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女英雄荀灌娘的故事很多,有的被改编成了文艺作品,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总的来说没脱离史实。

流传最广的是她在13岁时,单枪匹马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去搬救兵,最后解救了全城百姓和他父亲的性命。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荀灌娘是西晋女英雄,颍川临颍人(今河南临颖县人)。

她的父亲荀崧是平南将军,也许是基因遗传的原因,长到七岁的荀灌娘不爱红装爱武装,也就是不喜欢绣花等针指女红,偏喜欢舞枪弄棒,活脱脱一个野小子。

荀家是高门大户,说实话,平常老百姓家的女儿也不让耍枪弄棒,大家闺秀的女孩子是笑不露口,行不露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为此父亲大伤脑筋,也曾经教训过荀灌娘,每次荀灌娘都昂着倔强的头不吭声,父亲见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到后来也想开了,与其堵不如疏,他后来干脆给女儿请了一位武师,专门教女儿练武。

古代的女英雄有许多,大致情况和荀灌娘差不多,比如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荀灌娘最接地气,没听说她拜神仙为师。

转眼6年过去了,荀灌娘的武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只是从来没有派上用场。

就在荀灌娘13岁的时候,她随父亲驻防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就在某天,西晋将领杜曾率军谋反。

当时八王之乱造成了群雄割据,许多将领想割据一方,所以经常发生叛乱。

杜曾带领叛军迅速包围了宛城,荀灌娘的父亲荀崧马上率城中警卫部队拒敌,无奈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荀崧败退到了城内,叛军马上跟进把宛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随后几天里,叛军多次发动攻城,但都被荀崧带领的军民击退。

到后来杜曾干脆下令困守宛城,意思是耗尽城中的粮草,到时候看你荀崧开城门投降不?

身经百战的荀崧看透了杜曾的阴谋,为今之计就是派人冲出包围到襄阳去搬救兵。

西晋那时候通讯很落后,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现在打个电话,拍个电报就能搬来救兵,过去不行,必须有人去传达意思,信息不畅,襄阳也不知道宛城被叛军包围了。

问题是派谁去呢?

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大家想一想,城外层层敌兵,冲出包围的这个人必须武功高,必须有常山赵子龙的虎胆,还必须有赵子龙的能力。

城中的将领一个个低下了头,都觉得自己没这能力,不但完不成任务,兴许还会送了命。

一时之间尴尬了,将领们低头不语,此时一个女音传了过来:“父亲大人,我愿前往搬救兵。”

不知什么时候荀灌娘在会议室外偷听,看到将军们一个个熊样,荀灌娘这才昂首阔步走了进来。

说实话,荀崧当时愣了,自己的女儿才13岁,没有经过战场的历练,虽然有武功,谁能舍得让女儿去上战场送死呢?这都是亲情所致。

“小孩子捣什么乱,大人的事不用你管,赶紧回去”,荀崧呵斥女儿。

“爹爹我不小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也是我这个年龄。”荀灌娘反驳道。

父女二人就这样僵持着,父亲不要女儿去,女儿非要去,最后实在拗不过女儿,父亲只好答应了。

只见荀灌娘挺枪上马,率领十几个士兵开城门打马扬鞭冲了出去。

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赵子龙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情节吧?

荀灌娘只杀了一次就冲出了包围圈,策马来到了襄阳城,传达了父亲的意思。

襄阳守军将领得知宛城被围,火速发兵救援,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包围,最后杜曾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宛城危机解除,13岁的荀灌娘因功受到了朝廷的赏赐,她的勇敢机智被后人颂扬。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荀灌被人称之为女英雄,无非是她那段十三岁救父的故事。

话说,晋怀帝永嘉年间,杜弢的手下大将杜曾,将宛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宛城守将名荀崧。荀崧率军迎敌,无奈兵少将稀,被困于城中。此时城内官军大批阵亡,粮草殆尽,形势岌岌可危。唯有派人出宛城奔襄城去求救兵才行.

荀崧召集将士说明此事,不想,无人敢冒险出城。此时将士均已精疲力竭,又如何承当突围冲杀之重任。荀崧悲愤难支,不由病倒。

荀崧有一小女名荀灌,此时刚满十三岁。眼看父亲愁病交加,心里不免难过,便向父亲询问缘由。

荀崧叹气良久,而后说道:“可惜汝非男儿!如今城池将破,我欲派人突围前往襄城求援。奈何军士无人敢出此城,看来唯有坐待灭亡了。”

荀灌听罢,暗自思量:“生死关头,岂能安坐等死!我平时勤练武艺,如今正好替父亲分忧解愁。若死于突围之中,也可落个舍身为国的忠义之名。”

荀灌遂志愿出城求援。荀崧起初不同意,奈何女儿多次恳求,这才答应下来。荀灌亲选几十武士士,趁更深夜静之际悄悄出城,从包围圈的空隙中钻了出去。等到敌军发现追来,为时晚矣!经过一日一夜的急行,荀灌到达襄城见到太守石览,向他说明了宛城的情况,请他发兵救援。

石览为荀崧的老部下,此时被十三岁的荀灌的英勇行所感动,当即和豫章太守周访联手共同发兵击退杜曾,援救了宛城的城池和军民。

这便是荀灌救父的传说,也是她最出名的段子。另外有些民间传说也有荀灌的故事,不过都是凭空杜撰,教善后人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