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是不同的。古代战争,后勤运输全靠肩挑人扛,这些负责运输的人并不是正规部队,他们是服徭役的,平均每户每个年在一到两个月之间。这服役人员是不给工资的,但吃喝归部队管。也就是说,如果不打仗的话,朝廷只要管好军队自己的吃喝就行了。这打仗的话,连对这些服徭役的人也得管吃管喝。

正常来说,这种服役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在一比一左右,如果出现补给线过长,那么这种比例还会继续攀升。比如,长平之战时期赵国因为守着上党而不得不越过太行山对赵军进行补给。这一路上都是几百里崎岖的山地,运输极度不方便,后勤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攀升特别大。所以赵国在这两年里负担的粮草消耗特别大,何况徭役过重还会减少劳动力,耽误国家农事生产,雪上加霜。在长平包围战的四十六天里,史书并未提及廉颇的去向,所以,我们只能推断:长平之战后期,秦昭王曾下令征招十五岁以上男丁一律从军开赴前线,这是做什么呢?秦国作为包围的一方,军力本就更胜一筹,白起曾提前十年准备粮草囤积前线也不缺军粮,没理由在战争前期后期不增兵,反到了大胜在即的时候增兵?答案只有一个,为越过长平攻击赵国做准备,几百里的上党山地需要更多的徭役人员才能将后勤粮草运输到邯郸城,攻打赵国腹地,发动灭国大战(但却又因为极速增加的人员反而使得秦军储备军粮不足,这又导致秦昭王犹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越过上党几百里地灭战)。

赵国有廉颇这等人物不可能不看到秦国的意图,这时候他早看到了赵军全军覆没的归宿了,而赵国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军队了,所以,廉颇此时自当带领剩下的壮丁,将他们编辑成军,修筑邯郸城,做赵军覆没后的最坏打算。

最佳贡献者
2

先是白起攻打韩国的野王切断上党和新郑的联系,韩王只能希望通过割让上党与秦国求和,上党守将冯亭将上党投降给赵国,赵孝成王派遣廉颇前去接收,秦国与赵国遂发生长平之战。

初战不利的情况,廉颇选择坚壁固守,双方对峙达三年之久,赵国逐渐难以支撑,于是选择主战的赵括意图与秦国决战,速战速决,结果导致惨败,赵国四十五万军队全军覆没。

到第二年的时候,秦赵再次开战,秦国率大军包围邯郸,赵国守城之将就是廉颇,可以说,正是廉颇在守城方面的能力,使得赵国抵住了秦军连续三年的进攻。在魏楚联军到来之前保住了邯郸。

史论纵横认为廉颇是一个很擅长守城的将军,但也正是这连续六年的坚守,使赵国等同于灭国,后再无崛起之力。

那么,在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的时候,廉颇在做什么呢?

肯定是在家生闷气啊!

我就要防守,你就要出击,现在好了吧!被包围了吧!傻了吧!

长平之战,如果坚决执行廉颇的作战思想,秦军应该很难打败赵国,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赵国坚持不下去了。

当然,以廉颇的风格应该不会管这些事情,廉颇应该想的是,我就不出战,看你怎么办!

3

有救援。

史书记载。赵括被围后,秦王到河内发民众往长平阻绝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楚救援赵国。秦王说若是几国同心协力,退兵不迟。要是他们一盘散沙,那么就趁势攻击。赵国向齐借粮,齐王没借。赵括等不到救援,突围失败,全军覆没。

前线对峙两年?!傻子才这么说。 公元前260年。王龁进攻上党,攻克。四月进攻长平。九月赵括全军覆没。哪里来的两年?!很多脑残粉一开口就是什么长平打了三年,廉颇耗了三年,耗光了国力,无奈换了括神。操,滚远些。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野王,切断上党与韩国联系。上党守将冯亭以上党归顺赵国。到了前260年长平之战才打响。廉颇耗你妹的三年。

4

谢邀。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必然的的战略决战。然而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听信谗言,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战国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懂点常识的都知道阵前易帅本就不利于士气,然而急功近利的赵括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5

长平之战廉颇被替换为赵括后,有关于他返回邯郸途中一个小故事流传下来。
廉颇在回邯郸的途中,越走越慢,十分犹豫。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担任元帅 ,可以回国都好好休息一阵;另一方面,他不由担心自己手下的士兵。他领着他们抵抗秦军三年,虽然偶有失败 但是大家仍然誓死捍卫赵国。而新任的元帅赵括,年轻气盛,一心想快速打败秦军。若要是秦军很容易被打败 ,哪还会有虎狼之师的称号。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这次赵国会大败。四十万赵国的热血儿郎怕是十不存一。他想留下。
不过,在使者的催促下,廉颇不得不离去,向邯郸的方向走去。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时,廉颇应该被赋闲在家。但是他仍然每天勤练武功,时刻准备着,为赵国流血奋斗。要不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可惜,赵王听信谗言,一代名将最终郁郁而终。


6

真实的情况不是赵国顶不住了,而是赵王年轻气盛,想和秦国决战,从而建功立业,廉颇主守不合赵王心思,所以被免去主将官职,而任用主战的赵括。而这时急于求战的反而是秦军,因为秦军跑那么远去打仗后勤吃紧,快坚持不住的恰好是秦军,而好大喜功的赵王和赵括偏偏要主动出击和当时天下最善野战的秦军决战,不是找死吗?!……后来廉颇跑到魏国了,害怕赵王杀他……再后来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又有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7

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的时候,廉颇正被解除军权,赋闲在家。

这件事《史记》上有记载: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被免去军权的老将军饱尝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在自己离开四十万赵军,从长平回来后,门客们纷纷离开,另谋高就。等到长平战败后,再次启用廉颇,这些门客又回来,老将军对他们不再客气,直接下了逐客令,让他们滚蛋。但这些门客居然大言不惭,说道,天下人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些门客的去留,《史记》并无记载,耿直的廉颇听到这样的话,是何等愤怒和无奈,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后廉颇将不再收留门客。


但是,耿直的性格也造成了廉颇的人生悲剧,廉颇复出后,大败燕军,进攻魏国,又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赵孝成王去世后,悼襄王继位,以乐乘代替廉颇,这次无故被贬,惹得廉颇大怒,率兵攻打乐乘,将乐乘赶跑。但是违抗王命的廉颇也不得不逃出赵国,先后投奔魏国、楚国,最终客死异乡。

8

秦赵双方都以倾国之兵力展开的长平之战,是一场能改变秦赵两国命运的大战——胜则强大败则衰亡,双方都不敢懈怠!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势的秦军终于抓住了改变国运的机遇,他们岂能放过赵军?

在此关键时刻,赵国为挽回败局也曾极力征召了大量老弱残兵欲前往解围,可面对强大的秦军援兵阻击,救兵一次又一次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急转直下的局面,也令因被撤换而借伤痛的理由在休养的廉颇始料未及,可面对大势已去,他仍毅然决然地请求为国效劳,可苦于实在无兵可招,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欲前往无异于又一次以卵击石。最终,空怀一腔救国热血的他也只能望着前线方向,仰天长叹!

9

司马光砸了一次缸就成就了一段佳话,人无完人,历史想要告诫现代人就要拿出特例,所以这时候你问廉颇,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只是特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