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鸡肋”事件,一般认为是曹操“汉中之战”,主动撤军的原因。长期对峙下去,曹操感觉没有利益啦,于是放弃汉中。
但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战”。
我认为这是曹操撤军的主要原因。
01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经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估计刘备必然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亲率大军征伐汉中张鲁。
张鲁投降,汉中为曹操占据。张鲁随曹操大军撤往邺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趁曹操主力退出汉中之机,进攻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
219年正月,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
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刘备坚壁不出,与曹操对峙数月。
曹操消耗很大,但战役效果不大。对是否坚持,曹操犹豫不决。
一日,夏侯淳询问夜间巡逻暗号,曹操看见厨师晚餐准备的鸡汤,顺口说出“鸡肋”。
主薄杨修听了,就安排准备撤军。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准备撤军啦。
曹操知道后,大怒,但还是感觉对峙下去,毫无意义,遂放弃汉中。曹操就以泄露机密为由把杨修杀了。这就是“鸡肋”事件。
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取得汉中,自立汉中王。
02
襄樊之战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取得汉中,自己进位汉中王。曹操大怒,欲讨伐刘备。诸葛亮让关羽出兵襄樊,以解除危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回,关羽就从荆州向襄樊一线发动了进攻。“襄樊之战”开始啦。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困樊城。
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得知关羽分兵进攻襄樊,趁机联络曹操,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增兵徐晃,大败关羽,在撤往益州的途中关羽被孙权部将所杀,襄樊战役结束。
对于“襄樊之战”发起的原因,史料没有具体的记载。
但《三国演义》这个说法,也没有相应的史料记载。
因为襄樊之战意义重大,对于战役发动的原因,却很不明确,这个值得怀疑。
最大的可能是与汉中之战有关。
曹操之所以撤军,除了“鸡肋”事件所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外,还有两个比较直接的可能:一是曹操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因为撤军以后半年左右就去世啦;二是有情报得知关羽进攻襄樊。这与《三国演义》所说恰恰相反。
《三国演义》说曹操欲进攻刘备,诸葛亮先下手为强,让关羽主动出击。
但曹操刚刚主动从汉中主动撤军以后,连续发动进攻,没有调整的时间,似乎不太可能。如果是因为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要讨伐,起码应该有战役的准备时间,这种战役,突然袭击的效果不大。更何况战役的地点是在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动机,不可能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
但不管如何,关羽不会轻易出兵。如果说是刘备发动的对曹操全面的征讨,似乎时机不对。因为没有在汉中对峙的时候发起,反而是在曹操撤军以后才行动,不合常理。
但不管如何,结果已经明确啦。“襄樊之战”发生了,而且以关羽的失败结束啦。
本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先取了荆州,后取了西川,今又得汉中,是很好的局势。刘备也很开心,急不可待的进位汉中王。
但襄樊之战失利,整个局势就发生了逆转。
因而关羽发动战役的原因,值得仔细品味。
03
关羽的失策
“襄樊之战”本该是围魏救赵的计策,关羽没有正确领会战略意图,却打成了北伐的进攻战役。
汉中对蜀汉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必须拿下。否则,让曹操占据了汉中,虎视西川,得陇望蜀那是必然的事情。
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面临的压力很大。
没有史料证实,关羽出兵襄樊出于何种战略意图,但这不失为一步好棋。
如果曹操从汉中撤军,就解了刘备之围,关羽顺势退兵回防荆州,重回战略平衡,这对蜀汉来说,得到了汉中,不失是一场胜利;
如果曹操不撤军,关羽拿下襄樊,直取许都,即便荆州丢啦,鱼与熊掌,自然是先取熊掌啦,其战略局势对曹操来说也是致命的。
这恐怕是曹操撤军的真正原因。
但在曹操撤军以后,关羽却没有退兵,继续攻打襄樊。此时有没有下令关羽撤军哪?
由于曹操放弃了汉中,就可以全力对付关羽。关羽一时难以吃下襄樊。心高气傲的关羽气上来了,谁也压不住啦?
曹操联络孙权,趁机共同绞杀了关羽,瓜分了荆州。
此时的刘备,刚刚结束汉中对峙,也是精疲力尽,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关羽。关羽败北,也就在情理之中。
曹操是主动撤军,没伤元气。刘备的势力与曹操相比,还差的很大,能够顶住曹操的进攻就不错了,更不必说主动大规模的进攻啦。
这一点,关羽没能看清楚,说其大意失荆州不为过。
诸葛亮所规划的“天下有变”的战略机遇尚未出现,关羽的急躁冒进,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给处于最弱势的蜀汉致命一击,这是蜀汉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把“汉中之战”与“襄樊之战”联系起来看,就更能了解当时的战略局势,也就更清楚的了解曹操撤军的原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