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

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

2020-11-04 16:33阅读(63)

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汪精卫,陈壁君这对海龟其人其事。:汪兆铭出身于书香人家,早年中过秀才。不过汪兆铭却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

1

汪兆铭出身于书香人家,早年中过秀才。不过汪兆铭却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在认识孙逸仙后,不光撰写文章为革命大造舆论,还四处演讲,为革命造势和筹款,是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

汪兆铭27岁时,便因谋刺摄政王载沣名震一时,他在牢狱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

一些青年人视汪兆铭为革命偶像,孙逸仙亦对汪兆铭的行为颇为赞赏。

(汪兆铭旧照)

1919年10月,孙逸仙在广州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汪兆铭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治顾问、总参议。

孙逸仙在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后,汪兆铭再次被任命为中央执行会员和宣传部长。

1925年2月,在孙逸仙的生命最后关头,曾指名召见汪兆铭,并由孙逸仙口授,汪兆铭草拟了遗嘱。

可以说,汪兆铭手中拿了一手好牌,如果没有意外,民国总统的位子,非他莫属。

然而,谁也没想到,汪兆铭最后不仅没能成为民国总统,还沦为千夫所指的大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逸仙去世之前,除了信任汪兆铭,还非常器重蒋中正。

说起来,蒋中正和汪兆铭有着相似的背景,他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不过他晚于汪兆铭加入同盟会。因此,当汪兆铭被种种光环围绕时,他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逸仙避于永丰舰。

蒋中正知道后,登舰护卫孙逸仙左右40余天,获得孙逸仙的器重,先后被委任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和大本营参谋长,后来还派他去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经验。

(汪兆铭旧照)

蒋中正学习归来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他非常重视军校建设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许多优秀的国民党军官,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所以他在国军中的地位很高。

孙逸仙去世后,汪兆铭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

蒋中正自然不愿屈居于他之下,在他的操控下,很快就爆发了中山舰事件。

这件事让汪兆铭很难堪,认为蒋中正无视他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地位。本来,他想扣押蒋中正,结果到此时他才悲催地发现,他根本就调不动国军将领,因此愈发觉得自己威信受损。

汪兆铭性格懦弱。他见对蒋中正无可奈何,只得自嘲地表示“责人不如责己”,并引咎辞职。

这之后,凡是政治上出现问题时,汪兆铭总是悄然出走,出国或就医。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汪兆铭和蒋中正才再次合作。可就在汪兆铭担任行政院院长不久,上海就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虽然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民也万众一心,誓死抵抗,但汪兆铭虽有权力之欲,却一向不是好争善斗之人。他始终认为,中国无论是武器还是实力,都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他唯恐中国和日本打起来。在他看来,这无异于蚂蚁和大象之战,毫无胜算。

汪兆铭主张议和,在他的斡旋下,国民政府最终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议》。

随后,汪兆铭对日本人妥协退让,又接二连三地批准并签下了《何梅协定》和《秦士协定》,华北主权被他拱手相送。

(周佛海旧照)

无疑,汪兆铭的作为,让天下大哗。一时之间,反对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的子女由于承受不住压力,对他多有抱怨,要他辞掉外交部长职务。但汪兆铭却不无委屈地流泪表示,这个时候,哪个愿意做外交部长呢!

“七·七事变”后,汪兆铭的恐日情绪更加严重。他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求和和投降的思想。对抗日作战,根本没有信心,反而认为那些抗日志士们的死,是不值得的。

就在这时,亲日派分子周佛海等人找到汪兆铭,向他传递了日本人支持他搞和平运动的态度。

一向和蒋中正交锋处于下风的汪兆铭听罢,大喜过望,认为能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扳倒蒋中正,攫取国军最高权力。再加上他的妻子陈璧君也对他多有怂恿,所以他愈发坚定了投敌的决心。

1938年12月,汪兆铭离开重庆,出逃越南河内,随后发表投日艳电,公然投降日本做了汉奸。

汪兆铭叛国投敌,自然激起了了国人的愤怒。然而,他却在媚日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根本刹不住车,最后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史料:《汪精卫》)

2

汪精卫起初是一个热血革命青年,可是后来慢慢变成了背负骂名的大汉奸,实为可惜!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1944年死于日本,享年62岁。他是个文化人士,精卫是他的笔名,历史上多称他为汪精卫。

汪精卫器宇不凡,笔才和口才相当了得,有当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称。“精卫”之名是引用《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取这个笔名,说明他是个有信仰和追求,并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卫出生书香门第,儒学文化气息浓厚,而儒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爱国。因此说他是汉奸,还有些不信。

汪精卫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杀清政府高官的热血青年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到1908年间举行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是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生命。粱启超等保皇派趁机批评革命党是暴力革命,说革命党领袖自己躲在海外,却嗦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革命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领导人进行的是“嗦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做法。一时间引起了海内外很大反响。同盟会内部也出现反孙中山的言辞。

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会,作为同盟会骨干的汪精卫此时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并非怕死之辈,以便让所有人重新树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卫心里,刺杀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鲜血来回击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热讽。他在《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莤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卫赴京行刺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对孙中山的看法大为改变,人们重新树立起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

汪精卫最有名的《革命之决心》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给了米,使米变成了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为革命党人,一是薪,为薪的人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是釜,为釜的人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革命之饭。

无论汪精卫怎么说,胡汉民都坚反对他赴京行刺计划,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怕被阻止,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胡汉民见到血书哭晕过去。但是汪精卫的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被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每日作诗,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诗中几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其中“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当时爱国青年广为流传。

2 ,革命先锋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取孙中山的信任,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个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也曾邀请不到30岁的反清精英汪精卫出任广东省都督,但汪谢绝,兑现他革命成功后“不做官”的承诺。这年9月携陈璧君一同留学法国。

1912年8月,为了在议会中对抗袁世凯的强权,同盟会联合其他的党派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宋教仁为理事代理,实权掌握在宋教仁手里。随着政局发展,袁世凯和国民党闹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南方革命派举行反袁运动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间,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回国共同参加运动。

“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国

从上面来看,此前的汪精卫一直是个先进的革命人士。

从“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汪原以为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会变成一个民主强国,可是竟然是如此结局。汪精卫渐渐产生悲观情绪,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了一个踌躇多疑的政治家。

3,从联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发言得到军民热烈欢迎,并高呼“拥护汪主席”。这是汪人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汪精卫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抚助工农”的3大政策,并任命共产党员担任政府要职务。比如,共产党人谭平山为中央党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使共产党势力在国民党内取得较好发展。然而,一个多月后,廖仲恺被暗杀,汪陷入窘境。

“马日事变”的爆发,致使多数共产党人被害,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惩处“不法军官”,可大部分国民党官员袒护许克祥。

“马日事变”得不到妥善解决,共产国际便密令武汉的中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并派印度人鲁易将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可是鲁易把指示交给汪精卫。

《五月指示》写到,一无视国民党禁令,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共产党人和5万人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驱逐有旧思想的,由工农取而代之。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汪精卫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惊:原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颠覆国民党。汪于是认为共产党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合作之意。从此,汪精卫成了一个坚决的反共者。

4,开始背负汉奸的骂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觉得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他根据以前的革命经历,开始思考别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因此在抗日战争面前,汪精卫犹豫不决,以致被“亲日派”摆布,为最终夺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愿望,实施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踏进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图曲线救国。

在犹豫,妥协之时,梅思平,陶希圣进行反复劝诱降日活动。懦弱自卑的汪精卫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发表近卫第三次声明,走向卖国道路的深渊。

汪精卫在叛国艳电文中,对抗战的理解是: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蒋介石怒斥日本妄图独霸东亚灭亡中国的阴谋。而汪为日辩解“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还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看到中日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却看不到中国和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韧性,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

从上面看出,汪精卫对抗日的悲观想法,认为民族复兴就需要联合日本。这是愚昧,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好可惜,以前的热血革命青年最后成为一个全民口中的大坏蛋!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3

汪精卫从一个能够洒一腔热血报国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政治投机者,变成了一个投敌叛国的汉奸,确实让人感到惋惜。

可是,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憎恨,他在国家危乱之际却仍然为了牟取政治利益而出卖国家的利益。

不过,他也确实曾经洒过一腔热血,并且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

1910年,汪精卫为了点燃革命的热情,也为了在清政府的“围剿”中给革命党打出一个突破口,他决心干一件事,一件不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事——刺杀摄政王载沣。

当然,他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载沣,任何一个或几个清政府的高官要员都可能成为他的刺杀目标,只是经过了一番筛选工作之后,他将目标定为了载沣。

载沣在1908年被慈禧钦定为监国摄政王,在慈禧死后总揽了清政府的一切军国要事,是清政府实际上的掌舵人。

所以,他只要能够成功刺杀载沣,势比能够让清政府陷入混乱,甚至是让清政府中枢系统陷入瘫痪。

如此一来,革命党人不仅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更能趁此良机再一次向清政府发难,一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不过,汪精卫终究是一个文人,文人玩玩政治或许还可以,可是让他们玩刺杀,显然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汪精卫虽然是一腔热血,可是终究也没能将刺杀载沣的计划付诸实施便中途夭折了,他们在预埋炸药的时候便暴露了自己,然后遭到了清政府的逮捕,成为了清政府的阶下囚,成为了载沣家里砧板上任宰任割的鱼肉。

当时如果没有善耆的劝说的话,汪精卫很可能已经被又愤怒又后怕的载沣给砍了头了。

汪精卫在狱中时也认为自己逃不过一死了,所以,他颇为悲壮却又豪气地在狱中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如果当时真被砍了脑袋的话,这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绝对能成为书本上一首传颂千古的诗,只可惜“绝笔诗”终究没有成为他的绝笔,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却活成了一个汉奸。

这首诗曾让无数人感动和落泪,可是,当汪精卫成了汉奸之后,这首诗却也成了一个讽刺——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虽然刺杀载沣不成,但是此事也终究让汪精卫赚取到了一笔丰厚的政治资产,他后来能够成为革命党人眼中的英雄,能够跻身政界并成为政界的新秀和明星,能够继承孙先生的衣钵,便是始于刺杀载沣一事。

不过,人终究是会变的,纵然是一个曾经满怀理想、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也不例外。

汪精卫的转变,绝对离不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背后的推动。

他在刺杀载沣之后,一时之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被释放后更是得到了孙先生的青睐,后来也被孙先生当成接班人在培养,他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即便是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也没有。

当然,让汪精卫发生转变的这个男人可不是孙先生,而是蒋志清。

1925年孙先生病逝后,汪精卫和廖仲恺、胡汉民三人是孙先生衣钵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此时蒋志清虽然已经成了军校校长,可是在汪、廖、胡三人面前也只是一个勉强跻身二流的三流角色,没有任何的机会成为孙先生的继承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孙先生去世后才过了几个月,廖仲恺便遭人刺杀身亡,胡汉民受牵连而出走苏联。

廖仲恺这个军校党代表一死,蒋志清一手掌控了军校,拿住了国民党的枪杆子,由此连跨几级,一跃成为了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汪精卫空有政治影响力,手里却没有枪杆子,最后和手里掌控着枪杆子的蒋志清斗了几个回合,便被蒋志清踩在了脚底下。

汪精卫在和蒋志清的角逐中的失败,让他意识到了一件事,没有枪杆子万万不行,这也促使不甘心失败的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借助日本人的枪杆子去对付蒋志清的枪杆子!

让汪精卫发生转变的这个女人,则是他的妻子陈璧君。

汪精卫虽然曾经怀着一腔热血去刺杀载沣,可是,这仍然掩盖不了他性格上的软弱,在经历了一次九死一生之后,更是加剧了他性格上的软弱和优柔寡断。

可是,陈璧君恰好是一个性格近乎粗鲁、雷厉风行的女人,所以,她在性格上和汪精卫形成了互补,汪精卫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受到了陈璧君的影响,他所作的一些政治决定实则也是陈璧君在背后推动。

1938年,汪精卫在逃离重庆、摆脱蒋志清控制一事上犹豫不定,陈璧君见了他这模样,气咻咻地说:“梅先生明天要走了,这次可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

陈璧君嘴里的“梅先生”即是梅思平,当时梅思平奉汪命去上海和日本人谈判,谈的便是汪精卫投靠日本人的事。

所以,陈璧君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让汪精卫打定一个主意——投靠日本人。

汪精卫在陈璧君的步步紧逼之下,最终不得不咬着牙点头说:“决定了,决定了!”

于是,汪精卫拖家带口地逃离了重庆,去了越南河内,然后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公然投敌叛国。

陈璧君虽然在性格上弥补了汪精卫的软弱,可是,她在政治上的短见也终究害了汪精卫。

汪精卫最后的结局也颇为凄惨,他在1944年死在了日本人的手术台上,陈璧君千里迢迢地将他的尸体运回国,然后将他葬在了中山陵旁边的梅花山顶上。

陈璧君仿佛也早料到了汪精卫的行为将来会遭到国人的报复,所以将他的坟墓修得如同铜墙铁壁一般,以致于后来何应钦用了150公斤炸药才炸开了汪精卫墓。

后来,汪精卫的尸体也被扔到熔炉里烧成了灰烬,骨灰也被当成垃圾一般随意扔弃。

陈璧君则将牢底坐穿,死在了监狱里。

4

1938年12月,汪精卫等人出走河内,发表震惊全国的《艳电》,公开投靠了日本,鼓吹亲日言论。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界对此极表愤慨,纷纷发表谴责文电。

早年汪精卫是以革命斗士形象出现的,自从刺杀摄政王载沣之后,汪精卫博得了极大的政治资本,一度成为革命党领袖之一。并且为孙中山所看重,并有一批追随者,甚至1925年作为孙中山遗嘱草拟人和见证人,这个分量非常重。孙中山去世之后,作为国民党新星的汪精卫,水土不服,加上派系斗争严重,汪精卫逐步被边缘化,成为一个没有地盘的空头政治家,虽然偶尔与蒋介石抗衡,并联合其他派系迫使蒋介石下野,但基本难以撼动蒋介石在国民党的第一位置。

蒋介石掌握着军事权力,汪精卫却并非如此。在政治结构中,如桂系、黄埔系、CC系、土木系等等一系列政治集团,汪精卫已经难有容身之所。而汪精卫的性格是比较好面子的,权力欲和表现欲非常强,慢慢心态不平衡,走向变态的道路。只想当第一的心态是非常危险也非常可悲的,他把和蒋介石竞争失败的私怨诉诸公开,用出卖自尊换得日本人的支持。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伪政府成立于南京,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长,党羽周佛海、李士群为主要成员,彻底沦为汉奸。

汪精卫从具有革命理想到失去底线,沦为民族败类,有一个具体的过程。他的性格占了很大因素,陈璧君家族早年对他的支持,养成了他投机性特点,意志不坚定,容易妥协。没有军权使得他如履薄冰,竞争失败又让他不甘居于人后。汪精卫等人宣扬的曲线救国,实质上是对自己权力欲和被边缘化的粉饰,活生生的投降主义,对中国抗战期间的民族感情和斗争士气影响恶劣。

总之,在权力结构和个人命运双重驱动下,汪精卫的蜕变既可悲,也可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争议到底的人物,也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个人物。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5

汪精卫的起点其实还是很高的,他即是国民党的元老,也是同盟会的重要议员。在孙中山的心里,汪精卫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孙中山弥留之际,就是汪精卫撰写,孙中山口述的一些关于国民党内部最为重要事情。可见,汪精卫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当然了汪精卫的成名,是因为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每天想的都是推翻帝制,复兴中国。

可是,很显然汪精卫当刺客是不及格的,因为几次暗杀都没有成功。所以,汪精卫就被抓了。

本来汪精卫以为自己死定了。

但是,没想到载沣并没有想要汪精卫的命。最终,在革命党人的努力下。汪精卫被释放了,出狱之后的汪精卫名声大噪。

这时候很多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都来拉拢汪精卫。那时候最风光无二的袁世凯,都允诺给汪精卫一个广东省省长的职务。

但是,依然被汪精卫拒绝了。

出狱后的汪精卫,选择和陈璧君结婚。尽管陈璧君不是汪精卫特喜欢的类型。但是,她对汪精卫是真爱,这一点汪精卫还是清楚的。

因为在汪精卫被抓的时候,陈璧君不但给他表达了爱意,还想各种办法营救他。汪精卫被陈璧君感动了,他说若是自己可以活着出来,肯定和陈璧君结婚的。

所以,出狱之后选择了结婚,也是汪精卫兑现了诺言。

那时候汪精卫依然被孙中山看中,并且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的职务。此刻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连个小弟都算不上。

说实话汪精卫得势的时候,蒋介石连约见汪精卫的资格都没有。汪精卫都联系不上,就不要说让蒋介石联系孙中山了。

可是,我们都知道后来,蒋介石咸鱼翻身,把汪精卫给斗了下来。那么,汪精卫是如何失败,并且轮流成汉奸的呢?

这要从蒋介石的发迹说起,尽管蒋介石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热血,但是,他毕竟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可是,在他认识了陈其美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陈其美就是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是同盟会的元老。蒋介石和陈其美还是老乡,两个人交往的时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他们就结拜了兄弟。

就这样陈其美把蒋介石介绍给了孙中山,孙中山终于知道有个叫蒋介石的人,在国民党内做事。

不过这时候的孙中山,也仅仅是知道蒋介石的存在而已。

蒋介石真正的被孙中山,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因为中山舰事件。那时候陈耿明发动兵变,导致孙中山的家被围了,孙中山不得不连夜逃到中山舰上,在这期间正是蒋介石指挥战舰,带领孙中山到达安全地带的。

从此,孙中山意识到了蒋介石的才能。

后来,孙中山在俄国人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就争取来了校长一职,可以说蒋介石的发迹,正是从他当上校长开始的。

因为当了校长, 所有的士兵就成为他的学生了。正是因为手里有了属于听命于自己的军队。

所以,蒋介石的地位也就彰显了出来。

蒋介石终于从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国民党最为重要的人。汪精卫也深深的感到来自蒋介石的威胁,但是,无奈的是,他手里没有军队。

在这期间,蒋介石又开上了宋美龄。蒋宋之间的联盟,让他在政治上,更是如鱼得水一般的存在。

蒋介石的步步高升,也就导致了汪精卫的落寞不堪。

最后汪精卫索性就和蒋介石分家了,武汉国民政府就是汪精卫这边的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就是蒋介石这边主持的。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渐渐的被蒋介石给碾压了下去。

但是,汪精卫的影响力还在,为了拉拢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来实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他们就选择了汪精卫。

汪精卫从此开始沦落成为了一个汉奸。

汪精卫觉得和日本开战,我们肯定打不过他们,因为他们有飞机大炮,各种先进的武器。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就充当了汉奸,最终,也是死在了日本。

6

汪精卫之所以成为汉奸,归根结底在于他就是日本人在中国的代言人。



日军侵华,靠着先进武器和精良的军队,一时气焰嚣张,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国内好多人对抗日战争是否能够胜利产生了悲观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蔓延的很严重。常凯申本人就说,国军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武器不如人,士兵素质不如人,要是强硬抵抗,三个月就亡国了。



但是老常为啥不投降?因为不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抵抗是大势所趋,更关键问题在于老常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是英美列强在中国的代言人,如果老常投降了,英美列强就会在中国重新扶持代言人,保证自己的在华利益,到时候老常可就没地方让他唱戏了。



但是汪精卫不同,他一直就是亲日派,跟日本人走的很近,日本人没有侵华时,他就是日本人在华代言人,日本人侵华之后,想要扶植汉奸伪政权,汪精卫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问题只在于,如果他出任伪职,就成了汉奸,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所以一直在纠结。但是他老婆陈碧君说,吃屎也得赶泡热乎的,要是你不主动,老常投降了,就没你什么事了。汪精卫听了老婆的话,于是一条道走到了黑。

7

作者:金满楼

某种程度上说,汪精卫从革命英雄走到大汉奸这一步,虽然是情势使然,但每一步都和他背后的女人,也就是陈璧君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汪精卫与陈璧君这一对,虽然说有些奇葩,但也是确实是一对。

怎么说呢,从身材卖相气质上看,汪精卫找陈璧君那身材模样的是有些吃亏了,虽然有人说现在看到的陈璧君相片是年纪大了才黑胖丑的,其实也不尽然。

毕竟,陈璧君是广东女人的底子,又从小长在南洋,她年纪轻时固然不胖,但也就是“黑胖丑”三字去了一个胖字而已。

所以呢,年轻时的汪精卫也算得上风度扁扁的白脸输生一个,怎么就被陈璧君这样的套牢了呢?



这事说来,也并不奇怪。所谓人各有所好,汪精卫好的不是这一口,他更关心的是政治,谁能在这方面帮助,他就接纳谁。

因为从本质上说,汪精卫就是做了一辈子的戏子,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站在舞台聚光灯的底下。

对这样的人来说,求名不如得利,好色不如地位,他好的是政治这一口。

老实说,凭汪精卫这条件,他要想搞点花边新闻,那机会太多了,可老汪愣是在这方面十分纯洁,毫无绯闻,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有陈璧君这只雌老虎吗?

这个恐怕不一定,主要原因还是汪精卫不好这一口。

那么,汪精卫好什么?他好名,好出风头。



就说他的成名之作,清末刺摄政王那件事,其实讲白了就是一场show,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然而,汪精卫不管不顾,硬是去表演了,最后以命相搏、爆得大名(当然,应该感谢的是清廷的宽容)。

当时,很多人都不赞成汪精卫这么做?唯独陈璧君出钱出力出人,贴身上去帮他,那汪精卫还有什么话可说?就是不想去,也得硬着头皮去啊。

事实上,对于玩政治这点事,陈璧君始终是汪精卫的坚定支持者。有时候,在汪精卫软弱想要退缩,都是陈璧君在其背后鞭笞:不行,你给我上!上!上!



所以说,汪精卫和陈璧君就是这样一对政治夫妻,陈璧君正是汪精卫的另一面,而不仅仅是他的影子。

你说说,就汪精卫这路数,能不被陈璧君吃定吗?

可惜啊,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别人我不敢说,但用到陈璧君身上绝对合适。

就这么着,陈璧君使劲推着汪精卫在政治上不断攫取,但也和汪精卫一起抱着跌入深渊!

所以说,女人是祸水,对汪精卫来说,的确如此!

8

汪精卫,字季新、季恂,名兆铭,号精卫,1883年5月4日(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生于广东三水县。

汪精卫出生的那一年,其父已是62岁的老人了。连兄弟姊妹一起,共有10位。他13岁时,母亲病故;次年,父亲又病逝。每当汪精卫回忆起这一段往事,尤其提到他的母亲时,总是颇为伤感地说:“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

1904年,对于汪精卫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22岁,考取了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 ,便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东瀛求学,不仅开阔了他的政治视野,生活上也发生了变化!他不无自豪地说:“留学法政,从宪法中得知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观念。从前所谓君臣之义,撇至九霄云外,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与新得的民权思想会合起来,便决定了革命的趋向。”

辛亥革命后,面对中国动荡不安的革命形势!汪精卫认为革命的主义和当前的现状出现不一致的原因是:革命党和群众还没有真正密切的结合。革命党虽抱着为群众利益而奋斗的目的,却不能得群众自动的助力,所以不得已的乞灵于群众被动的助力了。……如今要除去这些现状,惟有使群众明白主义的真面目,惟有使群众知道为革命而奋斗,便是为群众利益而奋斗,也便为自己利益而奋斗。

大大革命时期,汪精卫和蒋介石争夺国民党内部最高权力,斗争很激烈!1926年6月6日,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

这样一来,蒋介石集国民党政府陆、海、空三军大权于一身,兼管政治训练部、参谋部、军需部、海军局,航空局乃至兵工厂,还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实际上,蒋介石独揽了党政军大权。

汪精卫虽然引咎辞职,避居海外,但舆论对他是有利的。“力虽不胜而大义已申于天下,以致一年以来,海内外党部同志请汪复职函电如雪片飞来,不下千万通,其呼声洋溢于海外。”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汪精卫自蒋、汪合作担任行政院院长以来,加紧推行亲日路线。

1935年5、6月,他更先后批准满足日本侵华需要的《何梅协定》(何应钦、梅津美治郎)、《秦土协定》(秦德纯、土肥原) ,出卖国家权益。

这样,蒋介石、汪精卫就成为中国人民切齿痛恨的对象。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的被刺,就是国人这种情绪的集中体现。

抗战全面爆发后,困居重庆的汪精卫,仍然和日本人眉来眼去!由于汪精卫逃出重庆的时间一再延期,所以日方的招降声明也就不能及时发出。

汪精卫最初计划于1938年12月8日离开重庆,10日到达昆明,日方则于12日左右将近卫声明发出;现在汪精卫于19日才到达河内,日本乃于三天后(12月22日)发表《调整对华外交方针》,即近卫第三次对华声明。

按近卫的说法,这一声明是想说明“日本出兵之真意,绝无领土野心,并无军费赔偿之要求,日本之目的,仅要求中国分担建设东亚新秩序之责任,并对实际履行其任务,能作最小限度之保证。”

话虽说得好听,但是日本要求汪精卫分担什么样的“责任”,履行什么样的“任务”,作出什么样的“保证”,看看近卫声明的原文,就可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声明》说:“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汪精卫在《艳电》中只字不提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反而胡说什么“历年以来所以背道而驰,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了其责任。”

似乎这次由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汪精卫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

他把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件等日本旨在挑起战争的历史一笔抹杀,其认贼作父的汉奸行径和奴颜婢膝的丑态,真是令人叹为

观止。

河内艳电后,汪精卫彻底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成为了背弃国家民族的罪人,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汉奸!




9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汪精卫的投靠日本


1938 年 11 月 3 日,为纪念明治天皇的生辰,日本首相近卫亲王宣布了一项『亚洲新秩序』声明,其基本的六个原则如下:


(1)东亚的永久和平;(2)善邻友好和国际正义;(3)联合防共;(4) 经济合作;(5)创建新文化;(6)世界和平。


这是一种日本式的『门罗宣言』(Monroe Doctrine),显示了日本人由来已久的统治亚 洲的渴望,这种渴望曾体现在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征讨朝鲜和中国的战役中,也反映于二十世纪初日本领袖们的泛亚主义思想中,更表现在 1927 年所谓的『田中奏折』中。


对于那些因看不到胜利或和平的前景、因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生活日益困苦而沮丧不已的中国政客们来说,近卫的声明似乎提供了迅速解决事端的一缕希望。汪精卫与其它一些人一样, 觉得日本的想法很有吸引力。



他于 1938 年 12 月 18 日飞离重庆, 前往河内开展一场和平运动。四天以后,近卫宣称日本决定摧毁国民政府,在以下几个条件的基础上与一个『新的』中国政权调 整中日关系:


(1)亲善友好:日本将不仅不提任何领土或赔偿的 要求,而且将把所有的割让地和租借地交还给中国,并废除治外 法权;

(2)按照轴心国之间反共产国际协议之同样的精神共同防 共;

(3)经济合作,日本一方决无垄断中国经济的意图。


汪精卫敦促重庆政府接受这些条件为和谈的基础。蒋干脆利落地否决了这个主意,并劝说国民党开除了汪精卫的党籍。随后汪精卫与日本签订了八项协议,包括承认满洲国及允许日本在中国驻军以便于联合防共。协议的其它方面,包括承认日本根据一 项『经济合作』协议控制中国的自然资源,以及日本有权在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务中指派顾问。


1940 年 3 月,在日本的卵翼之下,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了一个 五院制的政府,该政府吸纳了北平和南京原有的傀儡政权。这个政权得到了『满洲国』、三个轴心国及其仆从国 的承认,其他的西方国家都不承认。


二、汪精卫何以叛变投敌?


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汪精卫这个孙中山的亲密信徒及国民党内和国民政府内的第二号人物,为甚么会不顾声誉叛变投敌?


最重要的原因似乎是,他在失败主义的驱使下认定中国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在彻底失败之前以谈判实现和平将更为现实。



第二,他曾与蒋进行过权力斗争,因此认为蒋篡夺了他作为孙中山接班人的位置。第三,他关心日占区人民的利益。他的主要助手周佛海则提供了第四种饶有趣味的解释,周佛海在一次新 闻发布会上狡猾地辩解说,汪精卫的和平运动不会损害中国;如果蒋打赢了这场战争,汪精卫与日本的协定将自然被取消;而如果蒋不能赢得战争,那他将来与日本达成的和约,就不可能超过由汪精卫取得的条件。


心积虑地博取同情的周佛海接着提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汪精卫没有站出来负责,谁会来照料沦陷区的芸芸众生?人们或许会推测,汪精卫在失败主义和对蒋的嫉妒之驱动下,决定充当凶残的日本征服者与无助的中国百姓之间的缓冲物。也许他真的相信自己的和平使命从长期来看不会伤害中国,而在短期内又可实实在在地减少大量的苦难。



他的真实动机究竟如何也许永远不得而知,因为他在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几个月就死掉了。虽然他逃脱了公审的下场,但他的高级同僚却 在战后很快被当作卖国贼枪决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10

若问近现代史上,谁是第一汉奸,我想这个答案一定是汪精卫莫属,毕竟在当汉奸这个领域汪精卫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虽说现在有一些人试图为汪精卫翻案,说汪精卫非但没有卖国,甚至从日本人手里收回了领土、主权,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实际上,汪精卫至始而终不过是日本人手里的一个傀儡,说好听点就是汪精卫只是替日本人“看场子”罢了。



汪精卫的一生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1905~1906年,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他文思敏捷,又富演讲天分,深得孙中山重用。1910年3月,为激励革命志士,汪精卫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他写下《慷慨篇》,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等句一时传诵,深得热血青年共鸣。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精卫出狱。他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此后,他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



1922~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汪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于1925年7月改组,汪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汪也于7月15日发动政变,残杀共产党人。

1928年11月,陈公博等在上海成立改组派,汪被举为首领。1930年,汪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共同反蒋。失败后,逃往香港。1931年,汪纠合各派反蒋势力,在广东另立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9·18”事变后,再次与蒋合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被举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1938年11月份,汪精卫方与日本代表进行八天的讨价还价,得到了一个较为宽大的和平条件,本来这样也挺好的。但到了12月份,汪精卫按要求离开重庆到了河内。刚到河内没多久,日本反悔了,要求删除“重光堂协议”中最为重要的日本撤兵一项。汪精卫也是欲哭无泪。后来因为好友被杀害,加上与蒋介石的政见不合,刚好此时日本人也向他在招手。汪精卫没有办法,只好走向日本人的贼船,之后在南京建立所谓的伪汪政权。在南京,汪精卫也并不是那么好过,因为当时南京为日本人所控制,所以汪也没什么实权,充其量只是个傀儡。



汪精卫为什么会成为民族败类?

第一,汪精卫缺乏民族自信心。

抗战初期中国在日本凌厉的军事打击下,大片的沦陷国土,人民被大量的屠杀,军队更是被成建制的歼灭或者是击溃,必须承认当时的日本在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战争准备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比中国强很多。日本自认为强大,很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公然发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同时,在国际上“不堪一击,很快屈服”,也是众列强对于中国抗战前途的共同认识,汪精卫出逃之前,对抗战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他根本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蕴藏的巨大潜能,总之汪精卫缺乏民族自信心。

第二,汪精卫认识不到日本侵华的性质和目的。

汪精卫逃到河内之后,曾向全国通电,在通电中汪精卫认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至于日本到底对中国有无野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兄弟之邦,大家都有了解。第三,也就是日本的诱降,日本出于对中国的野心,几乎中国所有的政治势力都被日本下过功夫。汪精卫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主要表现有,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还有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权。

这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不当汉奸就当亡国奴,两者其实有很大的差别,亡国奴那就是奴隶,生死都由鬼子心情来决定,而当汉奸呢,还可以自己争一些安全、自由和财富。当然,也可以为敌人对本民族做代言人,用汪精卫的话说,是为了同胞不被屠杀光才做的汉奸,并且他的老婆陈璧君,好像从来没有承认汪精卫是个罪人。汪精卫是孙中山指定的继承人,但是,他没有斗过手握重兵的蒋介石,一度让汪精卫在武汉另外设立了一个国民政府,直到1927年以后才实现了武汉和南京的合作,叫做宁汉合流。究其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嘛。拥有军队的支持,而且还是子弟兵,这个成就了蒋介石。

第三、他对于中国抵抗日本鬼子的信心是消失殆尽。

汪精卫个人权力斗争的失败,再加上日本鬼子的入侵,让他对于中国抵抗日本鬼子的信心是消失殆尽。他的论调是,抵抗必然是失败的,这个才会让他选择做汉奸的,这条道路进而发明了所谓的曲线救国的理论。有一种说法,说汪精卫虽为汉奸巨贼,实为曲线救国。汪精卫对情势作出了误判,他认为小日本儿胜利与不胜利,中国的命运依然会在中国人的手里,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原因有两个,首先,认为中国的国土辽阔,战场的纵深太大,日本不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中国。其次,认为中日战争将导致第三国的武装干涉,日本会在外国政治军事的压力下被迫退出中国。

总而言之,汪精卫为民族做汉奸,罪无可恕,情有可原。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南京去世。我们回头来看这个人,其实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当汉奸,他也想救国,但为何后来一步一步地沦为汉奸了呢?因为他与蒋介石政见不合,但又没有能力与蒋介石抗衡,再加上优柔寡断,情绪化等性格因素,从而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最后落下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