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蜀汉的重臣,也是智慧的化身。那为什么当初诸葛亮会选择刘备,而不选择孙权和曹操呢?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地域所制,刘备得天独厚。

曹操当时在北方,以河南为主兼并了山东、河北一带。势力范围还没有涉及到荆州,至少当时还没有涉及到诸葛亮的住处。当时诸葛亮还属于刘表势力范围内,所以曹操没有去挖墙脚。而孙权的势力在浙江、南京这一代,所以也没有涉及到荆州。并且孙权势力和刘表势力是敌对势力,所以孙权更不可能去挖诸葛亮。唯独刘备,刚刚好在荆州,又刚刚好离诸葛亮的住处很近,真是得天独厚!所以后来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

原因二:刘备需要诸葛亮,曹操和孙权更不需要诸葛亮

刘备遇见诸葛亮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40多岁还寄予篱下。想顾前半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并且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一个给力的军师。之前的糜竺简雍实在是太差了,猛将关羽张飞倒是非常好!而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徐庶,打了一次胜仗之后又被曹操挖了墙角。所以刘备急需要一个军师!诸葛亮就是最好的选择!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并且谋士也是很多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等人都是非常厉害的谋士。孙权方面有周瑜、鲁肃都是顶级谋士。所以只有刘备需要诸葛亮!

原因三:诸葛亮自身也需要刘备,更不需要曹操和孙权。

诸葛亮如果去曹操那里,也许可以帮助曹操一统天下,但是曹操是不会珍惜诸葛亮的,毕竟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曹操身边太多了。而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瞻已经跟了孙权,为孙权做了很多的事情 。而诸葛亮为了跟刘备,特意弄出了一套隆中对!所以刘备得到诸葛亮,诸葛亮得到刘备是两个人的双双选择!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最佳贡献者
2

世界上很多事可以求,唯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能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属,又有多少人在插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又多少人有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刘备请出诸葛亮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诸葛亮选择刘备却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刘备蛰居新野七年,蹉跎岁月,前途一片迷茫!刘备建功立业之心如陈年老酒越久越醇,武将有关、张、赵皆是万夫不当之勇,然而却没有顶级谋士辅佐。刘备求贤如渴之心,昭然若揭!

徐庶投奔刘备,刘备“器之”。徐庶推荐诸葛亮是当世大才,刘备三顾茅庐请动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在荆州七年,诸葛亮也在隆中生活近十年!新野和隆中相距不足百里,苦心孤诣要找的人就在身边,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确在灯火阑珊处”。


诸葛亮有远大的理想,自比管仲、乐毅,未出隆中而三分天下。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刘皇叔的大名岂能不知,难道不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理吗?显然不是,只因为刘备不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诸葛亮出隆中时二十六岁,风华正茂;刘备四十六岁,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已经是人生暮年!诸葛亮可以六出祁山,周而复始。刘备夷陵一败,精神崩溃,身死道消。正如司马徽所说 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缘分”二字,天命所定,人为所争!

刘备穷途末路,苟活于新野,却为刘表门下走狗!诸葛亮年少失孤,随叔父诸葛玄避难荆州!两人困顿之际皆选择荆州,岂不是天命所定!

刘皇叔两顾茅庐,诸葛亮避而不见!若不是刘皇叔三顾茅庐,哪有三分天下!天命所定,更需人力争取!

刘备和诸葛亮虽然不是在最好的年纪相遇,却成就了“如鱼得水”的千古美名!刘备虽不能铸就诸葛亮统一天下的志向,但是却能“用其贤,尽其才”,造就了诸葛亮千古贤相的传奇!诸葛亮可谓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人生在世不外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诸葛亮和刘备的“缘分”何尝不是如此!

3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可以说,这个是一个谜,我们试图从一些蛛丝马迹,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是这样说的,诸葛亮本来就是躬耕于南阳的,然后不想世名,但是呢,刘备呢三顾茅庐,跟他讨论了天下大势,诸葛亮十分感激,所以就答应了刘备,出山了。

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说法合理不合理。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心只想在南阳躬耕的人吗?并非如此,庞德公是真隐士,而诸葛亮并非如此,他一直有管仲,乐毅的志向,也认为自己有他们的才能,那么诸葛亮肯定想有一番作为的。

而我们知道,刘备这次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也说明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知道,最终能鼎足天下的,是三个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那么他势必在这其中找一个人。

诸葛亮为什么看中了刘备,而不是刘表?

很显然,刘表跟诸葛亮的关系更近,因为他们有亲戚关系,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而黄承彦的妻子与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跟着黄月英,应该叫刘表为小姨夫。

而诸葛亮的大姐和二姐都嫁给了荆州襄阳的望族,那按道理说,诸葛亮应该选择刘表,而不是刘备,其实,当时荆州很多人都看中了刘备,而不是刘表,所以刘备到荆州之后,很多豪杰都暗中依附了刘备,诸葛亮其实也不例外。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孙权?

有一个很明确的记载,说诸葛亮认为孙权会敬重于他,但是不会重用于他,诸葛瑾在东吴就是这样的一个处境,在地位上面,比不上张昭,顾雍,陆逊,周瑜,鲁肃,吕蒙等人。

另外,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要对付曹操,需要江东与荆州的合作,而江东有诸葛瑾,荆州有诸葛亮,这边有连结的作用。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曹操?

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曹操屠过徐州,而诸葛亮正是徐州琅琊郡人。

第二,曹魏那边人才济济,诸葛亮十分年轻,又不是什么大世族,曹操不见得看在眼里。

总的来说,诸葛亮厉害是后来,在当时,名气也比较少,这个也正看出刘备的识人,正是这样的赏识,才让诸葛亮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

4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世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一直都很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傲视群雄的杰出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蜀汉政权的绝对忠诚。

刘备死后,执掌大权的诸葛亮本来有机会颠覆刘家的江山,成为雄霸一方的大诸侯,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尽心竭力的辅佐后主刘禅,为汉室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得不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真是碰到天大的气运,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靠孙权和曹操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亮志向远大

按理来说,诸葛亮如果一开始就投奔曹操,那很可能就能帮助曹操一统天下,自己最后也不会落了个病死五丈原的下场。然而这种剧情与诸葛亮内心的理想蓝图不相吻合。

《隆中对》当中写道,诸葛亮即便隐居在南阳,也时常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谁?他们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人物,前者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王佐之才;后者辅助燕昭王,统领燕军接连攻破齐国70座城池,一雪燕国前耻并创造了历史。

这两位大才都是帮助君主成就大业的重要人物,诸葛亮将自己和他们相比较,不仅突出对自己能力的极度自信,更是彰显出他的远大志向。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袁绍一统北方,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如果这时候他选择去投奔曹操,那即便最后成功帮助其一统天下也没有那种挑战的成就感。

反观刘备,虽然有着关羽张飞这样的无双猛将,但是所拥有的势力实在太过弱小,一直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

如果诸葛亮能够帮助他实现汉室复兴,那不是更加能够凸显自己的非凡能力吗?与此同时也是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所以基于这一点,诸葛亮选择了地狱难度的剧情,投靠刘备逐鹿天下。

二、投靠刘备才有更好展现自己的舞台

前面我们也说到,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不但坐拥大面积的地盘,而且手底下的谋臣猛将更是多如牛毛,比如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文若、与曹操心意相通的鬼才郭奉孝等,如果诸葛亮这时候投靠曹操,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所以凭借才干他能过得很好,但是却没有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全部能力,这并不是诸葛亮想要的未来。

再看看东吴的孙权。虽说他明面上是东吴的霸主,但实际上他的很多决策都受制于东吴当地有名的家族。对外作战的时候,这些世族的力量会暂时团结起来给予孙权莫大的帮助,可一旦处于和平时期,他们就会成为掣肘孙权的重要因素。

东吴本质上就是家族管理的模式,诸葛亮作为外人过去了也不会得到太大的任用,再说了当时孙权已经有了周瑜,他的能力也是极为出色,而且还曾与孙策并肩作战多年,彼此之间的交情显然不是诸葛亮这个外人能够比的,因此他在东吴同样没有太大的舞台展现才能。

所以诸葛亮才会选择势力最为弱小的刘备,因为他对诸葛亮的渴望程度最高,如果为他效力诸葛亮能够得到最大的掌控力,这也是他实现自己远大理想抱负的关键。

三、诸葛亮得到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古人眼中,知遇之恩是非常重的恩情,甚至能够让臣子心甘情愿地为君主赴死,“君待我以国士,我比国士报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诸葛亮投靠刘备而非曹操孙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徐庶的引荐之下,刘备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以极为诚恳的方式邀请诸葛亮出山,并且一直等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面。

然而刘备不但没有抱怨什么,反而极力请求诸葛亮能够出山辅佐他复兴汉室,诸葛亮被他这般求贤若渴的姿态而感动,最后愿意跟随刘备下山,并且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刘备,哪怕对方死后他还是将复兴汉室放在第一位,这也是诸葛亮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方式。

寻求人才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刘备先曹操孙权一步用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诸葛亮从而赢得他的帮助,这是专属于刘备的机遇,其他人只有羡慕的份。

综上所述,诸葛亮投靠刘备而非曹操孙权是因为他志向远大、想要更好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与此同时他这也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然诸葛亮最后没有复兴汉室,但是却成功名留青史,这也算是实现他的远大理想抱负了吧。

5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坊间一直流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前面还有一句,“志才不死,郭嘉不出”。这并非能力论(戏志才>郭嘉>诸葛亮),只是时机的偶然衔接,历史就是这样,充满巧合与趣味,戏志才、郭嘉、诸葛亮都是当时之大才,他们都在等待雄主,等待一个时机。诸葛亮选择刘备,而没有选择孙权和曹操,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秉承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当时寄人篱下,正处于创业初期,需要择一谋臣来辅佐,而曹孙二人身边人才济济,诸葛亮自然没必要去凑热闹;加之水镜先生和徐庶的引荐;种种因缘际会,促成了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今天,咱们就具体聊一聊,诸葛亮选择的原因。


一、诸葛亮出山不是因为郭嘉去世,这是历史的选择

后人常说: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实则并非因为郭嘉死亡,诸葛亮才出山,诸葛亮的出山是因为他等到了,属于他心中认可的那个明主,即:刘备。

1.戏志才是何许人?

陈寿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说,曹操创业初期,身边有一筹画士,是颍川戏志才,此人谋略过人,曹操“甚器之”。但是这个戏志才却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对荀彧说,志才走了,没人能与之商议大事,听说颍川多奇士,还有没有能力跟戏志才一样的奇才啊?于是荀彧就举荐了郭嘉。

关于戏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国志荀彧别传》有记载:“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皆以智策举之。”

2.郭嘉的入仕之路?

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曾去过袁绍那,但郭嘉慧眼识人,一看便知袁绍并非雄主,难成大业,于是就离开了。他离开以后,没有随便投奔各路诸侯,而是在家赋闲,与诸葛亮躬耕陇亩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说,郭嘉和诸葛亮在出仕之前,情况都是一样的:等待雄主。不过最后的结果稍有不同,诸葛亮是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郭嘉等来的是荀彧的力荐。不幸的是,郭嘉在公元207年,因病死于征伐乌桓的途中,天妒英才。

3.诸葛亮出山?

刘备创业初期,没有根基,手下只有关张二人,三兄弟一直疲于奔波,寄人篱下。先是在曹操麾下,但是,刘备又不甘心寄人篱下,又对曹操"挟天子而令诸候"的行为极为不满,因而参与了反曹密谋。于是刘备找借口离开曹操,回到徐州举兵反曹。这时,曹操已经是中原地区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首领之一(另一个是袁绍),刘备远远不能与之匹敌。因而在曹刘交锋中,刘备大败亏输,妻子被俘,连猛将关羽也为曹操所虏。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刘备只好投奔袁绍,但不久袁绍也被曹操打败,刘备只得投奔刘表。刘表对刘备很尊重,出城迎接,待以上宾之礼,使居河南新野。刘备反思桃园结义以后的经历,总结出身边缺少一个辅佐自己的谋臣。

小结1:

诸葛亮一直在等一个雄才大略,匡扶汉室的明主,加之三顾茅庐之诚恳,也深深打动诸葛亮。对于诸葛亮,他也正在等刘备这样一个主公。而选择诸葛亮也是刘备的创业之路的必然需求和必然选择。


二、徐庶和水镜先生等人的引荐

《隆中对》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诸葛亮实为大才。适逢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1.有徐庶和水镜先生等人向刘备引荐诸葛亮。那么,换个角度想:以他们和诸葛亮的关系,徐庶等人也会向诸葛亮引荐刘备。有熟人的相互引荐,自然水到

渠成。

2.刘备三顾茅庐,某有一点主公架子,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政治地位。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委以重任的决心,温暖和感动了诸葛亮。

小结2:

1.熟人引荐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也是比较常用的招式,对诸葛亮和刘备一样也适用。

2.刘备的对待诸葛亮的态度,肯于放权用人的气度,感动了诸葛亮。


三、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诸葛亮的三观

诸葛亮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对诸葛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颇为深远。在诸葛亮的眼中,刘备至少还算是刘氏宗亲,身上流淌着刘家的血脉。而曹操和孙权,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一个是割据一方的东吴霸主,并非刘氏正统。

小结3:东汉末年,汉室倾颓,诸葛亮总不能去辅佐汉献帝吧;他也不会去选择曹操和孙权这些非正统的主公。而且刘备素以仁德闻名天下,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加之属于刘氏宗亲,出师有名。因此,在三人中,选择刘备符合他的三观。


四、曹操和孙权身边人才济济,谋臣多如牛毛

1.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以后,基本确定了北方的主导地位,达到了人生的一个高峰。其手下能人志士辈出:武有张辽、张郃、夏侯渊、徐晃、曹仁等一流将领,文的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英年早逝)、刘晔等一流谋士。

2.孙权仓促继承父兄的事业,但也不失为少年英主。江东属于家族企业,父兄遗留下来的文臣武将,对其忠心耿耿,外有周瑜、黄盖、韩当、周泰,内有张昭、鲁肃等名仕。

小结4:

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他要干一番事业,自然不会选择曹操和孙权,曹孙二人的事业稳固,谋臣岗位拥挤,即便到了他们那里,也不会把诸葛亮摆在重要位置,没有话语权。可是选择刘备则不然,刘备手下没有核心谋臣,诸葛亮去了既有发挥的空间,又有施展的舞台,诸葛亮和刘备是天作之选!


写在最后:

三国时代,是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最终曹孙刘三家落幕,终归司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尽管诸葛亮一世英才,最后也是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但其择主出仕的选择,仍然值得后人深思;其智谋和伟略,值得我们学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敬仰。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诸葛亮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人事通,你身边的人事小助手。

欢迎【关注】,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6

诸葛亮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具有忠贞思想知识分子,对儒家的忠孝节义看得非常重!对于战乱的东汉末年来说,儒家的纲常伦理丧失殆尽,礼崩乐坏社会大乱,接受正统文化熏陶的诸葛亮对于辅佐之人的正统性是看得最重要的!而刘备作为汉室正统,中山靖王之后,从道义上来说就具有合法性!这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根本原因。

再来看看魏国和吴国,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魏国中文臣有荀彧、郭嘉、程昱等,他们在魏国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诸葛亮去到魏国也只能沦为二流谋士,很难有出头之日!东吴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诸葛亮去东吴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足见其大智,他想要成就一翻大业,他是不可能屈居其他人之下的,他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所以他投资刘备是有远见的,后来他辅佐刘备夺荆州、占益州,称霸西川,与魏国、东吴三足鼎立足以证明他的投资是正确的。

7

诸葛亮被世人认为神机妙算,无所不精,无所不通,在被刘备托孤后,其尽心尽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认为是忠义仁孝的典范,故历史上,不管是百姓还是君王,都对诸葛亮非常推崇。

  • 诸葛亮

在世人的印象中,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到刘备阵营的,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比方说选择曹操或者孙权,都比当时看起来最弱的刘备要好,那么,诸葛亮是看不清形势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刘备做主公,而不去投靠曹操和孙权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才能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喜欢吟诵《梁甫吟》,平日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 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打败,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而诸葛亮8岁丧父,和弟弟诸葛均都是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本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但后来东汉朝廷罢免了他,他就来到了荆州投奔刘表,也就是说诸葛亮基本上是在荆州长大。而刘备来投奔刘表后,到处联络荆州的英雄豪杰,而此时的诸葛亮21岁,当时司马徽以及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要徐庶带过来引荐给他,徐庶说:“不可令他屈就来此,将军宜屈尊前往。”

刘备在荆州呆了六年,也就是说诸葛亮26岁的时候选择刘备为主公,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与驱驰。”这里我在有一篇题为“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的问答里讲过刘备并不是真的六年间只去见了诸葛亮三次,有疑问的可以去看那篇问答。刚开始刘备也不相信诸葛亮的才干,所以第一次去肯定是要考较诸葛亮的,于是就问他当时的局势,然后发现他真有才干,而后经常去与诸葛亮讨论天下事,刘备对诸葛亮越看越满意,而诸葛亮也觉得刘备是一个明主,所以他们两人算是双向选择。

  • 三顾茅庐

况且刘备给了诸葛亮体面,刘备当时只是一个将军,于是他为诸葛亮发明了军师中郎将这个职位,后来刘备又提拔他为军师将军,称帝以后,诸葛亮更是位列丞相。

我想诸葛亮选择刘备肯定也经过一番权衡,如果选择孙权或者曹操,对于当时才26岁的诸葛亮来说,可能并不会得到重用,孙权手下有周瑜等一批名将辅佐,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济济,可以说诸葛亮即使自愿投奔过去,也一定不会受到重用,只能算作一般人物,哪能有在蜀汉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呢?

现代社会很多人也会做出和诸葛亮一样的选择,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是很多人的选择。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8

诸葛亮出山选择刘备的问题,其实是双向的问题,既有诸葛亮选择刘备的过程,有包括刘备选择诸葛亮的过程,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关于诸葛亮的志向

诸葛亮曾以管仲和乐毅相比,这一比也能看出他的志向,加上他在山中多年不曾出山,包括人送外号卧龙,都体现了他的志向。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是一个心存大志的人,他不愿意在一个庸主之下庸庸碌碌的混,而是需要一个雄主,一个能重用他、让他有所发挥和施展的雄主,让他一展抱负,成就将相的功名。

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但凡雄主,都是有些资本的,比如袁绍,青幽并冀四个州的拥有,让他成为雄主,他手下的战将和谋士更是多不胜数,如果诸葛亮投靠袁绍,这种重用程度自然是不会高的。

这就引出了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和袁绍。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袁绍和曹操

三国之初,袁绍为天下雄主,拥兵之多、地盘之广让他成为天下第一大诸侯,只是,他错失了天子,这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迅速崛起了起来。

那诸葛亮为什么就不去辅佐这二人呢?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如果袁绍得到诸葛亮,说不定曹操就被打败了;如果曹操得到诸葛亮,那更说不定赤壁就不会败了。

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诸葛亮的择主,其实条件很苛刻。

第一,这个主公必须要重用他,而且是唯一信任他的那种重用,因为只有这样,诸葛亮才能像管仲乐毅一样。可袁绍和曹操的阵营里,做不到这个唯一,毕竟二人阵营中的谋士太多,太厉害。比如曹操手下的谋士主要有六大谋士,为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而袁绍也有田丰、许攸等人。

第二,这个主公必须要有大志,而不是拥有一块地盘就裹足不前。这一点,袁绍就是个反例,按照他的实力,他首先应该救天子,却错过了;其次应该伐曹操,刘备拥有徐州时他不攻打,后来官渡之战时又因谋略不当屡屡受挫,最后兵败。

综合以上两点条件,这个主公的最终选择,就只能是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只投靠刘备

第一,刘备没有军师,拥有了徐庶以后,刘备才尝到了有军师的快感,可徐庶母亲被曹操绑架以后,徐庶又很快的离开了刘备。这一次失去,让刘备异常渴望想拥有一个徐庶一样的军师。

第二,刘备没有地盘。但对诸葛亮来说,没有地盘不是最可怕的,只要有英雄之志,他是可以帮助发展地盘的,这一点对刘备而言,不谋而合。

第三,刘备是个潜力股。这个潜力股如何体现?

  1. 刘备屡败屡战,虽然上天一直折磨他,但他从不坠青云之志,一直在努力奋斗;
  2. 刘备有胆识,虽然他一直在寄人篱下,但他不像袁绍,拥有地盘和部队,却左顾右盼不敢前进,他是可以凭借几千人马就可以和曹操较量的人。
  3. 刘备是个天下人人佩服的贤君。从征讨黄巾起义以来,刘备的名气就被天下人熟知,加上他身上的刘氏血统,也基本被大家认可,这就形成了刘备独特的潜力股优势。

诸葛亮和刘备的双向选择

无疑,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是在双向选择。

刘备需要诸葛亮,因为他又胆识,有关张赵,能征善战,但多年以来总是东奔西跑四处乱战,不知道如何有章法、有步骤的获取自己想要的,对比优劣势,刘备没办法一下子像曹操一样,拥有很多谋士,拥有很多地盘,所以他要的不多,但必须要有一个可靠能用的军师。

诸葛亮需要刘备。刘备虽然现在一穷二白,但他有两个优势是别人没有的。第一,他能无条件信任诸葛亮,因为他没有别的谋臣可以信赖;第二,他是所有诸侯中最为正统的,因为他也是汉室宗亲,他对汉室的忠心将超过所有诸侯,可谓名正言顺。

这样的先决条件让两人的需求不谋而合,刘备得选诸葛亮,诸葛亮的选刘备。

结语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有些“神化”的太厉害,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不强是不行的,但这和历史中的诸葛亮就略有不同,因为给他的神化光环太明显。

当然,有个不可忽略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已经完成了自我修养、自我学识的积淀,他一出山就是巅峰,没有过渡期,这也是刘备能够无条件信任他的一个狠心原因。

9

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做为主公?或者说,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主要原因如下:

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做为主公?

诸葛亮在汉未乱世之时,选择到相对安定的南阳来避难。他名为避难,实际上却广交朋友,因此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当时,天下大势已逐渐明朗,可供诸葛亮选择的主公实际上就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了。

(一)、诸葛亮为何不选曹操?

1、一山不定期容二虎:曹操当时的肱股大臣是荀彧,而荀彧的风格、特点与诸葛亮相似,关键是荀彧业务能力很强,深得曹操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去投靠曹操,那么,诸葛亮必须要位居荀彧之下,而这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

2、诸葛亮视曹操为汉贼:曹操挟天了以令诸侯,作为大汉子民的诸葛亮,对曹操此举深恶痛绝,称之为“汉贼”,誓与其势不两立。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不会投靠曹操。

(二)、诸葛亮为何不选孙权?

我们都知道“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就投靠了孙权,而诸葛亮则选择投靠刘备,以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能投靠曹操与孙权的情况下,诸葛亮就只有刘备这个选项了。这,就是诸葛亮选择刘备做为主公的原因。

10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生于乱世,道号卧龙,坊间盛传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要做个流传千古功绩于世的人,而纵观三国时代诸葛亮只有辅佐刘备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抱负,具体分析如下:

一、选择曹操无法物尽其用

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促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分天下的霸主也分别被刘备,曹操,孙权占据,曹操这个人虽然唯才是举,但是手下智囊已经足够多了,诸葛亮去了未必立刻受到重用。

诸葛亮文治武功,更擅长治理内政,这方面曹操手下的荀彧跟随曹操多年,而且曹操本身有起兵早的优势,借助荀彧等士家支持,已经网罗了不少天下英豪。

诸葛亮对于打仗本无奇谋,从后期被司马懿熬死就能看出来,行军作战不是他的强项,而曹操这边的荀攸,程昱,贾诩等人都是一流谋士,所以诸葛亮要来了也无法立刻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实现人生抱负,曹操就不再是诸葛亮的选择了。

二、孙权无法提供诸葛亮更大的舞台

孙权用人上面算是三个政权里面最特别的一个了,喜欢能文能武的,纵观东吴历任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这样的,诸葛亮在这上面就显得有些文弱了。

此外孙权对于江东也是个外来户,江东士族初期对待孙家政权也不是特别友好,诸葛亮的身份放在当中就有些尴尬,因为江东当时立足孙权核心层的都是三代功臣居多,张昭,程普,黄盖之流,就算孙权想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也需要排队。

诸葛亮看到天下大势有所变动,肯定不能有所拖延,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孙权只能说是诸葛亮的一个选择,但不是最佳选择。

三、刘备满足诸葛亮对未来的一切幻想

和曹操拥有起兵优势,孙权弟承兄业不同的是,刘备属于白手起家,手里一直没有什么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治理内政的任务,否则也不会对诸葛亮三顾茅庐了。

其次刘备的仁义不都是虚的,从百姓对刘备的信任,从刘备在荆州呆着,刘表的不少谋士都和刘备交好,从刘备夺取益州之后稳定政权都能看出来,刘备的仁义,信任都是诸葛亮需要的。

一个能给予自己完全信任,让自己才华尽情施展的君主,才是诸葛亮需要的,诸葛亮也正是在刘备麾下。在历史舞台上为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总结:诸葛亮出山时候能够选择的君主只有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综合分析刘备最适合诸葛亮施展自己才华,纵展平生抱负,诸葛亮也是对刘备完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成为千古美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