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400年过去了,许多人依然对清灭明不服气。

有的人认为李自成只是流寇,战斗力根本不行,攻入北京只是运气好;同时又认为清军根本打不过大明,要不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清军根本进不了山海关。

似乎大明之亡,全怪李自成不在家安心饿死。

明粉与果粉有一点很相似,就是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李自成太狡猾,就是清军趁虚而入。

反正大明官军是无敌的,输了只是运气不好,还碰到了小冰河期,遇到了瘟疫,谁让小冰河期和瘟疫只向大明官军身上招呼,大明打成那样已经很好了。


事实上,大明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辽东被清军所灭的,从杨镐的萨尔浒之战到洪承畴的松锦之战,大明主力损失殆尽,仅剩吴三桂的三万残兵退守宁远孤城。

与其说清军入关是趁虚而入,不如说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大明在中原已无可用之兵,李自成从西安到北京,沿途几乎都是望风而降,包括吴三桂。

李自成在北方的动向,清朝一直在密切关注,范文程便直接跟多尔衮说,当今虽说是与明朝争天下,但实际上就是与李自成争夺天下。

于是,歼灭了大明官军精锐的清军在入关后又击败李自成、张献忠,追击南明残余势力至天涯海角,这如何能说是趁虚而入,运气使然?

当然,我们同时需要明白,清朝之有天下,离不开明朝的叛军集团,吴三桂等人甚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南明后期,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李来亨、李定国成了大明的主力,而当年的大明官军却变成了大清官军。官军确实赢了,只不过身份已从“明”变成了“清”。

最佳贡献者
2

说法欠妥,历史上只要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只要他们挥师南下,一定会颠覆汉民族政权。因为他们太剽悍了,汉族人个子矮,体格小,力气小,还讲究仁义礼智信、孔孟之道;在装备上别个是骑兵,我们是顶天立地、赤手空拳。

【努尔哈赤】

我们现在不能有“驱除鞑虏”的想法

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时候,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们那辈革命家目的在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

题主问题中“清朝是趁虚而入窃取的中国”,窃取?偷才叫窃。这种说法有一种民族中心主义在里面,如果我是满族人的后代,我看了这样的问题会难受。朱元璋的政权算不算偷?严格来讲,算!

【十八世纪乾隆时期的领土范围及其藩属国】

对比当时女真族政权和汉族政权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建国称汗;1918年努尔哈赤发布讨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

和女真族打仗,明朝军官不是被俘,就是被杀,也太难堪了一点。皇太极招降纳叛的同时,四次指挥清军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1942年,清军入关的通道只剩宁远一座孤城,1944,即使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明朝也抵挡不住,就像当年的宋朝一样。

【皇太极】

而明朝末年,北旱南涝,鼠疫肆虐,加上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北伐,社会大乱,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

最气人的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凌迟了袁崇焕,可恨。

3

要怪只能怪明朝自己不争气。


第一:明朝末年遭遇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农作物严重减产,饿殍遍地。但是为筹措对付清朝的军费,明朝的苛捐杂税却没有减少,致使百姓肩上的负担更加沉重,加上贪官污吏从中刮地皮捞好处,使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得不起兵造反,最终爆发了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使得明朝不得面临两面作战的局面。

第二: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崇祯皇帝尽管勤政,但刚愎自用生性多疑,轻易诛杀了拥有丰富抗清经验的袁崇焕自毁长城,使得清朝在关外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而崇祯的多疑,17年换了19任首辅,弄死了7个兵部尚书,搞的明朝朝堂上下是人心惶惶,谁都不敢冒头,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崇祯的刀下亡魂。

第三:明朝末年的腐败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贪官污吏只知道刮地皮。由于内忧外患开销大,导致国库空虚,只有臣子的手中多少有点钱。

崇祯向满朝文武大臣筹钱,先是找老丈人。但这位老丈人却只捐5000两白银,这让当时负责筹钱的司礼太监徐高很诧异,对周奎说:“国家万难,老国丈却如此吝啬,国家危矣!”,可嘉定侯依旧不为所动,老国丈才拿出5000两,其他人更不用说了,100两、50两,对于危急的大明王朝来说,简直杯水车薪!

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上吊自杀,入驻北京的李自成也开始向他们筹集响应,负责此事的刘宗敏可没有崇祯那么好糊弄,直接准备了500副夹棍,打算吸干北京这些权贵的血,明码标价内阁10万,部院京堂锦衣7万或5万、3万,科道、吏部、兵部、翰林3万、2万,部属而下以千计!

要是明朝官员舍得掏钱,让明军有钱筹措粮草军饷,何至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做人还是要看清楚自己,错了就是错了,不要老想着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4

说到底还是自己虚了,自己不虚,清朝也不能趁虚而入。当然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也靠战斗力,毕竟战斗力不行,谁都不会服。

一、松山大战后,明朝已无力反抗

应该说明清之间在1662年的松山大战是双方的最后一次决战。此战的起因,皇太极围攻锦州,摆出围点打援的架势,而明朝倾尽九边精兵,在松山到锦州之间的防线,与满清决战。此战的过程不再细说,只说结果,结果明军主帅洪承畴兵败被擒,所带兵马损失大半。此战过后,明朝已经失去几乎所有的机动主力部队,对满清只能采取全面的守势了。此战,满清的战争部署、调度、配合、战力等均已明显高出明朝,而且明朝主力尽失,也无力镇压西北的农民军,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山海关大战,清朝抓住时机进入北京

1643年底,李自成击败了孙传庭的秦军,在陕西建立了大顺政权。紧接着,北渡黄河,山西的明军望风而降,李自成威逼北京。而明朝崇祯皇帝封宁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将吴三桂军队从宁远撤往山海关,要求吴三桂入京勤王。可是吴三桂还没赶到北京,北京已经失陷,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已经无王可勤。

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成了各方拉拢的对象,最终吴三桂决定“借兵助剿”,对抗大顺军。而满清的多尔衮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引重兵赶往山海关附近驻扎。在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鏖战数日,精疲力尽之时,威逼吴三桂剃发投降,然后突然入关共击大顺军。结果本来有优势的大顺军,猝不及防,导致军心大乱,李自成见无法挽回败局,且战且退。结果墙倒众人推,一溃千里,一直撤到陕西。

满清反客为主,占领了北京。而仓促成立的南京南明政权,还为满清击败闯贼为先帝报仇而犒劳满清,还天真的认为满清会像之前一样劫掠一番再退出关外。谁知道满清却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正式开启了清朝的历史。

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满清入主中原后,并没有停下追击的步伐,反而以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前驱,乘胜追击李自成。李自成败退湖北,湖北的左良玉为躲避李自成,率领大军向南京进发,声称要清君侧,从而引发南京政权崩溃,于是更多的明军将领投降清朝,清朝的战果越滚越大,最终席卷全国。

在这个过程中,满清八旗军队并非不可战胜,山西的姜瓖、南明的李定国,甚至最后叛清的吴三桂,都曾经给予八旗军重大杀伤。实际上满清八旗军队,在长期的征战中也几乎损失严重,总兵力减少,战斗力也大打折扣。尤其是吴三桂起兵时,北京已经无可征调的八旗兵了,迫不得已纠集了一帮八旗的家奴。后来又不断征发野人女真、达斡尔等部落壮丁,在战场上也不但仍然抵不住战斗减员,得不更加倚重绿营兵,这个情况一致维持到清朝中晚期。

5

为什么说清军是趁虚入主中原的,这是有充足历史根据。我是一名历史老师,接下来我会用3个方面论证。

天时:小冰河时期

满清入关时,八旗子弟区区十余万人,就能占领人口上千万的大明王朝。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内部一系列矛盾,没有对清军太多抵抗。


明朝晚期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小冰河时期天气变化无常,要么连续几个月大旱,要么几个月暴雨倾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说的就是这件事。老百姓渴望换一个朝代,改变无法生存的现状。

地利:从北到南进攻

满清原来都是游牧民族,古代战场从北到南,地势占优。


几次大型的战斗都是从北到南获胜,比如曹魏集团就是从北打到南的。明朝晚期,北方最大的军事要塞山海关,被吴三桂打开,满清率八旗子弟一路南下。

人和:李自成起义

明朝晚期,李自成为代表的百姓起义事件不断,明朝政府花费了大量军力、财力攻打李自成。人们又饱受洪灾、战乱的痛苦,想早日安定,这些因素都客观上促进了满清建立统一政权。


总结:满族人之所以取得天下,说明当时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清朝取代明朝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

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喜欢野史趣闻,欢迎大家评论、点赞、转发,关注@历史那些大事

6

我赞同这个说法,说一下当时的朝代情况。

第一,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各地农民起义,魏忠贤把明朝最后一股气折腾的差不多了,加上东林党的党争,明朝危在旦夕。

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动则就是几十万人暴动,但是这些人战斗力不高,明军几千人经常是把几十万打的溃不成军。但,这些爆款屡禁不止,其中一个理解是闯王李自成。

外患指的是清军,清军当时虽然开始崛起,但要想突破长城,进去中原还是非常难的,因为明军有很多先进的武器,比如当时世界先进的大炮。

努尔哈赤带兵攻打明朝时,一个炮弹击中了一个黄色帐篷,清军立刻撤兵,不就传出努尔哈赤死了,可见,清军要想入关,是非常难的。

第二,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清军和明军进行战斗,清军一直没有取的胜利,但是明朝的内忧一直没有解决,并且,明朝亡于内忧,李自成最终还是打进了京城,明朝灭亡了。

李自成手下把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霸占了,吴三桂一生气,把关门打开,清军长驱直入,李自成兵败,清军占领中原。

所以说,如果没有明朝的内忧,甚至说,没有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清军根本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占领中原。

7

没有李自成螨虫它们那吹出来的德行成不了事

8

  • 清朝入关时八旗军不超过二十万(另有七万、十二万等说法),这么点军队根本无法征服庞大明朝疆域。有很多人说清朝是乘虚而入,这个趁虚而入就要说说当时明朝的几方面虚

一.天灾

连年的自然灾害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

  • 崇祯五年(1632)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
  • 崇祯六年(1633)七月,飓风沙走石,拔木坏民居。
  • 崇祯七年(1634)秋,蟊作。(蟊,专食稻根之害虫)
  • 崇祯十二年(1637)五月初六日,大雨,连十三日夜,平地水溢数尺,舟行于陆。六月,飞蝗蔽天。
  • 崇祯十三年(1638)正月初七日,大雷电。七月,旱蝗。
  • 崇祯十四年(1639)是(五)月,大水,斗米三钱。六月,飞蝗蔽天,秋蝗入水喂鱼。
  • 崇祯十五年(1640)春,米贵民饥。夏大疫,人多暴死。
  • 崇祯十六年(1641,大旱大饥,斗米四钱,人食草根树皮。

二.人祸

1.灾民暴动 农民起义不断,最后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

明末农民起义先驱。王二起义爆发于1627年(天启七年)七月,这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嘉胤,府谷县人,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和高迎祥都曾在其麾下。

王自用(?-1633年),陕西绥德人,一名王和尚,号紫金梁。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

高迎祥(?~1636年),一名如岳,陕西安塞人,明末起义军领袖。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2.北方的灾民 起义军和地主 官僚阶级矛盾无法调和了;

八旗军进入北京后,以清皇室的同等待遇优待明朝遗孤。可以说,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官绅是做足了文章。这使得一大批汉族官僚地主甘心为其卖命。

当时北方饱受多年战乱,汉族官僚地主阶级遭到农民军的严酷镇压,二者的矛盾极端尖锐。这时八旗军突然闯进来,但一开始最基本是保有汉族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的,从而赢得了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好感。这就造成了清兵在进入北方时,基本没遇到什么阻力,北方地主 官僚几乎都是望风而降。

三.南明小朝廷的无能腐朽

1644年5月朱由崧称帝南明政权建立前,一直到绍武帝被俘,南明政权内部围绕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各大派系你争我夺。造成了南明的皇族、大臣、将领没有统一的抗清计划和行动,藩王个个想当皇帝,臣子个个想当拥立功臣,为此一个个展开了“称帝竞赛”,没有把抗清当成一回事。

为了打败明朝,清朝统治者积极利用洪承畴、吴三桂等明朝的降臣降将,能靠着这些有影响力降将就靠这些人去劝降,南京被占领后,任命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从南京到杭州广大区域清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全部拿下。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永历这四个皇帝,全部都是被投降清朝的汉军所擒或者所杀。

所以说明朝不是亡于清朝,而是亡于自然灾害 内部的腐朽 阶级矛盾的激化 等,清朝只不过是在明朝废墟上拾起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从而打败了明朝。

9

个人观点,清朝确实有点是趁虚而入。明朝到了崇祯朝,内部的腐败和苛政猛于虎,压迫的百姓民不聊生,又遇到了天灾,干旱,冰雹,蝗灾频发,甚至多地发生百姓把草根,树皮吃光,而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此时崇祯面对空虚的国库,只能加大从百姓身上剥削,从而逼迫百姓起义造反,涌现出以李自成为主要代表的农民起义武装。及至李自成打下北京,崇祯吊死之后,又发生了鼠疫,造成李自成的军队中,青壮精锐士兵大幅减少。又因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明朝,使得原有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再加上吴三桂叛降满清,打开山海关。否则以满清20万的八旗兵,是打不过山海关的。在吴三桂叛降之前,满清就没有踏入过山海关一步,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满清入关之后。利用了地主阶层的降将打败了李自成在瘟疫下幸存的残兵。进而取得了全中国。如果没有鼠疫,就凭满清20万的八旗兵,就算吴三桂叛降,满清也不一定能全取中国,别忘了,进入山海关之后,所有的作战都是以叛降的汉兵为主。个人观点,由于文化以及对历史的认知,必然有偏颇,共同讨论,不喜勿喷。

10

明朝已经活了这300年了,也该休息了。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了,该灭亡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