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更迭方式,历来认为有三种:一是改朝换代,二是世袭,三是禅让。
不过,第三种更迭方式“禅让”,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是有争议的,尤其是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所谓的“尧舜禅让”,基本上是后代的牵强附会,把改朝换代美化成了“禅让”。
关于这一点,我后面详细地说。
前两种方式,改朝换代和世袭,很清楚明白,整个古代历史都在这个框架下随着时间推进。
改朝换代,世袭
改朝换代就是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血雨腥风的打打杀杀,无外乎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至尊宝座,阴谋阳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世袭是相对和平的年代权力更替的主要方式,说它是主要方式,是因为期间还夹杂了一些动乱篡位等历史事件,比如说王莽篡权,安史之乱,让世袭制度暂时有了一些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更替,比如霍光迎立海昏侯,比如宋徽宗赵佶特殊的继承。
下面简要说一说被古代人过度美化了的“禅让”。
按照传统历史记载,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把天子之位让给了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了功盖天地的大禹。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中说,因为帝尧年老德衰,舜就将他囚禁在平阳,还派人拦阻其子丹朱,不使父子相见,最终篡夺了帝尧的君主之位。
《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根据考古发现,在夏朝以前贫富分化就已经很严重了,基本上已经迈入了阶级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已经从所谓“公天下”向“家天下”开始转化。
一旦有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就随之出现,也就是整个社会开始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了,于是,人们不再是有肉大家一起吃,有酒大家一起喝了,而是利欲熏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