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思邈(公元541年-682年,不过这个说法尚存争议,但对他活过百岁没有异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年幼时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几乎罄尽家产。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不少人认为他很神奇,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你看神奇不神奇!

孙思邈18岁那年,他的婶婶得了一种怪病,虽然每天吃的饭很多,但身子却一天比一天消瘦,最后都皮包骨,看得人非常心痛,婶婶非常绝望。他看着婶婶的身体状况,十分难过和不忍心,便根据自己积累的医药知识来诊断和治疗。他经过观察和把脉,认为婶婶是寄生虫病,他把这个诊断说出来时,叔叔和邻居都不信,认为他一个小屁孩,是在胡言乱语。孙思邈给婶婶选定了一个土方子,并把药配好给婶婶送过去。婶婶有气无力地接过药,说“反正活不成了,就试试吧”。婶婶喝过药后,便躺下了。第二天起来后,发现自己的病痛减轻了许多。力气恢复了一点,脸色也好看了。一连几天按孙思邈的提醒服药,婶婶没过多久,身体便完全康复了。得到了亲朋友邻的称赞!这一次行医的成功,让他下定了决心,走上医生救死扶伤的道路。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求师学艺。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对中国传统医学有深刻的见解,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理论。用毕生精力完成了中医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医药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孙思邈提倡诊病方法:“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就是在给人治病时要像武夫般自信和勇气,准确而不畏手畏脚,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心小”爱惜生命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谨慎小心。他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为我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思邈的父亲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亲得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孙思邈从太白山回来,按照师父的话,每天给父母吃几两肉,但一个月后仍不见效。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改让父母吃牛羊肝,果然见效,不到半个月,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看见几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大家疑惑不解,说“死了”两个时辰(四个小时)了,怎么可能救活呢?孙思邈坚决请求打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黄,脉搏还有微弱的跳动。赶忙取出银针,选准穴位,找准部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慢慢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不久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抬棺的人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孙思邈在长安行医期间,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发现有钱人患脚气的人特别多,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与不吃粗粮有关,于是用谷糠、麦麸煮汤让他们喝,效果非常好。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太医束手无策,经人推荐,唐太宗便派人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由于宫廷规矩,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孙思邈用“悬丝诊脉”的方法诊断。吩咐侍女将皇后左手扶出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就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赐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黄金千两、绸缎百尺。唐太宗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民间传说,孙思邈还有药王追车夫,为虎、龙治病,鹿衔仙草,虎守杏林,龙宫奇方等故事。比较离奇,不足为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对孙思邈医术、医德的肯定。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他曾不远千里去求教,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他也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厚禄,但从不拒绝病人的求诊。实践出真知,正是因为孙思邈经年累月的治病救人,并且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抱着过去固有的药方,墨守成规,才成就了他高超的医术。他曾经说过,治病三年,而知天下无方可用,因病用方,因人施方,才最终才有的“药王”称号。看到这里,你觉得他还神奇不?

最佳贡献者
2

可以说孙思邈是颇为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医学大家,医学方面很神奇,精于内外妇儿科、五官科、对食疗、针灸、预防等方面有研究,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旧唐书》和《新唐书》有传。

很多人都知道他发明了阿是穴,首创了导尿术,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还著有《庄子注》、《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千金髓方》、《千金月令》、《千金养生论》、《养性延命集》、《养性杂录》、《养生铭退居志》、《神枕方》、《医家要妙》等30余种书籍。

孙思邈行医80年,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他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辨证为按方剂主治及根据临床表现的分类诊断方法。

2、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录医方6500多个,所用方剂,灵活多变。

3、在诊断学上达到新水平,创造了“验透膈法”,对消渴症、霍乱、附骨疽、麻风病、雀盲眼、瘿瘤等病认识准确,治疗上有效。

4、在治疗学上有创建,他的葱叶导尿术、烧烙止血法、食管异物剔除术、竹筒灌肠术等,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

5、在药物研究上的贡献,他用食疗法治疗瘿、雀盲眼、脚气病,都有疗效。

6、他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强调讲求卫生,不相信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适度等。

7、丰富针灸疗法的理论与技术,他绘制的《明堂三人图》,是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8、在炼制丹药方面的成就,还记录的硫黄伏火法。

9、在医疗道德方面有建树,是大医精诚的典范。

孙思邈的神奇,主要表现在他的医疗技术和医学贡献上。

3

【文藏来答】这个是肯定的!药王孙思邈,一生充满传奇,从幼童时期到百岁老龄,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虽终生无意仕,但名号之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孙思邈小时候是神童,记忆力超强,七岁时就能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八大柱国之中的独孤信见到儿时的孙思邈,称赞道:“这孩子是‘圣童’,只可惜他将来成就非同一般,不好驾驭,难以任用啊。”

孙思邈《千金方》

独孤信很有先见之明,在乱世中,孙思邈志在救死扶伤,无意功名。北周时期,孙思邈因为政局动荡,便隐居到太白山,潜心研究医学。北周宣帝在位时,由大臣杨坚(隋文帝)担任辅政大臣。杨坚听说了孙思邈医术高超,便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五品官,地位在太学博士之上,专门给国子学的学生讲课。可是孙思邈竟然装病在床,推辞了杨坚给他的国子博士一职。而且孙思邈根据时局推测,对身边的人说:“想必再过五十年,将会有圣人致力于打造太平盛世,到时候我再出去助他一臂之力。”

孙思邈像

孙思邈的推测很有道理,天下事分久必合,大约过了五十年,动荡局面终于结束,迎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征召孙思邈到京城,并热情地接见他。但孙思邈并没有喜不自胜,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唐太宗对此非常钦佩,说:“由此可见,真正的得道高人确实应该被人敬重。”唐太宗把孙思邈当成传说中的羡门、广成子那样的仙人,要给予孙思邈爵位,孙思邈再次谢绝。

药王山

当时,魏徵主持修撰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书,参与编撰的有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棻等人。魏征他们担心所修五本史书有所遗漏,便多次拜访咨询孙思邈。孙思邈口述起前几朝的历史,面面俱到,就像他都亲眼见证一样。要知道,主修五史的人里,其中资历最老的姚思廉生于557年(北周开国元年),对南北朝的事应该比较清楚,可他仍要去咨询孙思邈,可见孙思邈比他经历的更多,年龄更大。

药王庙

在咸亨四年(673年),“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生病,在孙思邈的居所修养。晚年的孙思邈耳聪目明,神采奕奕,卢照邻忍不住向他探讨养生之法。当时孙思邈自称才九十多岁,可卢照邻问孙思邈的乡亲们,大家都说他是几百岁的老人了。另外,卢照邻又据魏征等人咨询孙思邈前朝往事的情况,猜测孙思邈当时绝非九十多岁,而是他一百多岁了。

网络配图

在大唐,孙思邈无异于活神仙,此外,关于他悬壶济世的传说,更是枚不胜数。

参考书目:《旧唐书·孙思邈传》,唐卢照邻《病梨树赋》

(文:阿风)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4

传说中的神农转世,道医精通,也有说他是有道高真,术法通玄,所谓民间说的“药到病除”“神仙一把抓”都出在他身上!也间接的说明医术精湛,用药老道!晚年成名,属于大器晚成,自然的经验丰富!也有人说他是古代神医中最长寿的道士。也传说他精通玄学医道,重养生调理,防病食疗在近代也是有科学医疗依据的!传说也许是虚构的故事,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难道不是长寿吗!

5

孙思邈(541年出生,卒于682年,不过对于年龄说法不一),陕西省铜川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其所提出的“养生十三法”流传后世,享年141岁。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幼年的孙思邈天资聪慧,7岁能够背上千字的文章,其中对于老子、庄子的学说颇有研究,就连西魏大臣孤信都称其为“神童”,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体弱多病,所以需要经常看大夫,家里为了看病花费了不少钱财;18岁时,孙思邈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治病救人多所济益,哪怕在国子博士这样的高官的诱惑下,依然一心致力于医学,后隐居太白山,认真研读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唐高宗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立著。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胎十月但却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再加上太医医治后不见好转,唐太宗心急如焚,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召孙思邈进了皇宫。在古代,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太医大都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不过大家心里还是有一些怀疑。

不久,孙思邈吩咐宫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他向唐太宗表达了自己的志愿,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药王医龙

一日孙思邈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也记不起来到底是那哪户人家。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孙思邈只好随他一同去。

少年请孙思邈入内,主人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感激道长。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才保全性命。”请孙思邈进入内堂。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孙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过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才知道,原来这是泾阳水府。主人也就是泾阳龙王,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

作为报答,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说:“道长对金钱毫不看重,那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后来孙思邈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

一针两命

一次,孙思邈从山上采药回家,路上看见有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正哭着的老太婆。孙思邈赶上前去问:“老婆婆,棺材里是什么人?”老太婆说:“是我的女儿,刚死了几个时辰。”孙思邈说:“请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老太婆听后,立即问:“你是医生吗?她是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婴儿生不出来,却把她缠死了,难道还有救吗?”“可以试一试。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还有希望!”孙思邈说。

老太婆听后,马上叫抬棺材的人一齐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仔细摸了摸“死者”的脉搏,感觉到还在微弱地跳动。于是他赶紧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她扎针。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睁开了双眼。孙思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的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

养生十三法

在当今时代,游戏、办公中很多离不开手机和电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很容易对眼睛、颈椎等身体关节造成损害。据史料记载,孙思邀一直活到 141 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医生。它是怎样拥有长寿的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每天都会会做的养生十三法,这套养兰彗去不但能够延年益寿,而目以寸于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每天了解一个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