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是诏书的内容。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展开圣旨,扯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编剧导演不太懂如何正确断句。

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资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你能接触原版古籍就可以发现整部书居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但古人在读书时是要断句的,他们是靠“之、乎、者、也……”这类虚词来断句,标点符号又叫“句读”,是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才出现的。

如果不是新文化运动,我们今天或许还在满口之乎者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什么要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句子,主语是皇帝,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词,表示皇帝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谓语是诏曰,是个动词,意思是“下诏说”。

综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下诏说:后面是诏书的具体内容。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无疑是错误的短句,贻笑大方。

古装影视剧还有一个错误,就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太监宣读圣旨都是这一套开头。

事实上,如果你能接触真正的皇帝圣旨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前的圣旨诏书是不存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只有“皇帝诏曰”,甚至直接就是“诏曰”。

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把“奉天殿”作为朝会大殿,为了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秉承天意、真命天子的身份,便在圣旨的“皇帝诏曰”前记上了“奉天承运”四个字,清朝著名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宝续钞》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并明确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最佳贡献者
2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最早是蒙元时期大汗发布圣旨时的起首句。

当然,这句话开始并不是这么说的,它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加工。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以元时诏书首语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谓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命易为“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的前身,就是元朝的上天眷命。

那么,“上天眷命”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明显是汉语的译写。元朝时,“以国语(蒙古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因此,必须探究蒙古语原文,才能洞悉“上天眷命”的含义。

参考照片中延祐四年(1318年)《法源寺圣旨碑》的文字,蒙语原文是——

m?ngke tngri-yin kü?ün-dür. yeke suu ?ali-yin ibegen-dür. qaγan ?arliγ manu.

翻译为: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俺合罕的圣旨。

由此可见,“上天眷命”=“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清代诏书的照片,确定这句话的满语写法。图片出自中研院网站。左侧为满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写作——

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根据满语和蒙语的文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应该是这么断句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不管怎么样,奉天承运与皇帝之间不可断开。

3

当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而正式的成为制式的颁发命令的抬头呢,则是到来明朝。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个什么意思。

首先,奉天大家都可以理解,就是“奉天命”的意思。所谓奉天命,不过是封建帝王给自己脸上贴金,给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的外衣,说自己是天之子,自己有老天庇佑可以统治底层人民。



其次,这个承运就有点不好解释了。承运,难道是靠运气吗?皇帝老儿能当皇帝是他运气太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的承运是承袭五德循环运行的意思。

所谓五德,是封建文人为封建统治找的借口,这个借口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①,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②。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也就是说,此处的承运和寡人的比喻性质差不多。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皇帝老儿谦虚的说自己德寡,承运呢,就是皇帝老儿再次谦虚一下下,说不是自己想当这个皇帝,是老天爷把五德循环运行到我家了,我免为其难当这个皇帝。



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奉天承运是一个修饰、限定的形容词,用来形容具体的“皇帝”,用来说明这个皇帝是既奉天又承运的。

而诏曰呢,算是个动作,是这个奉天又承运的皇帝,张嘴说了些话。

所以,这个短语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清朝沿用。如果看电视剧说明朝以前用这个的,都是瞎编的。

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

这时候可能有人怀疑了,说你发的照片上,人家写的时候为啥把皇帝诏曰写成一串呢?

答案是这是封建王朝为了突出皇帝和天子等至高无上的权威,凡是涉及到皇帝和天的字眼都要换行顶格写。这也解释了为啥那个奉天承运要先写个奉字,再另起一行写天承运。

4

古装电视剧中,往往出出现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太监拿着圣旨,高声读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八个字是没啥问题,不过这读法却是不对。这八个字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因为古代在书写的时候,不像现在一样有着逗号、句号这样的标点符号来断句。再加上圣旨在书写的时候要平抬,天字要顶格写,皇帝要与天字对齐或者略低于,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奉天承运皇帝,这是朱元璋首创的称呼,是一个整体,奉天承运是用来修饰皇帝的形容词,说白了就是“奉天承运的皇帝”。

奉天,就是遵从天意,也就是受命于天的意思;承运,就是承接五德之气运,也就是应运而生。奉天承运皇帝,其实是朱元璋强调自己的合法性,是君权神授。再者,朱元璋把国都名为应天府,皇宫中的正殿叫做奉天殿,其实也是这么个意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继位后迁都北京,把北京改为顺天府,大概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而在明朝之前,皇帝的诏令上是没有出现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字眼起头,比如说元朝皇帝汉文诏令上,开头的一句话是“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5

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教曰、敕曰、制曰)。

这是从明朝才有的圣旨开头,下面说秦朝就有的麻烦请举实例谢谢。

古代没有逗号,用句读断句也不在圣旨上断,所以判断从哪里拆这一句略麻烦。但也不是没办法,做学术考证,可以引旁证来做的。

《全明文》第1册收录朱元璋洪武十年六月二十四日《谕西番罕都必喇等诏》,因为是写给外族人的,所以用的口语白话比较多。先录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通“们”)知道者:

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里坐地有。为这般上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都必喇拜桑他每这伙人,为什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

今使差人将俺的言语去,开与西番每知道,若将合纳的差发认了,送将来时,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将差发来呵,俺着人马往那里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

俺听得说你每释迦佛根前、和尚每根前好生多与布施。么道那的是十分好的勾当,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的福有;俺如今掌管着眼前的祸福哩!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时节呵,俺每礼拜着将差发敬将来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者,不着军马到你地面里来。你众西番每知道者!

————————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XXXX——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

明中后期也有大臣在著作里提到这事。正德、嘉靖年间大学士杨廷和的《杨文忠三录》卷2:“(太祖)创业垂统,以‘奉天承运皇帝’六字传之圣子神孙,未闻有此等号也!今日谁其改之!’《万历野获编》卷2:“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可见“奉天承运皇帝”才是一个词组,后面跟着则有”制曰“”敕曰“等多种写法。

6

记得炒米小时候在学校领读《小学生文明规范》的时候(查了一下,现在的没有这句了),其中有一句“注意仪表仪态”。为了方便,炒米是这么读的,“注意仪,表仪态”。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没毛病,而且还挺顺口,直到被老师听到。


说这个例子,其实就和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那句耳熟能详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都是这么断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四字一断,似乎也非常顺口,和那个”注意仪,表仪态”,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炒米告诉大家,这个读法是错的。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诏书说”。其实这种圣旨开头的方式,是明朝朱元璋的原创,通常针对“诏、制”这两种文体。明朝到清朝前期用得比较多。


朱元璋一路从小乞丐做到大明的皇帝,他太了解老百姓的心理,自己发布的诏书,都是老天爷的意思,不然自己一个小乞丐怎么可能能当上皇帝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书写方式却又很奇葩,但是奇葩的是有原因的。因为”天”字为大,必须顶格。与天相配的是“皇”,或与”天”平齐,或仅低于”天”。所以“奉”字只能单独搁一边。


而“诏”,只代表一种文体,通常皇帝颁发命令的文书种类很多,有制、诏、诰、敕等等。清朝到了雍正年间,有了军机处之后,圣旨的格式就以“谕旨”为主了,皇帝直接发指示性命令,为”谕”,开头直接就是“上谕”,“军机处奉上谕”,“某某奉上谕”。根本不需要忽悠老百姓说,这是什么上天的意思,因为皇帝就是天。参考一下《雍正王朝》中,我问张廷玉对隆科多下旨,还是隆科多宣诏,没有一个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直接就是“上谕”。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7

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为您说明。

1,首先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我这个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根据上天的旨意来的,我这个皇帝也是老天封,尔等屁民只需要服从就好了,这就是第一个方面。

2,这句圣旨前加的话是从明朝才开始流行的,发明者自然就是朱元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低微,要想逆袭着实不容易,在击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后朱元璋就想着要包装自己了,要想让民众信服自己光会打仗或者长得帅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要揣摩到民众的心理。封建时期民众认可的并不是人的魄力,而是谁能当救世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这个救世主不能是人,而是鬼神下凡,朱元璋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大做文章,在登基之后先是把奉天殿作为朝会的场所,为什么是奉天殿就是要告诉臣民们我就是神的代言人,为了加深民众的映象还把传递信息的文件开头改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大家不服朱元璋,但不能不信鬼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在朱神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时代。所以我们也能体会到封建时期人民是有多疾苦,他们心中其实无所谓谁登基为王,只要这个人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哪怕他是恶魔转世也无求所谓。我们也能发现封建时期无论谁想开辟新的王朝必须得把自己包装成谁谁谁下凡或者是谁谁转世,随后便会聚集一帮教徒成立各个部门开始宣传,就是这么好玩。搞笑的是,一些古装电视编剧不分朝代的用这句话,其实也是很搞笑的,这就是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方面。

8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对常见的事情习以为常或者说视而不见,然而最平常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错误的,比如影视剧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太监宣旨的时候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开头,那么你想过没有,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历史错误呢?

划重点,其实“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不是古代通用的圣旨开场白

据《圣旨大观》一书记载,“圣旨”这个词语是在宋朝才确定的,一般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命令称为“政”,也有叫做“命”,总之历朝历代都有变化。同样的,圣旨的开始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举个例子,唐朝时,圣旨开始语多是“门下”两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蒙元时期的圣旨开始语更怪了,据说是以“长生天力量里”开头。其实“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最早作为圣旨是在明朝时期了。

而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分句也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意思是:奉:遵照,遵照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重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其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代表着上天的皇帝命令什么什么什么”。所以大家以后看电视要仔细了哦,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一文:“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这个“圣旨”是臣子对王命的敬称,与帝王自己所签发的各项命令无关,帝王也不会将自己的命令称为圣旨。秦统一天下后,圣旨有了标准称谓:改“命”为“制”,改“令”为“诏”,从此“制书”“诏书”成为圣旨的基本体裁。制书类圣旨是国家制度之命,诏书类圣旨是帝王诏告之命。相比较而言,“制”为有关全局性的命令,“诏”更多是局部性的。两汉时期,皇帝制度逐步完善,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皇帝的命令有策书、制书、诏书、戒书、符书等。到了唐宋变化不大,唐代圣旨粗分有制、敕、册三种;细分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敕旨、谕事敕书、敕牒七种。宋代圣旨大体分四类:制书、诏书、册书、敕书;另从册书中分出诏命,用于文武官员的升迁、改任及命妇封赠。

明清系圣旨集大成者,两朝均有诏、诰命、制、敕、册、谕等。明代圣旨制首,有的以“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八字开头,有的直接用“皇帝圣旨”四字开头。其实,只有皇帝向天下宣告重大事务的诏书,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一般向文武官员颁发的圣旨,不用“诏曰”。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为“奉天殿”,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一记载,朱元璋见人就说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还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大字。所以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准确断句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影视剧中常将这八个字从中间断开是错误的。刚巧,清统治者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所以清朝皇帝沿用了明朝称呼,发诏书也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大字,以证其顺天意的合理性。如此,明代之前的文艺作品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是不对的。

10

当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对吗?古装电视剧每当太监宣旨,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的。


实际上,这样的读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值得一说,这句话只能出现在明清两朝,别朝是绝对没有这种说法的。

比如宋朝:“朕绍膺骏命,……”或者“朕膺昊天之眷命,……”,唐朝:“门下,……”或者“大唐皇帝令,……”,汉朝:“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之所以如此,是利用天命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针对两种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翻译,看哪一种更合适?第一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行天命,皇帝说。

第二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行天命的皇帝,说。


天子,天的儿子,天的代言人,天命的践行者。这样一来,我认为“第二种”更合适,特意强调皇帝的身份,那是“奉行天命”,我是奉天命下来管理你们。

另外,在这八个字中很有道道

先说“诏曰”。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他也是大一统的第一人,为了彰显功德,他创“皇帝”。他还规定,在外称“皇帝”,在内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所以,诏曰是一种命,用来昭告天下。

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逆袭成皇帝。当然,我们常说他得国最正。


为了让人信服,所以昭告天下时,特意强调,我是上天派遣下来管理你们的。以此俘获天下民心。

此外,朱元璋还把元朝的“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以此作京师,朱棣迁都北京,又改北京为“顺天府”。值得一说,朱元璋还把朝堂大殿改为“奉天殿”。

就连朱元璋所执的大圭(玉质手板)上面也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大字,并且朱元璋作出规定,以后圣旨开头必须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是非常茴香豆,欢迎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