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公元541年-682年,不过这个说法尚存争议,但对他活过百岁没有异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年幼时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几乎罄尽家产。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不少人认为他很神奇,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你看神奇不神奇!
孙思邈18岁那年,他的婶婶得了一种怪病,虽然每天吃的饭很多,但身子却一天比一天消瘦,最后都皮包骨,看得人非常心痛,婶婶非常绝望。他看着婶婶的身体状况,十分难过和不忍心,便根据自己积累的医药知识来诊断和治疗。他经过观察和把脉,认为婶婶是寄生虫病,他把这个诊断说出来时,叔叔和邻居都不信,认为他一个小屁孩,是在胡言乱语。孙思邈给婶婶选定了一个土方子,并把药配好给婶婶送过去。婶婶有气无力地接过药,说“反正活不成了,就试试吧”。婶婶喝过药后,便躺下了。第二天起来后,发现自己的病痛减轻了许多。力气恢复了一点,脸色也好看了。一连几天按孙思邈的提醒服药,婶婶没过多久,身体便完全康复了。得到了亲朋友邻的称赞!这一次行医的成功,让他下定了决心,走上医生救死扶伤的道路。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求师学艺。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对中国传统医学有深刻的见解,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理论。用毕生精力完成了中医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医药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孙思邈提倡诊病方法:“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就是在给人治病时要像武夫般自信和勇气,准确而不畏手畏脚,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心小”爱惜生命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谨慎小心。他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为我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思邈的父亲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亲得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孙思邈从太白山回来,按照师父的话,每天给父母吃几两肉,但一个月后仍不见效。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改让父母吃牛羊肝,果然见效,不到半个月,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看见几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大家疑惑不解,说“死了”两个时辰(四个小时)了,怎么可能救活呢?孙思邈坚决请求打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黄,脉搏还有微弱的跳动。赶忙取出银针,选准穴位,找准部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慢慢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不久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抬棺的人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孙思邈在长安行医期间,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发现有钱人患脚气的人特别多,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与不吃粗粮有关,于是用谷糠、麦麸煮汤让他们喝,效果非常好。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太医束手无策,经人推荐,唐太宗便派人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由于宫廷规矩,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孙思邈用“悬丝诊脉”的方法诊断。吩咐侍女将皇后左手扶出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就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赐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黄金千两、绸缎百尺。唐太宗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民间传说,孙思邈还有药王追车夫,为虎、龙治病,鹿衔仙草,虎守杏林,龙宫奇方等故事。比较离奇,不足为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对孙思邈医术、医德的肯定。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他曾不远千里去求教,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他也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厚禄,但从不拒绝病人的求诊。实践出真知,正是因为孙思邈经年累月的治病救人,并且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抱着过去固有的药方,墨守成规,才成就了他高超的医术。他曾经说过,治病三年,而知天下无方可用,因病用方,因人施方,才最终才有的“药王”称号。看到这里,你觉得他还神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