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
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出现!
况且明成祖朱棣绝对是狠人中的狠人,连明君都算不上。
何为“文明”呢?这是一个很哲学化的问题,我们不牵扯,举例说明。
废止“人殉”就是文明,但是朱元璋偏偏把这个残暴的制度“从骨灰里给捞出来”,朱棣自然是有样学样,简直是文明的倒退。
秦国废止人殉
古人有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殉葬属于丧礼,别说王公贵族了就是一些乡野豪强都很重视。
厚葬之风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
别看《鬼吹灯》把他们写的多么多么好,说白了他们这些人就是盗墓贼,一辈子刨人家祖坟。
一些大户人家,辛苦一辈子发家致富挣了不少钱,但是朝中无人,财富不安全。这些钱一时间又花不出去,放在家里又怕贼惦记,又担心子孙后代不争气,往往都会找个地方埋了或者死后直接带走,跟自己一起埋了。建国之后还时不时的有的人找祖坟,他们不是为了祭祖,而是为了里面的银子啊。
陪葬财物,这别人管不了。但是用活人陪葬就令人发指了。
人殉在奴隶制社会是很常见的,奴隶可以算作是奴隶主的私财,也就是财产的一种,毫无人权可言。奴隶主让奴隶死,奴隶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没有人会同情一个奴隶。
▲图片就不放了,累累白骨很吓人的
人殉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但有一个大概。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河南安阳候家庄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发掘发现,在墓卜有殉人垫底,在梓顶上有被杀殉的仪仗队,墓室四周上卜、墓道内白骨累累。专家分析其操作过程是:先将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后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后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将其余人殉者10人、20人一行反绑着牵入墓道,然后逐个把头砍下……也有的实行“杀殉”,先将殉者在坑外砍下脑袋后再陪葬。
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一文统计,已发掘的商代墓中,共殉近四千余人。
《秦本纪》中有这样的话:三十九年,缪公(也就是秦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秦献公废止人殉制度,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严格执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把后宫未生育的嫔妃通通杀了给始皇帝陪葬。
之后的朝代虽然明令禁止“活人殉葬”,但是还有零星事件发生。
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国的处罚;
唐武宗病危,他平日宠信的王才人对武宗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
宋高宗宠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驾崩后,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让她们自便,实际就是胁迫她们自杀,殉高宗之葬。
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殉现象虽不乏记载,但终究属于零星发生,那种制度性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杀殉毕竟已不复见。
就是这样野蛮残忍的制度,在明代又死灰复燃了。
朱元璋父子用活人殉葬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梜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
自此之后,明代皇帝用活人殉葬之风一发不可收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朱棣觉得这项制度并没有什么不妥,于是坚定的执行下去。
朱棣死后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
殉葬的妃嫔、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然后再装敛人棺从葬。殉死时,其状甚惨,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宫女们被吊死之前,嗣皇帝朱高炽还假惺惺地接见她们,以示褒扬。《李朝世宗实录》中还特别记载了有个朝鲜选献的韩氏宫人,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十年后金黑等朝鲜婢女回到朝鲜,朝鲜史官记下她们的亲眼所见,即是《实录》中的这段记载。
这是文明的进步吗?
就这还礼仪之邦?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至于楼主所说的《永乐大典》。
这本书很牛逼,编篡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弄一个“百科全书”,而是聚天下圣贤之书而毁之!
焚书的事情是不能再干了,明代皇帝活学活用,增删篡改!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叙述方法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朱棣醉心于这样事,无非是看看有没有人说自己坏话。
至于说五征蒙古,这就是一个笑话了。
那不过是五次大型的巡游而已!
三次无功而返,不知道朱棣是个什么心态。
明英宗也有模学样,结果被俘。
朱祁镇临死的时候感叹自己一生,对儿子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
所以有人这么说:一个废物皇帝做了不可思议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