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预示着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开始全面落后。同时中国也并非完全不知道改变,国内也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江河日下的清朝如果跟西方列强死磕到底,发布勤王令会怎么样呢?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清政府可能会有一定运气的成功,西方列强将会以失败而退出中国,最终清政府还能照样运营一段时间,但是有个期限,因为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小农经济也开始崩溃,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将不再变得死板,国内肯定会兴起一股新的思潮,新的思潮就意味着改变。

再从军事方面来说,清朝拥有几十万的八旗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到了后期已经烂到根子了,欺负老百姓还可以,真要真枪实刀的干架,绝对都会吓得尿裤子。而真正可堪一战的部队大概只有几万人,但这些部队也不一定听从政府指挥,军纪混乱是一方面,作战理念更是差的一塌糊涂,拿这样的部队跟正在全球各地殖民的西方列强作战简直不堪一击。

虽然这些部队不堪一击,但清朝还可以动员全国勤王。但前提是清朝政府必须有这个号召力。众所周知,由于清朝是外族占据中国,自从入关以来,一直不得人心,统治270年间几乎历任皇帝期间都会爆发数量不等的起义,而且清政府利用各种奴化手段严重阻断了汉族人民的思想进步,从精神方面来说,人民大众是非常讨厌专门跟自己作对的政权的,那么凭什么,政府有难,就要老百姓去背黑锅呢?所以别开玩笑了,清朝是万万不敢发动“勤王令”的,一旦开了这个口子,等待它的不仅仅是西方列强的割地赔款还有军阀割据的严重后果,如此一来清朝将提前进入倒计时!(欢迎关注第一军情,如有其它问题,请各位军迷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作者:金满楼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譬如在庚子年时,清廷可以和八国联军打持久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但问题是,一旦对方不撤兵,将来要付出的成本更大!

老实不客气的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后,清王朝不是照样好好的,这难道不算和列强对着熬,打和平式的持久战吗?

比起抗战时期老蒋的持久战来说,那是高明多了,最起码,老百姓没有遭那么多罪啊。

众所周知,论持久战是名篇了,但这种思维可不是抗战才有的。事实上,不但之前就有,而且类似的案例可以说是举不胜数。



所谓持久战,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我跑,死命后退、死缠烂打,仗着自己国土辽阔,敌人一时半会打不过来,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不得已之策罢了。

这算哪门子战略啊?不过是阿q的自我安慰罢了。

譬如蒋介石的抗战,如果不是美国参战、国际形势的变化,鬼知道还要抗战多少年!如果超过二十年,鬼知道现在的东亚会变成什么样?!

根本就是伪概念。



同样的逻辑应用到庚子年,如果清廷不媾和,那八国联军就一直赖在京城不走?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八国联军本就是打着解救使馆的名义出兵的,更何况驻兵的费用也很大!

那么,就凭八国联军这不到十万的兵力能不能推翻清廷,占领中国,当然是痴人说梦。想想看,日军几百万军队尚且做不到的事情,这八个勾心斗角的列强能办到?

有人说,如果八国联军不撤兵,那清廷在西安也搞不了几年就会垮台。那您可是太小看清廷了。

想想看吧,在咸丰末年,内外交患,外有英法联军攻占京城,内有太平军、捻军等等割据流寇,这样困难的形势下,清廷尚且能挺过来,何况庚子年乎?

所以,所谓持久战基本是伪问题、伪概念,还是该怎么办怎么办,让老百姓少遭罪是正经。

3

如果清政府有彻底反击的意识,如果清朝政府真的不求苟安,而是号召全民奋起抗击,那么西方列强必定会被击败,中国肯定会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当时的清政府要做好的唯一的心理准备就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过程会比较艰苦,而且人民会承受巨大的牺牲,但是这些是进行战争所必须承担的,特别是被其他国家侵略时,再大的牺牲也胜过亡国。

毛主席在“人民战争论”中说过:“人民战争无比巨大的威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来源于军民结合形成的整体力量优势。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这种整体力量优势,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战争一切困难的前提条件。”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讲述了:“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中国历来恰恰具有这两大优势,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地域。

第一个优势,人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人口有4.5亿左右。经历一场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叛乱之后,中国人口锐减到3亿左右,损失了1个多亿的人口,社会财富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如果清政府当时意识到了国内矛盾的严重性,那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可以趁机化解和转移内部矛盾到西方国家的入侵上。用1亿多人口去抵抗数千或者数万人的进攻,只要清政府当时意志坚定,怎么会打不赢。事实也说明了一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期英军受到了中国军民的沉痛打击,那时候中国才损失了很少的人员和财物。

第二个优势,地域。中国地域广阔,具有战略大纵深的地利条件。敌方强盛的时候可以避其锋芒,慈禧不就逃跑过;这时候派军队,发动人民,跟西方列强打消耗战,游击、破袭、骚扰直到把敌方折腾到筋疲力尽。在敌方疲惫时,清政府就开始组织反攻,进行歼灭。跟西方列强死战到底,再差的装备,10个换一个行不行,西方来100万军队,我用1000万人去打,再不行用1亿人去打。这是在中国主场,清政府只要决心战斗到底,完全可以把西方列强的侵略拖疲拖垮。

历史终究不容假设,清朝最终没有发动全民抵抗彻底覆灭了,而我们现在的国家才是敢于亮剑,日益强盛的新中国。

4

中国人早希望它灭亡了,八国联军来的时候北京普通百姓带路扶梯的多的是,因为满清非中国。宁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保大清不保中国等等,无一不证明满清非中国!满清亡得好!

5

同时代的阿富汗三次抗英战争,分别是三万、六万、十万英军都被武器原始的阿富汗人打败,第一次只有一个军医逃脱。如果满清发动汉人抗击外来侵略,那还有东洋人、西洋人、老毛子什么毛事呀。可是满清就是不敢让汉人参与抵抗,故在宁与夷人不与家奴的总体指导方针下,中国被满清输的体无完肤。李鸿章在与八国联军谈判时,八国要瓜分中国,李鸿章严肃地告诫八国说:“现在你们面对的是大清,什么都可以谈,但如果把汉人逼上绝路,你们所有已经获得的利益都会吐出来的”,满清赔的银子还可以从汉人那里搜刮,土地本来就是抢汉人的,丟几块也无所谓。

大清不灭,爱新觉罗一直做皇帝到今天,满清焉能带领华夏复兴?

6

死磕的结果是磕死,号召全国勤王的结果是全国各自称王。

1,明朝的教训,决定预示了死磕没有好下场。

明朝末年,辽东局势不断恶化,万历之后的三个皇帝,泰昌,天启,崇祯面临三个选择。

A,认怂,割地赔款和亲,让温柔乡成为英雄冢。

B,死磕,发动全国力量,毕其功于一役,灭掉满洲。

C,死磕,利用山川地形,长期抵抗,低成本运行。

这道选择题,以往汉族政权都做过。

西汉初期选A,认怂和亲,中期汉武帝选B,灭匈奴劳民伤财,后期选择C,长期抵抗,屯田加长城。

结果汉朝边患最少。

唐朝很相似,认过怂,和过亲,灭过异族,后来长期抵抗异族的节度使成了藩镇割据。

宋朝一开始死磕,发现打不过后长期认怂,然后怂了一辈子,努力賺钱还房贷,基本保住了老本。

明朝最差,选择B,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没料到几次大战失败后赔光了本钱,很快被内贼灭国,被外贼占窝。

如果明朝选择A,像宋朝那样保住基本面几十年上百年问题不大。

如果明朝选择C,做一个偏安关内(貌似山海关以内不算偏安)王朝,还挺安全的。

可是明朝偏偏选择B,这种作死,让明朝提前灭亡50年以上。

2,国民党的覆亡,又再次验证了死磕没有好下场。

1931年到1945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国民党的政策就两段。

第一阶段,你打我就逃,认怂不可能。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蒋介石表示情绪稳定。

一二八事变,上海丧权辱国,蒋介石表示情绪稳定。

唯一发愁的是,国内的反对者这么多,日本人能不能来帮帮忙,叫你爸爸都行!

事实上,淞沪抗战中勇敢的十九路军后来在福建被蒋介石联合日军剿杀了。

第二阶段,你打我就挨打,认怂不可能。

1937年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这点不容抹杀。

可是,蒋介石不开辟死后战场,让日本的攻击军队越来越多。

蒋介石不减租减息,反而加租加息,抓壮丁,抓来的壮丁一茬一茬死,老百姓一点活路也没有。

幸好,我党开辟了敌后战场,才坚持过了最困难的3年,1939到1941。

第三阶段,等着盟友灭你,自作孽不可活。

1941年,日本和美国开战,国民党有了美国这个盟友,心里踏实了。

可是像样的反攻基本没有。日军撤走时说“北京南京武汉广州上海这些战略要地都在手中,形势一片大好却撤军,实在可惜。”

日军惋惜失败的同时,极度鄙视国民党政府。果不其然,仅仅4年后,国民党政府就败退台湾了。

又两年,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新兴的强国在东方诞生!日本人再不敢小瞧我们。

3,清廷的选择,最正确,也最有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本来要求就不高,割地赔款通商而已。这些事,以往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做的也不少。

明朝对蒙古俺答汗的政策,和这个太相似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被攻破,皇帝吓尿了,南方还有那么多战事,想打也打不成。

后来几次都是相似,能答应的条件,不妨答应了,认了列强大哥,交完保护费,又能作威作福几年。

如果清朝一个条约也不签,用康有为的话来说“迁都再战”,最后一定是输的底裤都赔进去。原因有这样几点。

1,清廷统治及其黑暗和腐败,根本不足以动员四万万人民起来抗击列强。

2,即便四万万同胞都起来反抗,没有工业,没有武器,也只能当义和团那样的炮灰。

3,正面战场被击溃,大量民间人士开辟敌后战场,即使上帝出现,帮忙打败列强,也只能维持半壁江山,而且很快被新势力清理干净。

4,清朝这样的异族政权,一旦威权陨落,定会人人喊打。那样我们会提前进入军阀混战年代。

可笑的是,很多人认为让林则徐那样清官主持,就会外御其辱,内革其弊,真是天真的可爱。

清廷采取的策略是不停割地赔款,同时保住皇帝颜面,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给清廷续命,却大大加重和延长了中国人的苦难。所以,清廷的决策最正确也最有害!

相反,国民党采用蒋百里的战略“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与他讲和”,永不认怂,保住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如烈火涅槃般,诞生了伟大的新中国。

这是我一年来最好的一片文章,麻烦点个赞吧!

7

这个问题问的好。

在很长一段时间,俺也是想不通,为何有着四万万同胞的天朝大国,会被区区几千顶多一万多的八国联军攻陷京都?!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政府。到清末,朝廷官员腐败,气数已尽,导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经从社会根本上动摇了,以满族为核心的少数民族精英的统治基础,整个朝廷“能用之人”,也逐渐被“汉人”人才代替,最高统治阶层始终不敢全面放权让“汉人”,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朝廷连抵抗侵略的“义和团”,都怕把事整大,而联合各方势力绞杀了,怎么可能放手动员全民抗战?

二,从当时的社会民众心态看。当时的社会民众,没有“家国”概念,大多老百姓认为“国家”,那是朝廷那些人的事,跟老百姓没关系,反正换了谁来统治都一样,麻痹状态!这个可以通过研究外国人,入侵皇宫时随军拍摄地老照片,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民众对八国联军,是何等的麻木!

综上所述,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普通百姓的麻木,才是最终导致清朝,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后来,总结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跟上世界工业时代变革的大潮造成的,但我更认为,民众的“国家”意识的未觉醒,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8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大清对外战争有两次半号召天下勤王。第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后下达;第二次是八国联军侵华,下达勤王诏。半次是甲午中日战争,大清从各地抽调部队,在华北平原集结大军。我们接下来就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1、第二次鸦片战争勤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后,咸丰多次下发勤王诏。到1860年初,各地入卫军队大体如下:

卓素图盟 1000 哲理木盟 1000 昭乌达盟1000 通永镇500

黑龙江2000 吉林2000 宣化镇500 热河1000

密云1000 山东1000 锡林郭勒盟1000 山西2000

直隶提标2000 察哈尔1000 京师11000 陕西3000

西安满营1500 绥远1000

通过上面列的数据知道清军来源很杂、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京师与地方八旗,在15000上下,东北与内蒙马队大致在10000上下,各地绿营在10000上下。

江北也抽调了部分部队,曾国藩没有派部队。

后果就是,在京师周围集结了几万有战斗力的部队,造成中原内地空虚,中原地区捻军迅速发展;本该调往江南北战场的大兵到了京师,第二年李秀成直接虚晃一枪,攻破江南大营,直接占领苏浙。

如果大清继续调各地部队与英法联军死磕,后果就是提前灭亡。崇祯的教训就是如此。

(随着英法联军北上,各地清军纷纷勤王)

2、甲午战争集结部队

不得不说没有内忧,且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清朝,在军事能力上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仅是装备、训练方面。部队集结能力也是如此。

在刘坤一统领湘军北上后,围绕京师集结有十多万部队。并且后续还可以来不少部队。

至于和日军死磕到底,就只能迁都了。庚子国变提前上演。

(大量的清军集结华北)

3、八国联军侵华与勤王

唐才常在湖北、康梁策动广东勤王,都是浅层次的,而且更多属于体制外,抱有各种复杂政治目的,没有太多讨论意义。

1900年6月,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6月26日,各地陆续签订《互保章程》,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

(直接东南互保)

朝廷的勤王令,各地督抚基本不管。当时朝廷威望扫地。

试想岑春煊属于接驾的一个道台,慈禧感动的后来给了多大的官。所以如果在西狩路上不考虑议和,基本大清就提前结束了。至于后来如何,那就复杂了。

总结

从几次历史事实很容易推理出结论,清朝就不具备与列强死磕的能力,调兵勤王已经造成地方空虚,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分崩离析。

参考文献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J].近代史研究,1986(04):14-30.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J].近代史研究,1985(01):196-217.

刘芳.核心与外围:“东南互保”的范围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6(04):242-253.

郭继武.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0.

梁其承. “东南互保”研究[D].吉林大学,2004.

9

清政府确实发布了勤王令:

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清廷就下令南方督抚北上勤王,南方各省没一个理它。(为啥呢?能混上总督位置的,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清庭跟洋人打了那么多次,哪里赢过,哪次不是割地赔款求和收场。而且输的越来越大,国内民众民不聊生,义和团、同盟会等等各类起义风起云涌。)

整个国家都风雨飘摇,几十年前太平天国把南方诸省打的元气大伤。后面捻军、义和团把北方搅了个天翻地覆。这些仅仅是落后的农民起义军而已,就平定这些叛乱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指望能用长矛刀剑打败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南方总督心里门清,清庭是真的烂到根子上了,气数已尽,对于一方大员而言,明哲保身的观望才是最好的方式)

别说南方各省不理睬清庭,即使是北京城百姓也不买账。

北京城内的百姓搭梯子帮助八国联军进城,连天子脚下的百姓也不再为国效力,反而投敌。很显然可以得出清廷作为满族已经十分不得人心,即使是平头百姓情愿帮助外敌也不愿为清廷效死。

照片下的英文意为“法国军队走了捷径”,当时八国联军的记录了这一奇怪的现象。

这是八国联军在天津征募的临时后勤运输车队,都已经可以在敌国征募后勤人员,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荒谬之事。

当一个政府离百姓越来越远时,人民就没有爱国热情了当统治阶级对待自己的百姓比侵略者还狠的时候这一天不远了。

这样糟糕透顶的清政府,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没人愿意为它付出任何东西,遭到众人唾弃的清庭,发布勤王令,会有人响应?下面的人巴不得清廷早日覆灭。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尽失的大清王朝,灭亡已经尽在咫尺。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10

不可能,清朝,从没将百姓当人看,二万四千名八国联军进功北京,是老百姓带队的,并不是坚船利炮,火烧圆明园是贴出布告,于三天后烧的,如果有组织谈判,裂强门在希望谈判的,但没一个部门去谈判,太后及皇帝跑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