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商、周(指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三个王朝,有了政权也就意味着有了真正的军队。而进行战争的目的一是为了包卫自己的部落和国家,二是掠夺对方的奴隶和生产物品。

夏朝的历史主要源于传说,尚未经过正确考证。而商朝则有了大量考古发掘的实物和甲骨文作证。从这些记载看,商朝曾经无数次出兵征伐其他部落,商王武丁和商纣王在位时为次数最多、兵力则最多,规模最大时均达到1万余人。

当商纣王全力向东方开疆拓土时,西面的诸侯周武王姬发联合数百个大小诸侯合兵五万余人(周军约3000人)突然向商王朝国都——朝歌发起进攻。商纣王因为主力部队出征在外,国都空虚,情理之中把几万名奴隶武装起来迎战诸侯联军。双方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展开了一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达10余万。最后以商军倒戈、商纣王自杀而告结束。

牧野之战后,商王朝土崩瓦解,周朝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实行诸侯分封制,按照《周礼》,军队最高编制为军,每军编制1.2万人。王室拥有6军,大国拥有3军,二等国拥有2军,拥有1军。对外战争都是以中央的名义集合各地诸侯共同举兵,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周朝初期的周公东征,动员东方大国齐国、鲁国,仅齐国就出兵2万人,加上王室和鲁国军队,总兵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自此以后100多年直到周厉王的历代周王总要出兵讨伐国外戎狄部族及国内不听话的诸侯。但战争的主要目的只是显示兵威而不是武力征服,规模最大不超过万把人。

最佳贡献者
2

夏商周,从公元前约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前后时间跨度约1800多年,而这战争的规模,也主要是在最后200多年的战国时代才达到高潮。

夏朝,其实就是一个大型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面积很小,人口最多不过小几百万,并且是由几百上千个氏族、小部落联合起来的,爆发的战争除了抵御四方蛮夷的入侵,主要就是内部之间的“打群架”,夏王日常能征调的军队预计不过千人规模。

到了商代,商王的地盘急剧扩大,商朝的人口也已经大几百万,如果以殷墟甲骨文卜辞记载为准,“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就是大王征发了5千士兵去远征土方,常规的征发规模是几千人,当然也有超过万人的,比如那个很有名的王后妇好。

妇好率军南征北战,击败了北土方、羌方、南夷国、鬼方等20多国,在对羌方一役中,妇好带了13000多人出战。甲骨文卜辞记载:“辛巳卜,贞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最终妇好大获全胜。

到了周朝,青铜器已经高度发达,到了后期,铁器也开始普及,农业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春秋时期,算是商代战争的升级版,双方出战的都是贵族和平民,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进行改革,在兵制上采用了常备兵制度,全国成立了3万人的常备军,作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东方大国,齐国的军队基本已经到了当时诸侯国的极限。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攻伐为主,顺带着灭国,战争规模都不大,即使到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吴楚战争时期,战争规模也就几万人,战车还是一个常用的工具,打仗也不是为了把对方赶尽杀绝,基本上到位了就行,君子风度还是很讲究的。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态就完全变样了,在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环境下,一方总是极尽可能地消灭对方的一切,掠夺对方的土地、人口、财产,消灭对方的战争潜力。

当然,要说战争规模动辄几十万,那还是过于夸张了,正常情况下,得在古书记载上的数字基础上乘以几分之一才行。

例如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按照正常记载,双方动员的兵力都在50万-60万以上,想象一下,战国各国加起来2000万人口,5%拥挤在一个区域内混战,以战国的运输条件和后勤条件,这可能吗?汉武帝这么牛,全国几千万人口,前几代皇帝70多年的积累,这么丰厚的家当,打匈奴才打了几次?跨越14年,发动3次大规模的会战,集结最多不过十万骑兵,就已经打的海内空虚、民众因徭役劳役重税而死伤无数,汉武帝最后还不得不发了个轮台罪己诏。

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人口不过几百万,出动60多万人,几乎把国内的青壮男子一半以上派出去了,正常来说,这里的60万人,大多数还是聚集在后方和沿途的后勤人员,他们需要运输粮食,器械,维修道路等等,能在一线作战的主力部队不过十几万人,至多不超过20万,否则后勤系统会崩溃。

而如果说60万人在作战,那秦国可以把一半多的人口都拉上去做后勤了,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可能吗?还搞不搞生产了?要知道,古代一个士兵打仗,后面至少得好几个农民种地来供养他。

所以,史书上说的坑杀40多万,这里的大多数应该是为赵军提供后勤服务的赵国百姓,只是,他们一并被伤亡惨重的秦军因痛恨而坑杀。

3

夏商周都是封建时代,军队一般分为常备军和“召集军”(如“周六师”和“殷八师”),其战争规模可以由常备军数量和最大召集军数量来确定。《管子》、《司马法》等给出了周代封建军队的具体组织方式,夏商则没有准确资料。具体如下:


一、从《司马法》的“乘马”推测军队规模

不同古籍引用《司马法》残文,以及《管子》这类可信度较高的史料,都提到了“乡遂、乘马”之制,多数研究认为是周代的战争组织方式。它分为两种,一种可能就是常备军,即“乡遂之制”,特点是出兵数量大,接近2户出1兵,且装备由官方提供;另一种就是“乘马之制”,即召集军,特点是出兵数量不大(不多于10户出1兵),且装备由民间自备,属于一般人需要承担的封建兵役。

《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是曰匹马丘牛。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谓之乘马
《春秋左传正义》:“古者用兵,天子先用六乡,六乡不足取六遂,六遂不足取公卿采邑及诸侯邦国。若诸侯出兵,先尽三乡、三遂,乡、遂不足,然后总徵竟内之兵”……“长毂、马牛、甲兵、戈楯,皆一甸之民同共此物。若乡遂所用,车马、甲兵之属,皆国家所共”。
郑注《小司徒》云:“方十里为成。”缘边一里治沟洫,实出税者方八里,六十四井。郑注《小司徒》又引《司马法》云:出革车一乘,甲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千井,革车十乘,甲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万井,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徒二千人”


天子和诸侯的“乡遂”可能带有常备军性质,史料可见的最典型的就是“西六师”、“殷八师”。郑玄注周礼小司徒,说到了常备军和召集军的区别:乘马制下,64井576户,须出战车1乘,甲士3人,步卒72人,另外还有马4匹、牛12头;乡遂制下,64井576户,出战车1乘,但是甲士多达10人,民夫还有20人。可见,西周时期的军队,是常备军(乡遂)和召集军(乘马)共同组成的,“乡遂”很可能是一种常备军编制的属民,属于重装步兵;乘马制虽然出人较多(总数75人),但重步兵才3人,其他步卒72人很可能不是主力。


再看实例。金文《禹鼎》提到西周后期噩侯与东夷、淮夷联合造反,王室一次性动用“西六师、殷八师”去讨伐,同时又下令诸侯召集各自军队,禹鼎的主人也参加了战役,他出兵“戎車百乘、斯二百、徒千”。按照司马法,一乘后面对应着64井576户男丁(两种制下相同),他动用100乘,即对应57600户,但他的重步兵才200人,可以说应该没有卖命出力。


夏商周的常规战争规模,可以按上面《司马法》来估算,它与人口数量有关,且严格按照礼法进行。一般来讲规模不大,像经常说的“公车千乘”,也不过对应五六十万户而已,算不得很大。直到变法开始(鲁国初税亩),兵役范围才进一步扩大,战国后期接近到了10%总人口比例,超出了数十倍。


二,特殊战争的规模

夏商周还有特殊战争,动员范围相当大,如牧野之战,不仅倾巢而出,且联合10余个外族诸侯。周人一方的军力总数达戎车4000乘、甲士45000人、虎贲3000人。按照《司马法》,这个车/兵比例是合理的,即“1出1辆战车、10个甲士”,车兵比约1:10。另外,这场战役肯定也动用后备队和民夫,按照两种军制合起来估算,一辆战车配备“步卒75、徒20”共95人,4000辆战车,配备约38万步卒、后勤。

《史记·周本纪》: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逸周书·世俘解》: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所以,牧野之战中,周人总共出动了约45万人。规模可谓相当大了,战果也非常惊人,《逸周书·世俘解》说道,灭殷之诸侯国99个,俘虏了殷人军队10万、人口30万。这场战役的绝对主力,周人著名的“西六师”,后来在幽王时期在围攻西申国时,被戎人联合打败,估计全军覆没,当时应该有千乘规模了。此后周桓王又召集东部诸侯讨伐郑国,发动了“繻葛之战”,规模估计也不小。到了春秋后期,晋国、楚国都达到了4000乘战车的实力,与牧野之战的周人联军相当了。


以上就是可考证的夏商周战争规模,最大规模可动用军队4、5万、总人数40-50万,战斗持续时间则只有几个小时。牧野之战前的大型战役,如夏启伐有扈氏之战、禹伐三苗之战、汤伐桀鸣条之战、纣王伐淮夷之战等,由于资料太少,没法估算。


其实,这些封建时代的战争实际上规模都不会很大,也不会太诡诈、残酷,真正残酷的总体战,是从法家改革开始的,进入战国后,军队都是按照总人口比例估算的(如10%),比起《司马法》已经大了数十倍不止,可谓无人能够幸免。

4

整体而言,人类的战争规模是越来越大的,夏商周三代的战争规模也跳不出这个理论。夏朝的战争规模也就是数千人相争,商朝的战争规模约万人左右,周朝的战争规模数万至百万之间。

夏商两代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游戏,以车战为主,士兵多是贵族子弟,因此参战人数不多,老百姓很难看到战争情景。周代的战国时期,各国均进行了变法,国内老世族领地治权被收归中央,全民皆兵,因此战争规模是很大的,双方上百万人对阵都有数场。

夏商周三代都是诸侯分治模式,但是领土面积都是越来越大,且生产力都在不断的提高。夏朝的战争记载不多,但是从领土小,封国多可以看出来,各个诸侯国的军队都不算多,彼此之间 的争战多数和日本的战国时代差不多,双方参战人数很少超过一万。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地盘扩大了,且四处攻掠,战争规模当在万人以上。周灭商的战争中,周军4.5万人,商军17万人(绝大部分是奴隶),战役一天就结束了。

周朝进入战国时代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军队不断的改制,平民都可以参军立功,因此各国军队数量都比较多,自然战争规模也就在10万~120万左右了。秦赵长平之战,秦军60万人,赵军50万人,双方合计110万人;秦灭楚之战,秦军楚军各60万人,合计120万人。这是两场规模最大的战争了,其它战役基本都比夏商两代的战争规模大。

5

这个说来有趣,夏朝因为实在是出土文物太少,很难推断夏朝的作战模式,我们就只能说一说商周时期的战争。



先说一下商朝,首先商代的中国是没有马拉战车的,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使用马匹。而且当时的黄河流域的气候是这个间冰期最温暖的时代,温暖到北方有大片的竹林,有大象有犀牛,因为黄河流域的亚洲象体型较小,因此被称作“黑猪”。此时中国的士兵普遍是不披甲的,贵族的盔甲以犀牛皮为最佳。

耕地除了牛耕还有象耕,但是并不流行。根据《吕氏春秋》里面记载“商人驯象,为虐于东夷”说明了商代存在少量的象兵(是不是有点刷三观)。作为主战武器,通常为弓箭、青铜钺、青铜矛、短戈和棒子。

因为对青铜器运用的熟练,因此对当时的周边部落是有碾压实力的。

再说一下周朝,周族始祖传说是射太阳的后羿,位置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代,与今天不同,当时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水草丰盛适宜耕种和放牧的好地方。最主要的一点,这也是中国与外界文明交流的门户,从赫梯人发明了战车之后,随着商业的交流,战车流传到了周族(虽然根据《滕县志》记载,中国夏朝就有了轮子,但是一直没有用于军事用途)。周族有了战车,再加上对马的驯化,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正赶上纣王时期的商朝四处平乱,而商纣王本人也是逆时代而行,不用贵戚旧臣,不留心祭祀,不敬神,弄得天怒民怨,诸侯骚动。于是武王伐纣,与商朝相比,周族的甲胄多为牛皮,用长戈,持大盾。凭着技术上的优势,周族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至于军队数量,根据卜辞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军队分左中右三师,每师约3000人,商王出征时最多一次出兵数量为一万三千人,所以商朝军队总员额应当在5万以内。西周军队的最大建制仍为师,金文记载,西周军分西六师和殷八师,共14师,每师仍约3000人,计4万2千人,如果算上诸侯军队和拱卫王都的虎贲,兵员总额超过10万。武王伐纣时期,周发兵45000,战车300,虎贲3000(大斧兵)。纣王的军队数量可能略多余周武王,但是因为不得贵族人心,倒戈的比较多,因此失败的很快。另外提一点,周朝的军队只有贵族和农民,贫农和奴隶是不服兵役的,这倒是和同时期的罗马、斯巴达一样,属于一种维护贵族权益的手段(保持贵族和土地拥有者的武力才能防止下层人造反)。

6

直接上结论:夏朝时期,最大战争规模以数千人计;商朝时期,最大战争规模达1万人左右;西周时期,最大战争规模可以达到数万人。


先来说夏朝(前2070-1600年)。由于历史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推测大概情况。夏商时期,战争的主要作战人员是贵族的亲兵卫队和临时征集的本族平民,以少量亲兵卫队是军队核心。在夏朝时已经出现了车兵和步兵两类兵种,但还没有骑兵。少量车兵只限于贵族亲兵使用、步兵是夏代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使用石质、木质和骨质兵器作战,直到夏朝晚期才出现极少量青铜兵器。据现代学者估计,夏朝时人口约250万,若按照商朝的人口和军队比例(700万人口:3万军队)推算,则夏朝时期的全国军队仅1万人左右。若我们将地方驻军排除在外,那么夏王一次战争中可动用的最大兵力不过数千人。

再来看商朝(前1600-1047年)。商朝时,王室军队已经建立起正规编制,其中最大的编制为“师”,但作战核心仍然是王族和其他贵族的亲兵。和夏朝一样,商朝军队同样由车兵和步兵组成,使用青铜武器的比例高于夏朝。除了王室直属部队之外,商朝还有两类临时部队——地方氏族以及属国武装,常备军数量不多。商朝全国的军队数量也显著高于夏朝,前1200年左右的商朝全国人口约700万、其中有3万军队。从甲骨文记录来看,商朝时期战争较普遍的规模也在数千人左右(如,鸣条之战中商汤的军队即为6000人)。而最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武丁时期,在商朝征讨羌方的战斗中,商朝统帅妇好部下有1.3万人。卜辞记载如下:“辛巳卜,贞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

最后是西周(前1046-771年)。西周兵制与商朝相似而有所发展。西周军队中只有少量的近卫军,其余大多是兵农合一军队。西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军队有两支,即所谓“西六师”和“殷八师”,按“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这一编制计算,西周时一师2500人,则这十四个师的总数在3.5万左右。周公东征后又将“殷八师”改设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师”。此外,西周王室还有数千精锐的“虎贲军”,总计约4万人的直属军队也成为巩固西周统治的中坚力量。此外,从属于西周王室的地方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平时守卫领地、战时奉命出征,作为周王室的仆从军作战。按照定制,西周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为:大国三师(7500人)、次国两师(5000人)、小国一师(2500人)。若我们将王室部队和地方部队的数量考虑在内,可以估计出西周时期的最大战争规模在数万人左右。

7

规模真不大!小时候看《封神榜》时,觉得电视剧太不专业,就十几个人打一架就算战争了。现在想想,虽然电视剧夸张了。但是,当时讲究“义战”顺应“天命”。再加上人口有限,经济不发达,出兵人数真不多。

夏朝时,人口少,一场战役能出动上千人,都算“灭国之战”了。

商朝是,军队数量开始增加。有文献记载,商朝一次征兵也就是1000人到3000人居多,上万人都很少。灭国之战,需要举全国之兵,才会上万人。商王伐羌方,动用全国一半兵力,才一万三千人!殷墟甲骨文卜辞还有记载:“王登人五千征土方”。这里的人数,应该包括后勤杂役的。所以,我推测商朝战争规模在几千人。

西周时,人口增加,战争规模超过一万人。《周礼·夏官》记载:一个“军”是一万有二千五百人,一个“师”有二千五百人,;“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金文中又有记载"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的记载。这里的人数,应该也是包括后勤杂役的,不全是作战部队。所以,周朝时一场战争也就双发加起来,应该能上万吧。

但是,古文记载好吹牛!也是古人喜欢“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文笔,所以,实际人数应该更少才对。

曹操还经常带着几万人冒充二三十万大军。赤壁一战,曹操领着二十多万人,号称八十万大军!所以,你按照这个比例打个折。就能估算出有多少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8

中国古代战争,春秋以前都是小规模战争,人数不多,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因为正规军人员主要来自于贵族。其它都是干后勤和打杂,和西方的后来的贵族骑士战争类似。但夏商周又不同。

夏商时期,因为社会不发达,打仗就是临时聚集一帮人,有奴隶参与,和黑社会一样,随便拿家伙,钢管西瓜刀,棍子石头,桌子板凳,甚至种地干活的锄头,打的是流氓架,不管是涿鹿之战还是牧野之战,都是如此。

那时候的战争受占卜和天文影响大,每次出战前都要卜卦,卦象说可以才能打。因为经济条件,人口条件和阶级条件的限制,规模很小,主要使用木制兵器,再混合一些骨器和角器。青铜兵器在打仗时用的很少,最多也就在木头上钉少量的青铜金属。

到了周朝,社会进步了,军队的建设也进步了,这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几十上百辆左右,没有骑兵。战场上没有兵法战术这一说,更没有三十六计,不能使用诈术,都是堂堂正正的打,双方选择一处平坦开阔的地方,同时摆好阵型,然后冲向对方厮杀。
由于受周礼的影响,战争也就约定俗成,车兵打车兵,步兵打步兵,不能车兵打步兵,这是不齿的行为,没有什么击鼓之类的。像nba体育比赛一样。开始,打!谁先逃跑谁输,赢的一方也不会追击。

9

夏商周三朝是我国最古老的三个朝代,受限于人口数量,战争规模当然无法与现代战争相比,真的是有一种“小打小闹”的感觉。

但是在朝代更迭的时候,战争最为惨烈,也是当时最大规模的战争。

夏商“鸣条之战”。

“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暴君,不管是否属实,“夏桀”都给商朝的崛起提供了便利条件。关于“夏桀”的传说最为残暴的则是“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意思就是夏朝的百姓愿意与夏桀同归于尽。

在时机成熟以后,商汤终于决心发动讨伐夏桀的战争,也就是“鸣条之战”。

这一战以商汤的军队为主,各“方国”军队为辅,总共有“良车70乘,敢死队6000人”。这一战最终以夏桀病死、夏朝灭亡而告终。

在商朝初期,人口大约达到了200万左右。

商周“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也出现了一位暴君“帝辛”也就是“商纣王”。纣王留下的恶名有很多,沉湎酒色、穷兵黩武只是非常轻的,还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传言更加突出了纣王的暴君形象,最终造成了周朝的崛起。

说纣王穷兵黩武确实有一点夸张,但是长年的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商朝的军事实力,以至于没有充足的兵力抵御周朝的“偷袭”。

终于周武王发动了“牧野之战”,战前周武王姬发准备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步兵数万”,再加上一大批诸侯联军,竟然有了4.5万人,比起曾经的“鸣条之战”有了极大的进步。

周武王“燮伐大商”实际上就是偷袭,纣王匆忙之间准备了17万奴隶军,却被“倒戈一击”的奴隶军打败,最终自焚身亡。

商朝末年,人口数量应该已经达到了700万人。

两次大战相比于一战、二战千万人的伤亡不值一提,但封建王朝就是在一次次征战中逐渐发展壮大的。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10

这个问题相当的有趣,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形式已经出现,而且典籍中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唯祭与戎”的认识,那么,这夏商周三代,他们的战争规模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夏朝。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夏朝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夏朝最出名的应该还是大禹,是那个治水很厉害的人,他有一个名叫“启”的儿子,这个启正式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由启开创的夏王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由于之前尧舜禹时代的统治形式属于部落联盟,因此夏朝建立早期还是不能立刻避免部落联盟的印象,在夏朝统治者的统治过程中,出现多次来自地方上和中央内部部落的叛乱事件,这些个叛乱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有其他部落首领(被称之为“侯”、“伯”)的身影。

夏朝甚至还一度亡国,幸亏少康中兴重新延续了夏朝,按照今天的考古预测,夏朝的生产力不是很高,二里坡的遗址也表明夏朝的各项技术也不够成熟,考虑到其所处的人类时代,结合二里坡遗迹,我们可以合理的得出一个有关夏朝军事方面的结论:夏朝的战争就是数百至上千人的战争,规模有限,战术战略与其后世影响更是有限。

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商朝。商朝水平就要比夏朝高了,首先是商朝的青铜器冶炼水平摆在那儿,这可不是盖的,青铜器的考古研究出土,已经佐证了商代人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这标志着商朝人生产力较之前代已经有了大发展。

在这个时期,我们还能发现商朝为了加强政治合法性,给自己喊出来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口号,可见此时的政治也逐渐走向成熟,商朝人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到了相当的高低之后,其战争的水平自然也就会得到与之相配的高度,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实现了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的商人统治者的操作下,对外作战开疆辟土显得得心应手,这自然与商朝人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不管是对东夷的征讨还是对西岐的威慑,都可以佐证这一点,事实上,在商代的军事战争中,规模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扩大,不再仅仅是几百上千人之间的狂欢互殴了,而开始走向有组织有建制的数万人之间的战术系统搏杀了,作战目的也非常明确,战略战术都得到了大飞跃。例如——武王伐纣时代著名的“牧野之战”被称作血流漂浮正是这种变化的侧面反应。

到了周代,情况就变得更加不同了,由于周代初建之时便是与商朝大战,从结果上来反推,取得最终胜利的周军在科技层面上,不会落后商朝多少,周代的青铜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周军的战胜则证明了此时周王朝的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是要优于商王朝的,并且通过周王颁布的伐纣理由中,也注重一个合法性的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周王朝初建时代的军事规模就已经可以比肩商朝鼎盛时代了,在周王朝分封诸侯之后,更是逐渐有了所谓的“天子六师”“千乘之国”的说法,此时的战争规模保守估计也有十数万乃至后来春秋战国的动辄数十万了。其背后反应的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的不断飞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