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你也可以说:第一个是大将军何进。但,何进的智商,已经跌破下线。就是把他放在正位,然后告诉他好牌随便挑,何进这种人也能把自己搞到牌桌下面去。所以,连牌桌都上不了的何进,索性就不算了。
玩死何进的,有三个人或三股势力,分别是袁绍的豪族势力、十常侍的宦官势力以及何太后的外戚势力。但何进本人就是外戚,还是何太后的兄长,所以何太后不想玩死他。十常侍的宦官势力,本就跟外戚是一伙的。所以,何太后这个外戚大当家,死活也不能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的请求。但何进却非要这么干,被袁绍一顿忽悠,立即就把刀架到了宦官的脖子上。何进抽刀又举刀,却偏偏手起不刀落。接下来竟是自己找死:没头没脑地跑进宫里,然后就被狗急跳墙的宦官给剁了脑袋。
为什么说董卓抓了一手好牌呢?
东汉朝廷核心,总共三股势力,分别是外戚、宦官和豪族。但何进被杀之后,外戚势力群龙无首。何进余党复仇,于是宦官势力立即下课。这时候,朝廷上就剩下一股豪族势力了。而豪族正要一家独大的时候,董卓进京了,关键是带着兵来的。
所以,东汉的权力中心、首都洛阳,相当于被彻底洗了一次牌,不仅要多清楚有多清楚,而且要多羸弱有多羸弱。之所以清楚,是因为就剩下豪族一股势力了;之所以羸弱,是因为豪族独木难支而且不知所措。
所以,董卓入京,就是最强实力派。
关键是豪族、外戚和宦官们已经自己把自己给打乱了、也打晕了。宦官相当于被杀没了,想找也找不到。所以,何太后与皇帝就只能任人摆布。外戚,主要是大将军何进的兵马,直接投靠了董卓。豪族们呢?这帮人要么是没头脑、要么是太无耻。宦官余党带着皇帝跑路,这帮家伙居然不知道赶紧去找。最后,汉少帝和汉献帝,都是被董卓给找到的。
所以,董卓入京,是带着皇帝的。
汉末乱世初起,最强诸侯是袁绍,因为河北袁绍雄兵百万;接下来的最强诸侯是曹操,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此时的董卓呢?董卓手下的西凉雄兵不让河北精兵,关键是离得近,就在东汉的权力中心洛阳。而入主洛阳的董卓,以救驾之功就是在挟天子令朝堂、迫朝堂以令天下。董卓手中的这把牌,完全是俩王加四个二的架势;而最重要的还是:其他人的手里根本就没牌可打。
豪族,全被董卓看在朝堂,想闹事、没兵用;想割据、出不去,只能躺死。外戚,外戚的当家人何太后,成了孤家寡人;外戚的实权派何进,已经身首异处。宦官,皇帝尚幼、外戚倒台,宦官就只能在桌子下面躺死、然后必死。
所以,董卓入京,傲视的全是草芥。
好牌是好牌,但也得看怎么打。然而,必须承认:在起步阶段,董卓打得非常漂亮。
首先,董卓这个人非常不简单,智商水准要比大将军何进高出好几个档次。所以,董卓完全有本事在赌桌上坐稳,而且有能力把牌打好。
董卓的老爹就是个县尉,算不上什么豪族。而其之所以能出人头地,完全是凭本事在乱世中打出来的。东边黄巾起义、西边羌人为乱。这是造英雄的时势。没有这个时势,既非豪族又非外戚的董卓,只能在陇西老家种地。而董卓恰恰就是这种乱世英雄的狠角色。
董卓之勇,不让万夫不当的猛张飞。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武艺超群、力大无双,而最可怕的是:董卓能左右开弓驰射。万夫不当的猛张飞,遇到董卓这种神射手,也不敢造次。所以,董卓根本就不是张飞想杀就能杀的。
政治的本质就是关系,能搞好关系攻略的,往往也能搞好政治斗争。一般的常识是:最坏的家伙最容易爬到权力的顶峰。但关系科学的解读则是:能不能上位跟善恶没有关联关系,就更无及因果关系了。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一般常识,大概率地可能是坏人不受制于道德框框,所以搞关系可以搞得更极端。
董卓之谋,堪称关系攻略的高手。
董卓最适合的职位是理藩院尚书,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少时游侠,就与羌人搞得火热。能与羌人把关系搞好,这连东汉政府都做不到,否则也不会一直打仗。如果认为这种个人私交不算什么,那么看一下西凉兵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董卓手下的士兵,有大批的匈奴人和羌人。董卓不死,这些人就是东汉的西凉军;董卓死了,这些人立即闹事、搞兵变。更厉害的还有:董卓成为袁隗的门生,与东汉顶级门阀攀上了关系。有了袁家的加持,董卓才真正如虎添翼,也才有可能以地方军阀的身份染指朝堂。
有勇有谋的董卓,在升级为东汉朝堂的主宰之后,立即施展了最擅长的关系攻略。
首先,董卓入京后,并未急吼吼地搞政治分肥。他手下的那些西凉大兵并没有拿到什么好处。没好处,还能给董卓卖命。只能说董卓对自己人的控制能力,那是相当强。
就这一点而言,也能知道董卓绝不是冲到洛阳搞抢劫的,而是志向远大。而远大志向,就是做权臣,要对标西汉的霍光之流。
其次,董卓立即与董太后攀亲戚。董太后是汉灵帝的母亲,这时候汉灵帝已经死了,汉灵帝的儿子刘辩继位,即汉少帝。汉少帝继位之后,灵帝的媳妇何太后,成为外戚最强,于是斗死了董太后。但人死了,也可以用,只要与董太后攀上关系,董卓就是新的大汉外戚。
当外戚有还好处吗?
从西汉武帝朝的卫青、霍去病,到昭帝、宣帝朝以后的霍光,再到西汉末年的王莽,接着再到东汉的窦氏家族。凡是有名的权臣,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外戚。最近的权臣,当属灵帝朝的何氏外戚。何进就是一个杀猪的,当了外戚立即升级为大将军,权倾朝野。
所以,要当权臣,外戚就是一条既不问出身又不问能力的终南捷径。至于董卓与董太后存不存在同宗关系,这都无所谓,关键是你得攀上关系,主动做实董家外戚的身份。而有了这个身份,董卓就能拉拢到一批支持者。名正言顺,而所谓名正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历史上几百年就是外戚当道,那么董卓成了当道的外戚,自然也就能够名正。
第三,不论真假,先搞礼贤下士,搞好与豪族和士大夫的关系。外戚与宦官这种小人,之所以能做大,就是因为豪族“贤臣”太强。这股势力已经强到皇帝不仅没权而且没钱。所以,桓帝朝和灵帝朝,只能卖官鬻爵搞财政,也只能重用外戚宦官抓权力。所以,任谁霸主朝堂,都要跟豪族搞好关系,必须赢得口碑。
董卓是怎么搞关系的?灵帝时的名臣、太尉陈蕃,因铲除宦官失败而遭杀害。董卓上台后,立即给恢复名誉、平反昭雪。蔡文姬的老爹蔡邕,大家都知道才华横溢,却一直没被重用,于是流落民间。董卓上台后,立即征召启用。还有袁绍,这家伙就是要造反,于是跑出洛阳准备联络诸侯,非要把董卓搞下台。而董卓呢?你别跑那么快,等等我的诏书。虽然你不喜欢我,但我却喜欢你啊,于是追着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袁绍的确反董卓,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接了渤海太守的任命。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董卓做这些事的目的,就是要赢得重贤臣的好口碑,缓和与豪族士大夫的矛盾。我知道你们看不上我,但伸手不打笑脸人,我用我的温柔去征服你们。
限制自己人,向大家证明:我不是来抢钱的;攀上董太后,向大家证明:我陇西董卓也是外戚一枚(董太后是河北河间人,跟陇西董卓真心没啥关系);搞好与豪族的关系,向大家证明:我这就是要做大汉的肱骨。
这期间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战术插曲,也非常重要。
一个是收编了已故大将军何进的实力。这伙前朝外戚余党,为什么不跟豪族混?因为这伙人更看好董卓。跟着有前途的大哥混,才能有肉吃。从这伙人的选择,也能看出董卓的牌非常好。
另一个是策反吕布把一直也要搞事情的丁原给干掉了。并州丁原比董卓进京还早,但早上桌子没用,手中没好牌或玩不好,也得死。董卓比不上丁原,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丁原连自己人都搞不定。
到这个时候,你根本就不能说天下人都要反董卓。此时反董卓就等于反皇帝,因为董卓始终捏着天子。但是,就这期间,董卓却棋漏一招,然后彻底把一手好牌彻底给打废了。
这一招臭棋,就是换天子,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
董卓为什么要换天子?
一个原因是刘辩是何皇后所生。既然何姓外戚倒台了,那汉少帝刘辩也就没啥用了。董卓折腾半天,是要折腾出一股董氏外戚,总不能在把何姓外戚给折腾出来吧。
另一个原因,既是无缘无故的爱,也是有缘有故的爱。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被一众逃亡人马护佑着东躲西藏,却迎头撞上了董卓的西凉军。此时,不仅汉少帝吓得说不出话来,就是身边太监也不知道怎么应对董卓这个顶盔掼甲的西良将军。而唯独陈留王刘协,镇静自若、口齿伶俐,不仅讲清来龙去脉,而且直接命令董卓护驾回京。
董卓抵近洛阳,第一个领导是陈留王刘协、第一个命令是陈留王刘协下的。人之相与,有时候就是恍惚中的一瞬间。你完全可以说:刘协与董卓,在电光火石中,擦出了某种感情的火花。
董卓对陈留王刘协喜欢的不得了,立即伸手:伯伯要抱抱,要抱着你这个小可爱一起回洛阳。但陈留王当即拒绝:君臣有君臣的名分,你抱着我算怎么回事。刘协当时连9岁都不到,能有这种见识,跟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汉少帝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应该说,这时候的董卓就已经动了换天子的念头。与其给辅佐一个傻瓜小皇帝,为什么不去辅佐一个有明君潜质的聪明皇帝。
都是灵帝子嗣,为啥刘辩与刘协之间差了那么多?当真是老何家基因不行吗?舅舅何进是个连赌桌都上不了的笨蛋,外甥刘辩也是一个连话都说不出来的皇帝。
基因有关系,但主要是成长环境。因为灵帝的子嗣总是夭折,所以就认为皇宫不祥。于是,就把有立储潜质的刘辩送到道观里抚养。也就是说,刘辩这个皇帝就是在道观里长大的。而陈留王刘协呢?母亲大概率是被何皇后害死的,于是灵帝就把他交给了自己的生母董皇后来抚养。所以,刘协是在宫里长大的。一个在道观里长大,一个在皇宫里长大,见识和修养也就天差之别了。
董太后抚养,这就是一个有缘有故的爱了。董卓是要做董氏外戚的。而谁会成就董氏外戚呢?肯定是陈留王刘协,他就是被董家的老祖母养大的。
那还等什么?董卓想干就干,立即换皇帝。
看似非常有道理,但道理只是从董卓这一方来讲。从豪族和天下这一方来讲呢?你无缘无故地换皇帝,就是在乱政。东汉宗室、天下豪族以及地方将军,立即就能找到造反的口实。于是,袁绍联络天下诸侯共伐董卓,也就可以立起大旗了。
于是,也就有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之战。
就在这时候,董卓再出昏招。你们不是不承认我立的皇帝吗?那么好,我直接杀了汉少帝,然后让你们闭嘴。汉少帝都没了,你们同不同意都得承认汉献帝了吧。但是,这还是董卓的道理。天下的道理则是:杀皇帝的董卓,罪恶滔天。
于是,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就更有了口实。
然后呢?好事成双,坏事就要成三。董卓再昏招一步,直接烧了洛阳、迁都长安了。废皇帝、杀皇帝,还把首都给废了,你董卓这么玩,也就是失去了所有的合法性资源。这时候,除了西凉军,就真心没人再支持他了。
联军势大,董卓迁都也是逼不得已。
实际上,联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伙人里面也就曹操一定要死磕董卓。因为曹操这个自封军阀,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只能打到首都、复兴汉室,才能拿到封地和头衔。否则,曹孟德啥也不会有。另外,干得最猛的就是小霸王孙坚。原因也简单,孙坚和董卓都是张温的部将,之前就有仇,孙坚甚至曾经力劝张温直接杀了董卓。再有就是孙坚和董卓的出身相似、履历相似,都是打出来的豪杰。越是相似的人,掐起来就越是凶狠。所以,孙坚打董卓,肯定往死里打。
但是,其他人呢?其他人全是要封地有封地、要军队有军队的郡级或州级土皇帝。这些人讨伐董卓根本就不卖力。所以,董卓只要死扛到底,扛住和拖住诸侯联军的进攻,就行了。因为董卓手里始终捏着皇帝,不管诸侯们认不认,汉灵帝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而只有汉灵帝的儿子,才是大汉的当然正统。只要诸侯打不动了,那么只需要汉献帝的一直诏书,就能让这些人从哪来回哪去。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董卓迁都之后,诸侯联军自乱,自己打自己还没打不过来,根本没人再搭理董卓。而汉献帝这个董卓拥立的皇帝,即便到了曹操时代,天下豪杰仍旧买账。
但是,董卓却怂了,然后跑了。当此之时,董卓到底是怎么想的?
董卓想的就是:我赚大发了,然后我不玩了。
权臣当上了、皇帝拥立了,关键是朝堂也被自己控制住了,这就够了。我先赢这么多,至于还能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已经无所谓了。
入洛阳之前,董卓只是一个不被朝廷信任的西凉军阀,而且还准备派往山西并州;入洛阳之后,则成了大汉说一不二的权臣、位列三公。此时的董卓,就是政治上的暴发户。
这时候该怎么办?我赌赢了而且赢了大钱,然后我就要巩固盈利。最大的盈利是:天下诸侯承认我董卓做权臣这个既成事实,然后我挟天子以令朝堂、迫朝堂以令天下。退一步的保本盈利则是:我董卓当着权臣、捏着天子、控着朝堂,然后这就行了,你们爱认不认。
这就是董卓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就彻底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了。因为迁都关中之后,董卓将会丧失全部的政治资源。就一个简单问题:吕布凭啥再听你的。接下来就是:大将军何进的外戚余党凭啥再听你的。然后就是:那些豪族士大夫怎么可能再把你当盘菜。而西凉军呢?感情拉拢,你董卓在行,但高限前提是要有大汉朝廷,低限前提则是要有利益交换。大汉的赋税和军费,才能撑起你董卓这个西凉军阀。
所以,董卓的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豪族士大夫,一个小套路就策反了吕布。而杀了董卓,大臣们马上就能接手董卓的西凉军。死了的董卓,之前再多的感情投入,也毫无价值,根本不会有人给他报仇。但是,王允这人太僵化,彻底被道德给体制化了,认准了西凉军跟董卓一个德行,全该杀。于是,西凉军造反,东汉朝堂也就彻底乱了。
最后总结:
董卓是个聪明人,他有能力把牌打好,带兵入洛阳,立即抓了一把好牌。抓到好牌之后,董卓打得也是有板有眼。另一个大汉权臣,即将诞生。
但是,董卓却连续打错了三张牌,分别是:换皇帝、杀少帝和弃洛阳。这三张错牌,使董卓丧失了全部的政治资源,而且也给了天下诸侯最硬的口实。
但这三张错牌,不是因为董卓的智商不够,而是因为董卓的格局不够、情绪急躁、心态投降。
董卓的格局一直是军阀的格局,不是权臣的格局。权臣的格局,就不能允许换掉皇帝。比如曹操,好几次差点儿被汉献帝给玩死了。但曹操就是到死,也没换皇帝,更没杀皇帝。
董卓的情绪始终没能练达到政治家的水准。天下诸侯反对你拥立的皇帝,然后你就把天下诸侯要支持的皇帝给杀了。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闹情绪。
董卓的心态投降主要是一种止盈心理,本来我就想当个外戚权臣,你们认了不就行了。结果你们都不认,非要打我。好吧!我走还不行,反正就赚这么多,不玩了。这就是气势不够,之前野心满满,现在一怂到底。
乱世之中,很多像董卓这样的乘势豪杰。这些豪杰无论功罪如何,皆是要勇有勇、要谋有谋。因为他们真正是在丛林法则中打出来的。然而,这些人却往往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原因统统不是智商不够,要么是格局不够、要么是情绪失控、要么是气势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