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青天持尚方宝剑,不畏权贵,斩铡皇亲国戚,这样的故事大都有很多戏说的成分在其中,夸张了许多。不过,其中提到的,拥有尚方宝剑,因此拥有了一定的权力,犹如皇帝亲临,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中国的皇帝其实到了汉代以后就已经不太看重刀剑所具有的神话意义,但是随着皇权的扩张和独大,皇帝御用剑的另一种意义也跟着凸显了出来。这就是这些刀剑所象征的皇帝的绝对权威。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如朕亲临”的尚方宝剑,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中国特色的帝王之剑。

尚方宝剑的得名来自古代负责皇帝后妃后勤工作的部门“尚方”,相关负责官员叫作尚方令。早在战国就有这个机构,秦汉之后一直沿袭。而尚方宝剑的最早的记载来自《汉书·朱云传》,当时朱云上书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不过,此时的尚方宝剑也好,尚方斩马剑也好,还都是指皇家收藏的利剑,还没有后世那种先斩后奏、独断专行的含义。

真正尚方宝剑取代节钺,成为拥有代行皇帝权威的信物,还是从赵匡胤开始的。他在陈桥兵变之后,为了笼络昔日兄弟,授予了一些亲信高级将领“如朕亲临,违法专杀”的权力,这个制度被后来宋帝继承,甚至形成了一种制度:“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宋《武经备要》)。

由此可见,戏文中也不尽是胡说,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的包拯与开封府,不可能有什么尚方宝剑与三口铡刀,尽管包公戏中唱道:“(宋皇)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桃木枷梢桃木杖,日断阳间夜断阴。”但这无疑是后世文人的想象与虚构。

虽然宋人著作《武经总要》有这样的记载:“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这里的”御剑”很像是尚方宝剑。不过,御剑是赏赐给武将的,处罚的也是违反军令的士兵,属于战时的特别举措,不适用于文官系统。要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在文官系统中出现了尚方宝剑之制,皇帝经常给出巡的监察御史赐尚方宝剑,赋予持剑人“如朕亲临”、“先斩后奏”的超级权力。

我们在包公戏中还可以看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道铡刀,龙头铡专杀贵族,虎头铡专杀官吏,狗头铡专杀平民。但包公的三口铡刀也是民间文人幻想出来的刑具,历代都未见将铡刀列为行刑工具,很可能是入元之后,民间文人从蒙古人用于铡草的铡刀获得灵感,才想到了给包公打造一副铜铡的情节。

包拯当然也没有斩杀过什么皇亲国戚。包公戏中的陈世美、庞太师等皇亲国戚,实际上都是民间文人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3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电视剧里面包拯拿出尚方宝剑,用龙头铡铡了驸马陈世美,这也是同时用了这两件神器,原本还想用尚方宝剑斩杀庞昱,结果庞太师拿出免死金牌救了他,对于这种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还有龙、虎、狗三口铡刀,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尚方宝剑;

尚方原本是秦汉时期专门为皇室制造兵器的机构,所制造出来的兵器都是为皇室所用,锋利无比,也叫斩马剑,是皇室贵族的象征,汉朝时期,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敌人没弄死,差点把自己给搞死了,这时候的尚方宝剑一直都是人们梦想中的赋予权力的物品,但是一直没有真正给尚方宝剑赋予特权,直到明朝时期,尚方宝剑才可以先斩后奏。然而包拯在宋朝,尚方宝剑包拯应该是没有的。

下面再来看看三口铡刀

其实铡刀只是《三侠五义》这本武侠小说里的产物,有说是公孙策画出来的,也有说是百姓自己凑钱做出来的,但是这些说法都源自小说里的情节,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包拯的公正廉明是有记载的,《宋史》里就专门记载了包拯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等,连长什么样都没记载。

不过就算是正史也不能完全信,因为无风不起浪,很多正史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而尚方宝剑和铡刀都已经成为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宝,也算是对后人的一种告诫。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4

我觉的基本属于演义吧。虽然真实的包黑子风评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宋朝属于皇帝与士子共天下的。皇亲国戚就是个渣渣,外戚水平也很一般。演义里面的大坏人也没那么恐怖。最恐怖的还是文官系统。宋朝还刑不上大夫。

5

历史包拯比电视包拯应该还厉害。历史包拯还有一个名字叫包弹。他即没御赐闸刀,更没上方宝剑,没有展昭和智囊公孙策,但他同样敢大胆顶撞皇上,弹劾高官和皇亲国戚。历史上包青天可必戏曲包拯圆滑很多,不但胆大还每每机智周旋于朝政之中利用朝政中相互力量成功弹劾而制服皇亲国戚和高官。

6

大家都知道北宋的清官包拯。包拯在影视作品里,被人赞颂为“包青天”。这包青天有众多打击权贵的神器,其中就包括铡刀和尚方宝剑。

铡刀是包拯执行死刑的最高刑具。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公孙策设计了三口铡刀,后来又得宋仁宗皇帝钦赐。由于是御赐,所以这些铡刀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先斩后奏等。

这三口铡刀被称为“青天三铡刀”,而且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

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在审案断案时,一旦查清案情,无论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包拯往往就用铡刀将人给铡了。

同样赋予先斩后奏权力的还有尚方宝剑。尚方宝剑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为皇帝御用的宝剑,一般由尚方局制作,所以又被称为“尚方剑”或“尚方斩马剑”。包拯手持尚方宝剑,如皇帝亲临,任凭皇亲国戚也无法阻拦。

龙头铡和尚方宝剑这是戏说里面的东西,历史上包拯到底有没有这两样东西还有待考证。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反映的是一种人治观念。但如果将古代社会,尤其是北宋,单纯理解为人治社会就大错特错了。

在杀犯人这件事上就比较严谨,甚至有法可依。

杀犯人就是执行死刑。死刑在北宋被称为大辟,也就是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北宋法律比较健全,各种制度加快建设,甚至还完善了对于死刑案件的奏谳制度。这就是地方官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说得通俗点,就是对案件进行复审。如此一套程序,没有个一年半载下不来。

所以说,包拯办案子动不动就用铡刀或尚方宝剑杀人是不靠实的,至少在法理上就靠不住。

除了法律比较严苛之外,北宋对死刑的态度也比较宽容。有宋一代被判处死刑的人有很多,最后执行真刑的并不多。如宋徽宗年间“淮东十一州军,政和六年、七年坐杀人而死者,才十有二人,刑几措矣。然计二年之狱,盖一百三十二人,而独此十二人者死”。

这就是说宋代死刑案件执行率比较低。之说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受儒家“无讼”传统、皇帝频繁赦宥天下以及对冤假错案的订正改判的影响。这是宋代推行仁政、统治稳定的重要体现。

至于说包拯有没有杀过皇亲国戚呢?历史上还有还很有一例。那就是八贤王赵德芳侄子赵青。赵青胡作非为,无端霸占了大富户瞿员外的女儿。瞿员外四处控告,惹怒赵青,结果被杀了。瞿员外老伴只好跑到包拯那告状,包拯审实案情后,直接将赵青给执行死刑了。

7

应该没有,这些都是理想化的故事,在那个封建集权制的时代,人们是渴望民主监督的,包插尚方宝剑及铡刀,还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鞭,斧等都是人们渴望君权得到监督的一种实质体现,可惜没有

8

包拯,二十九考取进士,根据朝廷规定,可入朝为官,但包拯因父母要求其在身边。于是辞官回家,直到父母过世守孝完毕。40多岁才开始为官。

戏曲电视里面,斩杀皇亲国戚的原型是,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清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曾轰动朝野,一举成名,奠定包拯不畏权势,敢杀皇亲国戚的形象。

嘉佑元年 ,包拯权任开封府,在位只有短短一年,把号称最难治理的开封府打理的仅仅有条,敢于惩治权贵及官吏的不法行为,能惩治诬赖刁民,在开封府期间,铁面无私,执法英明,就是权贵皇戚也让他三分。民间亲切的称他包青天

而对于尚方宝剑,大宋时期只在武官系统里流行,杀伐军队。而真正应用于文官系统的尚方宝剑,最早也是在明朝才出现

9

谢邀。在回应这个问题前,请容许本熊扯一些题外话(你丫有什么时候不扯的?有哪次是真真正正回答过问题的?!)咳咳……包拯先生经过太多的艺术加工,在我们熟知的故事里(是的,就是故事,不是史料。),经他手审、斩的状元爷有多少个?本熊记性差,印象中貌似有三、四个,那么,在史料里。包大人混到能审、斩状元爷的二品大员有多少年呢?不卖弄,有兴趣的请去查查史料吧;而当时是几年开一次科举呢?这也不说了,不是懒得说,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去查证才有成就感的,道听途说永远都如雾里看花,不得真实。现在我们很习惯以戏说、故事来当成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解读,这样其实是错误的。史料很枯燥乏味,但从史料中找出隐藏的真相才是乐趣的所在。最后再次向有兴趣的网友说一句:请自己亲自在史料中去认识这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当时的知识体系去解读、理解才能发现隐藏着的“真实”。

好了。扯了一堆有的没的,但却没有一句是正面回答问题的,实在是本熊习疏,无力回答,希望有网友能给题主最专业的回答。

10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凡是没有考古印证的东西都不能相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