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2020-11-03 03:31阅读(60)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2000年前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为何能不朽?(感谢邀请,本文约933字,

1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2000年前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为何能不朽?

(感谢邀请,本文约933字,阅读需时3分钟)

问题中提到的这具软体男尸,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凤凰山西汉古墓群。自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国故城纪南城逐渐荒废,后变为汉代墓地,不朽男尸就是来自此地。

1、凤凰山西汉墓群

1973年,墓地开始系统性发掘,多为中小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有鲜明的楚国文化气息,墓中填满青膏泥,棺木双层,密封性较好,这具男尸来自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168号古墓。

我查阅了当年的考古报告和后续研究文献,发现古尸虽然颇夺人眼球,学者、专家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墓中同时出现的西汉遣册、算赋、租簿等简牍文献上,并无人对古尸的成因进行详尽研究。

2、神秘的“遂”先生

据墓中简牍记载,此人生前名为“遂”,为江陵阳里人,生前受封为“五大夫”,死亡年龄约60岁,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古尸保存完整,体长1.66米,重52公斤,出土时四肢尚可弯曲,皮肤皆有弹性,32颗牙齿牢固,内脏器官齐全,甚至连皮下胶原纤维都近似常人,蔚为奇观。

3、千年尸身不朽之谜

这具古尸发掘于70年代,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具“湿尸”,他的下葬年代早于后来发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两者属同一类型。古尸自出土后,就一直保存在专用保存液中,依据浸泡尸体和内脏配比不同,分别简称为“CPS”液和“VPS”液,其实质是类似于福尔马林一类的配比试剂。

据初步推论,汉墓古尸保存完好的原因应是密封和防腐液的缘故。但这些仅仅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决定因素。

长江沿线曾先后出土过不少楚墓、汉墓,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墓穴一律深埋,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长江流域的古墓多采用双层棺椁,外有青膏泥隔绝,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一定程度上利用尸体的保存;古人略有防腐技巧,使用朱砂、香料等填充棺木,客观上也起到了杀灭腐败菌群的作用;尸体长期埋于水中腐败菌群生长被抑制,皮下及组织脂肪因皂化、氢化作用,也会形成“尸蜡”,对古尸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

当然,以上全部为推测之论,古尸形成必然是诸多偶然因素齐聚的结果,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正因此,它才如此神秘莫测,有机会欢迎到荆州市博物馆去一览究竟。

关注【亦文亦物】,实地考察山西国宝,看更多顶级经典文物、古迹艺术

2

荆州博物馆有个展厅叫“西汉古尸”,里面有具已经陈列了33年的尸体,他就是“遂先生”。“遂先生”于公元前167年去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1975年发掘这座汉墓,当人们小心翼翼打开那口三重楠木棺椁时,惊喜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遂先生”。之所以称他“遂先生”,是当时出土时,考古专家从他口中所含的汉白玉印章上发现了他的名字,还知道他的官职相当于五大夫。

“遂先生”的随葬品中包括玉印、石砚、笔筒、竹犊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个小型粮仓,一应俱全。还有一支可能是现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毛笔。除了丝织物被浸泡腐蚀外,大部分随葬品都保存完好,甚至竹简上的字迹还清晰可见。有一卷竹简上的内容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是一卷告地府长官的诰文,大致内容为告诉地府的负责人,自己阳寿将尽,即将去地府报道,请予以收留。

“遂先生”的尸体也保存的十分完好,四肢关节能活动自如,皮肤仍有弹性,甚至连皮下软组织纤维都近似常人,内脏俱全,牙齿也都保存完好。大家都知道木乃伊是一种将内脏全部挖出,填上香料才得以保存完好的古尸,像“遂先生”这种五脏六腑都保存完好、千年不腐的湿尸实在是少见,至今发现的也就他和“辛追夫人”了。“遂先生”比“辛追夫人”年代还要久远,保存也更完好。

3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的农村兴起农业学大寨,到处开山造田平坟场,我村在平坟场的过程中就挖出一墓,墓主人为早清官员,身着官服,用十字镐挖开套棺时因内为真空,费了很大的劲才打开,开棺的一幕让全场人惊呆,墓主人不仅软体,而且象活人睡着一样,后来头脸冒白浆后显惨白色。一农民用锄头把他拉起时他还能象活人一样靠在棺壁坐着。尸下有草木灰,生石灰等,身上饰有金银玉器和珠宝,其不朽原因应的棺內为真空。按农村迷信的说法是此人“得了地\"。这是一个我们村很多人亲眼见到的真实事例。

4

(文章中有些图片,会引起大家的不适,请小伙伴们谨慎点开)

马王堆尸体

像荆州市博物馆保存的“遂先生”这样的湿尸,我国共有三具,另外两具是女尸,分别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辛追夫人和连云港博物馆的凌慧萍。这三句尸体共同的特点是,埋葬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四肢可以弯曲,皮肤皆有有弹性。由于马王推的辛追出土最早,而且名气最大,所以这一类尸体又被称为“马王堆湿尸”。

埋葬的特点

这三具湿尸距今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荆州博物馆的遂先生“年纪”最大,死于西汉初年文帝时期,凌慧萍“年纪”最小,葬于西汉末年。虽然早晚有差距,但是都是西汉年间。分析三具湿尸埋藏的墓葬,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1. 深埋。汉代一般的贵族墓葬都采取深埋的方式,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这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

  2. 墓室结构的严谨。这三座墓葬的棺椁都非常的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墓葬的辛追夫人的墓葬,为一椁四馆。

  3. 密封性。墓葬填充有木炭、青膏泥,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

尸体的深埋,墓室结构的严密,多层棺椁的保护,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棺内一直处于低温缺氧的状态。这样的条件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5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没被发现而已。记得十多岁时我们老家邻村七十年代改河造田,在一较高的平地取土,挖出一棺木,(距地面大约2至3米,黑亮如新,几个大胆青年当场开棺,里面的尸体为女性,很富态,面容象睡觉的样了一样,黑色的头发,黑绸样的衣服象新的一样(听当地人说此一坟最迟应有数百年。当时那几个开棺人还把棺木分别带回家打了木器。当时棺木单层,也没发现其文填充物,土是红色的。可见这、种情况与什么防腐无关,应该与当地的土质有关。当时听老人讲此坟地气好可干年不腐。




6

前几天老公才带我去看的,听不可思议的

7

谢谢邀请。

不过我并不知道有这回事,抱歉了。

8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遂先生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尸身保存完好

这是为什么?因为尸体埋葬位置优良,埋于河流之下,尸体采用双层棺木,内有朱砂,香料,外有青膏泥覆盖

所以能够至今保持完好


9

通常情况下,人死后,全身肌肉首先会很快变为松软,此时各关节能被任意屈曲,此种情况称为肌肉松驰。在肌肉松驰过后,就会出现肌肉收缩、变硬,各关节固定,不用能被任意屈曲,此时称为尸僵。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

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目前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认为,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通常来讲,前面说的尸僵的发生时间、过程、表现等,只是一种大致意义上规律。许多因素可以对其有影响。如:成年健壮者,比年老体弱及小儿,尸体尸僵出现晚,而且持续时间长;强大暴力作用造成的突然死亡,比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尸体尸僵出现的晚,并且持续时间长;有机磷农药、士的宁、异烟肼中毒,破伤风及急性发热性疾病死亡者,尸僵出现早而强;黄磷、毒蕈、砷、升汞、一氧化碳中毒,窒息尤其是缢死、大出血等死亡时,尸僵出现较晚,程度也较轻。环境温度对尸僵发生也有影响,温度较高,则尸僵发生早,消失也快,温度较低是,则刚好相反。

对于所谓的那些那些死后还能保持生前最后姿势或动作的“特例”吧。这种特例,在法医学上称为尸体痉挛。尸体痉挛的主要表现是,死后肌肉未进入肌肉松驰期,立即固定于强直状态,从而把死亡当时的姿势或动作保留下来,直至尸僵消失。尸体痉挛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但以局部尸体痉挛比较多见。

尸体痉挛的例子有许多,如,有战士战死后仍保持骑马的姿势,有肉搏战战死后两人保持双双拥抱的姿势,战死后仍握着枪、溺死者水手中紧握水草、泥沙等等

至于放了十年都软软的尸体,其实与尸僵并无关系。那是指由于一些因素作用,没有发生尸体腐败,或腐败极缓慢造成的。尸僵其实只是尸体死后变化的一个阶段性过程,到了尸体腐败开始之后,一切尸僵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