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聚聚,无事自愿
我和题主的看法基本一致。
现在同学聚会,女同学的兴致远高于男同学,而且更疯、更狂。
这个疯,这个狂,并非贬义,是相对于大多数男同学的沉稳、平静而言。
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什么纱巾、墨镜,照相摆造型,都成了标配。一个比一个妖,一个比一个艳,而且还呼啦啦的一大群,很招摇,显得很开放。
尤其是那些年轻时,又不唱歌,又不跳舞,不是很出众的,上了年纪后,似乎青春迸发,一下子就人老少女心了,才找到众星捧月的感觉。
我不反对自娱自乐,百花齐放。相反,很支持民间自发的各种娱乐活动,一是自由,二是妆点社会,没什么不好。
只是从题主所提问题,有些个人思考而巳。
自己步入中年后,也曾热心的组织同学聚会。因为自从学校毕业后,同学们就各奔东西,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到各忙各的事业,也非常急于了解他们的现状,尤其是容貌的变化。那个时候一句“他是谁”,全场可劲的猜,最后惊呼“真是他呀”,那场景,格外令人感动和振奋,由衷的体会到做为同学的那种特殊情感。
记得有一年,为找到几十年未曾联系,未曾见面的几个小学同学,所发生的感人故事,说来与大家分享。
当时正好自已到河南洛阳出差,只知道有几个小学同学,八岁时就跟随父母,去了现今洛阳的大阳摩托车厂。因为我们这几个同学,都同住一个村,从小一起长大,虽然他们早早就离开了家乡,但印象很深刻。尤其一个同学是北方的,家里喜欢包饺子。大家都知道,六十年代能吃上饺子,是什么状况?和现在家里有矿差不了多少,那绝对是令人羡慕不已的事,况且还是油煎过的。我住村头,这个同学住村尾,每次上学,我就早早起来,转意绕道很远,专门约他一起上学。说老实话,完全就是冲着饺子去的。每天早上,他父母照列把煎好的饺子放进他的书包,而且每次雷打不动的就四个,因他上有哥下有弟的,家里条件也一般,不可能给的多。还没见着他,就能强烈的闻到饺子的香味,那馋的,回回都是猛扑上去,手就往书包里抻,抓起两个,也不管烫不烫,就往嘴巴里塞。那个年代,对食物极度渴望,现在年轻人是无法体会。有人会问,为什么他回回会把稀罕的食物,给你享用?告诉你,我是班长,是优秀生。他父母见我就夸,当然也乐意他能和我是朋友,是兄弟。
言归正传,继续讲故事。
我当时住在洛阳拖拉机厂招待所,一想到洛阳有我同学,就急忙打听去大阳摩托车厂怎么走,好在大阳摩托在当地很有名气,马上就有好心人介绍了公交车的站台和车号。当时我就想,去了后假如没有消息,就写一张“来自湖南怀化,寻找小学同学”的寻人启事,帖在厂大门,不信找不着。上车后,发现全车人几乎都是大阳摩托车厂的职工家属,我就前后打听,告诉他们我来自湖南,专门来找我的小学同学,并把同学名字一一告之,几个老大妈很模糊,猜来猜去,没有准信。后座稍远点一个美女,大声告诉我,谁谁谁我认识,我和他姐一个单位的,你下车跟我走,我带你去见他姐。一听马上就能见着,心里顿时兴奋不已,就和她们谈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包括饺子的故事,她们特别的感动,这么大老远跑来找同学,还是小学同学,八岁就分开了,印象还这么深刻,太不容易。
到站后,随美女走到一个路囗,正好遇见这个同学的姐姐,美女马上叫住她,说“这是湖南某厂来的,他和你弟是同学”,他姐一怔,立马认出了我,大喊“你是王,王某某吧”,我肯定应到“是我”,经她这么一喊,我也有了印象,马上回问“你是亚亚姐吧”,因当时这些当姐姐的,经常带我们玩游戏,一看相貌就有了感觉。然后,就带我去她家,见了同学的母亲,再然后,她就打电话告诉她弟弟,我特意告诉她,不要说我来了,就说家里有事。其间,看到了我们小时候,一张非常珍贵的合影。
不多久,有开门的声音,我的同学就站在我面前,他姐问“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惊奇的打量,不出三秒,就大呼我小名“你是某某”,接着一个大拥抱。然后,兴奋的拨打每个同学的电话,逐一告之“老班长来了”。
随后的几天,在洛阳市和所有同学一起,喝酒、唱歌一顿疯玩。
青春年少,共同成长,同学的这种特殊的情惑,必将相伴终身。
但是,同学之间面也见了,也互有电话,有微信,也有专门的群。有必要常常的聚会吗?
我的观点,应因人因事而异。大型的,全体性质的聚会,要选择值得共同纪念的日子,定期举办,并以自愿参与为前提,自主确定。如同学中家里发生了大事,应积极踊跃参与,以显示同学的团结和友情。平常以小范围的聚聚为主,关系特别亲近的,又聊得来的,可以经常自发的小聚,增进感情,丰富生活。
正如题主所问,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女同学兴致高,而男同学兴趣不大?我就属于男同学,我认为,聚会多与少,并不代表同学情的浓于淡。相反,过频、过度,还会冲淡本应亲密的同学关系。就是一句话,有事聚聚,无事自愿为好,会有利于同学情常鲜、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