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实际的战场上,赵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真正厉害的是他爹马服君赵奢,赵奢可是比廉颇还要厉害几分的狠角色,而是是史书中少有的在战国后期大败秦军的将领。
但是马服君赵奢对自己儿子的评价是什么呢?赵奢是非常的看不上自己的儿子的。赵括在他爹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和他爹辩论军事理论,有时候他爹都辩不过他。但是他爹也说了,真正的战场和你在这儿辩论是两回事。
这句话真的是战场的金玉良言。我们后来宋明时期不就是这样吗?一帮没上过战场的文人老是用自己的认识想象战争。但是真上了战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参考北宋韩琦的好水川之战。
首先论军力来说,当时天下只有赵军可与秦军一争高下,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军军力大增,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但是秦国在经济上可比赵国要强一点。这得感谢司马错将军,拿下了蜀地,获得了千里沃土。如果说商鞅变法给予了秦国制度上的优势,那么司马错将军拿下蜀地,就为秦国打下了经济基础。
这是秦国的经济优势。
但是赵国就完全没有胜算了吗?也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大家在为赵国和秦国军粮问题辩驳的时候,其实你们都没有地理常识,可能都没看过当时的地图。
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的邯郸非常非常的近。反而距离秦国的咸阳就非常非常的远。秦军的补给线是赵军无法想象的,赵军运输如果消耗一个粮食单位,那么秦军就要消耗十个粮食单位。所以在这个领域中,赵军和秦军的优势其实是互相拉平的。
因为秦军要是从蜀地运粮,就要先把粮食从四川盆地跨过山脉晕倒咸阳,再顺水而下运到长平。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高速铁路,很多关山隘口都没有打开,把长江流域的物资运送到黄河流域,困难、时间、损耗可想而知。
所以你说赵国在流血,秦国同样也在流血。就好比一个一百五十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一公分的口子在流血,和一个二百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五公分的口子在流血。两人对峙互殴,看谁的血先流干。
赵国受不了,秦国也受不了。
所以在军粮上来说,不是赵国国力的问题,而是赵国和秦国谁先忍不住。这个忍不住可不是说国家见底儿了,而是好比两个都在挨打的人,谁先喊怂。很显然,秦国是那个宁愿被打死也绝对不喊怂的硬骨头。所以这个问题上,不是赵国国力多少的问题,而是赵国的骨头没有秦国硬。
再来说说廉颇的战法问题。
现在说廉颇的战法是耗费国力什么的那些人,其实根本就不懂战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战役的指挥官是要非常非常谨慎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断送了国家。合格的将军都会和廉颇一样,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会盲目轻易的出兵的。真正的战场就好像宝剑出鞘一样,一旦出鞘那必然是要见血封喉的。整天拿个剑乱吓唬人,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
很多人说廉颇打不过王紇,这个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理由是三年都没打过王紇,那王紇三年不是也拿廉颇没办法吗?
而且廉颇这三年也不是光闲着的啊。你们仔细看看,廉颇打造了一个非常立体全面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百里石长城曾经让白起都头疼不已。所以廉颇的战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除非秦军拿大炮轰,拿飞机炸。
而如果秦军因为后勤而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等待秦军的很可能就是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漫长的撤退线的问题。长平离邯郸近,离咸阳远。离赵国近,离秦国远。秦军等于是远征。一旦因为无粮而撤退,那么赵军完全可以在漫长的撤退路线上进行追击。
当然这也是廉颇当时的策略,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事实。
那么到底是秦国撑不住了?还是赵国撑不出了?
很多人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都选择性举例。只说了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你看就是因为赵国撑不住了,所以才用赵括换了廉颇。
对于这种人,我想说他们真的很无耻。活脱脱的文化流氓。
因为他们隐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赵国之所以换掉廉颇,是因为一个人。
其实在这场消耗战中,真正最先受不了的是秦国,而并不是赵国。但是秦国比较硬骨头,也比较聪明。秦国贿赂了赵国的宠臣郭开,游说赵王,才让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而并不是赵国因为撑不住了才主动用赵括换下廉颇。
这里也可以做一个其他的分析。
如果赵括真的是什么名将的话,那秦国干嘛要用赵括换下廉颇呢?换一个更厉害的赵括给自己找刺激?增加打赢长平之战的难度?觉得廉颇是个休闲版的没意思,赶紧换成赵括这样的地狱版才够劲儿?这道理就说不通嘛。
再说说赵括的战法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拿赵括立刻就能掌管军队来说明赵括的军事能力。其实这并不能说赵括的军事能力多强,而是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的军事制度非常的强。军队里有非常严厉的军事条例,对上级的服从,对命令的传达都是有严格的执行要求的。
所以你们说的赵括立刻都能掌握军队什么的,还是那句话你们把军队和战争当成了过家家。这不是你们村王二麻子和人干仗吆喝了几十个小痞子。军队是令行禁止的。
再来驳一下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依然在赵括的掌控这件事。第一个观点还是赵军军事制度的问题。还有就是当时的七国可不是之后的大一统天下。那时候的七国就是七个国家,和咱们与日本的状态一样。而且秦国是以首级作为战功凭证的,所以和秦军打仗往往只会死不会伤。而且赵军被围困,这里要重点说一下。一般打仗都是围三缺一,给敌人一个逃跑的希望,让敌人的斗志没那么强烈。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可不是围三缺一啊。层层包围,摆明了要全歼所有赵军。所以赵军只能团结,只能拼死,再没有其他出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军会造成那么大的伤亡的原因。如果白起围三缺一,那么秦军的伤亡肯定没有这么大,而且也会赢的很轻松。但是歼灭赵国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就不可能实现了。
所以赵括的军事能力在这些方面是无法被证实的。
那么什么能证实赵括的军事能力呢?有
赵括一来到战场就积极的和秦军决战,想毕其功于一役。首先这点就能看出赵括的无能,和军事能力其实并不佳。
廉颇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先派军队和秦军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防,来了解秦军的战术能力等,才制定了符合战情的防御策略。
而赵括一上来就想决战。连个最起码的侦查分析都不做。即使你要决战,也肯定是先考虑打哪儿,再考虑打哪儿,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但是赵括怎么做的能?带着全部的精锐死磕秦军正面。这和乡村里的小流氓打架有什么区别?
结果被秦军战术欺骗,详装败走,被秦军引诱到预设战场。这不就是无能吗?
赵括的这种集团抱团的打法,其实已经是非常过时的了。是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就是大家都集团抱团,摆开阵势。而此时的战场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看看白起怎么打的,先引诱赵军进入预设战场,再派人拿下赵军后路故关和百里石长城,再派人切断赵军和粮草的联系,堵住赵军包围圈。那是花样百出啊。就好比《亮剑》里面国民党将领说李云龙,有本事拉开架势打一场,你这样打法不讲究啊。拜托这是战场,不是军事学校。
赵括就像是一个军事学校的优秀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他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连个屁都不是。而你们却非要为这么一个没有社会实战能力的人来辩驳。我承认他在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他是一个庸才。
赵括是不是赵国的罪人呢?
是,也不是
说起来历史很好笑,在北宋被金军围困汴京,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时候。北宋不思良将守城,却派了一个叫郭京的江湖骗子,用六丁六甲之兵和金军对战,结果当然是金军大破六丁六甲兵,攻下汴京,俘获北宋皇族。
那么郭京是不是罪人呢?是,但是真正的大罪人是朝廷的君和臣。
赵括也是一样。
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肯定是要负上责任的,他跑不了,你就是说破天,有再多的理由,但是是他断送了赵国的举国男子,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赵括自己的军事战术战略错误的问题。所以赵括肯定是赵国的罪人。
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罪人却是赵王和赵国的文武大臣。
其实在上党问题上来说,赵国君臣就有错误。上党原来是韩国的领土,秦军攻打韩国,切断了上党和韩国的联系,上党已经是飞地,是秦军嘴里的肉了。
但是上党郡守却不想投降秦国,主动接触赵国,想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撺掇下,果断收下了上党。用平原君的话说,不拿白不拿。
但是问题在哪儿呢?
秦军费了老鼻子劲儿了,又是出军队又是出钱粮的,打了一通,眼看上党就在嘴边了,肉被旁边那个一毛钱都没出的赵国给吃了。我想秦王只要不是个傻子二百五能咽的下这口气?放谁身上谁都咽不下。果然秦国举国震怒了。
而韩国也和赵国不答应了。因为上党本来就是韩国的领土,一个省长私下里和其他国家勾结,你赵国凭什么拿走我韩国的领土?
所以才有了秦国和赵国围绕上党开启的战争。
后来秦国打下了上党,但是赵国不服气,要和秦国接着打。这才有了长平之战。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在对峙的情况下,不体面的结束战争呢?
因为这就是赌博,刚开始下注一百,然后就越下越多。最后赵国的家底儿都下下去了,在赵王看来,我出了这么多钱这么多人,连个毛都没赚到太亏了。
这也就是赵国的第二个错误。在上党争夺失败后,其实是可以结束战争的。
第三个失败,赵国态度上的失败。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并没有秦国这种全国上下举国动员的态度,反而在政治上左右摇摆,不坚定。而其他各国的感觉是,这双方是不是要谈判啊?那我还要不要帮忙?如果我军队派去了,人家和谈成功了怎么办?
所以如果说罪人的话,赵王是罪人,平原君是罪人,赵奢是罪人,郭开更是罪人。
那么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呢?
首先先说简单的吧,在将军层面来说,当然是廉颇了。因为廉颇的战略战法没有错误。
即使是白起也没有办法。即使打赢了廉颇,而秦国也再无一战之力。彻底推出历史舞台。这是白起和秦昭王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代价太大了。
再说说平原君赵胜吧。
这个人很有意思。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我都特别回味一下。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其实是平原君的错误导致的。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很爱占便宜的人,对于上党郡的态度是不拿白不拿。缺乏对事态后续发展的把控和认识。但是他考虑问题的利益却是从赵国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因为拿下上党是对赵国有利益的。
平原君对上党不拿白不拿的态度,一方面是占便宜,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赵国国力和军力的自信。但是因此而因发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长平之战前期,平原君赵胜其实是一个不太正面的角色,正是因为他的错误,才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中,平原君无疑是赵国的英雄。他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懦弱的潜逃,而是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的奔走与魏楚各国,帮赵国找来了救命的援军。在信陵君入邯郸的时候,史书上有一个记载,是平原君赵胜身披盔甲,背着箭囊亲自迎接的。可见当时平原君是站在战争第一线的,他为他的国家承担起了责任,此时的平原君形象是无比高大的。
我经常说,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一流,平原君赵胜二流,孟尝君田文三流,春申君黄歇不入流。
如果平原君可以在长平之战早期,早早拿出他后期的风姿,或许历史可以改变。也许长平的失败让他成长了不少吧。
最后说说赵王。
其实长平之战,最重要的人就是赵王。我累了,不想多说了,写了那么多字确实很累。意思你们肯定都明白。如果赵王够英明,长平也许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