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咱们说的“朝鲜”,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概念。当时同盟国的约定是:38线以南由美军接管,38线以北由苏军接管。于是有了韩国和朝鲜之分。朝战以后,仍是以38线为界,这就是后来的韩国和朝鲜。

关于朝鲜半岛的文字,我在“头条”里写了一篇小文,“韩国人名片上为什么有汉字”,大致讲了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情况。概括地说,就是公元前12世纪的“箕子朝鲜”开始,汉字就传入了朝鲜半岛。汉字是朝鲜半岛最早的文字。公元15世纪,朝鲜李氏王朝创造了“谚文”,这是朝鲜文字的开端,但其属于音素文字,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官方文字一直是汉字,延续到1940年代。所以,在不分韩国和朝鲜的时候,朝鲜半岛使用文字的情况就是这样。

1948年,韩国宣布废除汉字。大约在同时,朝鲜也宣布废除汉字。韩国经历了60年尴尬的“文字战争”,始终在废除汉字和使用汉字之间纠结摇摆。相比之下,朝鲜要坚决的多,1954年,朝鲜再次坚决表示废除汉字。废除汉字后,朝鲜和韩国一样,使用的都是“谚文” ,这期间,朝鲜也对“谚文”做了一些修订。韩国后来逐渐恢复使用了一些汉字,大概是因为觉得不用汉字只用“谚文”确有不便之处,而且隔断了自己的历史吧。朝鲜对此是咬牙坚持的,现在朝鲜的书籍、媒体使用的还是“谚文”。但据说(就我来说,只能是据说),1968年朝鲜的伟大领袖已指示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要学1500个汉字,大学再学1500个汉字。

说到这里,我说些题外话。邻居老王有个儿子,老王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后来儿子擅自在外面闹事,危机时刻还是老王出头,倾家荡产的帮儿子把事情摆平。但他儿子丝毫不知感恩,还闹起了分家,而且在外面把事情越闹越大。我心里说,这真是个大逆不道的逆子。真若再有事,老王还会帮这个儿子吗?如果一旦他这个儿子找他说我还当你的孝子吧?老王会收留他吗?哎!你以常理做事,怎奈竖子不谙道理。与本题无关,扯远了。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知道,朝鲜半岛居民在历史上的漫长时期是没有文字的,直到后来引进了汉字,情况才得到改善。随着汉文的广泛使用,韩国的许多历史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韩国汉字古籍

这些年来,韩国人虽然热衷于从中国“抢遗产”,但却从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他们就应该大张旗鼓地恢复汉字才是啊!

其实,韩国全面废止汉字教育,实施韩文教育,还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朴某人不仅下令小学完全废止汉字教育,甚至连历史遗迹上的汉字都要抹去。


然而,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汉字废止运动,很快就显露出严重弊端。因为韩国的历史记载、古迹名称、文献、法律条文都大量使用汉字,你现在把汉字教育废止了,下一代连历史典籍都看不懂,叫他们如何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不便。由于谚文很多单词发音相同,如果使用谚文书写,若无上下文,就无法直接确切地把握其含义,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

以人名为例,如果只用谚文,重名的就太多了。所以,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通常都在谚文姓名后面标注汉字。


据海外网报道,因为文字问题,韩国人在婚礼或葬仪现场收礼金包时,都显然有些尴尬。

因为韩国老一辈人还是习惯于用汉字,所以在婚礼和葬仪上随份子时,一般都用汉字书写姓名。如果现场收礼金包的是没学过汉字的年轻人,那就尴尬了:“这是谁呀?”但是又不能老问客人,否则就显得太不礼貌了。

另一方面,如果年轻人在礼金包上写谚文名字,也很尴尬,因为不少人的姓名读音相同,你如何区分谁是谁呢?

譬如,同时有三个叫朴太英(同音)的参加婚礼,一个随了1000元(是折合人民币哟,不是韩元,下同),一个随了500元,一个随了200元。他们写的谚文名字都是一模一样的,下次你要是还礼的话,对不上号怎么办?

知道了吧,虽然谚文是韩国人自己发明的,也简单、好书写,但是使用起来确实有种种不便,其中最尴尬的就是重名率高。现在中国课堂有一对同学重名的就了不起了,要是放在韩国课堂,估计重名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点名提问的时候,想逃避的同学就可以装着不知道叫自己,让那些积极的同学上。对于老师来说,只要有一名同学站起来了,一般就不会说:“我叫的不是你,是他,你坐下,让他来。”


韩国小学生在书写汉字

尴尬遇多了,就要想办法改变呀!于是,近年来,韩国民众又渐渐呼吁恢复汉字使用和汉字教育了。

然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3

韩国人似乎什么都想抢中国的,脸皮厚道了顶点,比如端午节什么的,他们都说成是自己的,最可耻的是,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他们愣是能给出一堆理由,说是他们国家的人,比如朱元璋,曹操等人都被说成是他们的了。

由于韩国现在也逐渐的强大了起来,他们的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去汉化,他们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废除汉字,这是其第一步,在韩国,他们使用中国汉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然那个时候他们不叫韩国。由于他们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只能用中国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国普通群众是不认识汉字的,只有一些达官贵人和官员们看得懂汉字,平民只能用口头方式交流。

韩语中百分之七十的单词来自于汉字,有趣的是,他们每次遇到同音字,只能靠上下文来猜测意思,很多种情况下,韩语是无法表达出他想表达的含义的。韩国政府去汉字的政策刚刚推出,很多有识之士便走上街头开始抗议这一行为,他们要求政府停止这种做法,恢复汉字教育正常化。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别的不说,在韩国一些高深的书籍,古典文学,历史书里面有很多的汉字,即使是现在的法律文书里面也有大量的汉字,如果韩国去了汉字,那就代表这些书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懂得,大部分韩国人看不懂这些。普通民众哪能乐意呢?去了汉字不就意味着只有少部分上层社会看得懂书籍了,自己看的永远都是一些皮毛。

严谨的说韩国人学习汉字,不是为了沟通,因为他们平时的韩语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想要学习就比较费劲了,稍微有点深度的书里,全都是汉字,他们的史书里也全是汉字,如果韩国真的一直废除汉字,那么不用很久,他们连自己的历史都看不懂了,换种说法就是,他们的文化会出现断层。

有趣的是,日本人都在嘲讽他们的这一行为,当然韩国民众也看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也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必须学习汉字,无关政治,只是他们认为汉字非常重要。当然其国内也不缺去汉化政策的坚定追随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4

韩国废除汉字教育事实上是国家文化的大倒退。韩国的古史可以追溯到萁子朝鲜。萁子是纣王之叔,商人后裔,从那时开始,朝鲜半岛其实就成了中国文化这条大河所流淌出去的分支,自有其灿烂之处。

韩国人废除汉字后,不要说创自中国的经典,自己国家创造的典籍阅读起来都非常吃力。改成注音文字后,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就基本消失了;不客气地说,如果再不纠正过来,韩国人必失其根,韩国人的智商与创造力一定会集体逐步下降,导致其国民在智力上将降低其竞争力。

可以说,韩国当初废除汉字是一场其文化历史的大浩劫!

5


廢除的是相當乾淨?現在 連書法教育都是自創的窗型文字??

6

无语,一个韩国用不用汉字的事情,值得这么炒吗?用不用是他的问题,与吾何干?他发达也好,贫穷也罢,看他的造化,不用求得那一点心理小小的满足,小小的虚荣。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传承好,弘扬好中华文化。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暴发户,才一富,就变脸的穷棒子,真不值的浪费感情。

7

这是很自然不过,大唐争霸世界时,其周围不也全在学汉语吗?,大英日不落帝国领导世界时全球都去学英语。而今大唐子孙王者归来,世界中心终归神州天朝,能不学汉语吗?况且汉字是最美的文字,。

8

恰恰相反吧!韩国去汉字化越来越彻底了。韩国新一代人是在去汉字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又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你以为还会对汉字有感情吗?

至于很多人说,韩语是拼音语言,容易造成误解,没有汉字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下降,那也是一腔情愿的想法!

一旦汉语情境消失,小红和晓红,在韩国那里没有任何区别,犹如大家都可以叫杰克,为何要区分为杰克和捷克呢!

所以,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人家是恢复汉字也好,去汉字也罢,对我们并不重要!不要以为人家恢复汉字了,就能证明我们的文化多厉害。我反倒担心那个时候,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地侵占剽窃我们的传统文化!


9



韩国和北朝鲜历史上都叫朝鲜,而朝鲜这一国名的由来,是尽人皆知的,是由1392年古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向明朝称臣所赐的国号,取名“朝日鲜明”之意,朝鲜之名由此而来。



朝鲜战争

我们再来看看韩国为何要废除汉字,是在朴槿惠之父朴正熙时代发生的,那时朝鲜战争刚结束没多久,韩国国内对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极为不满,要求去中国化的呼声四起,于是乎韩国废除汉字,不光是汉字,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都去除。这里最有名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汉城”改成现在的“首尔”。那时我刚上中学,很是纳闷,好好“汉城”多好听,为啥一定要改成“首尔”,后来才知道原因。



首尔

说实话,韩国去汉字化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有很大关系。表面看,韩国去汉字化表面是很成功的,但也深刻暴露极大隐患,和越南一样,去中国带来弊端近年来逐步显现,首先是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人看不懂,老祖宗的东西,儿孙不认识,你说可笑不可笑。

其实,今年来汉风再次在韩国兴起,并不单单因为文化一个方面,经济和中国的复兴崛起是最大的推手,在全球都在劲吹中国风时,韩国这种墙头草的国家肯定不会落后。况且,与中国较好对韩国来说,是他最大的好处。

10

中国美国的影响力最大,对应汉语的地位得到提升,韩国贸易最大的是中国,学习汉语有利于国际竞争力,况且韩国的历史是汉语写的,文物古迹上也是汉语,韩国越南割裂历史,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