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是1942年,十万国军精锐跨出国门与英国军队联合作战,大败;第二次是1944年滇西反攻作战(缅北反攻1943年提前开始),大胜。提问似乎有些模糊,其实不然,因为第二次入缅是一路高歌的进攻战役,阻击战只能发生在1942年,两场极为重要的阻击日寇战斗,分别是:戴安澜孤军死守同古城、宋希濂千里驰援惠通桥。

(中国远征军副总指挥杜聿明)

同古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指挥序列非常复杂,军委会参谋团林蔚、中缅战区司令史迪威都可以指挥远征军,而在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尚未到职时,由副总指挥杜聿明代行职权,他又直接对蒋介石汇报工作,造成令出多门。杜聿明指挥第五军(杜兼)、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十万大军踏出国门时,驻缅英军主力第17师在仰光以南被歼,英军已放弃缅甸首都狼狈撤退。

为掩护远征军主力到达和展开,第五军之机械化第200师一马当先,由戴安澜少将率领于1942年3月7日抵达缅甸中部重镇同古,随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遭遇,“同古阻击战”打响。由于英军一味撤退,而中国远征军主力需要步行到达,第200师万余人马即成孤军奋战,从3月19日起独自抗击日军柳田晃中将第55师团主力的进攻,重挫日寇。3月28日,日军增援部队渡边正夫中将第56师团到达战场,第200师再与近5万日军血战三天后,在新22师邱清泉的接应下于5月30日突出重围后撤。同古保卫战历时十二天,第200师毙伤日军近5000人,海鸥将军扬名域外。

(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史迪威协调中英联军先后策划了曼德勒会战和密支那会战,而英国军队嘴上答应,却一心撤往印度,使两次战役组织全部流产。当英军全部撤离后,实际上形成了中国远征军单挑日军第十五军的局面,日寇四个师团(18、33、55、56)也是十万人,但是彻底掌握着制空权,考虑到1942年中日军队素质的差距,中国远征军只能撤退回国。

结果日军奇袭腊戍和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向东、向东北回到滇西的两条道路,关键时刻,手中掌握四个主力师和军直属部队约6万人的杜聿明没了一战的勇气,下令部队放弃重装备钻进野人山,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大败笔,彼时密支那日军只有两个联队5000余人,他本可以一股作气冲过去。



怒江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一部(新38师)撤往印度,主力陷进了芒芒野人山,从缅东到滇西的诺大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日军随即挥师扑向云南边境,一旦滇西沦陷,昆明必将不保,大西南则危在旦夕。而重庆军委会能够调动的兵力却少的可怜,随着远征军失败,整个云南只有关麟征第9集团军和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关麟征所部驻防滇南与越南日军对峙,根本不敢擅离;第11集团军虽下辖两个军,第六十六军编入远征军已经在缅甸被打垮,第七十一军主力还在四川,驻防昆明的仅有一个预备第2师。

千钧一发之际,宋希濂的老部队第七十一军第36师进入云南,蒋介石亲自下令调动昆明地区所有能征集到的共计500辆汽车,运送第36师千里驰援怒江东岸。1942年5月5日,日军便衣队出现在怒江唯一的桥梁“惠通桥”西面桥头,中国守军及时炸毁桥梁。日军随即组织武装强渡,约一个大队的兵力过江建立桥头堡,形势万分危急,值第36师师长李志鹏率部赶到,冒着对岸敌人炮火投入战斗,压缩日军到江边。5月7日,宋希濂将军赶到保山成立指挥部,次日组织全师发起总攻,激战二日,除少量日军逃回对岸外,大部被消灭在怒江东岸,危机稍缓。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惠通桥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宋希濂能以不足一师兵力,阻止了乘胜追击的日军锋芒,挽狂澜于既倒,意义却非常重大。数日后,第七十一军主力到达沿江布防,日军再不能越过怒江一步,双方自此对峙长达两年之久。期间由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X部队”在印度受训,怒江东岸的“Y部队”逐渐加强到近20万大军,经过整训并大部换装美械。

1944年5月11日,驻云南的“Y部队”在卫立煌统一指挥下,分七处强渡怒江成功,亮出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复仇之剑。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不敢乱说来个简介吧,

远征军出国作战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2年,由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指挥,底下3个军由杜聿明等指挥,兵败野人山的就是这一批。

1943年以后,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驻印军,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指挥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国内的远征军部队,指挥官是陈诚和卫立煌。部队包括11集团军和20集团军,下辖2,6(军长黄杰),71,53,54和第8军(军长何绍周)。这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在1946年进入了东北战场,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新1军、新6军等5个军援驰锦州。26日,5个军被围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经过激烈战斗,至28日拂晓,新1军和新6军被消灭。

  第2军1947年进入中原战场,1949年9月编入20兵团序列,12月在四川起义。

  第6军(军长黄杰),抗战胜利后被撤销番号。下辖的三个青年军201,202,204师分别被整编为旅。

  71军进入东北战场,指挥官就是血战四平的陈明仁,继任军长刘安琪。

  第71军辖第87、第88、第91师,何应钦中央军,美械装备。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战役中88师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7年6月东北夏季战役中87、88、91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8年3月东北冬季战役中88师再次全军覆没,后重建。

  第七十一军军长刘安祺,1948年3月刘他调,向凤武接任军长;该军辖第八十七师,师长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军长。黄炎任师长;第八十八师,师长彭锷,1948年3月该师在四平被歼,彭逃出,后收拾残部编入新编第八军;第九十一师。师长戴海容。该军在辽西被歼。向凤武等被俘。

  53军进入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周福成在辽沈战役中率53军官兵投诚。

  54军,1946年夏,国丵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打通胶济铁路,54师36旅在莱阳给华野13纵造成很大损失。 1947年增调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初锦州解放,廖耀湘兵团被歼。该军自葫芦岛撤退至徐州,归徐州“剿总”直属。12月初编属第六兵团。北上增援被阻后撤往上丵海,次年6月上丵海被人民解丵放军解放后又撤至奉化、临海。后经解丵放军进攻,略损失一部,全军主力退到金门。所辖3个师。第八师,师长周文韬,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师长。第一九八师,师长刘金奎,1948年3月张纯接任师长。1949年1月杨中藩接任师长;暂编第五十七师,由交通警丵察总队改编而成,朱茂榛任师长,1948年春拔隶第五十四军,后廖定藩接任师长,9月改为第二九一师。1949年6月上丵海解放,第54军撤至台湾,是国军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台湾的部队,成为台丵湾国军主力。1952年,第54军番号撤销。

  第8军,先是到了青岛,进入山东战场,之后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被歼灭。它的指挥官就是李弥。

  后来第8军又重建过,又被消灭,残部就是后来进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队。

3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新38师编入第66军建制。

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英缅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等部被日军阻拦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19日至午即攻克突破了日军防线,解救英缅军及难民、政府官员、传教士、记者等七千余人。此战经新闻媒体宣传,得到全球注目。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撤往印度,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与史迪威并令各军向西撤入印度,而国民政府则令全军向北返回云南。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选择回国,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则认为侧翼第6军及第66军均已溃散,反攻属于天方夜谭,而全军在自南向北的绵延战线上向西转向等同自杀,必须抓紧时间在雨季前撤回国内。孙立人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部队到了近印度的山上休整。

4

@widyp 已经把远征军的构成讲得很清晰了。不过他漏掉了一个重要人物:郑洞国将军。

现在的人说到远征军的功绩,提起最多的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但在当时,他们都只是郑洞国将军的下属。

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

该军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组成的,以后又由国内空运补充了大批兵员,当时均驻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珈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尔后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在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问题上,有着尖锐的矛盾。史迪威坚持中国驻印军必须置于他的完全领导之下,不允许重蹈上次入缅作战因指挥系统混乱而失利的覆辙。蒋介石则希望通过美援来壮大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改善国内正面战场抗战的局面。但他不会同意将军队完全交给一个外国人来控制。

斗争的结果,蒋介石被迫同意放弃任命一位驻印军副总指挥的打算,而是在总指挥部之下,成立新1军军部。郑洞国就任新1军军长一职,实际上是两人相互妥协的产物。

郑洞国到任之后,除了身边的警卫排,无权指挥任何一支部队。他的责任仅限于掌握军队纪律,鼓舞部队士气。史迪威甚至不希望他常到前线去,因为那样会增加他与部队接触的机会。郑洞国将军为此只好派遣身边的作战参谋们经常到前线各部队当中去,而前线各部队长也非常希望藉此机会加强与军部和国内的联系。

为了使郑洞国能名正言顺地联络驻印军各直属部队,重庆军委会后来专门任命他兼任了驻印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按史迪威将军最初的设想,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都要由美方人员担任,如同英国在印度的军队一样。为此他从美国调来三百余名军官,准备接替中国军官的职务。这种将中国军队视为殖民地军队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史迪威只好将这些美军军官分散到部队中担任各级联络官。美军联络官的权力很大,有时不通过同级中国部队长便调动军队,以至引起中国驻印军官兵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曾几乎酿成流血冲突。后经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抗议,史迪威才对他们有所约束。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郑洞国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既要千方百计地搞好与盟方的关系,又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利益。还要顾全大局,努力调解和平息部队中对盟方的不满和愤恨情绪。

据说,一向处事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的郑洞国,有时也难以忍受美国人的轻慢和无礼,曾两次飞返重庆,面见蒋介石,要求调任回国。蒋先是大骂,继而温言抚慰,总之是要他为了“党国”的利益,继续忍耐下去。

以后双方共事久了,彼此的信任程度逐渐加深,史迪威将军慢慢转变了对郑洞国和孙立人、廖耀湘等中国将领的看法,大家有了一种相互信任、患难与共的感觉。正是这种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才使中国驻印军在整个缅北反攻战役中,始终保持着指挥上的基本协调和统一,这是后来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的新38师、新22师,与反攻战役开始后陆续空运到印缅地区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奉命编为新1军和新6军,美国将领史迪威仍任驻印军总指挥(10月以后由索尔登将军接任),并成立副总指挥部,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

数月后,因国内战局吃紧,新6军奉调回国,新1军则继续前进,先后攻克了敌重兵防守的重镇八莫、南坎、芒友,于1945年1月下旬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于中国边境城市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3月底,新1军又相继占领贵街、新维、腊戍、细包等要点,全部肃清了中印公路沿线及周围地区的日军,历时一年半的缅北反攻战役乃告结束。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郑洞国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绝对不能被遗忘的!

参考资料:《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

5

中国远征军曾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是1942年防御作战,总司令罗卓英,跟傲慢无礼又无能的英国佬联合作战,败的一塌糊涂;第二次是1943年反攻作战,总司令卫立煌,和中国驻印军联合作战,胜的酣畅淋漓。

1942年第一次远征缅甸,防御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指挥体制十分复杂,这是各方利益较量的结果。

1942年3月,中国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卫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长官,但卫立煌并未到任,实际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代理指挥。

4月,罗卓英继任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但当时的二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由于代表美国势力,蒋介石不得不给他面子,故史迪威也可以指挥远征军。

蒋介石是一个喜欢越级指挥的人,与此同时,他又赋予军委会参谋团林蔚,代自己指挥远征军的权力,经常发号施令,遥控指挥。

这么一折腾,远征军令出多门,不但部队都不知道听谁的,这几位有指挥权的谁也不服谁,打的不亦乐乎,尤其是史迪威十分不满,经常向蒋介石抗议,但没有多大改观。

这种混乱复杂的指挥体制,隐藏着蒋介石让其相互牵制,不可一家独大的政治目的。结果导致指挥失当,在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缅北大撤退等一系列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拼死作战,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更大,第五军第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加上英国佬贪生怕死,懦弱无能,远征军只能于当年8月撤退回国,第一次远征以惨败告终。

1943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全面反击

第一远征失败后,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 (后由郑洞国继任),主要负责训练中国在印军队,配合远征缅甸。

1943年3月,中国开始酝酿第二次远征,蒋介石先是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黄琪翔、郑洞国为副司令长官,后又以卫立煌接任司令长官,经过充分休整训练和武器装备升级,于1944年再度远征入缅,亮剑复仇。

此次反击,中国远征军主力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主要进攻滇西方向,主要有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腾冲战役等;中国驻印军主力为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兼任,孙立人继任),主要进攻缅北方向,主要有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等。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三军用命,打了一系列激烈又漂亮的战役,陆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于1945年1月在芒友胜利会师。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1945年4月,中国远征军撤销。

1942年至1945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先后两次派出30万精锐部队远征缅甸与日寇作战,付出伤亡1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灭日军,16万人。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悲壮惨烈的抗战史诗,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6

1942年,中国应英印政府请求,经罗斯福总统协调,派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协助英印军保卫缅甸,同时掩护滇缅公路。此时,滇越铁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国外援助物资都只能经滇缅公路进入国内,所以中国必须保证畅通,否则抗战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这时候派出的部队共三个军,约十万人,即杜聿明的第五军,张轸的六十六军和甘丽初的第六军。名义上,远征军由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参谋长史迪威统一指挥,包括这一战区的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为罗卓英,副总司令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任,同时,军委会设立了驻滇参谋团,驻扎在滇缅边境协调指挥。

按照原计划,英军在西线停止撤退,建立阵地,阻止日军前进,东线由第六军和六十六军掩护滇缅边境的交通线,中路由第五军的200师负责在同古阻击日军,等第五军的后续部队新编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入缅之后,再与日军进行决战,消灭久战疲惫的日军。很显然,这个作战计划中,是以第五军为主力部队的。


200师到达同古之后,师长戴安澜马上安排建立防御阵地,准备持久抗击日军。日军到来之后,200师奋起抵抗,对战半个月,日军虽然绕到城北,国军阵地有所动摇,但东面与后方的交通仍然畅通,所以戴安澜并无撤退的意思,而是准备继续战斗。并且,这时候军委会也转来了微操大师的电报,开头就是戴师长安澜兄,要求他们继续在同古死守。

不过,英军在西线根本无意抗击日军,只想赶紧逃回印度,所以完全没有抵抗日军,等于将远征军的侧翼暴露在了日军前面。这样,虽然200师还在同古奋勇抵抗,新编二十二师也正在星夜兼程,赶往同古参战,但因为英军放了鸽子,战场形势陡然恶化。驻滇参谋团向军委会建议,同古之战已经在达到了消耗日军的目的,也在国际上露了脸,此时英军已经撤退,东线六十六军和第六军战斗力脆弱,一旦被日军突破,第五军就会被包围,所以建议撤退。

微操大师拒绝了这个建议,仍然坚持要求200师继续在同古死守待援。杜聿明斟酌一番之后,认为再在同古继续坚守,已经没有意义,所以下令新编二十二师掩护200师撤退,后退到平满纳,再由正在赶往平满纳的九十六师建立防御阵地,迟滞日军,待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整顿补充之后,再反击日军。这也就是平满纳会战计划。


没想到,此时日军也已经紧急增兵,从马来亚抽调兵力,迅速北上,攻击滇缅边境地区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这两个军装备比较差,战斗力也低,唯一一个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也就是六十六军孙立人的新编三十八师,此时已经应英军的请求,紧急赶往西线,为英军解围,其他部队都不堪一战,被日军轻松击溃,沿路追击,一直到了惠通桥。

惠通桥这边在宋希濂指挥下,紧急将距离滇缅边境最近的三十六师运到前线,阻击日军,同时,驻滇参谋团的工兵指挥马崇六指挥炸毁了怒江唯一的通道惠通桥,才算是阻止了日军前进,一部分渡过怒江的日军,也被三十六师的前锋部队大部分消灭了。如果三十六师未能及时赶到,日军翻过高黎贡山,从滇西一带翻山,进入四川境内,西南就危险了。

在缅甸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之后,杜聿明按照国内的命令,率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翻越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逐步向缅北撤退,准备回国。新编三十八师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帮日军解围之后,跟着英军,直接退往了印度,实际上是在为英军断后。新编二十二师和杜聿明在野人山中迷失,军委会下令新编三十八师派人搜寻,才将杜聿明和新编二十二师剩下的二千多人接到印度,200师则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了国内,戴安澜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负伤,不治而亡,以身殉国。


新编三十八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撤到印度之后,先在英帕尔,后来因为英国人嫌这里印度人口太多,怕国军煽动印度当地人反英,所以又将兰姆伽的监狱改造为军营,把剩余的国军送到兰姆伽,进行训练,一方面从国内继续补充兵员,另一方面接收美国援助的武器,这两个师也被编为新一军,军长为郑洞国。之后,又陆续从国内空运了土木系的三个师,并且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这就是驻印军。

国内这边,在宋希濂十一集团军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军、第八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等部队,改编为十一集团军和二十集团军,原本由陈诚兼任远征军总司令。但在宜昌被日军攻占之后,陈诚被紧急调回重庆,担任新组建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远征军总司令则由卫立煌接任,并指挥了之后的滇西反攻。驻印军则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反攻,到1945年初,驻印军与远征军消灭了缅北和滇西日军,重新打通了滇缅交通。

抗战结束后,远征军系统的部队除了第二军、第八军等少数部队之外,其他部队大多数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也是因此,东北国军一开始由杜聿明指挥,杜聿明生病的时候,由郑洞国代为指挥,杜聿明之后为陈诚,陈诚也连吃败仗,就改为卫立煌,实际上都是与远征军有关系的人,指挥过远征军。

7

四二年初,由罗卓英为司令官,杜聿明为副司令官,率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珍第六十六军共十万远征军入缅。在缅甸与日十五军四个师团,经同古会战及曼德勒会战,须给日军重创,但仍不支,主力由野人湾撒退回国,因野人湾一路为无人区,环境气候的恶劣,使撒退军队死伤甚重。另新二十二师廖耀湘所部及孙立人三十八师,撒至印度,称驻印军,后累征兵,以补充驻印军,由美国装备和训练,反攻时,一路由缅甸歼灭日军,打回祖国,并歼灭了盘踞在云南的日军。家堂兄曾系驻印军补充军普通一兵,他曾诉及此段军史。

8

历史不敢胡说八道。远征军分两个阶段出国作战。第一阶段是1942年,由魏立煌(尚未执政)和罗卓英指挥,接下来的三军由杜玉明等人指挥。正是这个团体击败了叶人山。1943年后,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印度军队,其中包括由孙立人和廖耀祥指挥的新第一军和新第六军。第二支是由陈诚和魏立煌指挥的国内远征军。该军由第11军和第20军组成,分别隶属于第2军,第6军(黄捷司令),第71、53、54和第8军(何少洲司令)。其中,新第一军和新第六军于1946年进入东北战场。1948年9月12日,辽深战役开始,新第一军和新第六军协助了锦州。 26日,五支军队被包围在黑山和大湖山附近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经过激烈的战斗,在28日的黎明,新一军和新六军被消灭。第2军于1947年进入中原战场,1949年9月并入第20军,12月在四川起义。抗日战争胜利后,第6集团军(黄捷司令)被撤销。辖下的三个青年军201、202和204师改编为旅。第71集团军进入东北战场。司令员是在四平血战中的陈明仁,继任陆军司令员刘安琪。第71军对第87、88和91师,何应钦中央军和美国装备拥有管辖权。1947年2月,第88师在江南三战中被歼灭并重建。1947年6月的东北夏战役期间,87、88和91支军队被歼灭,并进行了重建。在1948年3月的东北冬季运动中,第88师再次被歼灭和重建。第71军司令刘安琪于1948年3月调任刘塔,向凤武接任司令;陆军任第87师师长,熊新民。 1948年9月,熊被提升为副司令。黄岩担任师长;第八十八师,师长彭鄂,该师于1948年3月在四平被歼灭,彭逃脱,然后清理了第八军的残余人员。第91师戴海荣老师。军队在辽宁西部被歼灭。向凤武等人被抓获。第53军进入东北战场。 1948年11月,周福成率第53军在辽沉战役中投降。第54集团军,1946年夏,国民党第54集团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开通了胶济铁路。莱阳市第54师第36旅给华业13号造成了巨大损失。 1947年,对东北战场进行了调整。 1948年11月上旬,解放了锦州,消灭了辽耀乡军。军队从葫芦岛撤退到徐州,并直接由徐州“总镇压”指挥。在12月初,它属于第六军团。向北的增援被封锁后,他们撤回了上渤海。次年六月,上渤海被人民救济和解放军解放,然后撤回奉化和临海。后来解放军出兵进攻,损失了一点,全军主力撤退到金门。辖下有3个分区。第八师,师长周文涛,1948年12月,史有人接任师长。第198师师长刘金奎,张纯1948年3月接任师长。1949年1月,杨忠范接任师长。第57师从交警总部临时改组。朱茂zhen任师长。 1948年春,他从第54军中撤离。后来廖定范接任师长。第29师。 1949年6月,它从海上解放出来,第54军撤退到台湾。它是国民军中唯一一个完全撤退到台湾并成为台湾国民军的主要力量的单位。 1952年,第54军被撤销。第8集团军首先到达青岛,进入山东战场,然后参加淮海战役,并于1949年1月10日歼灭。后来,第8集团军被重建和摧毁。剩下的就是后来进入金三角的军队。

9

1942年春末夏初国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约十万七千人开赴缅甸,目的阻击日军,保护滇缅公路,保障中国大后方物资运输畅通。总指挥卫立煌(未到任),后由罗卓英任总指挥,杜聿明任副总指挥,史迪威任东亚战区总参谋长。第200师先头到达缅甸苗眉,东瓜(音译)一带与敌展开战斗,多次打败来犯之敌。第38师在孙立人师长带领下,以1000多人在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围困多日的7000多英军,孙立人由此一战成名。由于出国急促,情报不准,缅奸出卖,日军增援加强,远征军开始撤退,指挥部内意见相左,杜聿明为首的一心要回国,最后造成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以史迪威、孙立人为首的撤往印度,就近盟军支援物资进行整训。

将近一年多的整训后,1944年夏开始反攻。国内整训的由卫立煌任司令官,沿怒江赛格以上20集团军由霍揆章指挥,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沿途一路战斗,攻打腾冲县城驻守之敌。潞江坝以下由宋希麟将军指挥第11集团军攻打松山、龙陵一带驻守之敌。驻印军方面,整训时先由罗卓英指挥,后是郑洞国,再后来新38师扩编成新1军,军长先是郑洞国,后为孙立人;新22师扩编成新6军,军长廖耀湘。一路自缅北孟拱河谷开始自北向南歼敌至仰光。

10

远征军组建是41年12月,入缅是42年三月初。其实三月初入缅也不正确,93师一个加强团1月便到了缅东,但这个团一直未和鬼子接触。就远征军的指挥问题是一本烂账,说不好是谁在指挥,军队实际控制在副总指挥杜聿明手里,但他受命于罗卓英,还得服从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的指挥,而远征军中有一个以林蔚任团长的参谋团,直接为蒋介石负责,杜聿明也得听他们的,很多时候,蒋介石还直接向杜聿明下作战命令。所以,就远征军的指挥权问题得具体到每一场战斗中去具体分析。且远征军内部也分两派,亲美排和忠蒋派,杜聿明为代表的一直在竭诚为蒋介石效命,而以罗卓英和孙立人为代表的又和美国人走得很近。所以很多时候远征军是令出多门,仗打得一塌糊涂也就不奇怪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