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的说,战斗机被导弹锁定了,就相当于有人在黑夜里面拿着手电筒照射你,那么刺眼的光芒你不可能不知道!这里的手电筒就是雷达,手电筒的光束等效为雷达的波束,当然了,雷达的波束是看不到的,不可能是因为刺眼会被发现的!那么战斗机是怎么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呢?

这一切还是要从雷达开始说起,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被雷达锁定了,现在的导弹在一开始基本上都是用雷达制导的,不管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还是主动式的雷达制导,一开始都需要机载或者地面的火控雷达的照射才能锁定!

而雷达的工作原理就是向空中不断的发射电磁波,雷达电磁波遇到目标就会产生信号反射,反射的信号也会被雷达接收并且处理,处理后就可以得到目标的一些信息,比如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和方向等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获知,也就是知道了目标的具体位置,将要去哪里。就等于你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一旦发现了一只动物,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你可以一直盯着它。为什么说一定范围内,因为雷达也是有作用距离的,雷达波在空气当中也有衰减,可能发射的雷达波还没有遇到目标就已经衰减的很厉害了,或者即使遇到目标发生反射,反射的信号也会继续衰减,导致雷达接收机接收不到反射的信号。

导弹锁定就是雷达把目标的数据信息都传输给了导弹的处理器,这样导弹也知道了目标在哪里。就等于人的眼睛看到目标后,然后大脑下指令,手拿起来了枪瞄准了目标,这就是导弹锁定了目标!

而一般情况下,天空中是没有电磁波的,这个就相当于漆黑的黑夜一样,没有任何的光芒,但是一旦有亮点了,这个就很容易被人眼看到!前面说了,雷达发射的雷达波是看不见的,但是有装置是可以“看见”雷达波的,那就是前面说的雷达的接收机。战斗机上面也安装了接收机,这个接收机非常先进,当空气当中有异常的电磁波时候,它就会立刻发现,因为火控雷达发射雷达波能量比普通的预警雷达要更强,一旦接收机接收到了对方火控雷达的信号,就会立刻提示飞行员,提示方式包括图像和声音等!

当然这还是远距离的,一般导弹在近距离的时候,使用的更为精确的制导方式,比如说红外制导,这个时候还需要靠战斗机上面的红外感应器,导弹的发动机也是会发出强大的红外信号。其它的方式还比如说画面监测,战斗机周围一定的距离内有飞行物体也可以被发现,这个技术在目前也不是难事,民用的画面监测都已经很厉害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战斗机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您怎么看?

最佳贡献者
2

被敌方雷达锁定,战机雷达告警系统会告知飞行员早做准备了!

战斗机或者防空系统的雷达在锁定目标时,会切换到锁定模式,会连续不断的向目标发射雷达波(1.5s以内发射一次),从而连续不断的获得目标的方位、速度和距离,这样就能将战斗机的飞行参数准确的传输给导弹进行发动攻击。

雷达的锁定状态、搜索状态可能只需要飞行员简单的一个按钮操作就完成了,但发射的雷达波频率和搜索范围完全不同,比如在搜索模式下,雷达的探测范围在机体前方各65°进行扫描,这是覆盖全视角的搜索能力,大约需要13s能扫描一次。但是在锁定模式下,雷达的探测范围只有大约各10°,扫描频率从13s缩短为1秒左右,在此区域内一般战斗都能同时锁定24个目标,攻击其中的4个左右(因为三代机空战挂载一般是4中+4近),能够准确的提供锁定战机的方位、距离、距变率等,为导弹发射前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要知道自己被对方雷达锁定,就是从对方雷达的频率上做出判断,现代战机上都有雷达波接收装置,当地方雷达扫描自己也能接收到,甚至先进战机在数据库的支撑下,依靠平时侦察获得对方的锁定信号,进行记录分析,还能分辨出敌方火控雷达波是地面雷达,还是空中锁定,甚至能分辨出型号,而自己的战斗机电子告警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对飞行员提出告警!

这样,在战时可以根据对方雷达发射来的无线电波特征,判断对方工作状态,确定自身是不是已经被雷达锁定,如果雷达波扫描在10秒以上说明对方在搜索目标;如果在5s左右说明已经被敌方发现,敌方雷达正进行边测距边搜索模式;如果只有1s左右了,基本就被火控雷达锁定了。先进的雷达告警装置是能知道哪一种雷达在用哪一种模式进行探测,当然这需要数据库支持,如果都能了解到这一步了,电子干扰的效果会非常有效。

具体的探测设备和干扰设别,包括了战斗机自身的雷达告警设备, 以及外挂的电子战吊舱等等,以及伴随己方战机飞行、实施保护的专用电子战飞机。

一旦发现威胁较大的敌方雷达信号,例如战斗机火控雷达锁定的信息,相关设备就会向飞行员告警。

如果无法识别出特定的信号,那么就需要根据既定的策略,按照已经规划好的算法和逻辑,进行对这一信号的初步判断,进而向飞行员提供相关决策信息。


飞行员或者战机自动化电子战自卫设备,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如何进行自卫的决策,包括了规避、投放干扰弹,最主要的还是实施电子干扰、召唤专用电子战飞机进行干扰和对抗等措施。

如果敌方导弹已经发射过来,而且不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不受电子雷达干扰怎么办?甚至导弹飞过来飞行员如果没有提前知道敌人战机方位,那么连导弹飞行过来的方向都不知道,怎么规避?现代战机还有一个导弹逼近告警传感器,就是上图这个,能够对飞到自己20公里范围的导弹实施监控并告知飞行员,由飞行员做出准确的决策应对!

3

谢谢邀请!战斗机内有多种设备视频,否是被道弹锁定目标,战斗机内的视频设备自动会报警,那么飞行员灵活闪开了道弹目标。谢谢您的答题!

4

空空和地空导弹有两类制导方式:雷达和红外制导。绝大多数雷达制导导弹的射程要远于红外制导导弹,所以感知导弹威胁的重点也是针对雷达制导导弹。制导雷达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工作状态,导弹攻击空中目标时,制导雷达需要从搜索状态转入跟踪状态,判断对本机照射的制导雷达的工作状态,就能判断出本机所面临导弹威胁的程度。

现代飞机上都有一个完整的雷达告警感应系统(RWR)。该系统称为导弹逼近预警系统。该感应系统包含多种跟踪系统,可以检测雷达——红外线——激光等跟踪信号,并探测敌人发射的导弹的位置,从而推断导弹的方位。

此外,地面将有电子战部队。如果战斗机被锁定在空中,地面电子战部队将会发现存在明显的迹象,随后电子战部队将及时向飞行员报告此信息,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

飞行员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得益于战斗机都的自卫系统。自卫系统是一种以被动方式发现并且判断自己是否被敌方锁定,甚至是否已经发起攻击的装备。

这套设备中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导弹逼近传感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前身是飞机护尾器,用于接收本机尾后部一定空域内敌方的雷达照射信号。当敌方在飞机后部时,敌机雷达照到护尾器,就会发出灯光或声音告警信息,让飞行员规避机动。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都战斗机装备的已经是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它能够对接收到敌方雷达信号进行告警,并且随着敌方雷达照射的频率判断威胁,如果被敌方火控雷达,那么敌方火控雷达则需要一直照射!那在敌方雷达锁定战机以后,如何判断敌方是否发射导弹呢?这时候就需要导弹逼近传感器了。现代导弹逼近传感器一般为紫外传感器,隐蔽性好、虚警率低、无需低温冷却、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是世界军用飞机装备量最大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因为导弹在发射工作时,发动机的高温尾焰会发出强烈紫外辐射。这时候紫外传感器轻松探测导弹,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和判断后对危险目标实施告警。

光学告警机,这种设备探测的是导弹尾焰,倒是能够及时迅速的发现导弹发射,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探测距离有限,易受云雨等干扰,其次是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中程弹也就10~20秒,熄火后,光学告警就不能提供持续有效的告警信息了。

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有矛就有盾,没有什么必然有效的东西,战斗机尽管安装了如此多样的探测设备,可是要想准确及时的发现敌方是否发射了导弹是非常困难的,这才是导弹高命中率的根本原因。

飞机一倍音速做个5G的持续转弯,导弹以三倍音速转同样的弯,过载是45G,那些导弹宣传上的40G机动能力只是仅仅够用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在非洲战场上,苏27和米格29对射二十几发导弹却无一命中的原因。







5

现代战术飞机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主要有两套,一是RWR,二是MAWS。其中RWR是雷达告警设备,主要负责本机遭遇火控雷达探测与锁定告警乃至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的末制导雷达开机告警;MAWS则是红外/紫外双波段告警设备,主要负责导弹尾焰告警。两套设备连同机载主被动对抗设备一起构成战机防御系统。

从RWR的基本架构与工作原理来看,主要靠的是被动接收装置接收对方的雷达波,然后通过计算机后端的内置算法自动判明接收的雷达波性质。一般来说灵敏度比较高的RWR可以判明雷达波的位置是位于地面还是空中,进一步还可以判明雷达波是属于地面警戒雷达/火控雷达还是属于空中警戒雷达/火控雷达,从而划分威胁强度,如果先期情报工作较好,甚至还可以直接判明某一类雷达波属于何型号的战术兵器。同时,由于火控雷达在搜索/跟踪/边跟边扫/锁定制导等工作模式下的波形、强度各不相同,波形一旦改变,RWR也往往会迅速做出反应并通过光电、声音等方式对飞行员进行告警提示。比如苏-27S型飞机,在提示本机遭到搜索时会以较低的短音提示,而遭到跟踪时提示音则改为高音调长音,如果遭到锁定(往往意味着导弹发射)则转变为连续高音,同时RWR主告警灯闪亮提示导弹逼近。而还有一部分战术飞机诸如F-15C等等,甚至可以通过敌我距离来预判导弹的接触时间,供飞行员进行机动规避时用于参考。

尽管如此,由于在天幕背景下靠目视搜索发现飞来的导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伴随着三代半战斗机的出现,MAWS又应运而生,它的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同RWR类似,只不过接收的是导弹的热源点或点阵,类似于红外制导系统的反向运用。在探测到导弹热源逼近后,MAWS系统可以迅速判明导弹的来袭方位乃至距离、速度要素,并统一显示在飞行员面前的大型战术态势屏幕上。同时,还有部分更加先进的MAWS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动接管飞机的防御权限,自主决定主动拖曳式诱饵或者被动干扰弹的投放顺序与投放数量,从而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目前,MAWS系统正在不断地普及中,我国空军的歼-10B/C、歼-11B/BS、歼-15和歼-16等型号的战斗机均已经装备了此类防御设备,还有部分飞机正在改装加装。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6

战斗机对导弹的告警方式主要有三种:雷达告警、紫外告警、红外告警。

1. 雷达告警:用于截获、分析、识别雷达信号以判断威胁程度并实时告警的雷达对抗侦察设备。又称雷达告警接收机。

通常安装在作战飞机、舰艇、战车等作战平台上,用以快速发现雷达控制的武器系统的攻击,以便采取干扰、规避等自卫对抗措施,其显著特点是截获概率高,反应速度快。

安装在作战飞机上的雷达告警设备应用最广泛,典型的机载雷达告警设备主要由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控制装置、显示装置和告警装置等部分组成。

四个宽频带天线分别位于围绕机身的各个象限上,以实现360°全方位告警。天线输出端的多路分配器将告警设备覆盖的频率范围分成几个相邻的射频频段,每一频段的信号用一套宽带晶体视频接收装置进行检波和放大,输出该频段上的交错脉冲串。

信号处理器把各路接收装置送来的脉冲串进行测量和分析处理,把各部雷达信号从信号流中分离出来,得到雷达的工作频段、信号幅度、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扫描特性和信号到达方位等数据。

然后将各部雷达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威胁雷达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识别出雷达类型、属性、用途和威胁程度。显示装置以数字、符号和图形形式显示出威胁雷达的态势(编号、威胁雷达类型、所在方位及大致距离等),音响和灯光告警装置实时发出告警信号。

控制装置用于自动或以人机对话方式对设备有关部分进行控制。雷达告警设备还能输出数据,用以引导控制干扰设备或引导投放箔条干扰弹等。雷达告警设备按安装平台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机载雷达告警设备、舰载雷达告警设备和车载雷达告警设备。

机载雷达告警设备安装在作战飞机和军用直升机上,用于监视敌方炮瞄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空空导弹制导雷达、机载截击雷达等对载机的照射,能对雷达从搜索到跟踪状态的转换及导弹发射状态作出实时反应。

舰载雷达告警设备主要用于监视敌方机载、舰载雷达及反舰导弹上导引雷达对舰艇的照射。由于舰艇的雷达截面积大,运动速度较慢,要求这类告警设备侦察距离较远,以便获得较长的预警时间。

车载雷达告警设备安装在坦克等各种战车上,主要用于监视敌方的战场活动目标侦察雷达,火控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对战车的照射。

雷达告警设备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除了安装在上述各种活动作战平台上之外,还可安装在近距离防空和区域防空场所,用于发现雷达控制的武器系统对重点目标的袭击。

雷达告警设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主要有:工作频段、警戒空域、测向精度、反应时间和截获概率等。

典型雷达告警设备的性能参数是:工作频段1~40吉赫,警戒空域:方位360°、仰角±45°,反应时间0.1秒左右,截获概率接近100%,测向精度±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告警设备用于实战。

1941年,德国最早在军舰上安装了第一批雷达告警接收机,美国、英国也相继在作战飞机上安装了雷达告警接收机。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又把雷达告警接收机安装在潜艇上。

早期的雷达告警设备很简单,只能给出己方舰艇和飞机已受到雷达信号照射的告警信号。20世纪60年代雷达告警设备大多由晶体视频接收机和模拟式信号处理器组成,信号分析处理能力有限。

70年代初,雷达告警设备逐渐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取代模拟处理技术,增强了信号分析处理能力。7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技术普遍用于雷达告警设备。

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电磁信号环境,出现了宽开侦收的数字化雷达告警设备,其频率覆盖范围达到2~18吉赫,能在复杂信号环境下同时处理多部雷达信号。

80年代以来,雷达告警设备的性能进一步在提高,采用宽带接收机和窄带超外差接收机相结合的体制以提高测频精度,增加毫米波雷达告警能力,具有识别多参数捷变信号和连续波信号的能力,能适应50~100万个脉冲/秒的密集信号环境,具有可重编程能力,能同时显示多个辐射源的方位、类型和威胁等级,并控制雷达干扰设备和箔条投放装置工作。

雷达告警设备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扩展告警工作频段;提高信号处理能力和系统响应速度;发展各种平台通用化的雷达告警设备;发展雷达告警、红外告警、激光告警一体化的综合告警系统。

2.紫外告警:主要是利用导弹发动机产生的紫外辐射作为依据进行预警。

太阳光谱在波长220~280nm的紫外波段上能量甚弱,对告警器的干扰较小。而导弹发动机在此波段正常辐射能量,故紫外告警器通常工作在此波段。

紫外告警的缺陷是以导弹发动机辐射为直接探测对象,换句话说,一旦导弹发动机停止工作,紫外告警便失效。因此,紫外告警适用于对地空和近距导弹的告警,这两种导弹的发动机在攻击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开机状态。

3.红外告警:主要是利用导弹发动机产生的红外辐射以及导弹蒙皮气动加热形成的高温红外辐射作为依据进行预警,波长范围主要是3~5μm和8~12μm。

也就是说,红外告警不仅可以盯发动机,还可以捕捉导弹的气动加热效应。所谓“气动加热效应”,可以理解为飞行器飞行时受气流摩擦阻滞作用而产生的加热效应。

这一点决定了红外告警可以作用于导弹的整个飞行阶段,而不仅仅是导弹发动机开机阶段。因此,红外告警能够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发动机关机状态下的中远程空空弹。

近年机载导弹告警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利用信号处理、信息融合等技术将雷达告警器、紫外告警器、红外告警器等设备综合一体化,以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告警范围、灵敏度和正确概率。

7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战斗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导弹攻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信息量非常大,作为战斗机保命的基本命题,现代军事技术在这个方面的进展非常快,相关的电子战技术基本上说两三年就换一代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说当下大致的一个情况。

简而言之,要发现自己是否被导弹攻击有两大类方式:

首先就是从发射导弹的平台着手,任何导弹发射之前发射它的飞机的火控雷达必然会有一个跟踪、或者说“锁定”目标的动作,这个时候被攻击方飞机上的雷达告警设备有机会预知对手的动作以及时做判断。

但军事技术发展技术太快,要做出这种判断变得越来越难。因为现代火控雷达,尤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模式变得更加先进,雷达可以边扫描边跟踪、雷达频段也可以改变以及一系列的低可截获技术的应用让感知它们的“锁定”信号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需要你有先进的雷达告警技术。

其次就是从导弹本身入手,通过导弹本身的各种信号、特征来识别判断导弹来袭。这其中有一种通用的方式,就是所有的导弹都需要动力,通过这个动力发出的信号,我们就可以判断导弹来袭,这一般是从导弹动力发出的紫外、红外信号特征着手,利用相应原理工作的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进行探测,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新的战斗机都有类似设备。

另外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也有相应对付的办法,如现在主流、普遍的使用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类导弹其实就是装了一个小雷达进行目标探测然后攻击目标,飞机上的雷达告警设备可以像对付上述火控雷达的方式进行告警,存在的难度也是一样的。

激光制导的导弹和主动雷达一样,因为要发射信号照射,只要有相应的感测设备就能直观探测到有导弹过来。

另外一种就是格斗导弹普遍的使用的红外制导,这种导弹的导引头因为不主动发射信号,因此告警方式还是得综合发射飞机发射前锁定发出的雷达信号和飞行过程中的红外信号进行判断。

8

目前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方式,分别是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而绝大多数雷达制导导弹射程要远超过红外制导导弹,因此战斗机最需要防备的就是雷达制导导弹。这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雷达制导的搜索和跟踪模式,当导弹攻击目标时,制导雷达需要从搜索模式进入跟踪模式,判断出对本机照射的制导雷达工作状态,就能判断出本机所面临威胁的程度,也就是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

战斗机上通常会搭载雷达报警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探测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和方向,并在战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照射雷达处于跟踪状态,机载报警系统就会自动提醒飞行员受到威胁的类型、方向和距离,让飞行员有时间做出预防和干扰动作,例如释放干扰箔条或投放射频诱饵等。

然而雷达报警系统对于红外制导导弹则无效,这时就依赖于分布式孔径光电系统(DAS)或紫外告警系统来解决红外导弹的锁定告警,此类导弹的工作距离较近,尤其是紫外报警系统,它通过探测导弹发动机的尾焰来判断受威胁的程度。

一旦本机被敌方雷达锁定,并释放导弹。已方就只能仰仗干扰箔或热诱饵弹了。前者主要是让敌方雷达引导的空-空导弹或地-空导弹失效而脱靶。后者会诱使红外线导引方式的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误以为它是发动机热源从而偏离目标。热诱饵弹通常使用镁或其他能剧烈燃烧的金属作为燃烧剂。

9

先纠正题目中的一个小错误,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战斗机知道自己被雷达锁定,这个雷达可以是主动制导导弹自己的,也可以是使用半主动弹时,机载、舰载或者是地面的火控雷达,因为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上是没有雷达,不发射雷达波的,它们只是通过接收机载、舰载或者地面火控雷达照射目标后反射回来的雷达波来对目标进行锁定,比如下图所示,就是半主动弹打击目标的原理图,黑色的是机载雷达发射的雷达波,蓝色的就是目标飞机反射回来后被导弹接收的雷达波。

▲半主动弹打击目标原理简图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战斗机是被导弹锁定,而应该说是被雷达锁定。那么,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战斗机可以知道自己被雷达锁定呢?因为战斗机上有一个雷达告警系统(RWS),或者叫它为雷达告警接收器(RWR),当这个雷达告警系统侦测接收到一种连续的、急促的雷达信号时,就会立即对飞机上的飞行员发出警告:战机此时已经遭到了敌方的火控雷达的锁定。注意,这里说的是“连续的、急促的雷达信号”,只有当战机上的RWS接收到的是这种雷达波时才会发出警告的,普通的雷达扫描是不会触发RWS的,为什么?▲地面或者舰载普通雷达的搜索模式

这个跟雷达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发出的雷达波类型有关,首先,在雷达的多种工作模式中,最主要的两种模式就是搜索(Search)和跟踪(Track),当雷达处于搜索模式时,就会使用雷达波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无差别地、反复地扫描,每次扫过目标时,显示屏上面就会出现一个亮点,比如上图所示,就是普通的舰载或者地面雷达处于搜索模式时的扫描动图。当然,像上图中这种360度旋转扫描的只是传统的旋转天线雷达,如果是相控阵雷达的话,根据其相位控制变换的角度,其工作扫描范围是天线阵列面的正前方180度,如下图一所示,而下图二中的则是F-22战机上的的AN / 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的扫描动态图,其工作范围是机头前部的锥形空间。

▲相控阵雷达扫描动态示意图

▲AN / APG-77雷达扫描动态图

而从上面的几个动图我们可以知道,当雷达处于搜索模式时,雷达波是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扫描目标一次的,也就是说,此时雷达波对目标状态信息的反馈有着一个时间差,并不是连续的,但是,一旦当雷达进入跟踪模式(Tracking phase)时,这里顺带提一下,在正式进入锁定、跟踪模式之前,还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叫做“采集模式”(Acquisition phase),即雷达波以一种预定地扫描模式在指定区域内进行反复德搜索,直到重新发现并定位目标此时的状态,之后就可以进入跟踪模式,进入到跟踪模式后,雷达波对目标的扫描就不再是间断的了,而是连续和急促的,也就是把目标“紧紧地盯住”,可以做到实时的反馈目标的具体位置和运动状态。

因此,对于战机上的雷达告警系统(RWS)来说,侦测到的处于搜索模式的雷达波是有时间差的,而当战机被对方的雷达锁定时,此时侦测到的雷达波就是连续和急促的了,而通过对不同工作模式的雷达波类型的分辨,RWS就判断己方战机是否遭到对方火控雷达的锁定,从而实现对飞行员进行告警。不过,在这里还需要提一下的就是,飞机上的雷达告警系统(RWS)是一个被动式雷达波接收系统,它是不能主动向战机四周发射雷达波的,只能通过接收外部的雷达信号,并通过在自己的数据库中进行对比后,来判断该雷达信号的威胁类型和大小。关于战机RWS的大概工作原理,我们先来看一张图,如下所示:

▲苏-27战机的RWS显示界面图

上图中的是苏-27上的“Beryoza”SPO-15LM雷达告警系统显示界面图,注意看图中我做的一些标记,我们可以大概概括一下飞行员能从RWS中得到的信息有哪些:

1、主要/次要威胁的大致方向;

2、主要/次要威胁的类型;

3、主要威胁的相对高度:字母“B”和“H”同时亮起,表示高度与己方飞机大致相同;

4、主要威胁的雷达功率大小:通过飞机图标周围的灯带亮起的数量判断;

5、飞机图标下方的红灯表示已经被对方雷达锁定。

上面的几点,基本上就是战机飞行员能从机载雷达告警系统上得到的大致信息了,当然了,苏-27上的“Beryoza”SPO-15LM雷达告警系统已经是非常落后的了,今天战机上的RWS会更加的先进,但是在整体的原理上还是差不多的,比如同样是被动式接收系统、无法确定辐射源的具体距离等。不过上面提到的仅仅是战机被雷达制导武器锁定时的告警,那如果是遭到了非雷达制导武器,比如红外制导导弹的锁定跟踪时,战机又该如何发现呢?那就要靠上面的导弹接近预警系统(MAWS)了,下图中位于战斗机发动机上方的圆柱形吊舱,就是导弹接近警告系统的接收器。

▲导弹接近警告系统接收器

这个导弹接近预警系统(MAWS)和RWS在原理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后者是接收电磁波信号(雷达波),而前者则是通过侦测导弹发动机的热源来判断威胁的接近,即通过敌方热源的红外辐射来判断来袭导弹的运动状态和方位,从而对飞行员进行告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红外制导导弹通过飞机的热源来对目标进行锁定和跟踪,而飞机其实也一样,通过对来袭导弹的热源红外辐射的侦测,来判断导弹的状态信息。因此,战机上的雷达告警系统(RWS)和导弹接近预警系统(MAWS)就是保证战机在遭到雷达或者红外导弹锁定时能够快速反应的关键所在。

10

现代的战斗机都装有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所以一旦有导弹来袭,只要到了探测范围之内,就可以立刻告警。一般来说,四代机安装的电子战系统就具备导弹逼近告警功能。而传统的三代半或者三代战斗机还要安装专用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例如F35装备的AN/ASQ-239电子战系统,该系统拥有4大功能:

(1)雷达告警,射频信号分析、鉴别、跟踪、工作模式识别和定位;(2)导弹逼近告警,多措施对抗来袭导弹;(3)战场态势感知,帮助飞行员规划航路,规避敌方雷达;(4)“射频-红外”(RF-lR)信号双重监视,与F-35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传感器系统高度融合。

可见AN/ASQ-239系统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独立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而是将其融合到电子战系统中。

而F22所安装的是AN/AAR-56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该装置的6个开口分别位于机首,机身上部,机身下部。AN/AAR-56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感应器,不但可以提供导弹告警,还可以将周边环境以红外线的成像方式呈现出来,以代替EOTS探测器。其实AN/AAR-56也是覆盖F22机身360°范围内的。

歼10C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则布置在进气道两侧和垂尾电子战系统两侧,一共有4个窗口,也可以覆盖360°的空域。目前来说,尚不知道歼10C安装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是什么型号。不过我国的对外出口型号为S740,其对导弹的探测距离为15公里左右,对典型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10公里左右,可以同时探测8个目标。

而歼20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和F35的类似。我国在2005年左右就制造出来了性能与AN/ASQ-239相近的产品。况且歼20的EODAS系统也可以提供360°范围内的空情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态势感知能力。(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