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

毛泽东主席一生写了很多诗词,现在能够见到公开发表的就有上百首。其中长征时期是毛主席诗词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那一时期。《忆秦娥·娄山关》就是长征时期的作品,那么毛主席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源泉是什么呢?作者空山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大家还原一下当年创作这首词的历史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主席词作中很是出色的一首作品。词中通过慷慨悲烈的写景状物,抒发了革命者面对困难依然坚持不懈的凌云壮志,堪当词中精品。

这首词创作于长征途中,公开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这首词写作时间比较早,但是公开发表的时间比较晚。《忆秦娥?娄山关最早发表于1957年的《诗刊》一月号上。毛泽东主席虽然喜欢写作诗词,并且在不同年代写了很多古体诗词,但是大多不愿意公开发表。直到新中国建立后,1957年《诗刊》创刊时,为了支持繁荣当时的文艺创作活动,《诗刊》首次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才正式发表了《旧体诗词十八首》。《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这些诗词的发表,毛泽东主席诗人之名风靡全国。由此,毛主席的诗词,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广为流传,甚至为外国政界人物所熟知引用。不久前,美国副总统拜登还因为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而受到国内狂热分子的抨击。

《忆秦娥?娄山关》是在长征途中创作的。1935年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离开遵义,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但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兵集结防守,红军便改变路线,再渡赤水,东进桐梓,重返遵义。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派出两个师的力量扼守娄山关,阻断红军重返遵义的道路。红军战士就在娄山关和板桥之间与敌激战,重创王家烈军队,拿下娄山关,占领遵义城。这首词就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发生转折、红军战士又恰好取得一场胜利的背景下,主席奋笔疾书,创作出来的豪迈诗篇。

从长征中遵义会议召开到新中国成立,“而今迈步从头越”阶段。这个阶段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忆秦娥?娄山关》正好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进程初期,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充满激情的雄风壮志。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熟悉诗词的读者都知道“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词的题目,也表明了这首词所反映的事件就是娄山关激战。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正烈,大雁鸣霜,晓空当月。马蹄声碎,军号呜咽。上阕主席通过描写情景交融的战争场面,把红军战士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和坚毅勇敢的革命精神充分烘托出来。

娄山关位于娄山山腰最高峰,离遵义不远,是进出四川的要道,地势险要。向有“万峰插天,中间一线”的说法。 想当年,就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上,红军将士凭着一种豪迈的战斗激情,硬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群山起伏,如铁难越。重振旗鼓,向前跨越。茫茫青山如海,烈烈残阳如血,我们就是要向前跨越。下阕主席的这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为了千古佳话,后来被无数人所引用。这句豪言壮语,表现出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一代伟人、千古绝唱,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散发出革命者的豪迈胸怀

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是当代杰出的豪放诗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酷爱写作诗词,经常与朋友诗词唱和。据说那时写的诗词就有几十首,可惜年代久远、战事频繁,散落难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平建设年代,主席仍然热爱诗词,乐此不疲。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代领袖,他的诗词无形中反映了他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典历程,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画卷。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来赞扬毛主席。

在《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中,就充分反映出毛主席的诗词都是经过严格的锤炼和润色,从而使诗词更加凝练生动,更能抒情达意。像这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全诗的诗眼,似乎让人感受到了革命进程终于出现转折的喜悦心情,让人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志豪情。

毛泽东主席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词很多,却多有散落。据美国施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一书说,主席在延安时,曾有人汇集其诗词七十首付印,题名《风沙诗词》,可惜当时印数很少,因战争频繁,未能流传下来。主席对待诗词的态度是认真的,主席曾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主席曾在1945年应人之邀,书写过一则“诗言志”的题词。正所谓“夫子自道”。主席的诗词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古人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句话用在主席身上,正是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中肯的评价。

结语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领一代风骚,成千古绝唱,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主席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为人民福幸福的一生。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是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他在这首《诉衷情》中写道: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两位革命老人,一生挚友,虽重病缠身,为了国家的前途未来,仍在不停地思考着、探索着。主席最后的这首诗,字不多却感人,读来让人心碎,禁不住潸然泪下。

主席的诗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最佳贡献者
2

提到《忆秦娥·娄山关》,我们首先会想到那一句脍炙人口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主席的诗词多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感怀,我认为,想要分析主席的诗词,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才会使其绽放万丈光芒。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主席的一生,留下了67首诗词,且都是在他的真知灼见基础上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主席的诗词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诗作扎根于现代中国斗争的土壤中,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阳光雨露,生动地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卓越思想,为中华文化留下了灿烂的瑰宝。

二、作品背景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的娄山上,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更是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它再贴切不过了。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萼都附近出发,迈开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我军接连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后,终于在同年的12月进入了贵州省境。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从此带领中国的革命走上了胜利。
  • 1935年2月,红军先后开展了两次娄山关战斗,而第二次战斗足足打了两天。

娄山关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会师北伐的战略计划却未能实现,致使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了重挫,此时的毛泽东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席创作了这阙《忆秦娥·娄山关》。

三、诗词特色

《忆秦娥·娄山关》可谓是对红军越过天险时的艺术写照,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幅战地素描来赏析。

整首词上阕写的是26日拂晓,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下阙写的却是25日的黄昏,当时的娄山关战斗尚未打响。主席采用倒叙的手法,虽未从正面描写这场战争,却深切地刻画了诗人战后与战前的思想感受。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对这首词作出如下评价:“整首词的气氛是壮的,可是这壮里也多少带一点凄清的意味。”

是的,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阙写词,可谓情景交融,其悲壮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这点凄情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更能感受到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我们且看上片,起首两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仅仅10个字,便将战时的西风凛冽、霜华满地的紧张气氛渲染了出来。紧接着叠唱道:“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一句恰恰把急行军的雄姿有声有色地描绘而出。我们从这两段看到了阵地的肃穆景象,同时也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坚定沉着的革命精神,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广阔深远。
  • 我们再看下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气魄啊!我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战士们迈着矫健步伐从容前进的场面,真可谓气势如虹!再次叠唱“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不正是我军对敌军的鄙夷和蔑视么?这一句吟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心,咏叹出了红军坚不可破的无边信念。

无论上片还是下片,不变的始终是主席的豪情胸怀和乐观主义。

四、笔者小结

相传,李白曾写过一首《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我们暂且不论其真实出处,毕竟作为这首词“百代词曲之祖”,仅从诗词风格看,自然充盈着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然李白写的是闺情,而主席却是壮采豪情。

我曾反复吟诵主席的这一首词,之后再无苍凉和凄清,却是满怀的遒劲和豪迈。这一首独具特色的词,其实恰与主席的全部诗词风格相统一,都是伟大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形象再现,这便是主席诗词亘古传颂的时代意义。

我是@雪忆柔 一个喜欢在书海和光影世界感知世间美好的文学爱好者,感谢您关注。

3

《忆秦娥》是传说诗仙李白独创的(《渔家傲》是范仲淹独创的),后世很少有人再去填。毛泽东本身对李白、李贺等的诗有着特别的感受与认同。所以,毛泽东填了这曲《忆秦娥.娄山关》。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伤感,怀古等情怀,并感叹了时下的悲凉,对时局有着无奈的情绪,对过去繁华的留恋,透露着颓废的思想。总之,抒发的是消极、悲观失望的心态与情感,突出一个“阴”字。而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则抒发出壮志,虽对现实有几分感叹,但却有着不屈不挠的得斗争精神,对美好山河的热爱。总之,是积极的,乐观的!突出一个“阳”字。

4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主席的这首诗主要是说尽管长征的道路十分艰险,困难重重,但红军是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一步步走向革命胜利,它充分表现了红军不怕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它也启示我,尽管多次加V失败,但只要不怕困难,总结经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就一定有加V成功的那一天!

5

尊敬的提问者您好:

我是天道学苑的天下先生,谢谢您的提问;

应当如下评价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是万年中华文明之最近两百年以来的全部近代历史之真实写照…

敬请各位朋友们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原词和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书法: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到十七日,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二月二十日第二次度过此水,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三千人,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仗。

因此,有人说: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这首写于一九三五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这没有错,但却实实在在地缺少了更为重大的内涵:

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的根基是:通读和精读万年中华文明历史,因此完全通晓万年中华文明之根基:易和道(天地道德=天道法则)

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当然更加通晓万年中华文明之核心(精髓、要义)是: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敬天爱民、敬天爱人;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礼义之邦、崇文尚武;5.人类命运共同体。

也正因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是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带领四万万,本来如一盘散沙的劳苦大众,齐心协力推翻了蒋家王朝,在朝鲜打退了以魔方为首的十六国联军。同时,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缔造并且培养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优秀的新中国执政团队。

也正因如此,警告魔方及其网军们,警告被各种各样的和平演变意识洗脑的人群:①.堂堂我九维宇宙观之大中华文明,岂是你们这些脑残蛮酱所能颠覆得了的;②.堂堂我九维宇宙观之大中华文明从始至终都站在昊天上帝的国内即神州大地,你们只能进入昊天上帝为你们预备的硫磺火湖里!

伟大舵手毛泽东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是对万年中华文明之最近两百年以来的全部近代历史之真实写照…

谢谢大家的厚爱 天道学苑和天下先生祝愿非常祝福您的平安健康

也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6

我是文史青城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在浅谈《沁园春?雪》的时候提了一下评价诗词水平的高低的几个标准,大致就是:

一看诗词的立意,二看通篇的结构,三看遣词造句的能力。

(友友们可移步我的主页看置顶的问答即是,该问答总阅读量已接近40W)我认为用这几个标准来评价《忆秦娥?娄山关》也是适用的。

《忆秦娥?娄山关》最早发表于1957年的《诗刊》一月号上,是毛泽东主席于红军长征途中创作的。1935年2月,中国工农革命在经历了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新出发,意图在在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进而北上开辟根据地。行进途中,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兵集结防守,不得不折返遵义。途中遭遇贵州军阀王家烈在娄山关的堵截。红军在娄山关与王家烈部队进行激战,最终夺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娄山关。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

从立意看,虽然当时是在夺取重要胜利后写下的词句,但是通篇内容没有高唱凯歌、没有歌功颂德,而是对中央红军乃至中国革命在当前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客观反映:“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行的路上可谓是艰难险阻不断,如此险要的关隘就真实的摆在面前。然而,遇到困难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呢?当然应该“而今迈步从头越”。遇到困难不可怕,我们要鼓足勇气、振奋力量,彻底地战胜困难、超越困难。这两句词,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种睥睨天下的雄浑气魄,在任何时候读起来都会震荡心旌。

可以说,作者当时写下《忆秦娥?娄山关》是在为自己鼓劲、为红军鼓劲、为中国革命鼓劲。但实际上,这首词已经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今天的中国人在遭遇困难之时依然会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鼓舞自己,这立意何其高远!

从结构看,《忆秦娥》这一词牌名创自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历来填这一词牌的人不多。全词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亦以入声部为宜。我们看看李白的词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再看看《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词牌的格律要求,那些妄言毛主席填词不讲格律的人可能是眼瞎或者是自己就真的不懂格律。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从写景到写意,进而提炼到感叹,最后又回归到写景。起承转合信手拈来、平稳自然,表现出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遣词造句看,“西风烈”一个“烈”字就把天地的苍茫展现出来,同时烘染了战斗的紧张感。“长空雁叫霜晨月”多么生动而具有画面感。“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此遣词造句既高度提炼了娄山关壮美的景色,又展现了作者宽广的心胸和豪迈的气魄,是作者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主席诗词的上乘之作,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整首词,气势雄浑、词句优美,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7

谢谢回答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烩灸人口的诗作,其中忆秦娥,娄山关。写作在长征路上,词的主体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越 霜晨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一月号。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边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主要要塞,红军在井冈山,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25000里长征,红军长征与1935年一月占领了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彻底批判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成为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会议 ,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 准备在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的四方面军会师,当时蒋介石派重兵把守江岸,严令部队防止红军渡江,根据形式,毛主席命令部队折回,再向遵义进军,贵州军阀王家烈已派一个师镇守娄山关,2月25日,红军通过浴血奋战 ,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打垮了敌人一个师。在黄昏时占领娄山关,次日佛晓敌人不甘失败,集结兵力进行反攻,妄图夺回要塞娄山关 战斗激烈,炮火声,马蹄声,喇叭声响成一片,这首词就是写这两次的战斗。

上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越,霜晨越这两句是写那天拂晓时的情景,那天有西风,在拂晓时有雁叫和月,有霜,由于娄山关地势极高,所以感到西风吹的猛烈,加上雁叫声音的凄历,霜晨残月的凄清这一番景色的描绘,正好和战斗的激烈相配合,霜晨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就写出拂晓的激烈战斗,听到马蹄声碎,正是骑兵在山上行动的声音,喇叭和军号声显得悲凉,正写出了两军苦战的情景,经过一番的苦战,终于打垮了敌人。

下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由于娄山关地势险要,所以主席称雄关,漫道,诚然说坚固的像铁桶一样,坚不可破,已被我英勇的红军攻克了,如今大踏步的从上面跨过去了,迈步,既大踏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跨过娄山关时因为娄山关地势极高,可以望见很多的山峰,他们正像海中起伏的波涛,所以,如海了,残阳,黄昏的太阳是红色的,经过战斗,所以有如血的感觉。这首词毛主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是现实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让后人永远记住红军走过的历程。

8

1935年2月25日凌晨开始,红军再次攻占娄山关,击败黔军,于傍晚抢占雄关,为大部队开辟了通道,走向胜利的前程。这一仗让毛泽东心情无比激动,战后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上阙,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开篇就介绍了场景,西风猛烈吹着,万里高空雁叫声声,红军拂晓的霜晨中进军,用“碎”描写马蹄声急而低,悄然进军;用“咽”,除了表明喇叭声声嘶哑,战斗惨烈。感叹毛主席用字精炼,仅用两字就表现了残酷场面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下阙抓住雄关的易守难攻的特点,进一步歌颂红军不怕牺牲的精神,诗人登上主战场,心情和实景都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思想境界,仰望苍天,血色的天空像是为英勇牺牲的哀悼,进一步续写战争的惨烈。

《忆秦娥·娄山关》气势豪迈,在英勇的红军面前屈服了。诗人运用了诸多自然意象,动静结合,用拟人、夸张、对仗等修辞方法,使豪放、悲壮的表述形象化,视觉冲击力强。用大自然的景致。巧妙渲染、展示作者心情,一语双关。

概括地说:与李白《忆秦娥》比较,毛泽东的词,情景交融,更多了一番英雄气概和通透壮丽。

9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2月在娄山关战役后写下的一首词,全词只有短短的四十六字,但字字千钧,句句生辉,气势如虹,实属毛泽东海量诗篇中最为震撼人心的精彩华章,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最高感染力在于“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忆秦娥.娄山关》上阙中,毛泽东将自己的感情交付给西风、雁叫、晨月、马蹄、喇叭这些自然景观和事物,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艺术境界,也从侧面体现了毛泽东严以律己,自觉维护党内团结的高贵品质。在下一阙,诗人则画风一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毛泽东诗作中唯一一句叫人整阙都能熟记的诗句,表现出毛泽东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对中国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体现,预示着那些黑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


诗言志”,这是毛泽东一贯遵循和提倡的创作原则。古往今来,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而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则独树一帜,为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工农红军无畏艰难险阻,逆势而上,浴血拼搏的战斗精神和对实现革命目标的坚定信念。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的那样:“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在中国革命转折时期创作的词作,体现的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10

无能力评价,只能仰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