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2020-11-02 17:01阅读(60)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立冬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冷,冬季的到来。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是在11月7日。据老辈人讲,立冬

1

立冬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冷,冬季的到来。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是在11月7日。据老辈人讲,立冬这天下雨的话,整个冬天都是雨雪不停,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农村俗语老话:“立冬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有道理吗?

立冬雨会烂冬

立冬雨会烂冬,意思是说立冬这天下雨,接下来的整个冬季都会雨雪不断,人们外出会很不方便,到处都是泥泞不堪,尤其是在古代道路都是泥土路面,没有硬化,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势必会造成路面极其泥泞难走。所以,立冬下雨会烂冬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吃得柴米尽粮空

在雨雪不断的冬季,外面道路湿滑,不利于人们外出劳作,通常家里面备用的柴火及大米粮食,也会被慢慢地耗尽。所以,在遇到雨雪不断的冬季,恶劣的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句农村俗语:“立冬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是人们在长期农耕劳作中,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的经验智慧总结。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那么今年的立冬节气,很快就要来到了,那天会下雨吗?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

导读:立冬将至,民间流传有一句关于立冬的农谚: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为什么会有此一说?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听陌上花给大家分析一番。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行至黄经225度,便是立冬的时候了。今年的立冬时间是在11月7日。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跟农事息息相关。在没有精准天气预报的年代,农人们就依据这二十四节气来预测一个时间段内的日照、降雨、气温等变化规律,以此来指导农事生产。

立冬落雨会烂冬

这是根据立冬这天的天气状况来预测一冬的天气走势。可能是根据连续多年的天气观察,先祖们发现“立冬”这天落雨,之后整个冬天有大概率是阴风雪雨连绵的多。也有可能是先祖们认为每个节气都是非同寻常的,它的天气特征就决定了之后这个阶段的天气特征。

总之,就流传下来了“立冬落雨会烂冬”这个说法。相类似的说法还有“立冬雨,一冬雨;立冬睛,一冬晴”、“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等等。

以前都是土路居多,尤其是农村,雨雪一多,乡间道路泥泞,都是一条条的烂污路,田里泥土稀烂,全都变成了烂泥田,空气里也是到处弥漫着一股腐烂的味道,用一个“烂”字来形容冬天是再形象不过了,所以雨水过多的冬天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烂冬”了。

从气象学上来说,对“烂冬”是有一个衡量标准的。是指12月至次年2月这个冬季时段的总雨日比常年多7天或以上。其中,轻度烂冬是冬季降水日比常年同期偏多7至10天,中度烂冬是偏多11至15天,重度烂冬是偏多16天或以上。

很明显,以某一天的天气状况,来决定之后的天气变化,是不科学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光照,气温,地面的水源,植被等等,同时还会受人类的影响,比如污染等。

之所以会出现“烂冬”,是因为冬天在冷空气势力不强而暖湿气流又非常活跃的时候,就会形成阴雨连连的情况,有时还会雨雪交加。所以说,立冬这天是否下雨,和之后会不会“烂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吃得柴尽米粮空

虽说,立冬这天下不下雨,和之后是否会“烂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若是当年出现“烂冬”天气,那对于农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极大的。

“烂冬”天气的特征就是雨雪多,道路泥泞又湿滑;气温低,到处天寒地冻。这种天气状况下,农民外出不便,也无法干农活,只能待在家里取暖闲坐。

而以往,不管是生火做饭还是烤火取暖,农人们用的都是干草木柴。原本,在入冬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冬的柴火备齐。

但是因为是烂冬,在家的时间多了,天气又格外冷,所以用起柴火来,量就加大了。再加上连日雨雪,又无法外出寻找干柴。很可能,冬天没过完,柴火已用尽了。

而且,“烂冬”天气的出现,雨水过多,气温过低,极易使得冬季作物及越冬作物霉烂,变质,以及遭受冻害等。不仅使得当年冬季蔬粮紧缺,待到来年开春,又因农作物减产,而续不上吃食。

虽说,时至今日,“烂冬”天气已不至于会导致如老话“柴尽米粮空”这般可怕后果,但对于农业的影响依然是非常大的。即使现在种植上有大棚技术,但因雨水多,光照少,蔬果粮食都极易得病,减产是免不了的。所以说,农人们对于“烂冬”天气仍是非常忌惮的。


??点右上角“关注”,看陌上花每日给您带来各种农村趣闻杂谈和农事资讯。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