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统”这个东西,越是不正统,越需要证明一下。

像汉朝和唐朝,从来没有人怀疑它们的正统性,因为毋庸置疑。而宋朝呢?就因为偏安一隅(北宋也是一隅),所以老担心自己的正统性,就反复拿出来说。

辽金宋谁是正统?

正统性说法来源于儒家,有时也称为法统、道统。概而言之,正统性包括几个方面:王朝得天下是不是符合天意民心,即得位方式正不正;王朝血统是不是华夏嫡裔;王朝是不是做到了大一统。

在血统方面,今天我们认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而且在古代,并不以纯粹血统认定是否华夏人,只要认同华夏文化,接受华夏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华夏人。当时,辽和金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是华夏正统。

在得位方式正不正方面,辽是接受过唐朝册封的族裔,后来唐朝灭亡,辽独自建国。金则本是辽的属民,后不忍辽的欺压而起兵自立,在10余年间推翻了辽。宋得位方式也不怎么样,以政变的方式夺取了后周孤儿寡母的天下,你说正不正?

在大一统方面,这几家都没有做到大一统。在汉唐故疆内,宋与辽金分别并立,另外还有一个西夏、南诏(大理)一直存在,大家都是中国境内的并立政权,没有哪一家做到了大一统。

因此,以上述标准看,辽金宋没有一个能称得上正统。

但是今天不少人都认为,宋文化发达、经济发达,应该算正统,这就勉强了。相比于汉唐,宋文化值得一提,但武力极差。基本打谁都打不赢,随便来一个横一点的政权,宋就没办法,比如小小的西夏。宋对军事强的对手,一律给钱求平安;对最狠的,不但要给钱,还要降低自己身份。因此,说宋是正统,非常勉强。

宋朝人是怎么看正统性问题的?

北宋时,辽国力压中原,并称自己是中华正统的时候,文人们的危机意识发作了。他们就要想办法论证:大宋才是正统。

其实在唐朝中后期,中原衰败的时候,当时韩愈等人就在正统性这个问题上有过思考。韩愈认为,正统性有一个一脉单传的道统传承。宋朝人就在这一点上开始发挥,证明大宋继承了这个道统。宋朝欧阳修还写了洋洋洒洒的《正统论》。

但是以我们今天看来,《正统论》却恰恰说明了宋朝不是正统。

欧阳修的观点概括一下,他提出了成为正统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居正”,一个是“大一统”。居正就是得位要正,顺天应人;大一统即实现中国的统一,恢复汉唐旧疆。

以这两条标准一对照,宋朝明显不合格。

那么,元朝是怎么处理辽金宋的正统性问题的?

一个新王朝稳定之后,都要给前朝修史。元朝也是这样,忽必烈认为大元继承了中国正统,但问题是,元朝继承了谁的正统呢?

元朝人为此争论了很久,都没有达成一致。因此,修史这个工作一致没有展开。直到元朝都快灭亡了,才在宰相脱脱的力主之下开始修史。脱脱认为,在大元继承的中国故疆内,只要之前有过像样的政权,则都应该算做有正统性。在正统性上,对三国平等对待,因此辽金宋三朝都是正统。达成这个一致后,辽金宋三国历史开始修撰。

元朝人效率挺高,两年半把辽金宋三国史就修完了。

结语:现代人缺什么就爱晒什么,古人也一样,明明是弱项,非要证明自己不弱

正如我开篇所说,越在某方面不行,就非要证明自己其实很行。古今同理。

宋朝向辽金称臣,说明宋的国力不行或者国力没运用好;辽金虽然强,但缺项在文化经济方面。因此元朝人认为它们都是正统,这个务实的做法值得称道。

我们今天看则更清楚,它们三家合起来就成了正统。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这个问题有很大错误。

宋朝对辽国并没有称过臣,按照澶渊之盟来看,宋辽为兄弟之国。当时的宋真宗为兄,年幼的辽圣宗为弟。

这样来看,宋朝比辽国还要稍高一点。

而金国则是后起之秀了,是消灭了辽国而开国的,当然金国后面还把北宋给灭了。

也就是说宋朝在北宋时期并没有对辽国称臣过,属于当时正统之一。

而宋朝在南宋时期的确对金国是先称臣后称侄,但这不能否定南宋正统之一的地位。

首先北宋和南宋是一脉相承,都属于宋朝一部分,总不能因为后面南宋称臣称侄,从而否定整个宋朝的正统地位吧?

其次虽然南宋对金国先称臣后称侄,但不能以此全盘否定宋朝的。就文化来说,南宋的文化在当时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可谓是登峰造极的,这点是金国所不能比的。

所以就宋朝在当时的时期,还有按照元朝修史的角度来看,属于是正统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

正统这个东西本就没有一个确切的量化标准。历朝历代,近乎所有王朝、哪怕是割据政权,都在不遗余力地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为了所谓正统,改祖宗的、改姓的……大有人在!那么,辽、金、宋到底谁才是正统呢?



自说自话时期

在辽宋、金、宋对峙期间,关于到底谁是正统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五代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认契丹为父,使得辽第一次拥有了天朝上国的“正统”地位。此后的后汉、后周及北宋拒绝承认石敬瑭的卖国行为,仍然以正统自居。于是,两个正统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澶渊之盟》签订之后,辽、宋相约为兄弟之国,实际上就是变相承认了这种两个正统并存的局面。当然,对内依然是自说自话。



金灭辽之后,辽的所谓“正统”自然落到了金的头上。但是,到靖康时期,这一切都变了。汴京城破、宋朝皇帝被俘,金自然是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就是天下唯一的正统!在宋高宗另起炉灶称帝之后,金、宋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在对金外交上卑躬屈膝,甚至不惜对金称臣。对内,宋高宗却依然在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后来,随着金、宋的和解,又一次进入了自说自话的阶段,金认为自身是正统、宋同样也自认是正统……



正统并存时期

元灭金、宋之后,起初并没有去纠结谁是正统的问题。因为两家无论谁是正统,都是为元所灭,元是理所当然的正统!但是,到了元后期,脱脱等人开始组织编纂前朝史,正统问题成了脱脱不得不直面的事情。因为中国古代有惯例,只有正统王朝才有资格单独修史,割据政权是没有资格的。那么,辽、金、宋到底谁算正统呢?无法准确定性!



蒙古人到底是游牧民族出身,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既然无法准确定性谁是正统,脱脱索性将三家都认定为了正统!于是,《辽史》《金史》《宋史》三家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换言之,元朝并没有认定宋为正统,或者说元朝认为三家都是正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夏,西夏实际上也是同时期与三家对峙的政权。但是,因为西夏与蒙古的积怨颇深,加之曾经接受过辽、金、宋的册封,脱脱将西夏降格为了割据政权,编入了《宋史·夏国传》。



宋王朝重回正统榜

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王朝的过程中打起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大旗。何为胡?在中国古代,胡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契丹、女真、蒙古自然都是胡。既然“驱逐胡虏”,胡自然是不能被认作正统的,否则明王朝的正统性何在?而且,明太祖在开元建国之前一直奉傀儡小明王为“天下共主”,小明王的傀儡政权——龙凤政权的国号恰恰就是宋!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考量,明太祖都必须尊宋为正统。就这样,一个卑躬屈膝、向异族摇尾乞怜的软骨头王朝摇身一变成了唯一的正统!



但是,明与宋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接续关系,即便是小明王的傀儡政权宋,与当初的那个宋也没有任何关联,宋和明之间的元是明太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与此同时,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后,明太祖并没有打算就此打住,而是派出了徐达为主帅,继续追击。换言之,明太祖原本的设想是一鼓作气拿下北元。虽然因为现实原因,短期内无法达到目的,但明太祖明显不愿彻底放弃。如此一来,就涉及到对元的定位问题了,如果将其定位为外来政权,蒙古故地自然就不是中原王朝的属地。明太祖将来拿下北元便成了“侵略”,名不正言不顺!



最终,明太祖选择了承认元的正统地位,将自己的明接续到了元之后。此举直接将元的国土变为了明的疆域。至于北元,名义上仍然是明王朝的国土,只是暂未一统而已。而这,也为将来明彻底一统天下留下了法理依据。当然,随着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有明一朝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清王朝最终将蒙古故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内,而这个法理依据就是明太祖留下的!



如果没有明太祖将元定位为正统王朝,那么北元及后来的瓦剌、鞑靼便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外国。清王朝将蒙古各部纳入版图、北洋政府收复外蒙古就失去了法理依据。虽然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外蒙古成为了现在的蒙古国,但内蒙古地区仍然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根子就在明太祖对元王朝正统地位的认定!

4

无论是辽、宋、金三朝的哪一朝,对内肯定都不会认为自己不正统,而对外也肯定不会认为其他人正统。

因此,这正统与否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后世的评价。

首先需要对两个谣言进行辟谣:

  • 宋朝没有对辽朝称臣。

“澶渊之盟”规定宋朝、辽朝两国是“兄弟之国”,两国的皇帝地位平等。


  • 宋朝也不是一直对金朝称臣。

宋朝称臣于金,这是1141年“绍兴和议”的内容,宋朝皇帝必须被金主册封。

在1165年的“隆兴和议”中,宋朝取消了对金称臣这一项,两国关系变成“叔侄之国”。

同样,在1208年的“嘉定和议”中也没有对金称臣,两国关系改为“伯侄之国”。

明确了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讨论正统性的事。

宋朝虽然是弱势,但拥有自己的年号、历法、服制……等等,并没有完全丧失正统性。而无论是辽朝还是金朝,毕竟没有统一全国,也不具备完全的正统性。


因此,入元以后围绕孰为正统的问题,学者们可以说是争论不休。

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丞相脱脱等人决定编修辽、金、宋三史,裁定这三朝各为正统,才彻底解决了问题。

其实,正不正统都是后世的说法罢了。

5

都别抢,我来答。

政治上的附庸和文化上附庸的不同

绍兴十一年(1142),彼时的南宋政府在宋高宗的授意和金朝达成了一项被称之为《绍兴和议》的条约,这个条约规定:

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

从政治地位上来看,南宋因此沦为了金朝的附庸国,从理论上来说,金朝确实成为了正朔(宗主国),宋朝并没有向辽朝称臣,《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宋辽成为兄弟之国,而且《澶渊之盟》的签订是极为成功的,换取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

客观来说,由于《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沦为了金朝的附庸国,金朝成为了南宋的宗主国,宋朝皇帝需要接受金朝皇帝的册封。那在政治地位上金朝确实成为了正统,这就像一直以来朝鲜、越南和琉球这些国家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一样。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应当有所偏袒,就政治地位上来说,南宋确实一度是金朝的附庸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附庸关系是依靠条约来束缚,而不是以文化,这一点很重要。但《绍兴和议》在1161年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

这也就意味着宋金之间的政治地位关系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只能说南宋只是在政治上一度沦为金朝的附庸国,在某个时间阶段,金朝确实成为了正统,这是金人值得骄傲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金朝可以被列入正统王朝之中,而将南宋派出到正统王朝以外。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南宋始终只是在政治地位上以条约的方式成为金朝的附庸国,而不是在文化上沦为金朝的附庸国。

正因为在文化上南宋并没有沦为金朝的附庸,简单来说南宋并没有放弃衣冠文化,融入到金朝的游牧文化中,所以金朝并不能够作为继承汉文化的正统王朝。恰恰相反的是,金朝在金熙宗时代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金熙宗本人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

熙宗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视开国旧臣则曰‘无知夷狄’,及旧臣视之,则曰‘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大金国志》

可见,虽然金朝凭借强悍的军事实力迫使羸弱的南宋向金朝低头,但这并不是文化上的征服,只是政治上的征服,它迫使宋高宗在政治上向金朝低头,但并没有迫使南宋汉人在文化上向金朝低头,甚至放弃汉人文化,改变风俗和服装,融入到金人的风俗中。

这一点,即便是在元朝和清朝时期都没有实现。

所以,正因为在文化上金朝并没有取代南宋,所以不能把金朝视为正统王朝,尽管它统治了汉人文化的核心中原地区。但需要注意的是彼时周边的国家依然是以汉文化为正朔。


关于正统意义的“居正”和“一统”

实际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统”中的“正”究竟是正在哪里?它的统又在哪里?是“正”重要?还是“统”重要?

最初的大一统思想是指在地域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吕氏春秋》中解释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里的“一”显然就是作为一统的依据,统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个“一”,而这个“一”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秩序。

就像《汉书.王吉传》中阐述的那样: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什么叫六合同风,这里的六合是指战国时代被秦国消灭的六国,六合同风自然是说六国最后都融入到了秦国倡导的文化秩序之中,九州共贯是指天下都执行一种法统。

真正系统阐述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他在《举贤良对策》中对汉武帝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实际上董仲舒的倡导和李斯的倡导都是一样的,李斯对秦始皇说: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秦始皇本纪》

可见董仲舒和李斯在国家完成地理和政治上的统一后,开始寻求文化上的统一。但秦始皇没有搞成功,最后董仲舒搞成功了,儒家从此成为了汉人文化的主流,其中也包括道家学说,以及其他百家学说。

只是儒家成为官方的主流而已,所以这时候的“正统”有了文化上新的内涵,怎么理解这个正呢?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为什么孔子有底气说这种话呢?实际上就是彼时的汉人已经较周边的游牧民族孕育出了礼仪文化。

因此“华夷之辩”的核心并不在于民族身份,而在于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主要是以《周礼》为源头,因此“华夏”成为了当时用来区别周边民族的一种民族概念。

所以韩愈在《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意思就是诸侯们如果采用夷狄的礼仪,那就把它视为夷狄;采用中国的礼仪就把它视为中国(身份认同)

那什么叫华夏呢?

《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左传·定公十年》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可见,“衣冠文化”才是汉人文化的核心,彼时的华夏族之所以用蔑视的眼光评价周边的民族,就是因为华夏人已经率先孕育出某种高度上的道德和礼仪文化。

因此,“正统”中的“正”实际上就是指对这种“衣冠礼仪文化”的传承,只有传承这些文化的王朝才能被称之为正统,而“统”既指的是地域上的统一,也是文化上的统一。我们可以鲜明的看到,汉人的文化从夏商周时代就开始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所以当时的南宋虽然在政治地位上沦为了金朝的附庸国,但在文化上并没有沦为附庸,南宋依然传承着汉文化的精髓,依旧是汉文化圈的主导者。即便金朝在军事上取得统治地位,但在文化上依然不得不向汉文化圈臣服和融入。

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说:

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者,犹弗统乎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王朝不仅统一天下,而且地位合法,继承了文化传统,那么它自然是正统的。但如果只是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但是文化地位上并不属于正统,那么自然难以说它是正统。

理学家程颐也辩论说:

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可见,这个“礼”才是作为正统的标志。但我们可以看到,金人在文化上还是处于弱势的,他们没有自己系统的文化,所以只能选择融入到汉文化圈中。

因此也就不难怪五胡十六国时代,明明是匈奴人的刘渊也试图给自己的政权披上继承汉朝大统的外衣,他建立国家名叫就以“汉(前赵、或称汉赵)”为国号,还辩解说:

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资治通鉴》

可见这些游牧民族内心知道,尽管占据了北方中原,但是由于文化上并不属于汉文化圈,所以无法成为天下正统,因此必须要主动融入,如北魏、元朝、清朝,或者把自己的政权和汉文化建立联系。

所以,虽然南宋一度沦为金朝的附庸国,但是在文化地位上,它依然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继承了汉文化,但金朝显然并没有,所以像东晋和南宋虽然都偏居南方,但是由于依然继承这汉文化的核心。

因此它们依然是正统王朝,只能说把他们视为大一统王朝确实有点牵强,这是就疆域上而言,但是在文化上它们无疑仍然是文化上的宗主国。所以东晋人逃亡南方时用的词汇就很有说明性,叫做“衣冠南渡”。

这里的衣冠显然就说明了东晋和北方十六国的不同,另一方面《绍兴和议》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仅仅才19年后就被金朝单方面撕毁。南宋和金朝之间在政治上的附庸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正如同马克思所说: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理解了马克思的这句话,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即便元朝和清朝汉人在军事上被征服,但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文化,最后反而让他们融入到汉文化中。汉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实际上依靠的正是强悍的文化生命力。

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否定儒家就是在否定中国文化,否定这种文化上的正统性。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6

北宋咱们不说。

南宋的法统非常差。

1127年3月,女真撤退,立楚皇帝张邦昌。一个月后,张邦昌退位,改以孟太后诏书立宋高宗赵构。

在这里,北宋皇帝徽宗钦宗均被俘虏,法统已绝。南宋若要重立,则必须走君臣拥戴再立法统的方式。

可惜,南宋立国仓促,采取的是接受孟太后诏书的简便模式。

这就有问题了。

北宋已绝法统,作为哲宗废后的孟太后又何来立嗣权?

所以南宋法统只能来自于张邦昌,再来自于女真所立的伪楚。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就根本不承认明教搞出来的赵宋法统,转而承认明朝法统来自蒙元。

7

宋朝,一个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朝代,分为北宋与南宋,在檀渊之盟后,北宋似乎用尽了全部的运气,其国力开始衰退,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逃亡后的赵构于应天府重新建立宋王朝,那么宋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不妨分析分析。

北宋时期的辽与金

北宋时可以从版图看出(见下图),他的正北方有辽国,西北方最近的有西夏,正西方有吐蕃诸部,西南方有大理,可以说北宋周边的这些邻居,除了大理势力弱小与北宋外,其他还真不是北宋所能惹的,为什么这么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后,北宋孱弱的政权的只能向强者低头,其实宋太宗当政之时就想把辽的前身契丹族灭掉,功败垂成后,反而渐渐看到它的慢慢崛起,北宋看到周边的形势,决定要变法革新,可是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开始彰显变法的效果后,到了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北宋又开始走起老路,这下的情况下开始了衰败之路。夏四月癸巳,金人遣杨璞以誓书及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州来归。对于失去的疆域,只能花重金购回。

辽是虎狼,金则是豺狼,都不是温驯至极的动物,后在金的“帮助”下,辽被打败,却迎来了金的掠夺,庚子,童贯、蔡攸入燕,时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先为金人尽掠而去。而金的胃口似乎还远远不止这些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大宋摇摇欲坠,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则是在外招兵,才免于劫难,后辗转自应天府成立南宋,后迁都于临安

小结:北宋自赵匡胤时起就是在边境上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这就导致辽、西夏屡屡进犯大宋边境,在胃口渐渐被养大后,他们要的不是掠夺财物,而是瞄准了大宋的疆域领土。虽然结果改革办法,却为北宋的保守派所阻,结果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连皇帝都给人家掳走了,如果不是赵构不在朝内,恐怕大宋就此要谢幕了,因为皇室成员尽数被虏,那样的话有没有后来的南宋,还真未可知。


南宋时期的金

赵构定都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南宋版图 见下图)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庙号宋高宗。宋史称高宗即位为建炎中兴。这时出现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出现,称之为“中兴四将”,对于金人的进犯,开始予以有效回击,在岳飞取得捷报频传的时候,却被赵构以金令牌召回,之后更是问罪下狱,直至被杀。再次回到了议和的谈判桌前,议和内容要求:南宋放弃黄淮地区,及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这些之外还需要每年进贡。

南宋每年纳贡称臣为代价,得以残喘存在,后金国内部发生内乱,赵构在五十六时便坐上了太上皇,继位后的宋孝宗锐意改革,出现短暂的北伐成功,后被迫议和,把原来的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但是该“孝敬”的绢银还是要给的,随着时间推移,南宋与金国的执政者都在更替,双方都在发展中,而彼时北方的蒙古开始强大起来,于是蒙古便向宋建议联合夹击金国,早已不复当年霸气的金国,也来使向宋表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被继位不久的宋理宗所采纳,民族仇恨和耻辱终于被一朝洗刷,可是作为南宋屏障顿时化为乌有,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小结:南宋政权在靠边打边谈的策略下,与金人屡次订立协议,代价不仅仅是金银,还搭上了岳飞等名将的性命,在家国情怀的作用下,后来继位的宋理宗光盯上了金国,而忽视了新兴的蒙古,导致北宋与南宋始终逃不出,刚送一个敌人走,又迎来新的敌人的局面,其根本在于自身还是不够强大。


主要参考资料:

1.《宋史·卷二十二》

2.《中国文明史 宋辽金时期·〈宋代· 第一章·波澜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2页

3.时涛,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3——南宋宋高宗赵构》 :中国长安出版社

4.《宋史》

8

要纠正一个错误,北宋并没有向辽称臣,而是兄弟之国。而且因为签订檀渊之盟的宋真宗年长,算是辽国皇帝的哥哥,北宋和辽国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不过北宋要承认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每年要向辽国送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虽然还是有些膈应,但是北宋有钱,面子上也过得去。

随着和平协议的签订,北宋与辽国维持了100多年和平稳定的局面。而且随着双方贸易的开展,宋朝的损失早就随着双方贸易得到极大的弥补,甚至说是大赚特赚!哪怕后来北宋与西夏起了争端,结果还是是西夏向北宋称臣,每年给的财物属于岁赐,相当于大哥给小弟的压岁钱。同辽国一样,随着贸易的开展,西夏国内经济对北宋越发的依赖……

北宋立国的一百多年,同辽、西夏属于并列关系,因为北宋占据中原一带,在历史上被认定为正统王朝。只是到了南宋,一切都变了!

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是一个怂人,虽然手底下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猛将,还是选择向金国称臣。南宋是金的藩属国,在历史上的认定是偏安政权,除了每年要向金国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名义上还是金国的子侄,真的是丢人丢到家了!如果说北宋多少有些“骨气”,那么南宋则是奴颜婢骨,直到灭国脊背也没有抬起来。

9

导读:一个政权是否是正统和国力强弱没有关系,当然我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二者如同汉唐一样保持一致性。但是是否是正统王朝和是否是大一统王朝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不够格,疆域不够且军事战斗力低下。更重要的是没有尚武精神,外战屡战屡败。但是宋朝文风鼎盛,有三千年文明造极于赵宋的说法。更何况正统王朝的定义是“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在这一点上宋朝是正统王朝是毫无疑问的。辽、金等政权虽然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对政治制度以及施政纲领做了调整,但是远没到道先王、法五帝的地步。单单凭借自己的武力掠夺,这算什么正统?辽金两个政权自己也没有以华夏正统自居过,更何况史书?但是从大的方面讲,辽金又确实是我国历史文明范畴内的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称呼宋朝,而从没有称呼辽朝、金朝的原因。


关于宋辽金正统性的定义,其实最后统一中原的元朝更为头疼。如果仅仅承认宋朝是华夏正统的话,那么和元朝类似的辽、金等政权就成为了蛮夷。从这个角度说,元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如何保证?所以当时元朝丞相脱脱(修宋史)弄了个四不像,宋、金、辽都是正统。

我先说明本人不是唯血统论的顽固不化者,辽金确实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范畴。这个不用怀疑,包括元朝、清朝也都是大一统王朝。从法统上说,洪武万岁朱元璋都承认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法统;清朝宣称继承的明朝的法统。况且正统王朝还有第二个标准,那就是天下共主。所以元朝、清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正统王朝。PS:本文纯属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金、辽政权不是正统王朝的原因

无论大一统还是正统的定义,都有一点相同就是尊周。因为儒家普遍认可都是周礼,所以在南北朝之前无论是大一统还是正统王朝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到了五胡入侵中原后才逐渐的宽松一些些了。

《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看到没,大一统的定义还是遵周礼。

正统王朝定义中有“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的规定,也就是说不但要承认以宗周为正尊先祖是五帝,才能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所以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宋朝在崖山海战失败后才有君臣十余万人跳海殉国的刚烈行为。

正是由于正统的强大号召力,所以到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都拼命的把自己往正统上靠。替代西晋的匈奴人刘渊,甚至说自己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后裔;胡夏的创建者赫连勃勃更是宣传自己是夏启的后人。这些政权说白了就是篡改自己的出身,为正统的身份好吸引民众的支持。

在南北朝这段时间里把华夏正统包装的最好的要属于北魏,人家从史书上就注明祖上就来自三皇五帝。再加上深刻的汉化制度,所以北魏得以稳定的统治黄河流域长达百余年成为北朝的开端。很多汉族士子加入北魏政权,为北魏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原因就是北魏包装的这个正统。

北魏官方史书《魏书》第一篇内容就是介绍鲜卑拓跋氏是皇帝后裔: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 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而契丹建立的辽虽然从唐朝就开始和中原接触,但是地道的游牧民族。如果从现代文明圈层的定义看,辽金政权绝对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从文化传统还是辽金对自己的认知,都无法符合正统王朝“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的定义。更何况女真的金国崛起于白山黑水间,从奴隶社会直接崛起吞辽灭宋。虽然非常生猛,在没有汉化的情况下在靖康之变中险些灭正统苗裔。这纯粹凭借武力杀戮的行为,绝对不是正统所为。


辽金两个政权中辽做的是不错的,一国两制、汉化政策执行的比较到位。再加上辽国边界纵贯东西,所以西方国家史书也有把中国成为契丹的。但是辽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传承、没有法五帝和尊周,所以没有获得中原王朝认可为正统。即便元朝为了政权合法性的需要,给辽金定义成正统也不行。

宋朝帝王有自己的年号、一脉相承的货币、传承的历法、服饰、用色国朝礼仪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在法五帝、尊周的基础上,这些才是一个正统王朝的底蕴和传承。所以说虽然宋朝向辽金称臣,但是辽金没有获得汉人的普遍认可不是正统王朝。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10

这里先澄清一下:北宋没有向辽称臣,二者间互为兄弟。南宋向金称臣,后来二者间为叔侄关系。

既然牵扯到正统的问题,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何为正统。

正统,出自儒教圣经《春秋》一书,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意思是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汉书》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其中包括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周礼和春秋大义是衡量正统的标准,中原王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还往往标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北宋的正统性毋庸置疑。

但也有人认为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乃是城下之盟,丧权辱国。此话不假,澶渊之盟的背景是1004年秋,辽萧太后和辽圣宗挥军南下。眼见兵雄马壮的辽军兵临城下,深谙《孙子兵法》的宋真宗立马成了孙子,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准备收拾行李南逃(哦,按照古代的说法应该叫南狩),结果被寇准寇老西拦住了。

经过寇准的力劝,方才安定了那个躁动不安的心,并亲自到澶渊督战。虽然并不清楚寇准对宋真宗说了些什么话,但是能将皇帝留下,并能御驾亲征,这个人的实力确实可见一斑。

皇帝亲自督战的效果立竿见影。本来被辽军打的节节败退的宋军,突然像是打了鸡血般兴奋。不仅坚守住了阵地,还在澶州以八牛弩射杀了辽将萧挞览。

就这样双方都不愿意轻举妄动,场面一度冷了下下来,开启了大眼瞪小眼的对峙局面。但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要知道辽朝可是萧太后,万一和宋真宗双方眉来眼去久了,这下可就笑话了。于是双方愉快的签订了澶渊之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北宋和辽之间开启了百年之久的互惠互利。

所以,虽然从盟约内容上看,北宋损失了钱财,但是却切切实实的消了灾。

再看南宋,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宋高宗赵构是在著名的靖康之耻后成功上位的。而后就蜗居南方,对北方失去的土地再也收复的心情。

不过这也为一群忧国忧民的文人骚客制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一大批脍炙人口又威武雄壮的诗歌被创作了出来。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2.死去原知百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对于南宋而言,失去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地区,也失去了儒家文化的起源地齐鲁地区。似乎已经失去了正统一说。

但是,为金人所占据的这些地区却并没有为史学家认定为正统。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作为游牧民族带来的是一种外部文化。一方面没有像满清一样一统全国,所以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作为外来民族文化上和中原文化并没有完全相容。所以,正统依旧在偏居一偶的南宋身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