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字面这样理解,西夏国也不是夏朝的后裔。
西夏国的先祖
西夏处于宋、辽、金、元时期,被灭之后,由于元朝没有给西夏编修专史,且西夏人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历史,导致国亡之后,记录难以理解,尤其是西夏建国前的史料更少,对西夏国的起源至今是两种说法。
一种是西夏国主李元昊自己说的,自称党项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宋史》记载的李元昊给北宋的上表中云,“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后魏指的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辽史》中也记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不过这种说法,目前认为是李元昊自己攀附、提高身价的做法比较多。
另一种则认为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在发现的唐玄宗时期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中,党项人称作“党项羌”,是由于族群划分后的一个分支,其中又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从新旧唐书《党项传》看,党项族原本居住在我国西南四川一带,后来因为吐蕃的侵扰才迁徙到了西北地区。
当然不管是鲜卑族、还是西羌族都不是夏朝后裔。
鲜卑族,是由商朝初年到秦朝末年,东北地区的东胡分裂而来,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一部分人会聚在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东汉末年,乌桓被曹操征伐,从此没落,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鲜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三部,一是东部的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二是中部的拓跋部;三是西部的吐谷浑。后世强大的柔然、契丹、蒙古等,都是鲜卑族的分支。
西羌族,从《后汉书·西羌传》“论曰:羌戎之患,自三代尚矣!”“(西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明确指出羌人与汉人是说不同语言的,与夏商周也不是一个群族。从《诗地理考》“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看,属于三苗这个部落。
西夏国名的由来
对外称“大夏”:
一是由于李元昊的党项拓跋氏发展的根基在夏州,现在的陕西一带,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追忆,取“夏”字,而且西夏人对外称自己为“大夏”。
二是可能是李元昊有称帝的想法,在国号上还是喜欢夏这个字,从《尔雅》“夏,大也”注释看,夏的含义包括了大,大夏意思国家很大啊。
对内称“大白上国”:
从学者对西夏的《佛说宝雨经》等一些经文看,西夏人喜欢用大白上国自居,这与他们原居白河上游有关。
宋朝称他们为“夏国”,从《宋史夏国传》可以看出;至于西夏是辽金修史时,认为西夏位于他们版图的西边,所以称西夏。
以上这些跟夏朝后裔一毛线关系也没有。
夏朝的后裔
夏灭亡后,残余人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
中原地区,从《史记·陈杞世家》中关于周代的诸侯国陈国和杞国相关记录看,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意思是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河南一带,延续杞国国祚。杞简公姒春在位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北方迁移。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可能是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即匈奴国家的创建者淳维是夏朝后裔,而匈奴当年把东胡打散的。
南方迁移。从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巢方出(黜),勿途夏”看,商汤流放夏桀到南方淮河流域的巢湖,并命令自今后不许再来到“诸夏”商朝之地,可能有部分后裔随之一起。
所以这一看,西夏拓跋氏、李姓也跟夏朝没有半毛钱关系。
综上,西夏国取国名为西夏,跟夏朝的后裔没有关系;我取名小王,也不是因为我是君王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