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到历史环境中,周原来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力量远远不如商朝。周武王联合很多小诸侯国和部族(号称八百诸侯),一起反抗商纣王的暴政。双方实力的对比,其实还是很悬殊。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商纣王,主要原因不是联军强大,而是因为商纣王太不得人心。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商纣王不满的大有人在,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便是其中一个。

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以宗法为纽带,同声同气,仍然是一股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也是周王室不得不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的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说,周朝建立之初,最主要的政治课题便是正确对待商朝遗民。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解放前。因此,周武王先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统治原来商朝的王畿(商王的直领地);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辅佐”武庚,当然也就是监视他,史称“三监”。不料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庚与管叔、蔡叔勾结,发动叛乱。摄政大臣周公旦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彻底平息。

三监之乱导致周朝对商朝遗民政策的改变:从原来的就地监督,变为分散管理。也就是将商朝贵族中的强宗(大家族)分给姬姓诸侯,由他们带回各自己的封国去安置。如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就带走了“殷民六族”;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卫侯,得到了“殷民七族”;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被封到晋国,则分到了“怀姓九宗”。这样一来,商朝贵族基本被拆分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在各自新的居住国,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比如鲁国,一直保留了两社的传统——一个是周社,也就是周朝贵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另一个是亳社,亳是商朝的发祥地,曾为成汤(商朝第一任君主)的国都,亳社就是商朝遗民的宗社。所谓“两社之间”,便成为鲁国朝廷的代称,由此可见商朝遗民在鲁国的地位。

不难想像,周公旦为了安抚这些遗老遗少,是掉了不少头发的。最终的结论,是不能完全将商人的国家从地图上抹去。换而言之,还必须要封一个诸侯国来“代殷后,奉其祭祀”,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人心稳定下来。于是,一直与周人保持了良好关系并且在商人中具有较高威望的微子启便派上用场了。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名,封微子启为宋公,建都商丘。这一片土地,是商朝早期主要统治的地区,也就是亳的所在地。商朝贵族的势力,在这里并不算太顽强。至于“宋”这个国名,乃是“商”的谐音。有人甚至认为,宋国最早就是叫商国,后来为了区别于商朝,才改称宋国。此说存疑,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微子启是个聪明人,周朝的统治者对他很尊重,他则心甘情愿地维护周朝的大局。宋国建立后,商朝遗民的反叛,确实也销声匿迹了。周朝的统治,日趋稳定。可以这样说,将微子启分封在宋国,是周王室处理殷商遗民问题的最后一道工序。完事之后,天下也就算是太平了。

最佳贡献者
2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两次战争,周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不过,周公取胜后,未及班师,就让微子启统领殷商王族,并以宋地为他们的封国。

好不容易打垮了殷商,为何周公又要如此急切地给他们封地呢?

这,正是周公高瞻远瞩之处!

一道难题

商、周,及当时天下各族群,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组织。

因此,各个族群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极大,周人不可能直接统治其他族群族人,只能依靠这些族群的族长实施治理。

殷商虽然败了,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殷商贵族仍然对殷商遗民保持着统治,对当年臣服于商王朝的族群依然有极大的号召力。

相比之下,周虽然已成为天下共主,但他对殷商遗民,及跟随殷商的其他族群依然缺乏实际统治能力。

周武王为了安抚人心,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商故地,只是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加以监督。

可是,周武王死后,武庚与“三监”一起作乱。

这说明:一旦周统治出现松动,强大的殷商残余力量将随时威胁周的统治。

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

不过,周公大军回师后,这些遗民、部族是否会甘心受周的统治,仍是未知数。

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对周人来说,仍是一道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分封殷商王族于宋,一箭双雕

周公急切地将殷商遗民于宋,正是一招破局的妙棋。

1、安抚人心。

尽管连遭打击,但是,殷商遗民依然人口众多,族群复杂。与叛乱有关系的部族也非常多。

地盘太大,人口太多,部族关系太复杂,周人一时间难以全面、系统地做出安排。

周公先将殷商王族分封于宋,正是给天下一颗定心丸:连殷商王族都能得到封地,继续祭祀祖先,何况其他部族呢?

2、规范殷商王族后裔权限。

武王伐纣后,对殷商的势力仍然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殷商王族后裔对殷商遗民、当年的附属部族依然有合法的影响力。

周公分封殷商王族于宋,就是将殷商王族后裔的影响范围做了明确规定。

殷商王族后裔的合法统治范围从此被局限于宋,他对其余的殷商遗民、当年的富庶部族,不再具有合法的管理权限。

系统化建设,基本解决殷商遗民问题

周公回师后,周人经过周密部署,基本解决了殷商遗民问题。

1、分化殷商遗民。

最难搞的殷商顽民,被迁徙到了成周,由周人直接监视、管理。

其余殷商遗民,被封给了其他诸侯。

鲁获得了殷商遗民六族,卫获得殷商遗民七族,燕国也统领了较多的殷商遗民。

如此,殷商遗民的人口被“分而治之”,难以以整体反抗周人的统治。

2、监视殷商贵族。

周人对殷商贵族的处置非常细致。

留居在王畿的殷商贵族,散落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

被分封为诸侯的殷商贵族,又被包围于周族同姓国之中。

比如:宋国西是应、蔡,东是曹、滕,北是卫,南是陈,完全被周人包围、监视。

3、融合。

从考古发掘来看:殷商贵族在各诸侯中依然享有很强的特权,许多殷商贵族受到了诸侯,甚至周王的重用。

如此,殷商贵族被吸收到西周的统治集团,帮助周治理遗民。


总的来说,周公分封微子于宋,是高瞻远瞩之举。

从此开始,周人以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殷商遗民的问题,为西周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一个朝代将另一个朝代推翻,绝不是简单的攻破其都城,诛杀其天子,还要占领其土地,收服其人心。这中间,需要有强大武力的支持,又需要有一定怀柔政策。

  历史上的商纣王并非一个单纯的残暴之君。

  那时候的商朝与秦汉之后的王朝并不相同。夏朝与商朝更多的类似于部落联盟。商朝是部落联盟首领,其他大小诸侯各有自己的领地,领地内的官员百姓都不受商天子任命。

  商朝末年,东夷一族强大,商纣王派出大量兵马征讨东夷。西岐部落强大,商纣王又找寻名目囚禁西伯侯姬昌。《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诛杀妻子,还是岳父,囚禁姬昌,仿佛一个残暴之君。其实,映射的是历史上商纣王与东夷,与西方周部落之间的残酷斗争。

  政治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果然,在放走姬昌之后,姬昌就开始图谋灭商。在姜子牙辅佐之下,西岐崛起,周武王孟津会盟,率领诸侯反商。商纣王也派出大军反击,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周国率领的联军击败。商纣王本人身亡。

  只是,商纣王虽死,商国依然是天下诸侯国中仅次于周的强大势力。如何处理商朝的残余势力呢?

  简单来说,就是化整为零,蚕食鲸吞。

  周武王宣布商纣王种种大罪,许多追随商纣王的大臣自然也沦为罪臣,其家产土地统统被没收,被周武王以战利品的方式发放给自己的子侄以及功臣。在原来商国的领土上建立新的诸侯国。像周公建立的鲁国,就拥有“殷民六族”;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建立卫国,拥有“殷民七族”;唐叔在晋地开国,带走“怀姓九宗”。

  另外,还有一部分商国贵族主动投靠了周武王,这部分人的利益自然要照顾。像 微子启就被封为宋国开国之主。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事先投靠,但是在商国内部多行善举,名望极高,周武王为了顾及舆论也不能轻易将其杀戮。

  因此,周武王先是册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开国,延续商的社稷,同时派出弟弟监督管理。后来武庚叛乱,周公出兵平叛,将武庚击灭。商的社稷便转移到了宋国。

  应该说,周武王、周公对于商朝的残余势力处置的还是颇为到位,既有武力打压,也有怀柔安抚,因此那些势力最终也融入周朝。不像秦朝,依仗武力一统六国,最终却因为对待六国贵族过于苛刻,导致六国再度叛乱。

秦末起义看似是陈胜吴广引导的农民起义,骨子里还是六国贵族领导的复国运动。只不过后来刘邦的出现扭转了历史的轨迹。

4

为安抚前朝遗民而进行分封,微子启虽然作为商纣王帝辛的亲兄弟,但其母亲生育他的时候只是个姬妾,而生帝辛的时候已经贵为王后,因而微子启只是庶出,最终由嫡出的帝辛登基为王。微子启因为在商朝被分封在“微国”,爵位是子爵,因而被称“微子启”。

殷商灭亡之后,周武王念及微子启本就疏远帝辛,且敢于对帝辛进行劝谏,是个忠贞的臣子,因而将其分封在商朝的发源地——商丘,在那里建立了宋国。

之后又晋其爵位为一等的公爵,命微子启代殷。而向来贤明仁厚的微子启很得民心与殷商遗民的拥戴。

而另一位殷商的宗室箕子,则率领殷商遗民远走辽东,燕国的东方,制服当地土著人,建立了后来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文明政权箕子朝鲜。

5

首先从武王伐商说起。殷墟甲骨卜辞和后世文献都表明,商人是自称大邑商或者天邑商的,而周人是从关中地区慢慢发展起来的小邦,虽然现在考古学证据表明周人在灭商之前已经能够自己生产青铜器(这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暗示了周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如现在没几个国家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一样),而且占据了山西的部分地区。但是周人毕竟是小邦。

(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商代的血缘组织为族,地缘组织为邑。商王国以族为统治结构,征战及生产多以某族为一个单位,商王本身也被认为是子族。 (周初分邦建国示意图,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武王灭商后,先是把商人中的手工业者等俊杰迁到周原,所以考古学中的商周分界研究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只要周原出现殷遗民的墓葬(商人墓葬主要特点为设置腰坑殉狗)说明这一时期已经到西周时期。

(大保簋,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同时把殷商故地分封给王子禄父,并把武王兄弟分在其周边来监视王子禄父。岂料,武王过世后,商人与三监叛乱,周公和召公东征,从青铜器大保簋铭文就可以看出,王命令召公平定叛乱。

(大保簋铭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这次叛乱的平定一方面进一步打击商人的势力,另一方面周人也认识到怀柔殷遗民以巩固周王朝的凝聚力。

所以周人在成王时期再次进行了分封

1.把殷人打散分给新的封国。《左传》定公四年有一段著名的记载,说明周初分封各国并分配到若干殷商旧族,比如鲁国:“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有学者认为其后齐鲁长勺之战就是长勺氏的聚居地)、尾勺氏。“

2. 继续分封商王族来管理殷遗民和延续商王世系。《史记·宋微子世家》:“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宋公栾簠,来自中华鉴宝,侵权请删)

综上,这其实就是周人为了稳固新王朝的一种政治行为。

推荐书目

许倬云《西周史》

《史记》

《左传》

6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历史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殷商的祖先契,又称卨,是黄帝的第十三代孙帝喾之子,封阏伯,封地在商丘,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就是商的祖坟之地,后称宋国。微子启的后裔,有以宋国为姓者。

周的祖先叫后稷,也叫弃,黄帝之后。弃很会种地,被黄帝命为大司农,后稷的孙子被封在有邰(陕西岐山),称为岐伯。自“象朝”至“夏朝”,大司农这个职位,就一直被后稷的子孙世袭。

夏朝的时候,夏的王室称大夏,周后稷之国,称为小夏。商汤灭夏桀以后,伊尹把夏的宗庙给烧了,造成在夏的遗址没有大量发现文字载体,伊尹是良师良相,但是伊尹也是毁灭华夏文化的历史罪人。夏朝灭亡后,后稷的第三十五代孙,害怕商朝的迫害,岐伯“不窋”帅周族,逃亡戎狄之间。

周的十代先祖公刘,帅领周族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重新恢复后稷之技——农耕,并且在甘肃灵台县,重设宗祠以祭祀先祖,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灵台”。有邰氏是炎帝的旧部,和黄帝部族长期通婚,周人一直认为自己,是正宗的炎黄子孙。

古公亶父之时,周族不能忍受戎狄的欺压,在亶父的带领下从豳迁徙到周原,岐山是周族故地。商朝承认了周人的地位,封亶父为西伯(岐伯),亶父又称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周又经过三代人的发展,到周文王时已经发展成商朝最大的诸侯国。

殷纣王在崇侯虎的挑唆下,就把周文王招到朝歌,关押在羑里(拘文王于羑里)。文王长子伯邑考,向纣王献有莘氏(临洮)美女,骊戎文马(斑马),有熊九驷,他其怪物。纣王烹伯邑考,以文王子肉汤食于文王,乃释文王并授予文王斧钺。

文王回到西歧七年,一年灭一国,周日益强大。文王薨,武王继位。武王二年在孟津会盟诸侯,觉得时机不合适,就回去了。武王四年,纣王囚萁子、刨比干,纣之太师疵、少师疆抱商之乐器而奔周。武王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公元前1046年二月,武王在孟津会盟天下八百诸侯,做“太誓”:“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决于天……”武王自帅虎贲(骑兵)3000,车三百乘,甲士45000人。诸侯兵会者,车4000乘,甲士60万,武王乃东伐殷商。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以65万大军陈师牧野。纣王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在牧野对抗武王。武王伐纣,双方出动军队接近15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记载,商朝末年,全中国的总人口是1200多万,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当兵,可以这样说,全中国的青壮年男性,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战争。战争一开始,支持纣王的50万诸侯军,就拖着戈矛(倒戈)溃散了,武王军从前阵一直杀到后阵。

结果,武王军队胜利,纣王穿着珠玉宝贝之衣,自焚而死。武王把纣王宫中财物,公平的分给诸侯,又分封了八百诸侯。然后展开了对助纣为劣的诸侯国的打击,灭国99个,降国605个,斩杀三十万,俘虏17万多,此事记载在《逸周书、世浮》里。武王没有烧毁殷的宗祠,三千后殷墟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甲骨文

那么武王为什么还要封微子启于宋国呢?武王说,周是仁义之师,可以灭其国,不可以灭其宗,商丘是殷商的发源地,是商族祖坟所在地,不能让殷商绝了后嗣香火呀。在战场中杀人,是无奈之举,谈不上是否仁义;而打完仗,还要杀人灭族,那就是真的不仁义呀!纣王亦灭,商族已经投降,那就不能再进行杀戮了,让他们去守着自己祖先的地方,这就是“大仁大义”呀。

如要详细了解商周的起源和来历,敬请期待冷清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出版发行。

7

首先,将微子启分封在宋,是周人与微子之间的一次政治交易。

商纣王晚期,疯狂杀戮大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让微子深感末日即将来临。此时,周人为分化商人,及时地找到商王室高层,收买他们,引诱他们联合周人来推翻残暴的商纣王。

《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记载,周武王姬发早先派周公姬旦去拉拢胶鬲,私许胶鬲:“反纣成功后,把你的工资连加三级,官位升为一等。”在周人离间计之下,胶鬲已被商纣王“休假式疗养”多年,空有治国之才,却无处可用。为了让自身才华有用武之地,胶鬲痛快地答应了跳槽,与周人合作。

随后,周武王又派召公姬奭找到另一位商人高官微子启,给出条件:“灭纣后,你可世为诸侯长,奉守殷商祭祀,拥有桑林,还把孟诸(河南商丘东北)作为你的私人封地。”

其次,为什么桑林对于商人如此重要?

桑林为商人的祭祀圣地,商汤当年就是在此祈雨,成功地向天下人展示了商族之神的强大威力,商族的天下也因此得以稳固。

《吕氏春秋?顺民》中说,商汤克夏后,天下大旱,五年农作物都无收成(也有说七年大旱的。)。五年没有收成,这在农业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就意味着天下大面积饥荒,不知多少人会因此而丧失性命。饥荒之年,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怨声载道。灭夏之后,突然遭受如此严重的灾难,天下人就开始慢慢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们推翻了夏王朝而遭到天谴?夏王族原本是受到天神保佑,却被我们推翻了,所以天神才降下这场灾难来惩罚我们!这股思潮暗暗涌动着,矛头隐隐就指向当年振臂一呼的带头大哥——商汤。如果不是商汤,天下人就不会遭受这场灾难!必须得杀了商汤,上天才会下雨!

天下人人喊杀,商汤顿时就像是坐在了火山口上:没想到推翻暴君夏桀不但不是功绩,反倒成了罪状!更何况,夏桀王不过是被商人赶跑,并没被斩草除根。虽然现时遭遇的只是旱灾,但如果老天爷持续不下雨的话,旱灾随时可能会转化成政治灾难,夏桀王随时都可能反攻倒算!

为了安抚天下人,万般无奈之下,商汤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决心以身体作为献给天神的牺牲,于桑林之野向上天祈雨。为了让老天爷好下嘴,商汤还事先让人把全身毛发刮个精光,手脚都捆得结结实实的。看样子,如果老天不下雨,商汤就得像烤乳猪一样,任由众人烤熟分享了!

万幸的是,大难临头之际,老天爷还是给了商汤几分薄面,最终还是下雨了。商汤拿自身性命赌博,赌来了一场大雨,也就向天下展示了商族之神的力量,从而彻底慑服天下人,成功地保住了商汤天下部落之长的地位。桑林,从此成为商族祭祀圣地,世世代代受后人敬仰。

许诺微子开拥有桑林,就好比授予后世帝王的传国玉玺一般,把微子开事实上当作了商王国的继承人。不但如此,微子开还可做诸侯之长,虽不是天子,与天子地位也相差无几了。如此优厚条件,对商纣王已经彻底死心的微子开,当然无法拒绝,也答应与周人合作。

桑林,就是在河南商丘附近,也就是后来的宋国所在地。《吕氏春秋》所记,也许并不完全是史实。但是根据周人灭商的过程而言,这些故事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8

因为古人认为灭国是大不祥之事,所以春秋义理要求灭其国但要存其祀。这也是「先王之道」的严格要求。

这个惯例最早记录是夏禹分封舜帝的平庸儿子商均和尧帝的不肖子丹朱。其中,商均继承舜帝原先所属的虞国之祀。

《史记-夏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殷商灭夏,存杞国、缯国,以继承夏之祀,也就是社稷。周灭商,存殷祀于宋。

这个惯例最后被秦人改变了。秦灭了最后的东周公,虽然在阳人之地保留了周君。但性质已经变了。众所周知,秦人的制度是【二十等爵】,其最高爵为【彻侯】,可以自置属吏,如商鞅之商君、樗里疾之严君,实际上都是彻侯。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这种「彻侯」是没有独立主权的,仅仅是单一制国家里的最高荣誉爵位,并不享有军事、司法、民政等权力,它虽然能自置属吏,却只能执行秦君的旨意。

这种【祀】已经不再是社稷了。

9

华夏尊天道而循大德,治天下靠的是仁义礼智信!仁者不断人传承和血脉,将殷商王室封于宋,正是为了让殷商先祖得到祭祀,家族血脉和礼仪得到传承。这符合华夏民族的价值观!今天的中国也尊重各民族的文字丶语言、文化、习俗的传承,并且还有这方面的国家财政拨款,也正是源于从古义至今,一脉相承的价值观!

10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商纣王自燔而死。为了不绝殷祀,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以统治原来的殷民。在封殷侯的同时,周武王还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殷国。历史记载:(于是封功臣谋士)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虔于霍。但是周武王去世以后,尚在襁褓中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周公旦代行王权摄政当国。此举遭到了召公奭、管叔、蔡叔、霍叔的怀疑,他们纷纷担心周公旦欲对周成王不利,将来自己会取而代之。召公奭在周公旦的沟通下,理解了周公。但是管叔、蔡叔、霍叔却四处散播谣言,并且早有复辟之心的武庚,以及奄、淮夷4、徐夷发动叛乱。周公果断采取措施,发动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周武王册封的商纣王的儿子殷侯武庚被诛杀。

当初的时候,商纣王暴虐,杀了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而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数次谏言商纣王,也不被采用,为了躲避被杀就抱着他家的祭器投奔到周部落去了,也就是说,从商纣王被杀到武庚叛乱被诛这段时间内,微子启一直在周。三监之乱被平定,殷侯武庚被杀。同样为了不绝殷祀,周公在考虑谁来继承殷祀的问题上,将知书达理、贤能通达的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作为首选,将其于宋,以绍殷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