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相比于同德国一起夹攻苏联,在1941年日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威胁,那就是西方国家(英美为主)对日本的贸易禁运,尤其是石油的禁运!

到1941年4月到9月,日本的存油已经消耗了其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做出决断,而掐着日本脖子的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所以日本必然要同美国做出决断。要么彻底放弃征服的野心,撤出中国和其他殖民地,使得美国解除贸易的中断,而对于军人掌权的日本,不战而降的屈辱不论如何不会接受。

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夺取石油并与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开战,继续维持其所谓的“帝国生存”,所以此时的日本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苏联的远东地区了,全部转向了帝国的长期“生存”问题上。

而在中国战场已经被牵制了22个师,而南洋大量的岛屿和漫长的海岸线都需要日本投入数量巨大的陆军,所以无论如何不会分出强大兵力于远东方向了。所以在1941先4月日本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使得日本可以放心抽调兵力用于南进作战。即使如此日本处于对苏联的戒心仍旧在中国东北保留了13个师的兵力。

而到了太平洋战场的中后期,由于部队的巨大损耗,这些在远东地区和中国内地的陆军也被大量抽调去增援太平洋战事。假使日本还分兵进攻苏联,展开两线作战,无疑将迅速的崩溃。

所以日本在没有解决自己的战略“生存”问题前,无论如何不会同苏联开战。就像德国同英法开战那样,首先德军要解决的就是挪威的铁矿和罗马尼亚的石油等关键的战略物资供应,之后才对英法联军发起了“闪电战”。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当时日本已经不敢再招惹苏联了。

苏军BT系列坦克

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苏联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初期,先是日本与伪满洲国军队进攻蒙古军队,然后是苏联开始反击。后来由于欧洲形势急剧变化。1939年8月底,苏联、日本两方进行了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停战协议,事件的最后是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关东军战败,苏军胜利)。1940年6月9日,苏联、日本正式缔结协议,后来双方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被俘的日本士兵

诺门罕战役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和苏联之间发生的最大规模战争。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战役,这场战役并不出名,但是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失败的日本而言,在诺门坎战役之前,日本制定了北进和南进计划。北进,是针对苏联的战略部署,而南进,则是日本为确保东南亚石油等资源的要道,针对美国的战略部署。诺门罕战役日军失败后,让日本一改日俄战争以来对俄国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日本高层开始重新评估苏联军事实力以及搁置北进计划,转而掉头实行南进计划,最终引起了太平洋战争。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士兵

对获胜的苏联而言,诺门罕战役的胜利,解除了来自远东方面的威胁。1939年9月17日,在诺门罕停火协议之后两天,苏联入侵波兰,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远东的安定也使得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得以地将远东部队调往西线,使得苏联在这个战争中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3

这个问题非常的有趣,日本二战为何不练手攻击苏联?首先要说的是,现在任何的讨论都是站在IF的条件上,笔者并非军事相关的专家,只是从笔者的一些认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说明一下。

我们都知道德国在1941年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而在战前其实日本国内就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北进论和南进论。北进论就是说以苏联为假想敌,南进论即为向英美殖民地东南亚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日本的北进论支持者是日本的陆军,而南进论支持者是日本的海军。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日本选择了南进论,进攻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最终“赢来”了两颗原子弹,直接导致无条件投降。

但是如果当时日本选择了北进,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实际上在国际社会上也是讨论不停,因为当时德国直接打到了苏联的首都,发生了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当时苏联从西伯利亚召回不对精锐死守莫斯科,在德国强烈的进攻下也是风雨飘摇,虽然在一系列的条件下,德国最终失败。但是在当时的时间点,如果日本从南部北进,按理论上来说,莫斯科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日本的做法完全可以左右苏德战争的走势。日本没有参加苏德战争也可以看出当时同盟关系的一些裂缝,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牢固。

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需要看日本为什么发动战争了。原因很简单,为了资源和土地。而德国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在右中立条约的情况下依然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我们都知道美国大发了战争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美国的本土并未受到战争的牵连,美国在战时向日本提供了很多物资上面的支持。1940年末,日本田中新一做成了『大東亜長期戦争指導要綱』,提出将在1941年5,6月份结束南方作战,将此兵力用于北方,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以后,日本内部也爆发了进攻苏联的说法,日本的东条英机野心狂妄,发动了85万人,提出了“南北并进”作战的想法。

▲上图是日本发动北进的假想图

但是,1941年7月,日本进驻了法国占领的印度尼西亚南部,有损了美国的利益(美国的石油和物资也不是从本国而来的!),当时美国决定对日本全面禁止出口,导致日本战争物资匮乏,按照当时日本军队物资的记载,石油储备只能使用2年,战时只能使用1年半。北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联合德国达到苏联和得到库页岛的石油资源,更多的物资石油日本是分不到的。再者,西伯利亚属于冰层覆盖的大地,物资虽然较多,但是都是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及时日本当时得到,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军内部出现了对苏联进攻不可的声音,日本决定以南方资源地带为中心,(主要是荷兰和英国殖民地的资源)发动了南进!

笔者深知回答不尽完善,还请更多相关答主补充。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

部分文章介绍:

《外国人用《孙子兵法》解读巨头亚马逊战略!究竟如何论述?》

《美国制裁中兴,会对美国和日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探秘公用语是英语的日本“国中国”?!连员工都不用日本人!》

《日本人都从中国买什么东西?!看岛国人民如果玩转“淘宝”》

4

关于这个问题,有种说法指出,是日本在诺门坎战役中被打怕了,实则不完全是。准确说来,日本通过诺门罕战役,看出了日、苏两国之间的工业水平与综合国力的差距,因此才完全放弃了继续“北上”的念头。而要看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回到诺门坎战役中,看看两军之间的较量到底是怎样的。

在这里,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下何为“北上”:

所谓“北上”,是日本帝国在1938年之后制定的扩张性计划之一,它与“南下”一同被提了出来,分别旨在夺取苏联、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资源,以缓解日本帝国本身受制于中国战场的“困境”,并企图靠侵夺之后的资源继续进行侵略扩张。

不过,在当时日本最高层的讨论中,“北上”与“南下”到底实行哪个一直没有被敲定,直到1939年,哈拉哈河岸边的一声枪响把“北上”计划率先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1939年5月,日军驻伪满洲国的边境守备第23师团得到情报:苏军和外蒙军队在哈拉哈河对岸集结。此前早已妄图拿下外蒙古至贝加尔湖一带的日军,便想以此为契机燃起战端,同时想先于苏军下手,占得先机。于是这便有了后来的诺门坎战役。

此次战役,日军实际上只投入了一个师团(第23师团)的正规战力外加几个联队,而且该师团还不是甲种师团。再加上挑起战役的第23师团属于擅自行动,在行动之前并没有通过最高层的允许,因而在整场战役的过程中,日本军部其实是没有倾尽全力去给第23师团补给的,前线的日军实际上只消耗了2000吨物资,所发射的炮弹才接近1万发。

不过在整个过程,日本最高层也没有怎么制止这个师团的行动,虽然在末期补上了一个有2.5万人编制的“第6军”,大本营也开始从中国战场急调主力部队赶往诺门坎,但在这些增援部队还没赶到战场时,整场战役就被日军最高层叫停了。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批准第23师团行动的板垣征四郎,也突然在这个时候被清出最高决策层。

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日本想利用第23师团这个棋子,对苏联进行战略性试探。

而苏联则将第1集团军外加1个空降旅、2个外蒙骑兵师以及其它步兵师、旅级单位,临时整编成一个大的机械化兵团,共计10万人供朱可夫调度,其中就包括近500辆坦克、346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这些都被朱可夫投入了战场。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朱可夫为了打败来犯的日军第23师团,几乎将远东后勤补给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仅仅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后方向远东前线输送了8万吨军火,整场战役下来,消耗的弹药数量几乎接近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阶段的一半。(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阶段,苏军正面对抗的德军有80个师,接近100万人)。用如此大规模的火力输出对付一个仅有2万多人的日军师团,可想而知苏联用力过猛。

限于篇幅,战役的过程就不在这里细讲了,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们的头条号里找找,之前我们就做过相应的视频,视频题目是《二战日军真实战斗力到底怎样?看完视频我只想说四个字:抗战不易》(或者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发送【北上】,我们把这个视频的链接发给您)。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战役的结果。

图:日苏两军士兵伤亡数据

此役,苏军伤亡超过25000人,损失装甲车辆超过350辆、飞机250架;而日军伤亡算上失踪人数接近20000人、损失坦克30辆、飞机180架。就从战损比来说,日军与苏军不相上下,甚至在空战还优于苏军。从这些数据的比较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与印象中不一样的真相。

那么,为何日军在援军还未到达战场前就不再继续与苏军过招?问题在于两军背后的工业实力。

诚然,在二战初期,日军的装备水平还能达到当时的领先水准,如:零式战机、97式战机、三八式步枪……但是,随着战线越来越长,时间越来越久,日本的工业生产开始吃不消了。当时日本整个工业体系和所占有的资源,对于东亚和太平洋的战局后勤补给来说,只能勉强满足,更何况遭到了物资禁运,那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到了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的时候,中国战场正好进入僵持阶段,本是以战养战的日军却深陷中国战场抽身不得。抗日战场极长的战线和纵深,对日军后勤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给其本国的工业生产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又因为后勤保障这一块占据了大部分产能,因而武器研发、生产便逐渐落后了。

举个例子,1942年时,若仅看苏联一个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场,每月就已经能产250~400辆T-34。反观日本全国,就97式战车来说,从1938年到1945年,总共也就装备了1500台。所以对于日军来说,有些装备损失了就真没有了;而对于苏军来说,打没了重新补给一下就好了。

因此,在日本通过诺门坎战役看清了两国差距之后,日军大本营对“北上”战略彻底死心,最终选择了“南下”——偷袭珍珠港。

而我们知道,日本之所以要在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是旨在打败当地的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之后通过自己的海军封锁海洋,给侵占东南亚争取时间,最后通过东南亚的资源来与美军抗衡,进而继续走完它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而这,也确实符合日本帝国“以战养战”的国家生命线。

只不过,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原本预想的太平洋舰队需要3年的恢复时间,在美国倾尽国力进行反击之下变成了半年,这使得日本的整个作战部署在1942年8月美国陆军反击前被完全打乱。而当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遭遇惨败时,几乎同时期发生的杜立特空袭以及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也开始预示着日本帝国开始走向灭亡。

图:电影《珍珠港》中关于杜立特空袭的情节画面,该事件发生于1941年4月,是由美军B25轰炸机编队执行,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战略性轰炸。该次空袭让日本的本土防卫力量空虚暴露无遗,说明日军在美军反击之前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战场

自此,日本帝国真真正正地陷入了其自己制造的战争泥潭中,除了一路走到灭亡,已经无从选择。即便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真的需要3年的恢复时间,杜立特空袭所揭露出的事实,也能很清楚地说明:侵占东南亚后的日本帝国就算再有“北上”之心,也已经抽调不出兵力再打一次“诺门坎战役”了。

总的来说,战争永远不只是战场上的交锋,在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是这个国家指挥体系、决策体系、工业力量等综合国力的较量。对日军来说,出兵苏联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战术优势,却不能赢得战略上的胜利。当然,就之后决定偷袭珍珠港一事来说,还是看得出日军高层战术人才多,战略人才少。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帮狂妄的战术匪徒,才得以让二战不至于打更久。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日军放弃北上而南下,也是最好的结果。

5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日本当时为什么要把战略目标放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从而决定了日本的“南进”之举。

其实按照希特勒的设想,日本应该出兵西伯利亚,和德国一起从东西两方夹击苏联,去招惹美国是万万不可以的。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发生,让希特勒感到很是绝望。希特勒深知美国的战争潜力,偷袭珍珠港的小胜,无疑是提前敲响了日军走向彻底覆灭的丧钟,同时也把自己打造第三帝国的如意算盘给砸的粉碎。

而对于日本来说,“南进”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1941年,日美大半年的谈判还是没有结果,在加上美国对日本石油的全面禁运,让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不惜冒着与美国开战的代价,去夺取南亚丰富的战略物质。在加上,日本“北上”不易取胜也是其考虑原因之一。

欧洲战争爆发后,由于法国、荷兰等宗主国的败降,日本认为南洋一带殖民地已成为“真空地带”,这是夺取战略物质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南洋”一带,从而对“大东亚共荣圈”建立的天赐良机;加上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彻底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解除了。

虽说轴心国集团既是政治同盟,更是军事同盟,但还是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帝国主义的真实写照。日美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亚洲地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让日本最终放弃“北上”而“南进”的主要考虑。

6

二战日本为何不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个原因有很多个说法,争论不断,我个人认为是:人们夸大了日本的实力和日本如果进攻苏联对二战战局的影响。

1939年5月在当时的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苏联代表蒙古,日本代表伪满洲国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冲突,双方损失惨重(相对),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因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和苏联迅速结束战斗,由于这是日军蓄谋已久的行动,所以算是苏联惨胜,此战日本尝到了苏联红军的厉害,可是,这绝非日本放弃与德国合攻苏联的主要因素,因为2万人的伤亡,对二战上亿人的伤亡来说太少,真正让日本放弃进攻苏联的原因是:进攻苏联所获得的利益太少,少到对当时日本的军事行动,几乎无任何可见的利益,特别是日本急需的石油(注:西伯利亚的石油是60年代发现的),万一进攻苏联耗光日本的石油怎么办?除非日本能一直打到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获得高加索的石油,但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我们看看下图:


这是西伯利亚铁路图(与苏联时期差别不大),这条铁路是沙俄于1904修建成功的,总长9288公里,以莫斯科为起点,穿过松树林,跨过乌拉尔山脉,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梦中的海参崴),横跨8个时区,是俄国远东的生命线,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俄国的远东什么也不是,1904年日本就是趁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未修好,补给跟不上,偷袭俄国,从而获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如果,在二战时期的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后,日本进攻苏联,日本确实可以占领苏联的远东,可是这有什么用?难道日本能够在苏联毁坏西伯利亚铁路的情况下横穿西伯利亚冻土带和乌拉尔山等地区,打到莫斯科和高加索?如上图,几十万地面部队不靠铁路行军9288公里,穿过西伯利亚冻土带和乌拉尔山等进攻欧洲的苏联核心地区,这在二战时期根本不可能做的到,这可是比贯穿整个中国还要远的多,难走的多的路程,更是必须经过比冻死拿破仑大军和德国大军的莫斯科寒冷的多西伯利亚!

哪怕日本真的能够配合德国灭了苏联,难道日本能够从德国人手里分到高加索的土地和石油?日本能够得到的最多也就是西伯利亚以东的土地罢了,况且,联合德国灭了苏联,就得跟超级巨无霸德国接壤,这对日本肯定不是好事!

二战时期的1941年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肯定让苏联损失惨重,让盟军二战更艰难,但远没有决定二战最终结局的能力,因为苏联的装备物资有超级工业强国美国支持,最不济也不过是美国提前加入战争罢了,还有加拿大、南美等美国后花园国家在观望,同时从美国本土基本没什么损失可以看出,二战中盟国还没有出尽全力。况且,日本在1941年已深陷与中国的拉锯战中,精锐的关东军其实早已抽调一空,日本陆军根本就没有进攻苏联的实力,能伸出手来的只有庞大的日本海军,与其进攻毫无用处的苏联远东,不如向南进攻东南亚,那里有日本迫切需要的石油和橡胶,还有肥沃的不像话的土地,更有太平洋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控制那里,等于控制西太平洋的大门。至于为什么偷袭美国,那是因为当时美国早已是英国和苏联最大的军事援助者,并且已经封锁制裁日本,同时东南亚也美国的地盘,美日终有一战,当时世界的军事强国英法俄都给打的半死不活,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在那时其实并不是那么强大,所以,日本不进攻苏联而进攻美国!

综上,日本不联手德国进攻苏联,那是因为陆军力有不递,海军要为战争获取石油、橡胶等物资,因进攻苏联消耗宝贵物资那是自取灭亡,进攻东南亚获取那里的物资是正确的长远选择,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战略可以看出,日本放弃北上进攻苏联,而南下取东南亚,那是经过深思熟虑,蓄谋已久的战略,而且别无选择的战略,可惜,德、意、日三国轴心灭了世界级强国法国,吊打世界霸主英国,差点灭的新兴强国苏联,在互相消耗之下,成就了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二战是一战的继续,也是一战的翻版,都是美国人最后轻松出来摆平,拿走所有好处,美国才是幕后最厉害的那个!

7

嘿嘿,不是小日本不联手德国进攻苏联,而是小日本进行了一场尝试,但被直接老毛子打蒙圈了,而去找自己后来的美国爸爸干了一仗,并且引发一些列连锁反应,不进坑了自己,还坑了队友。

二战期间,日军制定了“北进”和“南下”两个战略,日本陆军和海军为此争论不休,终于在1939年争出了结果,决定选择“北进”战略,企图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掠夺更丰富的战略资源,顺便与自己的法西斯同盟国德国东西夹击苏军,一场二战中日军和苏军的第一次战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1939年5月,日军在位于中蒙边境海拉尔以南200公里的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试探性战略进攻。随即小日本和老毛子动用了几十万精锐部队,在诺门坎这个地方进行一场长达4个多月的激烈交锋。由于小日本军事思想和武器准备的落后,被老毛子揍得惨不忍睹,最后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这就是二战著名的诺门坎战役。

小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使其领西伯利亚掠夺更丰富的战略资源,顺便与自己的法西斯同盟国德国东西夹击苏军的企图落空。这一下小日本彻底被老毛子打老实了,直接放弃了“北进”战略。日本随即选择了“南下战略”,他们为了得到石油、橡胶等资源,只能进攻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美日之战一触即发。日本先下手为强,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即,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的行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综上所述,二战不是日本和德国没有联手进攻苏联的打算,而是日本这个队友太弱了,直接被老毛子打趴下了。随后,日本这个猪队友偷袭珍珠港,招惹美国,更是自取灭亡,正应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各位,你们说呢?

8

日本从来都是捡软柿子捏,欺软怕硬,侍强凌弱是日本的一贯作风,要知道当时的苏联是仅次于美国实力的强大存在,日本当时已经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沼而不能自拔,通过两次试探性的进攻远东地区都被苏联打退,加上苏联远东苦寒之地,日本就算拼尽国力占领下来也不可能迅速补充资源继续发动侵略战争,而美国的禁运更是让日本雪上加霜,为了以战养战,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成为日本唯一的选择。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自身资源并不能维持一个持久的对外侵略战争,但日本的野心是真够大的,妄图征服世界,为了实现帝国美梦,日本和德国结成轴心同盟,准备从东西两面夹击,瓜分世界,当时德国在欧洲所向披糜,闪击苏联很快就到达莫斯科城下,若日本偷袭苏联,那么苏联腹背受敌很可能就会亡国,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这是日本根据自己的国家实力作出的选择,早在德国进攻苏联前,日本人在远东地区与苏联打了一仗,称为诺门罕战役。当时日本的工业水平远弱于苏联,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日本损失惨重,最后与苏联签订了停战协议。

正是因为苏军在远东地区始终布署了强大军力,日本在挑战失败后对其更加忌惮,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日本南下派占了上风,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中国战场上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困住了日本大量兵力,实在是抽不出力量同时去同苏联作战,再加上美国对日本资源禁运,日本不得不对外寻找资源,南下是最好的选择,为此不惜与美国一战,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虽然在开战初期取得了很大战果,奈何美国实力雄厚,把日本牢牢钉在太平洋战场上,直到日本战败,日本本土都自顾不暇,就更没有力量在远东继续挑起战争了。

总体上讲日本是根据自身实力来进行对外扩张的,依照日本欺软怕硬的性格,在挑战苏联失败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维持侵略战争,南下掠夺成了当务首选。或许日本认为德国的实力足够强大,灭亡苏联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自身也要加强实力,为接下来的瓜分世界积蓄力量,谁知两边都陷入了战争泥潭,最后两个都走向了失败。

都说日本没有战略家,这或许就是日本只重战术,而不重战略的例证,只为了自身利益而不能同盟友协同作战,最终逃不掉失败的命运,思想决定行动,侵略者都没有好下场。

9

一九三九年五月至九月在诺门坎事件暨哈勒欣河两次战役中日本试探性的军事挑衅被苏联挫败日本的扩张步伐从此止步于满蒙


图为珍珠港事件纪念馆:原‘’亚利桑那‘’号战列舰沉没的水域。

日本染指苏联远东死心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日,日本放弃了染指苏联远东后对亚太战场的军事格局进行了冒险式的重大调整:将印度支那半岛暨中南半岛作为获得战略资源的进攻目标,即获取缅甸的木材和石油等战略资源,并可以控制维系中国抗战的滇缅公路,进而直逼昆明乃至威胁重庆。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资产,包括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并毁坏了东印度群岛上的所有油井,以及石油开采设施。资源匮乏的日本靠依赖石油进口来维持其战争机器运转,美英荷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无疑彻底激怒了日本。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日本裕仁天皇主持了御前会议,并听取和通过了军方与近卫内阁上奏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定向美英荷开战


图为美军攻占硫磺岛的插旗群雕像

日本偷袭珍珠港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控制了东印度群岛,并迅速修复了岛上的石油开采设施。到一九四二年,被日本人修复的油井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两千五百九十万桶,次年石油产量又提高到四千九百六十万桶。所以,日本向国内运输石油的油轮成为了美国海军潜艇的袭击目标。到一九四四年,被美国海军潜艇击沉的日本油轮总数已远远超过日本新建的油轮数量从而为加速日本的灭亡起到了重要作用

10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曰前,苏日是友好国家,有苏日友好条约为证。八月八日长崎继广岛之后挨原子弹,九日凌晨苏俄对日宣战,进入敌对状态。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来据说是苏联红军帮我们打败了百万关东军。如此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