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在各诸侯国内部推行的一种旨在削弱各诸侯国势力范围的政令。

这个政令把原来各诸侯国权利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规定,改为分别由嫡长子及次子和多人继承,表面上看皇帝降恩于各诸侯国,其实是中央把原来的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块,从而削弱和收回了原来各诸侯国的权利。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是在周亚夫平定刘姓王联合叛乱、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后,采取的一种旨在进一步削弱各诸侯国势力的措施,而唐朝的藩镇割据则恰恰相反,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到了和唐王朝中央分廷抗立和叫板的地步,安史之乱就是例证。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为严重,一些平定安史之乱的节度使更是拥兵自众、称霸一方,比起安禄山和史思明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央已无力对他们采取措施和加强管制,直到唐朝最后被一个叫朱温的节度使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唐代的藩镇割据和汉代的各国割据有着本质区别,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堪称中国最无解的阳谋之一。高明的阳谋背后,也是中央和地方的形势不同。

三代削藩和推恩令的关系

汉代和秦代很相似,所谓汉承秦制,唯一不同,秦朝走的太快,而汉朝走一步,歇一步,一点一点来。

汉朝也知道郡县制好,但不敢大用,因此,在刘邦时期,中央智能控制不到一半土地,剩下的全归诸侯。刘邦用了12年,把大部分异姓诸侯王产出,这是第一次削藩。

汉文帝以仁义治国除了继位之前干掉诸吕以外,没有对藩王动手,反而发展汉朝嫡系力量。给平定七国之乱打下基础。

于是,汉景帝仅用了八个月,解决七国之乱。

在汉武帝继位后,经过三代削弱,诸侯王已经沦为战五渣,于是,推恩令大放异彩,诸侯王中不乏聪明人,肯定知道其中猫腻,但根本无力抵抗这种恩赐,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汉武帝)

唐朝的节度使

唐朝的节度使恰好是唐朝中央衰弱之时的产物,在唐朝强盛时,节度使也叫节度使,但并不危及统治。

到了中唐,节度使已经成了独立小王国,推恩令失去了执行的背景。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推恩令虽然没有用了,但唐朝的藩镇日子也不好过,唐朝政府采用了一揽子削藩计划,让藩镇和朝廷均势。

第一招叫浑水摸鱼,利用节度使之间矛盾,互相削弱,主要在唐代宗德宗时期使用。第二招,釜底抽薪,掌控经济命脉地区节度使,为唐朝续命。主要在唐宪宗时期实行。第三招,反客为主,利用节度使内部矛盾,自相残杀。

这一系列手段,让唐朝政府和节度使之间,达成微妙平衡,也让唐朝续命150年。

推恩令虽然好,但不适合唐朝局势,而且,这种阳谋,只用一次就可以了,后世知道了套路,就用不了了。

唐朝的特点让唐朝有了新的策略,归根结底,依然是长达千年,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博弈的延续。

3

推恩令的前提是朝廷势大,诸侯王不得不听命,汉代推恩令之所以被遵守,那是因为之前周亚夫把他们打服了。

4

藩镇本非诸侯亦非朝廷封国,为朝廷任命,受朝廷节制,唐藩镇割据、自行世袭是悖逆之举。而汉的封国是法定世袭的,适应于封国世袭的推恩令如何推行于本非世袭而应为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如果唐朝廷搞推恩令于节度使不等于确立了藩镇世袭吗?推恩令失去了前提条件,如何实行于藩镇?

再者,既然已割据,成为独立王国,朝廷无法节制他们,如何推行推恩令?

对付藩镇割据这种悖逆行为,唯有征讨,打服他们!而晚唐已无力征讨,只好听之任之,坐等灭亡。对于晚期封建王朝来说这是癌症、绝症,没得治,只有苟延残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