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特意研究了日本光人社出版的《日本の大砲》一书电子版,(纸质版要12500日元,折合人民币800多块,没舍得买),该书由竹内昭和佐山二郎共同编写,详解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日军装备过的各型火炮。
通过研究日本著作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学科的专业术语以及名词均来自日语,比如说“电气”一词就是从日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诸如此类的词汇多达700多个,包括“战防炮”。
比如说“步枪”的由来是翻译日语“歩兵铳”,最具代表性的“步枪”便是日军“三十八年式歩兵铳”,即“38大盖”步枪,我国对“歩兵铳”的翻译为“步兵枪”,简称“步枪”。
而“战防炮”就比较有意思了,它是一种伴随着坦克的发展而问世的产物之一,即反坦克炮。
在日本,对“坦克”的命名为“戦車”,发音大概为sen xia(可以读作“森虾”);也有称“タンク”的,发音大概为“汤苦”,很接近英语“tank”。
日军使用普遍使用“森虾”,所以我国对“坦克”的翻译就为日文“戦車”的直接翻译——战车,而用来对抗战车的火炮也直接翻译日语“防战车机动炮”,简称“战防炮”,比如日军的“一式四十七粍战车防御机动炮速射”,其中“四十七粍”的意思是47毫米,所以中文翻译便是“47毫米口径战防炮”。
这样的翻译方式一直从北洋政府沿用到国民政府,但是在土八路这里却对这种完全照搬日语的做法十分反感,比如说“军神”刘瞎子(十大元帅之一)多次对“战车”一词表示质疑,常常问道:战车战车,究竟是坦克还是装甲车?
为了更准确汇报军情,于是参谋人员们开始分别使用“装甲车”和“坦克”两种词汇来准确表达敌我双方的装备,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我军对“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等装备的准确表达方式,否则诸如国产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就该称之为“120公厘自行战防炮”了。
可见战防炮是一种专门用来打坦克的反装甲火炮,它与“反坦克炮”的意思是一样的,至于它的作用嘛,咱们从以下几点来详细阐述。
▼下图为侵华日军装备的“一式四十七粍战车防御机动炮速射”,它其实就是一门反坦克炮,只不过日本人不习惯叫坦克,而是战车,所以反坦克炮就成了反战车炮,而国人喜欢学日本,因此直接翻译过来以后就成了“战防炮”,它的用途与西方国家的反坦克炮是一样的,尽管性能差距很大。
战防炮是反装甲武器研究的产物,它的用途是进行反装甲作战的反坦克炮
坦克问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英国人发明并投入战场,当英军以步战协同的新战术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时,德军的轻重机枪均无法击毁这种钢铁巨兽,无奈之下德军只得使用步兵炮来对付这种连重机枪都打不穿的装备,比如le.IG18型步兵炮(我国称之为“山炮”)。
该型火炮口径75毫米,全重400公斤,炮管长0.8米(造型十分呆萌),最大射程3.7公里,这个时期的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5毫米,步兵炮发射的75mm榴弹时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发射5公斤榴弹予以击穿,以此达到反坦克的目的。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经使用缴获日军的92式步兵炮进行过反坦克作战,该型步兵炮比德制18型步兵炮还要“迷你”,全重仅为212公斤,口径为70毫米,在发射3。8公斤高爆榴弹时初速为198米/秒,最大射程2.8公里,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反装甲、反工事利器。
然而随着坦克技术的进步,其防护装甲性能越来越高,步兵炮在发射普通高爆榴弹时已经很难击穿坦克装甲,于是德国人率先为步兵炮配备空芯装药破甲弹,这样的反装甲炮弹可以击穿12mm硬质钢装甲。
但是自二战初期开始,坦克装甲防御水平不但提高到25mm以上,而且装甲材质开始使用高硬度、高屈服强度、高抗拉强度的镍基铬钼合金钢,步兵炮无论发射什么样的弹药都无法击穿坦克装甲了,这时候的步兵就需要一种专业的反坦克炮来进行反装甲作战,反坦克炮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
反坦克炮的核心性能指标是对装甲的侵彻能力,所以它对炮弹的要求是高初速、高硬度。很显然,本质上属于榴弹炮的步兵炮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所以第一代反坦克炮就使用小口径加农炮来改装,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川军团装备的那门PAK型37mm战车战防炮。
该型火炮引进自德国,在发射37mm穿甲弹时可以在200米的距离上击穿20mm硬质钢装甲,用来对付日军的薄皮坦克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用来对付先进的西方坦克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纳粹德国的5号坦克(黑豹中型坦克),其正面装甲为55°倾斜的80mm均质钢装甲,37mm穿甲弹打上去会直接跳弹,根本无法击穿。
德军反坦克炮威力太小的问题最先被隆美尔吐槽,他要求军工企业研发一种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40mm装甲的大威力反坦克炮,于是著名的FlaK88mm反坦克炮诞生,它由高射炮改装而来,而高射炮就是最典型的加农炮。
在1941年2月的北非战场上,英国装甲部队一共集结240辆坦克向德军发起冲击,结果还未到交战距离就被德军88炮击毁120辆,FlaK88mm反坦克炮在此战中一战成名,德国不但专门生产专用的88mm反坦克炮,而且还将其改装为重型坦克的主炮,比如“虎”式坦克的88mm主炮。
国外“反坦克炮”的名称是anti-tank gun,翻译成中文时就应该叫做“反坦克炮”,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太崇尚日本文化了,就连常凯申这样的大佬都是日本军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像德制PAK型37mm这样的反坦克炮被引进国内后还是被命名为“战防炮”,不管它叫什么,反正大家都知道它是用来进行反坦克作战的火炮就行了。
▼下图为欧洲战场上的纳粹德军FlaK88mm高射炮阵地,这门特写身管上一共画有46个圈,这表示它取得击毁46个目标的战果,该型火炮用来防空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用来打坦克当战防炮使用,那效果杠杠滴,这门炮的46个环应该全部是击毁以坦克为主的地面目标,而不是空中目标,这也是88炮最后发展为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主要原因。
战防炮的发展产物是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和自行突击炮的主炮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坦克炮都是从反坦克炮上发展而来的,现代主战坦克也不例外,就像上述提到的德国FlaK88mm反坦克炮,它原本是针对防空作战设计高射炮,由于弹道性能十分优秀,所以转而用作对地直瞄射击的反坦克炮,通过改进火炮结构以及使用反装甲弹药以后,它被变成了坦克炮。
比如说“虎-II”重型坦克(又称“虎王”)就配备了一门56倍口径的KwK43/L71型88mm主炮,它的身管长度为6.3米,在发射APCBC弹Pzgr.39/43时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32mm的2200k硬度的垂直装甲,在二战时期没有任何一种坦克正面装甲能抵御该炮的射击。
该型火炮由“猎豹”自行反坦克炮配备的Pak43/3L/71型88mm反坦克炮改进而来,而它的前身则是Flak41型88mm高射炮,可见反坦克炮最终会发展为坦克炮。
这一点也在现代主战坦克上延续,比如说前苏联的TM-12式100mm反坦克炮,它被改进为T-55主战坦克的D-10T型100mm坦克炮,即2A29型坦克炮。
对于穷国、弱国而言,反坦克炮的应用就相对灵活多了,它不一定能成为主战坦克的主炮,但是却发挥着坦克主炮的作用——反坦克突击车,这样的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仍然是一个穷国,主战坦克发展的道路因资金的制约而显得十分艰难,虽然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先进的105毫米、115毫米、120毫米、125毫米坦克炮,但是坦克底盘的自主研发工作进度缓慢。
为了满足部队机动反装甲作战需求,我国的做法就是在主战坦克底盘研发成功之前,将这些坦克炮安装在装甲车底盘上使用,美其名曰:反坦克突击车。
这类做法的经典代表作就是89式120毫米突击车,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即“突击车”是日本的自行战防炮新叫法,为了区别日式叫法,我军对该型火炮的正式命名为“PTZ-89式自行反坦克炮”。
该型火炮技术源自于德国莱茵公司研发的RH-120型44倍径滑膛炮(以下简称RH炮),由于国内发射药技术的制约,国产120毫米坦克炮的9升药室和44倍口径无法达到德国原版RH炮的性能水平,所以只能将9升药室改进为16升,将身管倍数改进至50倍。
该型火炮使用国产60式321型通用底盘,除了装甲只能防御12.7mm重机枪在500米以外的射击以外,其火控系统、机动性能、火炮威力均与主战坦克相当,是那个年代里我军反装甲作战时的中流砥柱,同时为我国研发主战坦克的主炮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技术参考。
鉴于该型火炮较低的防御性能,当96式主战坦克和99式主战坦克研发成功后,该型自行反坦克炮退出现役,此后我军只装备小口径轻型轮式自行反坦克炮,比如PTL-02式100mm轮式反坦克炮,因其既能发射穿甲弹进行反坦克作战,又能发射高爆榴弹进行杀伤打击,所以再次沿用日式称谓——突击炮。
▼下图为正在开火的国产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在96式和99式主战坦克列装之前,它是我军唯一一种能够击穿T-72主战坦克正面装甲的装备,如果我国沿用日式称谓,那么该型火炮就该叫做“89式战车防御机动炮”了,就是“自行战防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战防炮的全称为“防战车机动速射炮”,该称谓属于日式命名,由日语直接反语成中文而来,这里的“战车”包含了所有的装甲机动作战平台,比如装甲车和坦克,所以“战防炮”是一种反坦克火炮。
第二、战防炮的主要作用是对装甲目标进行直瞄射击,即反装甲作战,最初的战防炮由膛压较高的小口径加农炮改进而来,随着坦克防御装甲性能的提高,各个国家开始使用威力更大的大口径高射炮改装战防炮,并为其研发专用的穿甲弹,所以战防炮成为专门用来进行反坦克作战的反坦克炮。
第三、由于反坦克炮的反装甲性能十分出色,因此反坦克炮被应用到坦克上成为坦克炮,也可以将其应用到轻型底盘上成为自行反坦克炮,各国现役的自行反坦克、自行突击炮本质上都是“战防炮”。
结语
反坦克炮被我国称之为“战防炮”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翻译的问题,而我国自甲午海战之后就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一种带着崇拜的风气,许多精英人物都出自日本院校,所以当时全国掀起了“哈日潮”,在对武器装备上的命名也就“随日逐流”了。
时至今日,日本对武器装备的命名依旧以旧日本时期为标准,比如说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10式主战坦克,它的正式名称为“10式主力戦車”,所以用来打坦克的反坦克炮自然就称为“防御战车火炮”,简称后也就称为“战防炮”了。
“随日逐流”的风气在新中国已经逐渐被扭转,所以我国不再有“战防炮”这样的武器装备命名,而是以西方标准做“反坦克炮”这样的命名。
而一直视日本为“有奶娘”的对岸则一直沿用“随日逐流”的日式命名,所以我们在媒体上看对岸节目时经常听到他们讲“xxx型战车”、“xxx国战车”等等,因此在他们的军队中对反坦克炮的命名还是日式的“战防炮”。
▼下图为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10式主战坦克,日本为其命名“10式主力戦車”,如果弄清日本人把坦克叫做“战车”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国人为何把反坦克炮叫做“战防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