战略格局如下:

刘邦灭楚的战略格局:

可以明显看出来,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刘邦灭楚,他们都是东西格局。因此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再加上水草丰茂、沃野千里,因此可以说据关中则得天下。关中地区就像一个瓶口,完全扼住了东西争霸的关隘,如下图:

三国的局势本质上是南北争霸

北方曹操的强势,迫使南方的孙权和刘备联合在一起,任意一方都无法与曹魏相抗衡,而曹操也没办法以一敌二,因此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对峙。

而关中地区就在曹魏与蜀汉的边界地带:

关中地区的位置非常不利于防守,蜀汉可以凭借地势的高,从天水俯瞰关中,而对于曹魏,关中地区更是无险可守。

因此曹魏和蜀汉都无法在关中长期经营,曹魏本来有意经营关中,休养生息,以求再战。但是诸葛亮可不允许,诸葛北伐,真的渴望凭借蜀汉之力荡平北方吗?按照古人的评价和今人的推测而言,并不是如此。

吴国大鸿胪是如此评价诸葛亮北伐的: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其中说的很清楚,诸葛亮北伐求的不是胜利,而是来去自如,但曹魏却得常年防备诸葛亮来袭。因此汉中地区常年都是备战之地,田亩荒芜,百姓离乡,与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不可同日而语。

总而述之:

在三国时期,南北对抗的局面致使函谷关失去了天堑的作用,关中地区再不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其次,诸葛亮屡次北伐,致使关中地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关中粮仓”也不复存在。

以上两点原因就可以解释,为何关中地区在三国时期并没有那么重要。

PS:关中地区是曹魏的,“得关中者,得天下”似乎也没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