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

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

2020-11-02 13:31阅读(62)

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之后东亚历史走向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影响深远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涉事诸

1

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之后东亚历史走向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影响深远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涉事诸国有不同称谓,明朝称其为“抗倭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史载,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被誉为“ 战国三英杰”之一的太政大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遂于1593年4月发兵20万进攻朝鲜,久经沙场的日军登陆后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应朝鲜政府之邀,明朝大军四万余人自该年7月起陆续开拔,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取得了平壤大捷。不久后,明军因主帅李如松轻敌对情势发生误判,遂被日军击败。之后,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后日军回撤,基本停战,并与明军进行谈判。

公元1597年秋,丰臣秀吉再次派遣水陆大军侵朝,明、朝联军与之激烈鏖战数次 ,并在同年秋击溃倭军,倭军残部被迫退守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的狭窄地带。

此后,双方数次交手,互有胜负。1598年秋,丰臣秀吉病死。日本诸大臣决定:秘不发丧、慢慢自朝鲜撤兵。9月,五大老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侵朝前线将领“争取最体面的议和,有尊严的撤退”。丰臣秀吉已死的消息最终还是传至朝鲜,倭军顿时士气低落,毫无战斗意志,阵脚大乱。

11月,倭军开始大规模从朝鲜乘船撤退返国,明、朝联军乘势追击,在鸣梁海域与回撤日军血战一场,斩获甚多。明、朝联军取得了万历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

有史家评论日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然而,400多年后的今日,当我们回望、分析这场战争之时,却发现明朝赢得并不轻松。

当时的大明最高决策层 ,对于是否出兵援朝一直犹豫不决, 朝臣竟分为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弄得最高负责人明神宗不胜其烦,加上他能力确实有限,其判断亦大受影响,乃至于贻误良机,数年无功。整个战争期间,文、武高层频繁更替换人,且朝廷直接干预前线将帅,使赴朝主将无所适从,颇受掣肘,提督、经略们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然统兵在外,却顾忌、偷窥于内,不能因敌而变,进退自如,至数次坐失良机,导致战期延长,牺牲加剧。若不是丰臣秀吉病死,最后战局如何还不一定······总之,这场历时7年的战役虽以明朝、朝鲜胜利而告终,但也暴露出大明许多体制性的积弊和短板。

【原创问答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2

“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万历皇帝帮助朝鲜李氏王朝抗击日本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主战场在朝鲜半岛,时间在1592~1598年。

就在这6年间,日本发动了两次侵朝战争,两次战争都是明朝赢了。

然而自这场战争24年后,明朝就灭亡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战争没有赢家”。

原来万历朝为了挽救朝鲜李氏王朝,耗尽了国力,造成了国库空虚。24年后,万历的子孙崇祯皇帝最后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就此灭亡。

因此史学家称明朝实亡于万历,假如万历不参与朝鲜战争,也许历史就会重新改写。

回到主题,公元前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开始着手侵略朝鲜,计划占领朝鲜后,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占领中国以后,以中国为大本营侵略天竺(印度),最后实现丰臣秀吉统一东亚的宏伟蓝图。

丰臣秀吉的野心蛮大的,他不满足于日本国土狭长资源匮乏的现况,只有侵略扩张才能满足他的贪婪欲望。

为了实现理想,丰臣秀吉开始实施他的战略行动,首先他要挑起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战争。

15 91年6月,丰臣秀吉向朝鲜国王提出借道朝鲜出兵进攻明朝的请求。

朝鲜国王寻思开了:“丰臣秀吉这是在玩‘假道伐虢’的计谋,说是借道,到时候把朝鲜侵占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再者说了,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和明朝关系亲密无间,我怎么能干背后捅刀子这事呢?”

朝鲜国王直接拒绝了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

丰臣秀吉料定朝鲜国王要拒绝,说实话,朝鲜国王拒绝与不拒绝关系不大,丰臣秀吉铁定要先进攻朝鲜,先把朝鲜吃掉,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

狼要吃羊不需要理由。

1952年3月 ,丰臣秀吉共调动了30多万人马,组成9个军团浩浩荡荡进发朝鲜。

朝鲜虽然很快组织起来抵抗,但是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军力废弛,战斗力明显不如日本倭寇。

战事进行了三个月后,也就是在1592年6月15日,朝鲜平壤被倭寇攻陷了,朝鲜国王带着一班臣子逃到了明朝边境,李氏王朝成了流亡政府。

面对朝鲜即将灭国,朝鲜国王急忙向明朝万历皇上发出求援。

此时万历皇帝正在和大臣们怄气,原来大臣们反对万历皇帝“废长立幼”,万历想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这有悖于传统继位观念。

传统继位顺序是传给嫡长子。“嫡长为贵”。所以大臣们提出反对。可万历特别拧巴,心想:“我自己的家事都不能做主,那我当皇帝干吗?于是干脆不上朝了,从此万历三十年不上朝。”

万历不上朝,但没有耽误朝政之事,万历就在家里办公,大臣们来回请示,这成了明朝奇葩的事情。

接到朝鲜国王求援信后,万历知道了内情,心想朝鲜也算义气,不能眼看着小弟灭国,必须伸出援手。”

于是万历下令,以辽东提督李如松为军事总指挥,率4万人马入朝抗日。

李如松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作战勇猛有乃父之风。

李如松率军直接到了平壤,然后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朝鲜的军队也积极配合明军反击,经过三年的联合作战,最后日军坚持不住了,挑起白旗和联军鉴定了停火协议,丰臣秀吉俯首称臣承认失败。三年的(1595年)“万历朝鲜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丰臣秀吉具有典型的军国主义思想,他不能接受失败,承认失败只是为了韬光养晦,以待东山再起,这就好比狼永远不会抛弃吃羊的念头一样。

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再次集结14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国王第二次向明朝求援,这次明朝调集了7万兵力,最后逐渐增加到了11万赴朝抗日,万历对丰臣秀吉出尔反尔的行为愤怒不已。

双方再次展开了水陆战场,互有胜负。

转眼到了1598年10月,正在朝鲜奋战的日军得到了一个噩耗,那就是丰臣秀吉在日本京都突然病逝了。这无疑兜头泼了一盆凉水,气焰嚣张的日军士气大受挫折,甚至到后来一蹶不振。

(丰臣秀吉)

针对这种情况,日军指挥官果断下令撤退,11月份日军开始有计划撤退,这时明军和朝鲜军得到消息后,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直杀得日军狼狈而逃……

第二次万历朝朝鲜战争以日本最终失败而结束。

万历朝鲜战争分为两个阶段,最后都是明联军赢了,不过日本方面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第二次失败是因为丰臣秀吉突然病逝造成的,并非被打败了。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万历朝鲜战争没有赢家,表面万历朝赢了,但输了国力,造成了24年后的明朝灭亡,万历把家底儿打光了,留给子孙的是一个烂摊子,崇祯皇帝再努力再勤奋也无济于事。

不过这次战争间接造成了两个赢家,一个是东北崛起的女真族,也就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大清国的前身。

后金崛起直接造成了明朝灭亡,大清国的建立。丰臣秀吉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局面。

综上所述:打赢了没有得利,反而让旁人得了好处,这就应了那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启战争。

文/秉烛读春秋

3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年(1592-1598)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持续七年之久。

明朝万历应朝鲜国王请求,出兵援助,史称“东征御倭援朝”。

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首先看看日本方面的关白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原名平秀吉,因其统一全国,被天皇赐姓丰臣。丰臣秀吉为什么要侵略朝鲜呢?据日本学者铃木良一的论文《秀吉的朝鲜征伐》披露了丰臣秀吉在天正二十年(1592)的一封信,信中反应了丰臣秀吉的“大东亚构想”,第一步吞并朝鲜,然后假道朝鲜,进取大陆。后来攻占朝鲜后,丰臣秀吉提出“大陆经略计划”,在这份“大陆经略计划”中明确提出“把天皇驻地移往北京,丰臣秀吉则驻日明贸易港口*宁波”,在那个时代看如同天方夜谭,荒诞不经,但这个想法却影响了日本的几代人。

据朝鲜《惩毖录》记载,1592年,丰臣秀吉派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在仁川登录,仅仅二十天,日军攻占了朝鲜王城,俘虏二位王子,国王逃往平壤。朝鲜国王李昖派出求救使节向明朝皇帝万历说明情况。五月上旬,辽东巡抚郝杰向兵部报告朝鲜紧急情况,但明朝各部官员却怀疑其中有诈,非常疑惑不解。随后兵部尚书石星向朝鲜派人前去查问,在平壤见到了朝鲜国王李昖,朝鲜国王向明朝来使说“寡人失守宗祧,奔避至此”。

明朝神宗万历向兵部指示:“朝鲜危急,请益援兵,你部看议来说,王来,可择一善地居之”。《皇明从信录》记载:“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遣行人薛籓谕其王匡复,扬言天兵十万已环甲,……遣辽阳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从这里可以发现明朝兵部对朝鲜战争情况几乎不了解,更不知道日军实际出兵人数及其它所需情报,更无战场环境研判,居然只派了一位副总兵带领三千多人与日军二十万大军进行战斗,已然注定败绩,后祖承训只身逃回。

初战失利,震惊朝野,神宗万历决定采取大动作,而兵部尚书石星却对东征援朝没有半点信心,只希望谈判或者招抚。这时万历任命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入朝作战,而恰在此时,兵部尚书石星却安排沈惟敬与日本进行所谓和谈封贡,李如松麾下幕僚李应试提出将计就计,在其进行封贡典礼时率军冲击,将日军小西行长所部赶至大同江对岸保龙山。李如松在给朝廷的战报称:“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淹死五千有余”。明军乘胜追击,前后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四道,日军退守汉城,然李如松取胜后轻敌冒进,碧蹄馆之战损兵折将。此时议和招抚之声再次于朝廷处于主流声音,万历二十八年八月,总督顾养谦向万历提出“封贡”方案:“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回复宁波的朝贡贸易”。

明使沈惟敬于日本进行所谓封贡大典,然丰臣秀吉却借口朝鲜未按谈判条件行事,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十四日再次派兵从海上进入朝鲜,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经略杨镐、提督麻贵由汉城至庆州,二十三日攻占蔚山,大败日军加藤清正。可在围困加藤清正于岛山时,反遭日军包围,杨镐率先逃跑,造成所部溃散。蔚山之役后,明军退守汉城,朝鲜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七月十五日,日本传来消息,丰臣秀吉死了,日军士气低落,阵脚大乱,驻朝鲜日军接到撤退命令,但要求驻朝鲜日军严守秘密,撤退之时亦提出明军撤退为条件,企图掩饰其撤退名分。明军将领均不理会,亦然追击日军,直至日军退出朝鲜,朝鲜战争结束。

史学界对于此次战争的胜利,颇感胜之不武,如丰臣秀吉不死,后果无法想象,且耗费钱粮之巨,伤兵将无数,过程耐人寻味,结局却如此收场,所以才争议至今。

4

日本和大明都没赢,只有朝鲜赢了

5

当然是中国获胜因为日本没有达到目的(获取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日本人认为秀吉之死导致战争失败完全是不甘心失败的心理(二战失败后也是如此心理至今)事实上这种心理不仅反映在秀吉身上其实在武田信玄的问题上同样如此,认为信玄只有一步之遥就能上洛进京,统治天下,而完全枉顾当时的实际客观的情况!事实上秀吉即使没有病死以当时日本或者说丰臣秀吉的财力物力也已经无力继续战争了,后来的关原战役的重要诱因就是主管财政的石田三成拒绝对加藤等侵略朝鲜的将领予以奖励而原因就是丰臣家财政紧张,无力发放!

6

日本人一直都是野心,不仅仅有1933年的抗日战争。

早在明朝万历的时候,也就是1591年的时候,日本首相丰臣秀吉的野心蛮大的,死盯着中国和朝鲜,那个时候的朝鲜本就是中国的附属国。


但是日本人长年的地震灾害,日本人就觉得他自己的国土不好,于是丰臣秀吉就盯着对面的朝鲜,朝鲜的资源丰富,位置也不错。


丰臣秀吉就野心勃勃,他不满足于日本国土,日本地震让他明显感到朝鲜的优势,对比日本资源匮乏,当时的丰臣秀吉面对日本的现况,他不是改变日本,而是想到发动侵略战争。


丰臣秀吉想到第一站自然就是朝鲜,丰臣秀吉侵略扩张版图对准朝鲜,这块土地才能满足他的贪婪和欲望。


丰臣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丰臣秀吉开始实施朝鲜发动侵略战略。


当然,丰臣秀吉首先想到吞掉朝鲜后,再吞掉中国,这就是日本的野心,丰臣秀吉挑起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战争。朝鲜就背靠中国。


于是 就在15 91年6月,丰臣秀吉向朝鲜国王,提出无理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向朝鲜借道,日本军在朝鲜 出兵进攻明朝这样的无理要求。


朝鲜国王不乐意,当时朝鲜本就是属于明朝的附属国,朝鲜的国王自然不愿意枪口对准自己人,更何况“丰臣秀吉这是在玩‘假道伐虢’的计谋,朝鲜国王不傻,说是借道,其实是想把朝鲜侵占了,朝鲜国王知道丰臣秀吉心里玩得这鬼把戏,是想借此吞掉朝鲜。


朝鲜国王不同意,就把这事告诉明朝,毕竟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和明朝是属于附属和主人的关系,自己怎么能够帮助外地对抗自己人。


朝鲜国王直接拒绝了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


可丰臣秀吉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啊,朝鲜国王心里清楚要拒绝,就告诉明朝,朝鲜国王也把这情况如实说了。


明朝万历知道,丰臣秀吉就是想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


果然没有多久,丰臣秀吉就对朝鲜发动战争,丰臣秀吉计谋很清楚,先进攻朝鲜,先把朝鲜吃掉,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


明朝万历知道,于是就出兵支援朝鲜,就这样万历支援朝鲜抗日成功。


当然最后万历赢了这场战争,但万历也耗尽国库,也就是后来没钱了,才导致明朝的灭亡。


万历朝鲜战争是赢得日本的。万历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