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2020-11-03 02:31阅读(61)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关于苏德战争,腐国首相丘吉尔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战争结束后

1

关于苏德战争,腐国首相丘吉尔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战争结束后,我希望德国人躺进坟墓,但我也希望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痛哭地呻吟。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德国和苏联打个两败俱伤,英国乘机再一锅端。

但是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让苏德狗咬狗,你捡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诺曼底登陆会选在1944年,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担心苏德媾和

当时的苏德战场已经发生逆转了,苏军将德军打出了苏联境内,截止到诺曼底登陆前夕,苏军攻到了罗马尼亚境内,准备将罗马尼亚油田拿下。如果这样,德军就失去了能源供应,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当时丘吉尔和罗斯福并不担心苏联反攻德国这件事,因为只要美国断绝的援助,苏联是没有能力继续推进的。但是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以跟德国谈判!也就是双方都不打了,各自维持既有的占领区,这个苏联凭借自身的实力,还是可以办到的。如果让德国喘息,苏联在一旁视若无睹,届时傻眼的将会是英美。

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最怕的就是苏联单方面跟德国媾和,给希特勒一个回血的机会!毕竟这事苏联也不是第一次干,之前就已经干过一次了。

当时英国首相还是张伯伦,这货跟法国总理达拉第臭味相投,俩人均奉行绥靖政策,想搞祸水东引,也就是纵容德国扩张,不惜出卖捷克和波兰两个小弟,把希特勒养肥,再让他一路向东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渔利。然而结果却是啪啪打脸,汉斯和毛熊又不傻!你们想让我俩互撕?我呸!直接签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汉斯的大军瞬间西调,一个月就干掉了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等到法国完蛋之后,达拉第被维希政府关了起来,坐了几年大牢;张伯伦倒是没下大狱,但是被英国人一顿狂批,最后是抑郁而终,当时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尔。二战因何爆发,丘吉尔心里最清楚。如果当年没有祸水东引,英法不把苏联给逼急了,苏联也不会跟德国穿一条裤子,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心里很明白,诺曼底登陆是一定要搞的,当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一定要等到苏联开始反攻了,盟军再登陆,这样从损失上会小很多。

第二、抢地盘

开辟第二战场,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里开辟新战场,英、美之间有分歧。英国这个搅屎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缓解德军对英属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等到美军在北非登陆后,英国又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这样一来就可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线。至于西欧大陆,比如法国能否复国,它并不关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国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这一下美国人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因为美军参战的第一目的是给给英国续命,维护美国在英伦三岛的投资。现在美国已经基本上帮助英国本土渡过难关,美军也帮助英军巩固了殖民地。那么从利益的角度来说,就不能再偏向英国了,否则把英国养肥了,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毕竟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国人也要把自己的资本输入到欧洲大陆。从法国沿岸登陆,明显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难突破。所以罗斯福断然拒绝了丘吉尔的从意大利反攻的计划。

丘吉尔拧不过,只得在当年五月的华盛顿会议上,同意了美国的计划。决定于1944年5月发动欧洲大陆登陆战。

当时选了三个比较合适的登陆点:加莱、康坦丁半岛和诺曼底,最后定在了诺曼底。后来又因为天气原因拖到了六月,但总的计划没有改变,还是要在法国登陆。因此,美国的登陆计划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帮助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复国,很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一来可以避免欧洲都被苏联占领,把红色恶魔挡在东欧;二来可以避免英国在欧洲一家独大;三来可以把美国的影响力扩大的西欧。说白了,就是英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美国人帮助英国人巩固了它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美国也要抢地盘了




第三、拉拢苏联打日本

美国人参加二战,本来就是因为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参战的。只不过是美国在英国的投资巨大,所以才会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欧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国的死敌,美国人不可能放着不打,也不愿意自己单挑日本鬼子。

当时美国人眼里的日军,简直就不是人!美国当时的中学教材里,日军士兵的形象各个都是兰博。为了避免日本登陆,美国西海岸大量工业部门内迁。事实证明,日军在太平洋的表现也确实不是人。没吃、没喝、没医疗,照样跟美军死磕。谁要是当时跟美军在太平洋的将领说日本会在1945年投降,保证会当成傻子看。

贴几张日本关于二战的漫画作品,美军对日军有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影响了普通美国人,也影响了美国高层。


其实英国人在远东也有利益,但是腐国人民就是如此无耻。总之就是傍上美国的大腿了,躲在美国的后面,让美国在前面跟日本干,自己再捡现成的。美国为了尽快干掉日本,罗斯福没少跟斯大林打电话,请求苏军帮忙灭掉小日本。丘吉尔这厮还动辄指责罗斯福不对,不该如此讨好苏联,腐国首相简直没脸没皮到了极致。



总结:

英、美不是没有想过利用德国消耗苏联,尤其是英国。但是这种狗咬狗的政策,属于英国在历史上秉持的大陆均势政策,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外交手段。但二战爆发后,已经从事实上证明了英国人这种政策的失败。美国人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国人的想法,欧洲最终还是英国人控制的欧洲,美国只是跟一战一样,白白替英国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国干脆打碎了英国人建立的世界体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欧洲至今都要唯美国马首是瞻,失败之处就在于扶持了苏联这个死敌。

但是美国最终还是耗死了苏联,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国,小弟一枚罢了。并且还是心甘情愿的当小弟。这就是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之处!

2

和题主想的一样,美英一点都不傻,他们就是等苏德打的两败俱伤形势明朗时,才在诺曼底登陆的。

1941年9月战争初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向丘吉尔紧急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以减轻苏联的压力。

但英国当时也是实力大伤,无力大规模登陆作战,只能派出小部队偷袭。

美国奉行门罗主义,还在是否参战中摇摆。但美国也不愿意看到德国改变世界形势,所以积极援助英国和苏联。直到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二战。

这期间,苏联独自在东线战场应对德军。

1941年12月,经过浴血奋战,苏军成功守住莫斯科。粉碎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美梦,使德军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

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德国遭到重创,战争进入胶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到1943年下半年,苏军逐步反攻,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打响。双方在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战,战斗持续一整天,以苏军胜利告终。

到1943年底,德军兵力损失400多万,再也无力进攻,连战略防御也变得困难。苏联越打越猛,武器、兵员源源不断的补充到一线,而德军却得不到充分补给。

苏德战争形势逆转,胜利的天平倒向苏联。战争胜负已分,结果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后,苏联乘胜追击,自1944年1月14日到11月1日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所有沦陷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逼近德国边境,部分苏军已进入德国境内。

这边美英讨论开辟第二战场也是历时良久。1942年7月的伦敦会议就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时间定在1943年上半年。但到了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又将计划推迟到1944年5月。

到1944年,苏联大反攻,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盟军若再不登陆,苏联完全可以打败德国横扫欧洲大陆。为加速纳粹德国灭亡,也为了保持势力均衡,防止苏联独占欧洲,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摘果子的事情人人爱做,美英选择登陆时机恰到好处。但即使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也能击败德国,只是时间会更长一些。

3

题主太高看了英美两国了!当时英美两国选择登陆诺曼底的时候,苏联已经收复了本土了。正在向波兰开进。这时候德军的供油补给线就已经被切断了,德军的燃料已经枯竭了。德军在西线还有两千八百架战机三千五百辆坦克。但是德军的存油量只够八百架能飞,而且是只能飞一次,再多就没了。坦克只有一千五百辆能动,其他的则全部缺油趴窝。在1944年,德军坦克烧的已经不是油,而是煤了。也就德国的科学家牛逼,在即将死翘翘的时候还能够整出这个玩意儿。因此,美英两国在这个时候选择登陆已经是捡现成的便宜了!假如这两国这时候还不动的话,那么苏联就会占领德国本土。这时候,苏联就会吞并德国,并赤化德国,到时候德国的战争机器联合苏联转头对准美英,那么美英也架不住。

其次,德国在这个时候开发出来v系列导弹,用来替代德国战机缺油无法飞的问题。美国情报人员在当时获悉德国在原子能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状态,美英两国担心德国首先搞出原子弹,然后用v型导弹发射,核平英国。当时美英两国在英国本土部署部队高达两百多万,战机两万多架,坦克一万多辆。只要德国核爆英国,这些军事力量将全部报废。

4

二战时期,苏德双方的较量一向引人注目,苏德战场的走向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走向,本来苏德打得难分难解,诺曼底登陆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却让德军腹背受敌。英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对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为什么不等苏德双方损失惨重后,再收渔翁之利?反而迫不及待的进行诺曼底登陆参与对德作战呢?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确实可以说通,毕竟苏德已经成为死敌,苏联也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不会轻易投降。英法坐山观虎斗确实可行,而且太平洋战场还在胶着的,这对盟军来说也是开辟了新的战场。从这个角度英美的这步棋不仅要直面战斗力强悍的德军,还可能落不了多大好处,其实英美不愚蠢,诺曼底登陆他们也另有打算。

首要目的当然是要遏制德国,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德国虽然已经有了日落西山之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也不能知晓德军能否死灰复燃,德军有着公认的强悍的军事实力,不仅有高素质的士兵,还有隆美尔,曼施坦因等当时叱咤风云的大将,再加上德军军备优势以及士兵对希特勒的追捧,难免他们还有反攻的实力。然而英美的强势介入可以说让德军再无还手之力。

另外越早介入就意味着越有话语权,如果任凭苏联拿下德军,那么战后苏联的实力无疑会大大增强,这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并非好事。一战时,美国就深谙此事,大发战争财后还转身加入战胜国的行列,凭此大捞了一笔。此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美国的故技重施。为以后划分国际势力做打算。

英美还有一点担心之处,即苏德合作。现在虽然不用担心苏联投降,但眼光放长远一些,万一德国被逼无奈走上绝路转头与苏联交好,双方合作一起对抗欧洲国家,那对英美而言威胁无疑是巨大的。因此,英美绝对不能坐视不管,毕竟有苏德之前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前车之鉴。英美宁愿与德国为敌,也不愿与苏德双方为敌

除此之外,英美之间也各怀鬼胎,英国就想借美国之手镇压德国,以便自己在战后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压制法国和德国。而美国也想借机讨好苏联,让苏联在中国问题上支持蒋介石,让国民党当政。因此,两国虽然各怀鬼胎但是却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最后一点,看起来虽然无关紧要,但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长期的战争对各国人民所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失去亲人和国土,四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要说最盼望结束战争的那无疑是老百姓。因此,这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顺应民心之举尽早结束战争。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颂,不仅是因为它的成功,更因为它背后的含义,它让人们感受到和平将来,战争将远的希望。

5

1944年6月,盟军发起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成功将三百万士兵运送到了欧洲大陆的主战场上。通过诺曼底行动,英美联军成功开辟了西线战场。他们不仅让德国陷入了双线作战的困境中,还为二战盟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诺曼底登陆行动,在二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英美等国向来都对苏联不太感冒,而苏德战争又正好是一个削弱苏联国力的大好机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等苏德两国继续消耗,自己在背后坐享其成呢?

(苏德战争)

其实,也不能不说英美等国没有想过这个道理。

1942年1月,德国兵败莫斯科后,苏德两国的战争就进入了胶着状态。德国虽然战败了,但是进攻势头不减。苏联虽然胜利了,但是总体上依然处于守势。

在这个时候,英美等国并没有发动进攻。之所以不发动进攻,当然与英美两国还没有准备好有一定关系,但也可能是他们在等待苏德两国两败俱伤局面的出现。

当时,英美等国采用着特殊办法,来维系苏德两国战争的平衡,这就是他们在武器和物资上,给予了苏联极大的援助。

也就是说,德国虽然气势汹汹,但苏联因为得到了英美两国在武器和物资上的极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国耗上很长时间。两国一耗上,战争就会进入消耗状态,两败俱伤的局面,就会出现。

不过,英美等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会那么顽强,接下来,苏联就迅速扭转了战争态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德国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不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还损兵折将,严重摧毁了自身的信心。这场战争,也成为苏德两国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8月,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坦克大战之后,苏联在库尔斯克又一次重创了德军。这场战役之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反攻的号角已然吹响。

从1944年1月开始,苏联向德军发起了“十次斯大林突击”,截至11月份,他们将战线向西推进了1100公里,苏军大部队已经逼近了德国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美等国再不发起行动,将会出现两种可怕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苏联占领大半个欧洲。

在1944年1月时,苏联还在解除列宁格勒的威胁,而到了6月时,他们已经开始了对白俄罗斯的进攻。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苏联很快就会占领大半个欧洲。

这个时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别说坐收渔翁之利,恐怕他们自身在欧洲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这不是在削弱苏联,这简直是在喂肥苏联。

(诺曼底登陆)

第二种情况,苏联与德国和谈。

当苏联处于攻势的情况下,英美等国可以通过停止物资供应的办法,来抑制苏联,再一次维系战争平衡。不过,这样一来,苏联很可能就和德国进行和谈。

苏联与德国和谈并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前夕,苏德两国就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旦苏德两国达成了何谈协议,接下来,苏联将以英美等国不提供物资为由,向英美的势力范围发起进攻。那样一来,英美等国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此,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诺曼底登陆发起的时间,都是恰到好处的,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战行动。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6

这种想法,只属于英国首相丘吉尔。

但真正的大BOSS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而罗斯福却恰恰不这么想。罗斯福是怎么想的?

对于当时的中国,罗斯福想卖就卖,死命绥靖日本。而对于苏联,罗斯福却是毫无保留的爱。



罗斯福上台以后,立即提议承认苏联,主张美国带头与苏联关系正常化,好将苏联纳入国际社会。

但是,别说英国和欧洲不同意,就是美国人自己也没法说服自己同意。两个原因,一是苏联耍无赖,拒付前朝沙俄时期的债务;二是苏联攻势逼人,一直搞意识形态输出。所以,苏联始终被国际社会孤立。

于是,政治账不讲了,罗斯福讲经济账,具体是拿经济危机说事。你不跟苏联人做生意,大萧条咋办?1933年初,罗斯福上台;1933年底,美苏建交。但是,罗斯福随即就被打脸,美苏两国贸易没有因为建交而上升,反而下降了。


这时候,苏联是女神,而罗斯福就开始当舔狗了。关键是顶级富豪的美利坚,在苏联面前,竟然一直当舔狗。

希特勒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爆发。但是,苏联也侵略波兰,甚至还把芬兰给侵略了。所以,就实而论,跟希特勒相比,苏联的国际人设只能更差。但是,德国进攻波兰,叫侵略;而苏联进攻波兰,却不叫侵略。道理竟是波兰政府是被希特勒给打没了。



总统这个脑回路,大家真心不理解了。你们不是不理解吗?那好,不换脑筋就换人,罗斯福把国务院和苏联大使全给换成了亲苏人马。罗斯福这只舔狗,开始对苏猛跪、对内猛咬。

英法只是对德国绥靖,对苏从不善良。但美国,不仅对德绥靖,而且对苏跪舔。对于当时的日本,罗斯福也好不到哪里去,当真是“量我中华之物力,结鬼子之欢心”。日本都全面侵华了,美国仍旧在为日本提供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罗斯福继续舔狗本性,通过租借法案,大手笔地向苏联提供援助。这又成了“量美利坚之物力,结斯大林之欢心”。美国对苏援助,到底有多大?



1941年9月29日到10月1日,美苏英举行三表代表会议。根据此次会议,美国每个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1100辆坦克,以及根本就统计不过来的军用物资。此次会议也基本圈定了对苏租借法案的框架。

苏联高度依赖铁路运输,但战争导致铁路设备生产中断。所以,二战期间,苏联92.7%的铁路设备都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空军接收了18200架飞机,占当时苏联飞机生产的13%(PS:苏联产能爆发是在后期,前期只能当裤子)。虽然苏军坦克产能爆炸式增长,但仍旧部署了7000辆租借来的坦克(占比苏军坦克的8%)。此外还有大量的火炮、舰船以及近乎无限量的粮食、枪支弹药以及被服装备。

据战后统计,苏联通过租借法案得到的援助高达113亿美金。数据需要在对比中才有意义。同时期,中国得到了多少?16亿美金,甚至连个零头都不到。所以,千万别说苏联对日作战消灭了多少关东军、中国八年抗战才消灭多少日军。这么比,根本就没有公平性可言。中国主要是靠自己打。哪怕得到对苏援助的一半,抗日作战也不会打得这么苦。



看到这些数据,你也就知道希特勒为什么揍不服斯大林了。俄罗斯民族非常好战,但韧性太差,说不上善战。跟它相反的是越南,越南不好战却极为善战,打起仗来韧性十足。

同时,你也能知道美国人对苏德战争的态度了。大统领罗斯福,哪舍得自家女神被打残啊,跪舔还来不及。有时候,恨是无缘无故的,爱也是无缘无故的。这种事只能算作偶然变量,因为完全没啥道理可讲。

进而,你也能知道:美国人根本不需要通过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来耗死苏联。直接断供,就能把苏联耗死。让斯大林一个人面对希特勒,这就够了。希特勒肯定能把斯大林打废,甚至打死都不是没可能。当然,即便是英国人,也不能看着苏联被打死。真打死了,二战的结束时间还得往后拖,再死多少人也就无法估量了。

罗斯福一直跪舔,斯大林也不能一直不给脸。



1943年11月,美苏英三国元首在德黑兰会晤,主要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这时候,苏联打得非常辛苦,自己一个人死扛希特勒真的力不从心。于是,斯大林要求美英赶紧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东线压力。当时,确定的时间是1944年5月,因为天气原因拖延到了6月。虽然差了一个月,但你不能说是美苏欺负苏联。

当然,苏联也得拿出诚意,斯大林也不能一直女神高冷。苏联给的回报是:承诺战后加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并遵守美国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这相当于斯大林这位高冷女神,终于被罗斯福征服了。

罗斯福不想削弱苏联,但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可不会这么善良。丘吉尔肯定希望苏德两败俱伤,然后自己美滋滋。但是,第二战场该开辟还是要开辟的,你不能一直让苏联自己扛。扛不住了,即便不投降,搞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咋办?然而,地点却可以商量。一个地点当然是英法之间诺曼底,另一个地点则是丘吉尔力主的,具体是以希腊为基地,然后沿着巴尔干半岛北上,在喀尔巴阡山脉会师与苏联会师。



丘吉尔的算计,当然是为了英国,目的是控制地中海。而只要控制了地中海,苏联就别想染指巴尔干。如果按照丘吉尔的设计走,美苏冷战的势力版图就会大大有利于西方阵营。

但是,罗斯福没有采纳。当时盟军中美英兵力对比是四比一。在希腊和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肯定会死更多的人,而自然是美国人死得多。你看一下诺曼底和希腊的位置就行了,补给线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于是,第二战场就只能按照罗斯福的设计,选择在了诺曼底。



到这个时候,苏联还成不了精,女神仍旧有望成为美苏氏。但是,1945年初,战场形势发生了彻底变化。

苏联人拿着美国人给的援助,在东线势如破竹,遇魔杀魔、遇佛杀佛,一路推进到距柏林65公里的地方。而美英方面呢?阿登战役,竟被希特勒搞了一波反杀,王牌部队101空降师差点儿全军覆没。你不能怪美军无能。武器装备只能比苏联强、不会比苏联弱,军队的数量和士气,更不会比苏联差。但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苏联人从1941年就开始打仗,到1945年已经打出了多少身经百战的老兵悍将?德国人则更彪悍,从二战开始以前就没闲着,是出了名的能打。所以,一群美国新兵蛋子就是装备到牙齿,也总得适应一下。



军队需要时间来适应,但政治却没有时间了。如果苏联人直接推平柏林,那战后形势根本不会有有英美啥事。德国到底分几块,根本无需争论,斯大林说几块就几块。所以,罗斯福和丘吉尔急吼吼地要求跟斯大林会面。这时候,苏联开始成精了,而斯大林再一次女神风光。因为此时的苏联满把全是好牌。

斯大林指定在雅尔塔开会,于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只能不辞劳苦、千里奔波,跑过来开会。可见,此时美英已经彻底没啥筹码了。所以,这次会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美苏氏了。斯大林不止是女神,都可以说升格为女皇。因此,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只能一让再让。而战后新秩序的安排,自然也不能再由美国完全主导。

最后总结一下:

让苏联被德国耗死,根本无需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人直接断供就行了。但问题是:苏联被打死、苏联投降了,甚至苏联跟德国停战了,你怎么办?

这个想法只属于英国首相丘吉尔,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完全不这么想。美英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也不是没有出血,斯大林已经答应参加战后新秩序。

打下来的利益才是最坚固的。苏联之所以在战后成为两大阵营中的一方霸主,那是因为二战期间真得流血了,在二战中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这个功绩,必须承认。

但是,罗斯福对苏联的各种跪舔,也是苏联成为战后霸主的重要变量。而雅尔塔会议让苏联进攻日本,则更是罗斯福的一招臭棋。自家原子弹一投,鬼子就投降了。苏联相当于直接冲到东方摘取低垂的果实。

7

诺曼底登陆,其实就是为了捞取更多的胜利果实!因为1944年6月份距离苏德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苏联红军在开战第二年就丧失了500多万常备军,将德军赶回维斯瓦河出发地的都是后入伍的新一代红军。乌克兰战役期间红军主力部队里都已经充满老少兵,在日托米尔战役期间德国党卫军惊奇的发现对手里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要不是苏军装备和后勤优势,曼施坦因元帅不会放弃乌克兰。

德国人此时已经有将近300万人战死他乡,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有100多万士兵丧生了,德国本土仅有不到7000万人口,因此此时德国已经兵力枯竭,红军甚至肆无忌惮的将坦克开到波兰华沙的对面,隔着维斯瓦河与德军对峙,可以说此时的苏德两国已经是元气大伤了,正如题主所说它们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有人说丘吉尔对诺曼底登陆持消极态度,事实却是如此,但丘吉尔并不是反对在1944年反攻欧洲大陆,而是不同意反攻的方向。在他看来盟军在解决非洲以后就应该从意大利或者希腊一路北上,抢在苏联之前解放波兰这个欧洲重要的国家,避免苏联乘机扩大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丘吉尔在1942年强烈主张尽快反攻欧洲,他甚至等不到苏德两败俱伤。

丘吉尔亲临突尼斯前线,不仅为了俘获一辆他钟爱的虎式坦克放到自己办公室的门口,其野心是让美英联军的主力沿着意大利一路北上翻滚阿尔卑斯山,在苏联未打完解放乌克兰的战役之前占领柏林,赶在苏联之前解放中欧,最好再顺手扶植乌克兰脱离苏联。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面对凯瑟琳元帅率领的C集团军23个师和不到500架飞机的阻挡,盟军南线统帅亚历山大将军指挥下将近20个师的兵力,在4000多架飞机掩护下撞的头破血流。

从1943年的9月到1944年的3月,盟军在意大利半岛上损失数万人,尤其是安齐奥海滩的战斗相当血腥,就像20多年前丘吉尔提议进攻奥斯曼加里波第半岛的登陆战一样失败,盟军对丘吉尔的谋略大失所望,艾森豪威尔将军从此再也不理会他的建议,专心准备诺曼底登陆。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整个意大利战役中看出丘吉尔首相急于抢在苏军之前击败德国的心情。

艾森豪威尔等人也同样有这种早日结束战争、不让苏联过多染指欧洲的想法,美军不支持安齐奥登陆,就是为了尽快发起诺曼底战役,为的也是早日反攻欧洲。美英都明白苏联已经被折腾的够呛了,它80%的人口集中地区都被德军占领摧残过,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被德军破坏,还有上千万的士兵被俘、战死或者失踪,可以确定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美英将占据主导,实在没有必要再拖着不反攻欧洲了。

(回复欧洲在二战前的版图是丘吉尔的目标)

其实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斯大林就扛不住压力,强烈要求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英国以非洲战事吃紧为由拒绝了,美国自然也明白英国表弟的意思,就是拖着不办同时大力向苏联提供援助,他们的目的不用想也能明白,这让斯大林怒不可遏!当苏军在库尔茨克血战德军主力装甲部队时盟军还想抄近道,经过意大利直取德国本土夺取反法西斯胜利的果实。可见西方国家不指望苏德两败俱伤,他们只想着在战后占据更大优势,丘吉尔想控制欧洲的中部因此他积极反对苏联拿走波兰的领土,更想让流亡英国的波兰政府在战后恢复合法地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苏联已经被教训的够惨了,是时候考虑战后问题了)

8

事实上英、美还真就和题主想的一样: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的军队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当晚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向全国民众发表了关于援助苏联的演讲,这番演讲可谓慷慨激昂,不过事后丘吉尔却是这样向人阐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战争结果“战争结束后我希望德国人躺进坟墓,但我也希望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痛哭地呻吟”。从英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苏德双方两败俱伤无疑是最为有利的。这时的美国尽管还没完全摆脱孤立主义,但也以对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有所警惕。在苏德开战之前美国已向英、法等国提供过援助,苏德开战后美国将援助的范围扩大到苏联:在德军围困莫斯科期间哈里·霍布金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紧急造访莫斯科,在这里他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时霍布金开门见山地向斯大林询问苏联需要美国援助什么物资,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交给了霍布金一张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轻高射炮、铝、50毫米机枪、30毫米步枪,斯大林还说:“如果无法完全满足的话,只要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我们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认定苏联方面具有顽强的抵抗意志,否则不会将铝作为优先要求。这点相当重要——美国援助苏联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苏联能成功抵抗德军,如果苏联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么美国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对苏援助的事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偷袭,美国随即对日宣战,而与日本同属轴心国阵营的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宣战,美国由一开始对反法西斯同盟国提供援助转为直接介入战争。美国的参战使斯大林看到了战胜纳粹德国的希望,于是他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欧开辟针对纳粹德国的第二战场的方案,试图以此缓解苏联在东线战场所面临的压力。然而美、英方面一边向斯大林保证一定会尽力援助苏联,另一方面却迟迟不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因为在美、英看来:援助苏联就是为了让苏联去抵挡纳粹德国的势力,既然有苏联人在前面扛着,自己何必往前冲呢?最好是等到苏德双方两败俱伤之时再出来收拾残局,这样岂不是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攫取战争的胜利果实了吗?渐渐地斯大林也感觉出了美、英的意图,苏联不得不在东线战场独自面对德军。当苏联人咬牙坚持到1943年2月时迎来了战争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德军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的1/4,战争的主动权开始向苏联方面倾斜。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德军与苏联红军出动280万名士兵、近8000辆坦克、超过5000架飞机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已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权,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在此之后则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

在相继发动了10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役后苏联红军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随即开始攻入波兰等东欧国家境内,此时德国的石油供给已被彻底切断、国内经济也已濒临崩溃的地步。相比之下苏联尽管损失惨重,但在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上的巨大优势正日益表现出来,事实上这时苏联的胜利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944年6月6日在苏德战场形势已明朗化的情况下此前对开辟第二战场一直推托的美、英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由此在德军西部开辟了第二战场。可以说美、英选择在这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是深思熟虑过的:在此之前美、英之所以对开辟第二战场态度消极无非不过就是希望让苏德双方多消耗一阵,然而到1944年苏德战场的形势已然明朗化,德国的战败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这时美、英再迟疑不决,那么一旦苏联红军拿下整个德国后势必将继续向西推进,届时整个欧洲大陆都将成为社会主义阵营,而这显然是美、英所不愿看到的。美、英在这时已然将苏联视为在战后必须予以遏制的战略对手,又怎能放任苏联占领整个德国乃至继续向西推进呢?诺曼底登陆后美英军队和苏联红军一方面作为盟友共同打击纳粹德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谁都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往前推进以攫取更大的好处。最终苏联红军以牺牲三十多万人的代价抢在美英军队赶到前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战后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1944年美、英在开辟第二战场一事上但凡再迟疑一下而使苏联占领了整个德国,那么战后的国际格局将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9

都说44年德国不行了,可43年如果英美不对德国进行轰炸,等苏联缓过劲以后不再援助,再或者通过第三国偷偷给德国运点石油矿产,让苏德再耗个两年,起码再耗死苏联一千万精壮,然后再出兵,也就没有后来苏联的威胁了,还是美国太实在了,居然一根筋的援助苏联,打败了德国养肥了苏联,后来的冷战也是活该

10

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得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提问的问题就已经是答案了,本身英美盟军再不在诺曼底登陆,后续战场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一方面,盟军开辟第二战线困难重重,无法按斯大林期望完成两线作战。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时,希特勒就担心美国掺和欧洲战场的事,由于美国一直坚守中立国态度,所以这个担心并没有实现,直到1941年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日军在太平洋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事件,最终才导致美国加入到了二战。

与此同时,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快要承受不住的时候,才向丘吉尔提出英美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原因就是苏军的压力太大了,再不牵扯一下德军的东进兵力,莫斯科就快保不住了。但此时,英美盟军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想马上开辟第二战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英美自家也在与轴心国作战。就英国来说,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军已经在北非与隆美尔接上了火,而且第8军还被隆美尔撵得换了三任指挥官,德国空军对英伦三岛的突袭让丘吉尔焦头烂额,而大西洋上的海战也一直没有停止,而在东南亚的远征军也正在遭到日本关东军南下的打击,凡此种种,英军根本腾不出手来去做开辟第二战场的事。

而对美国来说,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帮罗斯福实现了加入二战的愿望,可太平洋舰队的重大损失和日军不惜代价的进攻,也让美军有一个适应过程,毕竟先解决家门口的事远远比支援欧洲战场重要得多。

二是英美盟军要看看苏联能不能扛得住德军的闪击战。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援苏联,但在1941年的下半年,苏军的种种表现却让英美非常失望,如果莫斯科再守不住,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也无济于事,所以,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也是一边观望一边先解决手头的问题,直到苏德战场形势明确了,才动手登陆欧洲的事。

另一方面,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美军登陆欧洲没有充分准备就会遭到重大损失。对罗斯福来说,到欧洲参战,一是看丘吉尔面子,英美是铁杆盟友,英国没有了,美国在欧洲也难以立足,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二是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说得多做得少,关键还要看美国的态度。对美国来说,英国自身的威胁还没解除,是不可能着手解决苏联的困难,所以丘吉尔的态度很重要。偏偏英军在战场上又不争气,不仅在北非打得抬不起头来,在亚洲战场也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所以,丘吉尔只能表面应付着斯大林,私下里又害怕美国与苏联直接联姻,这样等来等去,直到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英美盟军再不登陆就没机会了。

更重要的一点,美军登陆欧洲是要寻找最有利的时机。一是谁来领导盟军的问题?当时,英法美三国作为开辟第二战场的主力,当然涉及到战后利益的问题,美国自然出人出装备多,理所当然要承这个头,但协调英法等国如何作战,就需要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急不来的。二是美军后勤准备问题。实际上,美军登陆欧洲作了很多准备,就陆地作战来讲,美军还真不一定是德军的对手,加上美军要远距离作战,远程打击力量和远程运输问题就成了重点。

三是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和时机。由于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以后,多次催促丘吉尔抓紧协调美军登陆欧洲,丘吉尔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在1942和1943年分别两次进行了小规模的登陆作战,一方面是为大规模登陆作必要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付斯大林和给德军施加一些压力。所以在第艾普登陆和西西里登陆中,英军也是作了一些尝试。

但是,英美盟军为什么要等到1944年6月份才想到开辟第二战场呢?这里面说头就多了,有的说是英美军来抢胜利果实,也有说盟军再不登陆欧洲就让苏联一家独大了。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按丘吉尔事后的说法,还真是那么回事。

对丘吉尔来说,他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美军早点登陆,但不是为了解除苏联的压力,而是先帮英军解决眼前困境,只要英国在西线站稳脚跟,就不愁德军灭亡不了。因为在他心里,让苏联打到德国来,他有一百个不愿意,那等于放对手进了家门,英国等于丢掉了到手的利益。

但美国同样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虽然美国与英国是穿一条裤子,但毕竟英国是欧洲的老大,美国想在欧洲站住脚,不仅要凭实力打出来,还要依靠英国和苏联来帮助划分领地,这样想,一边帮英国一边帮苏联也是个两全齐美的事。所以,美国登陆欧洲也是带着目的来的,这也是还没开辟第二战场前,罗斯福要单独和丘吉尔会晤并最终召开三巨头会议协商如何进攻柏林的原因之一。就是说,仗还没打,美国已经开始算计如何瓜分利益的问题了。

1944年夏季战役,苏军马上要展开巴格拉季昂行动了,这是苏军十次反攻战役中最大的一次,目的就是歼灭德军东线中央集团军群主力。看到苏军前几次战役打得风生水起的,苏军的实力也在与日俱增,盟军再不在西线做点啥,再等下去真没英美盟军什么事了,此时,盟军才着手在诺曼底登陆。

应该说,英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登陆时机,德军此时要兵无兵、要坦克无坦克,东线已经打得节节败退,西线也无屏障可言,虽然盟军登陆受到一些损失,但与苏军伤亡相比真是太小儿科了,所以,面对东线战场拖住70%以上的德军主力,西线那点德军真算不了什么。这也是斯大林敢跟美军叫板,占领柏林的任务只能留给苏军。因为在斯大林和苏军看来,此时盟军登不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已经不重要了,那么多的德军都击退了,还在乎西线那些老弱病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