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句话出自章碣的《焚书坑》,全文如下: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从诗句的表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对秦始皇焚书封杀思想,妄图帝业永祚的嘲讽。

古代凡是想要评价秦始皇的人,肯定都得先读一下《过秦论》。章碣肯定也读过,他的观点和贾谊基本相同。《过秦论》中记载: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要说不同,也就是把《过秦论》中的主角陈胜吴广变成了刘邦和项羽。

诗人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 ,寓意一眛地倒行逆施、为君不仁,不论怎样都只能自取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远这两人两句的意思很明显,

一,秦朝灭亡得快,快得头几年焚烧诗书的灰烬还是热的。帝国转瞬就灭亡了。形容时间太短了。

二,项羽刘邦连书都没有读过的人,居然把秦朝给推翻了。说明秦朝已经烂得一推就倒。人家捡了大便宜。

诗句的基本意思就是秦朝灭亡得太容易了。

三,秦始皇灭六国残暴,但凡六国的后代,几乎都解往咸阳。秦始皇做六国行宫,特别安排这一部分人。

杜牧《阿房宫赋》有“嫔妃滕嫱,往来于秦,朝敢望夜弦为秦宫人”。

这些六国后宫入秦为秦国宫人。也就是奴婢。说明秦朝不善后,结下深仇,把六国上下全得罪了。

四,时间短,十年灭六国,十五年秦失其鹿,十八九年后归于汉,二十年不到"号令三嬗"。残暴苛政,必使秦祚不永。

五,好大喜功,铺排过大,无法以有限的财力支撑南征北战,皇陵阿房。

六,取之无尽,用之无度,暴虐天下百姓。耗尽天下财物,民不聊生,激起民变。

七,军队懈怠,甚于裁军。一旦有变,无法应对。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毁兵器作太平用的礼器。秦始皇认为国家不会用军队了。所以,忘记了古人之言,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上台,陈胜吴广起义,大军到了函谷关,章邯才武装囚徒为军,出关应付敌人。

如果没有这些囚徒军,又当如何?

八,项羽是读书的,《项羽本纪》一开始就说项羽读书,因为是在乱世之中,这书读来有什么用。在战争动乱年代,许多书生投笔从戎,不是没有道理的。班超不这么干的吗?项梁让项羽读书,项羽不读是对的。项羽说得好,读书有什么用,计个名字就可以了。如果项羽是个优秀生员,还会去打天下,会有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荣耀和王者气度吗?一定会没有。项羽在战争年代,有清醒的头脑,他不读书并不是以后不读书。

刘邦也是读过书的,只是秦朝的基层干部,拿钱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又加上出身底层,没有读书深造的机会,有何必勉强人家。刘邦如果不认识字,他不可能当干部。我们只能说刘邦读书少而已。

后来,刘邦成了皇帝,在南征北战中,抽出时间学习。他教导儿子刘盈说: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尚遂知尔。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书宜自书,勿使人也。

这是汉高祖刘邦最后让儿子学习的教导。也是他的学习体会。不读书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吗?

所以说,项羽刘邦是读书的。只是他们对读书的态度与后人的看法有出入。

如此而已。

3

岂有文章颠社稷,向来佞幸覆乾坤

4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的本意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尤其是从全文来看,显然是在讽刺秦始皇为永固帝业焚书坑儒封杀思想,结果推翻他统治的却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一切都做了无用功。章碣“喷”秦始皇的亮点就是在“原来”二字上,从前面的“书面语”突然转为生活中“口语”,仿佛都能听到他肆意“吐槽”时的笑声。

自古评价秦朝的文章里,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贾谊《过秦论》,应该属于是列入了“读书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里的,也代表了主流的观点,章碣想来也是读过的。而且除了主角由陈胜吴广换成了刘邦项羽,添加了个人情感,他在思考上并没有超出贾谊的论述。“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四句几乎是和《过秦论》中的这段直接对应的: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所以,如果要讨论诗中的深意,不妨直接引用贾谊文中的观点,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主流观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把诗中的意思往开了说,想要巩固统治,愚民政策没用,山河险固没用,百万雄师也没用,不施仁义,倒行逆施,最终都难逃灭亡,那些“垂死挣扎”不过是徒留笑柄。

如果此诗成于章碣及第之前,倒是觉得十之八九是章同学求而不得只能自嘲,一如那座著名的“读书顶个〇”的雕像。就算是及第之后,考虑到章碣传世的二十六首中,除了《东都望幸》这首含而不露的讽刺外,极少有这样明目张胆对着某位古人开地图炮的诗作(不排除遗落于世的诗作中会有),自嘲读书无用论也是极有可能的。好比某日终于挣扎读完硕读完博,回头一看,咦,当年读了个高中就出去混的隔壁家邻居的舅舅的儿子的同学已经身价上亿,还不得长叹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么?——开个玩笑,英雄不问出处,没有高下之分;)实乃古今之人,心性相似也。

5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章碣的叙事说理诗《焚书坑》,全诗共四句,抄录如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作者,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事件与秦王朝不足二世就灭亡了的关系。

全诗讲道: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消尽,秦朝的根基就虚空了。尽管有多么多天险屏障,也只能护住秦始皇的居所罢了。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下来,各地的起义英雄都揭竿而起,秦王朝很快被推翻。刘邦项羽原是不读书的,把书烧掉对他们不起作用的。

诗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秦始皇梦想自己的帝业千秋万代传下去,而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却是最愚蠢的行为。他不去收敛改掉自己的暴政,而想用封杀各种学说,禁锢人们思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只会引起人们更强烈地反抗,加速自己的灭亡。

总之,章碣的这首诗,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教训,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

6

疫情未冷山东乱,上学原来不读书…

7

焚书坑儒愚民是没用的,只有行德政才能得民心。

8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百姓,让自己的封建制度万事永存,禁锢人民的思想,施行愚民政策,把书籍统统烧毁,把有学问的统统活埋,以外焚书坑儒就能消灭人民百姓的反抗。却怎么也没想到,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一样起义灭掉暴秦。

作者以此来讽刺封建帝王,当然也延伸至一切统治阶级,不以人民百姓的利益着想,妄想靠残暴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可能实现的,早晚会被人民百姓起来推翻。

这句话,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适用于社会的任何历史阶段和时代,应为统治阶层引为警钟!

9

出自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焚书抗》。

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意思是:焚书的灰还没有冷却,山东就已经乱了,灭秦的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读书的。

讽刺了为了巩固统治而愚民政策是很愚蠢的,反而加速了灭亡的脚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