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防炮就是反坦克炮,通过车炮结合自由移动,打击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有了这玩意,敌人的装甲部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解放战争我军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国军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早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炮兵力量就相当强大了。

王必成的6纵取得天目山区战役胜利后,步兵连拥有 7 至 12 挺轻机枪,山东野战军第 8 师仅在官桥和藤县战斗中就缴获山炮 8门。 当时,国民党军队共有炮兵 12个团,而我军却拥有14个炮兵团、17 个营又 38个连,共计火炮 2100 门,约为1945 年 8 月时的近 10 倍。

所以,当我提出华野使用摩托化机械化和强大火力战胜敌人时,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华野在抗战初期就有四个炮兵团,粟裕在 12 月 2 日向华中 野战军营以上干部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我们的装备,比敌军杂牌部队要强,如团附有迫击炮、重机枪,有的还有战防炮”。虽然炮兵上敌强我弱,可是把火炮集中起来使用,照样可以获得局部优势。典型代表就是1946 年 11 月, 华野 6 师攻打桂系第 7军驻守的某村庄, 以 100 多门火炮倾泻千余发炮弹。

具体到孟良崮战役,以装甲优势和火炮优势著称的整编74师,其实不过就是两个纵队的火力。当时整编72师装备了战车 1个连、以及大量冲锋枪和小炮数量较多以外,可是在榴弹炮、山炮、迫击炮、 战防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数量并不突出。更要命的是,整 74 师还将战车和榴弹炮撤 回临沂, 并未参战; 即使是参战的兵力也不满编, 如 151 团兵员 2700 余人,51 旅因缺人和有损坏,山炮营各连只带了4 门炮,战防炮连有的带 4 门、有的带 5 门。

这样的火力,面对华野最精锐的以第 1、第 4、第 6、第 8、第 9 共 5 个纵队的围攻,神仙也救不了他!

实际上,74师不愧是国军第一大主力,在三天三夜的抵抗中,远超过其他国军精锐。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十万人一遇上东野10个纵队就土崩瓦解,装甲和火炮优势明显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平原上都撑不了两天。

消灭74师3.2万兵力,我军人员伤亡是1.2万人,意味着没消灭100个敌人,我军要伤亡38人。放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歼敌 47 万, 自己仅伤亡 6.9 万,每消灭100个敌人,我军仅有15人伤亡。正是这个原因,74师的俘虏十分不服气,认为华野以多打少不服气,甚至还在战俘营搞暴动。

孟良崮上,不仅人员消耗大,弹药消耗也超出想象。3 天,华野就发射炮弹3.3万 发、子弹200万发,平均 1天1万发炮弹和 60 多万发子弹;若按歼敌总数 3.2万人的战果计算,则每消灭 1 人,必须消耗炮弹1发、子弹 62发。 而历时 65 天的淮海战役,歼敌 55 万,同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第 5 军和第 18 军,也不过消耗炮弹20余万发、子弹 200 万发,日均仅分别为 3 千发和 3万发,每消灭 1 人才消耗炮弹 0.36 发、子弹 3 发。

缴获上看,我军仅得到了74师少数火炮和弹药。此战,华野缴获山野炮 28 门、战防炮 14 门、轻重迫击炮 235 门,合计不过 277 门,仅占其总量的 40%而已。剩下的火炮,有的被藏起来,有的则是敌人在被俘虏前直接就地毁掉了。

整编74师对山东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作为对手,在战斗力上值得尊重值得学习。

最佳贡献者
2

战防炮是民国时期对于反坦克炮的称呼,在建国以后已经被废弃了,现在正规的称呼是反坦克炮。
德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是当时的世界上最好的反坦克炮,当时其他国家都是拿它作为样本,进行仿制,苏联人仿制的反坦克炮是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45毫米炮打满了苏德战争全场,到了后期主要就是打火力点,坦克是打不动了,当然打一打坦克的侧装甲还凑活。

反坦克炮属于外来语,意思是用来摧毁坦克的火炮或者是用来抗击坦克进攻的火炮。在民国时期,很多的的军事文献来自于日本,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利用日语中的汉字,而且意思大部分中国人一看也明白。象日文中tank,日本人就是翻译成战车,这样翻译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从日文资料中翻译的时候,tank这个词就直接用战车了,到现在台湾那边的坦克还是叫做战车。

而坦克这个词是刘伯承元帅创造出来的,他是根据tank的发音,同时根据坦克需要在平坦的地方使用,而且能够攻克敌方的煲垒这两点中各取一个字创造出了坦克这个词。
德国的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是德国在战争后期步兵部队主要的反坦克火炮,对于苏联的T34威胁很大,不过名声没有88炮大。

有了坦克对于坦克的防御武器,就需要加上一个词了,解放军这边是用反这个字,民国是用防,不只是反坦克炮,民国时期的反坦克枪也是叫做战防枪。
俄国现在还在使用的85毫米反坦克炮。
ZIS-3加农炮,76毫米,在战争后期名义上不是反坦克炮,但是实际上就是苏军步兵部队对抗德军坦克的主要武器,而且它什么活儿都干,苏军也叫它万能炮。
反坦克炮后来大部分是装上底盘,成了自行反坦克炮,但是这个时候反坦克火器的主力已经是反坦克导弹了。

现在的自行反坦克炮,主要的是用来支援步兵,干的活儿很多,目标多样化,不再只是对敌方的坦克了。

反坦克炮属于加农炮,身管相对比较长,初速快,弹道比较低伸,一般用来直射目标。首先用途肯定是反坦克,而除了反坦克反坦克炮还经常用来发射榴弹,用来射击对方的土木工事,火力点之类的目标,尤其是在反坦克火炮的口径还不大的时候,象二战初期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重量比较轻,炮手班可以很方便的移动,在步兵团里边反坦克炮经常是作为轻便的伴随火炮,跟随步兵摧毁步兵遇到敌方火力点。

不过随着坦克装甲的加厚,反坦克火炮的口径也在不断加大,德军的50反坦克炮的重量还能够让炮手班勉强推着走,但是到了75炮的时候,单凭着炮手班就已经无法移动火炮了,肯定是要加人或者马,要不就上汽车来牵引火炮了。不过,用来支援步兵的任务没有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3

战防炮的英文名是Tank-destroyer gun,直译过来的话也可以成为反坦克炮。不过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是直接放在阵地前用来防御坦克的火炮,不过同一种火炮在东西方的叫法存在差异,所以叫“战防炮”还是“反坦克炮”都是翻译的问题。比如德制Pak-35/36型37毫米炮,我们翻译德国用的就是反坦克炮,而我们自己用的就翻译成战防炮。所谓的反坦克炮好还是战防炮也好,在身管类型中都是属于加农炮,而在使用类型上属于野战炮。

在早期各国在进行反坦克炮研究时其口径都不打,都是采用37毫米这个口径,别看这个口径不大,但是它的装药量大,炮管长,后坐力大,穿甲威力强。就以中国军队使用的德制37毫米战防炮为例,其战斗全重高达432公斤,而日本70毫米口径的92式步兵炮的战斗全重只有212公斤。这是因为两款火炮的身管倍径不一样,给弹丸的自转加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两者的初速是不一样的,37炮的初速高达762m/s,而92步炮的初速只有198m/s。而反坦克最重要的重要因素就是炮弹初速。

而日本、苏联、美国也分别装备过37毫米45毫米、57毫米的战防炮,但随着后来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低于五十毫米口径的火炮都难以击穿坦克的装甲,所以后来的反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所以战防炮就慢慢的淡出了视野。不过中国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在中国战场上的用处还是很大的,毕竟日本的坦克都被戏称为“豆坦克”,装甲都低于40毫米,基本是一打一个穿,不过由于数量少,防御被动,所以损耗也非常大。

4

这个东西就是反坦克炮,只不过在中国换了另外一种名称叫作战防炮。

很多人觉得奇怪,说反坦克炮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叫作战防炮?其实这和反坦克炮早期的处境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提出了一种自行火炮的概念,也就是利用车辆的载具将火炮坨起来,然后移动到战场的任何一个方向上,这种使用理念我们现在看来很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实用,但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旗或者是在这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来讲,这种火炮的使用方式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啥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时候,德国人有另外一个别称叫做神圣骡马帝国,这个字儿我没打错,意思就是骡马,王兰在德国军队内部,虽然号称现代化的军队,但是在二战前期存在着十多万匹骡子!这些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驮送大炮物资的。

为什么德国人不使用卡车呢?有是有,但是不够用,如果人是在仓促之间赶鸭子上架,从波兰战役里面德国人使用的一号和二号萝莉型小坦克,基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步兵大部分使用的仍然还是骡子的一系列比较简便的运输力,运输易门大炮,它的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这个时候,反坦克炮应运而生,坦克作为一种武器投入实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个时候步兵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经常导致坦克一面倒的屠杀,虽然那个时候坦克的性能确实不咋地,但架不住没有应对它的天敌呀。

就他这个时候,反坦克炮应运而生,坦克炮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运输方便坦克可能出现在战场的任何一个角落,你这门大炮要随时能够准备激动起来,但与此同时坦克炮的威力必须能保证穿透敌人的装甲。

大炮的威力一般来讲是有口径和初速度决定的,口径就是坦克的炮弹的直径,都速度是由炮管的长度,以及发射方式决定的。

为反坦克炮口径一般都比较小,因为这种口径容易制造长生管的火炮,(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同时所有的反坦克炮都是加农炮,也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加大其威力,而且初速度比较高,都是为了应对野战而生。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所有国家的反坦克炮也就是战防炮,他的口径就是37mm!这之后口径略有增加,但总体来讲没有超过60mm口径的反坦克炮,在这之后超过60mm口径的全部已经称作为自行火炮,或者是挂着防空名义的高射炮。而且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的继续开发,战防炮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炮和单兵反坦克武器之间的区分开始日益显现,作为二者之间通用的战防炮,则渐渐的淘汰出了步兵武器的装备序列。

所以这第一批的反坦克炮也就成为了一代孤本,这一批火炮被拿到了中国战场上使用以后效果奇佳,无论是对付碉堡内的敌人还是对付敌方坦克,都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战场上面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补,此给了他一个别称叫做战防炮。

5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特意研究了日本光人社出版的《日本の大砲》一书电子版,(纸质版要12500日元,折合人民币800多块,没舍得买),该书由竹内昭和佐山二郎共同编写,详解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日军装备过的各型火炮。

通过研究日本著作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学科的专业术语以及名词均来自日语,比如说“电气”一词就是从日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诸如此类的词汇多达700多个,包括“战防炮”。

日本做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当他们开始工业工业化建设时,我国还在玩着“吾皇万岁万万岁”,所以许多西方武器我们都通过对日语的翻译来命名。

比如说“步枪”的由来是翻译日语“歩兵铳”,最具代表性的“步枪”便是日军“三十八年式歩兵铳”,即“38大盖”步枪,我国对“歩兵铳”的翻译为“步兵枪”,简称“步枪”。

对“机枪”的翻译则来自于日语“机関铳”,最具代表性的“机枪”是日军“十一年式軽机関铳”,即“歪把子”机枪,我国对它的翻译为“机关枪”,简称“机枪”。

而“战防炮”就比较有意思了,它是一种伴随着坦克的发展而问世的产物之一,即反坦克炮。

在日本,对“坦克”的命名为“戦車”,发音大概为sen xia(可以读作“森虾”);也有称“タンク”的,发音大概为“汤苦”,很接近英语“tank”。

日军使用普遍使用“森虾”,所以我国对“坦克”的翻译就为日文“戦車”的直接翻译——战车,而用来对抗战车的火炮也直接翻译日语“防战车机动炮”,简称“战防炮”,比如日军的“一式四十七粍战车防御机动炮速射”,其中“四十七粍”的意思是47毫米,所以中文翻译便是“47毫米口径战防炮”。

这样的翻译方式一直从北洋政府沿用到国民政府,但是在土八路这里却对这种完全照搬日语的做法十分反感,比如说“军神”刘瞎子(十大元帅之一)多次对“战车”一词表示质疑,常常问道:战车战车,究竟是坦克还是装甲车?

为了更准确汇报军情,于是参谋人员们开始分别使用“装甲车”和“坦克”两种词汇来准确表达敌我双方的装备,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我军对“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等装备的准确表达方式,否则诸如国产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就该称之为“120公厘自行战防炮”了。

可见战防炮是一种专门用来打坦克的反装甲火炮,它与“反坦克炮”的意思是一样的,至于它的作用嘛,咱们从以下几点来详细阐述。

下图为侵华日军装备的“一式四十七粍战车防御机动炮速射”,它其实就是一门反坦克炮,只不过日本人不习惯叫坦克,而是战车,所以反坦克炮就成了反战车炮,而国人喜欢学日本,因此直接翻译过来以后就成了“战防炮”,它的用途与西方国家的反坦克炮是一样的,尽管性能差距很大。

战防炮是反装甲武器研究的产物,它的用途是进行反装甲作战的反坦克炮

坦克问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英国人发明并投入战场,当英军以步战协同的新战术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时,德军的轻重机枪均无法击毁这种钢铁巨兽,无奈之下德军只得使用步兵炮来对付这种连重机枪都打不穿的装备,比如le.IG18型步兵炮(我国称之为“山炮”)。

该型火炮口径75毫米,全重400公斤,炮管长0.8米(造型十分呆萌),最大射程3.7公里,这个时期的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5毫米,步兵炮发射的75mm榴弹时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发射5公斤榴弹予以击穿,以此达到反坦克的目的。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经使用缴获日军的92式步兵炮进行过反坦克作战,该型步兵炮比德制18型步兵炮还要“迷你”,全重仅为212公斤,口径为70毫米,在发射3。8公斤高爆榴弹时初速为198米/秒,最大射程2.8公里,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反装甲、反工事利器。

然而随着坦克技术的进步,其防护装甲性能越来越高,步兵炮在发射普通高爆榴弹时已经很难击穿坦克装甲,于是德国人率先为步兵炮配备空芯装药破甲弹,这样的反装甲炮弹可以击穿12mm硬质钢装甲。

但是自二战初期开始,坦克装甲防御水平不但提高到25mm以上,而且装甲材质开始使用高硬度、高屈服强度、高抗拉强度的镍基铬钼合金钢,步兵炮无论发射什么样的弹药都无法击穿坦克装甲了,这时候的步兵就需要一种专业的反坦克炮来进行反装甲作战,反坦克炮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

反坦克炮的核心性能指标是对装甲的侵彻能力,所以它对炮弹的要求是高初速、高硬度。很显然,本质上属于榴弹炮的步兵炮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所以第一代反坦克炮就使用小口径加农炮来改装,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川军团装备的那门PAK型37mm战车战防炮。

该型火炮引进自德国,在发射37mm穿甲弹时可以在200米的距离上击穿20mm硬质钢装甲,用来对付日军的薄皮坦克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用来对付先进的西方坦克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纳粹德国的5号坦克(黑豹中型坦克),其正面装甲为55°倾斜的80mm均质钢装甲,37mm穿甲弹打上去会直接跳弹,根本无法击穿。

德军反坦克炮威力太小的问题最先被隆美尔吐槽,他要求军工企业研发一种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40mm装甲的大威力反坦克炮,于是著名的FlaK88mm反坦克炮诞生,它由高射炮改装而来,而高射炮就是最典型的加农炮。

在1941年2月的北非战场上,英国装甲部队一共集结240辆坦克向德军发起冲击,结果还未到交战距离就被德军88炮击毁120辆,FlaK88mm反坦克炮在此战中一战成名,德国不但专门生产专用的88mm反坦克炮,而且还将其改装为重型坦克的主炮,比如“虎”式坦克的88mm主炮。

国外“反坦克炮”的名称是anti-tank gun,翻译成中文时就应该叫做“反坦克炮”,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太崇尚日本文化了,就连常凯申这样的大佬都是日本军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像德制PAK型37mm这样的反坦克炮被引进国内后还是被命名为“战防炮”,不管它叫什么,反正大家都知道它是用来进行反坦克作战的火炮就行了。

下图为欧洲战场上的纳粹德军FlaK88mm高射炮阵地,这门特写身管上一共画有46个圈,这表示它取得击毁46个目标的战果,该型火炮用来防空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用来打坦克当战防炮使用,那效果杠杠滴,这门炮的46个环应该全部是击毁以坦克为主的地面目标,而不是空中目标,这也是88炮最后发展为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主要原因。

战防炮的发展产物是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和自行突击炮的主炮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坦克炮都是从反坦克炮上发展而来的,现代主战坦克也不例外,就像上述提到的德国FlaK88mm反坦克炮,它原本是针对防空作战设计高射炮,由于弹道性能十分优秀,所以转而用作对地直瞄射击的反坦克炮,通过改进火炮结构以及使用反装甲弹药以后,它被变成了坦克炮。

比如说“虎-II”重型坦克(又称“虎王”)就配备了一门56倍口径的KwK43/L71型88mm主炮,它的身管长度为6.3米,在发射APCBC弹Pzgr.39/43时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32mm的2200k硬度的垂直装甲,在二战时期没有任何一种坦克正面装甲能抵御该炮的射击。

该型火炮由“猎豹”自行反坦克炮配备的Pak43/3L/71型88mm反坦克炮改进而来,而它的前身则是Flak41型88mm高射炮,可见反坦克炮最终会发展为坦克炮。

这一点也在现代主战坦克上延续,比如说前苏联的TM-12式100mm反坦克炮,它被改进为T-55主战坦克的D-10T型100mm坦克炮,即2A29型坦克炮。

对于穷国、弱国而言,反坦克炮的应用就相对灵活多了,它不一定能成为主战坦克的主炮,但是却发挥着坦克主炮的作用——反坦克突击车,这样的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仍然是一个穷国,主战坦克发展的道路因资金的制约而显得十分艰难,虽然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先进的105毫米、115毫米、120毫米、125毫米坦克炮,但是坦克底盘的自主研发工作进度缓慢。

为了满足部队机动反装甲作战需求,我国的做法就是在主战坦克底盘研发成功之前,将这些坦克炮安装在装甲车底盘上使用,美其名曰:反坦克突击车。

这类做法的经典代表作就是89式120毫米突击车,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即“突击车”是日本的自行战防炮新叫法,为了区别日式叫法,我军对该型火炮的正式命名为“PTZ-89式自行反坦克炮”。

该型火炮技术源自于德国莱茵公司研发的RH-120型44倍径滑膛炮(以下简称RH炮),由于国内发射药技术的制约,国产120毫米坦克炮的9升药室和44倍口径无法达到德国原版RH炮的性能水平,所以只能将9升药室改进为16升,将身管倍数改进至50倍。

该型火炮使用国产60式321型通用底盘,除了装甲只能防御12.7mm重机枪在500米以外的射击以外,其火控系统、机动性能、火炮威力均与主战坦克相当,是那个年代里我军反装甲作战时的中流砥柱,同时为我国研发主战坦克的主炮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技术参考。

鉴于该型火炮较低的防御性能,当96式主战坦克和99式主战坦克研发成功后,该型自行反坦克炮退出现役,此后我军只装备小口径轻型轮式自行反坦克炮,比如PTL-02式100mm轮式反坦克炮,因其既能发射穿甲弹进行反坦克作战,又能发射高爆榴弹进行杀伤打击,所以再次沿用日式称谓——突击炮。

下图为正在开火的国产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在96式和99式主战坦克列装之前,它是我军唯一一种能够击穿T-72主战坦克正面装甲的装备,如果我国沿用日式称谓,那么该型火炮就该叫做“89式战车防御机动炮”了,就是“自行战防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战防炮的全称为“防战车机动速射炮”,该称谓属于日式命名,由日语直接反语成中文而来,这里的“战车”包含了所有的装甲机动作战平台,比如装甲车和坦克,所以“战防炮”是一种反坦克火炮。

第二、战防炮的主要作用是对装甲目标进行直瞄射击,即反装甲作战,最初的战防炮由膛压较高的小口径加农炮改进而来,随着坦克防御装甲性能的提高,各个国家开始使用威力更大的大口径高射炮改装战防炮,并为其研发专用的穿甲弹,所以战防炮成为专门用来进行反坦克作战的反坦克炮。

第三、由于反坦克炮的反装甲性能十分出色,因此反坦克炮被应用到坦克上成为坦克炮,也可以将其应用到轻型底盘上成为自行反坦克炮,各国现役的自行反坦克、自行突击炮本质上都是“战防炮”。

结语

反坦克炮被我国称之为“战防炮”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翻译的问题,而我国自甲午海战之后就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一种带着崇拜的风气,许多精英人物都出自日本院校,所以当时全国掀起了“哈日潮”,在对武器装备上的命名也就“随日逐流”了。

时至今日,日本对武器装备的命名依旧以旧日本时期为标准,比如说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10式主战坦克,它的正式名称为“10式主力戦車”,所以用来打坦克的反坦克炮自然就称为“防御战车火炮”,简称后也就称为“战防炮”了。

“随日逐流”的风气在新中国已经逐渐被扭转,所以我国不再有“战防炮”这样的武器装备命名,而是以西方标准做“反坦克炮”这样的命名。

而一直视日本为“有奶娘”的对岸则一直沿用“随日逐流”的日式命名,所以我们在媒体上看对岸节目时经常听到他们讲“xxx型战车”、“xxx国战车”等等,因此在他们的军队中对反坦克炮的命名还是日式的“战防炮”。

下图为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10式主战坦克,日本为其命名“10式主力戦車”,如果弄清日本人把坦克叫做“战车”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国人为何把反坦克炮叫做“战防炮”了。

6

战防炮就是二战期间的反坦克炮,战防炮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二战结束后逐渐被现在的反坦克导弹等现代化火炮所取代。它是一种直接瞄准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当时射程2000米左右。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可分为履带式、轮式等,按防护能力又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坦克第一次 “亮相”战争舞台。其坚硬的外壳和强劲的火力让德军士兵无法阻止,那时德军几乎没有什么性直瞄火炮。步兵跟着坦克迅速拿下了预定地点。有时在坦克的带领下可以轻松地俘虏三百多个吓傻了的德军士兵。

反坦克武器同样也是出现在一战期间,在1918年德国研制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不过这把反坦克枪,其实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枪,枪身完全是传统的木头,根本没有什么降低后坐力的措施。而且连枪带架重达41磅。配发部队不久,德国军方就发现这款反坦克枪就是 “枪手的杀手”,因为毫无后坐力措施,枪手受不了后坐力的创击,基本上就是一枪换一个人。

随着坦克的发展,反坦克枪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更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现了。反坦克炮的优势,对于当时的步兵来说还是十分喜爱的。连一级装备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过1吨。炮弹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细,一箱装是十多发炮弹。即便携带一整个炮弹基数(500发到1000发之间),一辆卡车就能搞定。除了打坦克,50mm口径的反坦克炮还可以用来攻击碉堡等掩体工事,任何地方经过简单加固,都能成为发射阵地。那时,坦克,装甲车辆主要是用在野外战场,城市战中使用几率可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反坦克炮在城市战场中也可以大发神威。加上操作简单,不需要学会计算弹道等。只要学会架设阵地,添弹,瞄准发射就行了,只要部署得当,一个连在物资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坚守一个城镇数天甚至一周时间。

7

战防炮是战车防御炮的简称,后来逐渐改叫反坦克炮了。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毁伤坦克及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它初速高、直射距离远、射速快、射角范围小、火线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

早期的反坦克炮都是线膛炮。二战时德国还开发过反坦克专用的锥膛炮。不过后来因为制作难度大,弹芯需要使用战略金属钨,以及坦克装甲的逐渐变厚,最后淘汰掉了。

二战后,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滑膛反坦克炮。在反坦克导弹还不能普及的年代,100毫米牵引式滑膛反坦克炮是咱们面对北方钢铁洪流威胁的防御中坚。

自行式的反坦克炮通常机动性比较好,通常的作战方式是利用地形地物伏击地方坦克和装甲车辆。然后利用机动性快速脱离,前往下一个伏击阵地继续设伏。

牵引式反坦克炮对炮手的心理素质要求就比较高了。因为需要隐蔽,牵引车辆通常都会撤离到较远的地方。设伏的反坦克炮一旦开火,很难有机会在战斗中撤出或者转移阵地。除非把敌坦克全部击毁,或者击退,就只有死战到底了。

8

专业溯源的话,战防炮其实是“战车防御炮”的简称,称为反坦克炮是后来的事情,它的火力划分应为“步兵支援火炮”,主要作战对象是坦克装甲车辆 ,当然了,你用它打碉堡打城门等固定目标也没人管。看过《长沙保卫战》的军迷,都应该记得第10军李本忠团伏击日军第六师团辎重联队的桥段,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李团长在部署伏击阵地时,特别分配了“直炮”的配属方案,所谓直炮其实就是战防炮,因为它是“直射火炮”,按弹道特性属于加农炮的一种。正因为可以直瞄直射(或称平射),它才可以准确打击战场目标,那么在使用穿甲弹时,就可以毁伤装甲目标。而第10军当时装备的,应该是苏制45毫米口径(1937型)战防炮,威力相当可以。


作为步兵支援火炮,战防炮的合适配属单位应该是在团级部队,否则就失去意义了,因为只有一线步兵才会遇到敌人坦克装甲车,或者碰到炸不掉的工事碉堡等等,这个时候两发战防炮的炮弹打过去,非常地解决问题。可惜的是,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战防炮的装备数量太小,炮弹亦不充足,否则日本人薄皮大餡的“豆战车”怎么可能猖獗一时?


(第10军的野炮)


在抗战爆发之前的对德军购中,国民政府总共买了124门PAK35型37毫米战防炮(抗战期间仿造了96门),由于狼多肉少,除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团级建制编有战防炮连之外,其它调整师只能在师直属队装备一个战防炮连,并且每连只有四门炮。哪怕是最精锐的第87师、第88师和第36师也不过如此(团级只有迫炮连和小炮连),其后果就是中国军队战术单位的反装甲能力极弱。


而华北敌后的八路军更是一门也没有,日本人才敢大搞“炮楼政策”,就是欺负我军没有直射炮,否则那些炮楼通通都是活棺材。日本人装备的专门战防炮(比如一式47毫米战防炮)数量不多,可是狡猾的鬼子有针对性研发了“九二步兵炮”,而这种炮是可以曲平两用的,那么当它平射时再使用穿甲弹,就成为了战防炮,并且口径还不小,达到了90毫米(就是炮弹初速慢了点)。


(德械师的战防炮)


德械师基本拼光了以后,在苏联援助的军火中计有37毫米战防炮80门和45毫米战防炮50门,总数也不过130门,中国军队200多个师摊下去简直杯水车薪,那只能优先装备嫡系部队,即便如此,号称王牌精锐的第74军,第一批苏援到位时也只分配到了76毫米野炮8门和37毫米反坦克炮4门,在野战中对付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比如在1944年蒋军大溃败的豫湘桂战役中,河南段作战也有亮点,那就是面对日军第三战车师团200多辆坦克的肆虐,刘戡的第14军第85师战防炮连,就在洛阳外围一家伙干掉了七辆日军坦克,给日军以极大震撼,遗憾的是战防炮还是数量太少,直到美援武器尤其是火箭筒的到来,反装甲火力这一项的情况才有所改观。


(苏制45毫米战防炮)


比如美械装备的第74军,1944年底配备的37毫米战防炮已达36门,这就有条件下沉到步兵团了,它另外还装备着火箭筒36具和火焰喷射器54具,以及81毫米迫击炮96门和60毫米迫击炮108门,这都有效弥补了步兵支援火力的不足。湘西会战中王耀武能够胖揍日军,与当时中央军的火力大大加强密不可分,其速射轻武器和步兵支援火力、步兵伴随火力,已全面碾压日军。


不过战防炮作为步兵支援火炮,意味着它必须是轻型火炮,否则携带和机动将变得困难,所以二战时期的战防炮普遍口径不大、自重较小,用骡马、小牵引车能够拉着就跑,解放战争时期第74军都是用吉普车拽着战防炮的,比如德制PAK35型自重只有432公斤。这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火炮威力不足。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人很快就发现37毫米的战防炮对付苏联坦克简直是挠痒痒,所以很快研发了50毫米口径的战防炮,也就是火力更强穿深更大的PAK38型。不过对付日本装甲车辆,其实PAK35型足够了,只是由于旧中国工业太弱,要不一口气造出个千八百门来,每个步兵团都能装备上一个战防炮连,抗战可就好打多了。


战防炮的基本特点是弹丸初速高、直射距离远、射速快、射角范围小并且火线较低,溯源的话,应该是法国最先正式列装的(1934年)。因为战车这个词已经基本被淘汰,所以如今基本称为反坦克炮,并且现代反坦克炮已向自行化、两栖化、大威力、远射程和操作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跟抗日战争那个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解放战争时期)

9

战防炮最先出现于欧洲,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反坦克炮。由于中文和欧洲属于不同语系,所以起初一些西方的新鲜事务被引入到中国时,很多不知怎么称呼的东西便随了日本的语言习惯。比如航母之前叫做空母,坦克、装甲车一类装备都被称作战车。这些词汇都是后来才改成现在的样子的。而早期的反坦克炮就被冠以了“战车防御炮”的称呼,简称战防炮。

战防炮一般都采用长身管加农炮管,炮弹初速高,穿透力强。战防炮在战场上的位置通常都是在前沿阵地上。为此会针对性的采用比较低矮的外形,以及坚实宽大的炮盾。在没有遇到敌方坦克的时候,战防炮也可以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战防炮的弹道地平且精准,用来攻击暴露的步兵,碉堡,机枪阵地等再好不过。但也正因为距离敌人太近,所以这东西也是高危耗材。

我国最早接触到的战防炮来自德国。抗战开始前,国民政府便从德国引进了一部分PAK35 37毫米战防炮,配发给几个精锐德械师。这也是所谓德械师除了头盔以外,为数不多的原装德国装备之一。就是数量比较坑人,每个师只能分到……四门。战防炮毕竟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武器,不可能推着它们追着敌人的坦克打,没有足够的密度就无法真正对敌人坦克构成威胁。所以当年在淞沪战场上只能用作要点的防御。淞沪会战之后,无法得到的补充的战防炮兵们基本都下岗成步兵了。

说道这里,不知大家还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个总是追着团长,要“打一炮”的克虏伯不?(但愿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们不会对此产生什么误会)。



他就曾经是一名PAK35战防炮的主炮手,而且真正打过日军坦克。所以这胖子的含金量还是蛮高的。根据他的描述,他击中鬼子坦克时,“筷子捅豆腐————穿了”。可见这些战防炮口径虽然不大,但对于日军的坦克还是很有效的。可惜就是数量太过稀少。

后来炮灰团又得到了一门缴获日军的九四式反坦克炮(这里我们也统一把它称作战防炮)。此类战防炮也是德国PAK35的仿制品,所以对于胖子来说也算熟门熟路了。不过比较坑的是,这门炮只能从炮筒里瞄准。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能打坦克吗?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战防炮还是迫击炮,原本都是该配有瞄准镜的,只是鬼子在撤退的时候把瞄准镜都拆走了。要知道,火炮的瞄准镜是精密仪器,在设计上都可以方便的拆卸。所以这也是当年日军在战场上的老习惯了:炮可以扔下,瞄准镜一定要拆走。所以在影视剧中,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炮手,在开炮时都是竖着手指头在那瞄。这是当时战场的真实写照,谁让我们当时不会造瞄准镜。同样是用迫击炮,人家美军经常一两炮就能干掉目标,而我们只能用土办法瞄准,四发都不一定打的中。而我的团中,胖子克虏伯用这门缴获来的,连瞄准镜都没有的战防炮,一炮就干掉一个机枪阵地,也足当慰之半斤地瓜烧了。

10

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