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从公元前约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前后时间跨度约1800多年,而这战争的规模,也主要是在最后200多年的战国时代才达到高潮。
夏朝,其实就是一个大型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面积很小,人口最多不过小几百万,并且是由几百上千个氏族、小部落联合起来的,爆发的战争除了抵御四方蛮夷的入侵,主要就是内部之间的“打群架”,夏王日常能征调的军队预计不过千人规模。
到了商代,商王的地盘急剧扩大,商朝的人口也已经大几百万,如果以殷墟甲骨文卜辞记载为准,“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就是大王征发了5千士兵去远征土方,常规的征发规模是几千人,当然也有超过万人的,比如那个很有名的王后妇好。
妇好率军南征北战,击败了北土方、羌方、南夷国、鬼方等20多国,在对羌方一役中,妇好带了13000多人出战。甲骨文卜辞记载:“辛巳卜,贞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最终妇好大获全胜。
到了周朝,青铜器已经高度发达,到了后期,铁器也开始普及,农业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春秋时期,算是商代战争的升级版,双方出战的都是贵族和平民,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进行改革,在兵制上采用了常备兵制度,全国成立了3万人的常备军,作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东方大国,齐国的军队基本已经到了当时诸侯国的极限。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攻伐为主,顺带着灭国,战争规模都不大,即使到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吴楚战争时期,战争规模也就几万人,战车还是一个常用的工具,打仗也不是为了把对方赶尽杀绝,基本上到位了就行,君子风度还是很讲究的。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态就完全变样了,在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环境下,一方总是极尽可能地消灭对方的一切,掠夺对方的土地、人口、财产,消灭对方的战争潜力。
当然,要说战争规模动辄几十万,那还是过于夸张了,正常情况下,得在古书记载上的数字基础上乘以几分之一才行。
例如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按照正常记载,双方动员的兵力都在50万-60万以上,想象一下,战国各国加起来2000万人口,5%拥挤在一个区域内混战,以战国的运输条件和后勤条件,这可能吗?汉武帝这么牛,全国几千万人口,前几代皇帝70多年的积累,这么丰厚的家当,打匈奴才打了几次?跨越14年,发动3次大规模的会战,集结最多不过十万骑兵,就已经打的海内空虚、民众因徭役劳役重税而死伤无数,汉武帝最后还不得不发了个轮台罪己诏。
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人口不过几百万,出动60多万人,几乎把国内的青壮男子一半以上派出去了,正常来说,这里的60万人,大多数还是聚集在后方和沿途的后勤人员,他们需要运输粮食,器械,维修道路等等,能在一线作战的主力部队不过十几万人,至多不超过20万,否则后勤系统会崩溃。
而如果说60万人在作战,那秦国可以把一半多的人口都拉上去做后勤了,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可能吗?还搞不搞生产了?要知道,古代一个士兵打仗,后面至少得好几个农民种地来供养他。
所以,史书上说的坑杀40多万,这里的大多数应该是为赵军提供后勤服务的赵国百姓,只是,他们一并被伤亡惨重的秦军因痛恨而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