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

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

关于归义军,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张议潮鼎盛时期,其地盘基本涵盖了河陇地区(现在的甘肃省),将整个河西走廊完全打通。所以实际上,张仪潮应该担任河西节度使,在凉州坐镇才合适。并且张议潮也一直对内自称为河西节度使,河陇百姓们也是这么称呼他的。但由于唐朝不信任归义军,对张仪潮这支从吐蕃人手里独立出来的新势力也心存芥蒂,便拒绝授予其为河西节度使,才给了他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

这就好比说,以张仪潮的地盘和功绩应该封他当甘肃省长,让他到兰州办公才对,但朝廷担心整个河陇地区都归了张仪潮,就只是封了他一个敦煌市长,让他在敦煌办公。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当时藩镇割据,朝廷不信任所有藩镇,不单是针对张仪潮一个人。

面对唐廷的怀疑,张议潮非常深明大义,他一面向朝廷进贡珍宝,一面派出大哥张议潭入长安,作为人质,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他还把自己刚刚打下来河西重镇武威主动送给了朝廷。(武威就是当年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张仪潮送给唐朝才一年,唐军就又弄丢了,从此再也没收复)

后来大哥张议潭病死,张议潮便亲自前往长安做人质。而归义军的实际统治权,张仪潮则更深明大义的交给了大哥张仪潭的儿子张淮深接任。(张仪潮最后病死于长安)

张淮深执掌归义军时期,吐蕃人一直对失去河西陇而耿耿于怀,同时西域的吐火罗人在西域待不下去,往河西走廊迁徙,于是这两股势力便凑在了一起,蚕食归义军领地,令张淮深非常头疼。

后来甘州回鹘脱离归义军,这让张淮深更是头疼不已。

虽然张淮深不断地率军向甘州发起反攻,并杀死了甘州回鹘可汗,但是却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而唐廷此时历经黄巢起义,全国藩镇全独立了,唐廷对势力强大的归义军非常害怕。于是唐朝就想了个馊主意,让甘州回鹘牵制归义军,让他们都没精力打自己的主意。唐朝对甘州回鹘的默认,这无疑是给了归义军一记巨大打击。让归义军失去了利用大唐这个“金子招牌”讨伐回鹘人的便利。

如果说归义军的压力只限于外部,那就罢了。当时归义军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

由于张仪潮有儿子,所以张淮深就要面临要不要把节度使位置还给自己的堂弟张淮鼎的选择。张淮深没处理好这个问题,后来他就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关于张淮深之死,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根据宋朝人编写的《新唐书》记载,认为是张议潮女婿索勋杀的;但当代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唐廷赐死的,或是李茂贞发兵杀死的。由于存在不同说法,这里就不深究了。

张淮深死后,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接任节度使之位。他在位置上只待了两年即病死,临死前托孤索勋,让他扶立自己的儿子张承奉接位。但索勋辜负了张淮鼎,他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勋的小姨子)的不满。

于是在公元894年,张氏派三个儿子杀死了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即为第五任归义军节度使。

张承奉接任后,先是推翻了欲把自己当作傀儡的姑妈和姑父,紧接着东征西讨,欲恢复爷爷张仪潮时期的荣耀。但是张承奉的扩张非常失败,他当时一面向西域打,进攻西州回鹘,一面又向东面扩张,打甘州回鹘,结果他两头都没打下来,反被两面夹击,被揍得很惨。

公元904年,朱温杀唐昭宗,并策划了“白马驿大屠杀”。这件事让很多节度使都非常不满。归义军是唐朝册封的藩镇,张承奉和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样,也非常不满朱温的大权独揽。因而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归义军就独立了。

公元906年,张承奉自立为王,自称“白衣天子”,把归义军改为“西汉金山国”。

PS:“西汉”的意思是“西部汉人”,“金山”的意思是敦煌西南的金鞍山。“西汉金山”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西部的汉人在敦煌建立的国家。



张承奉的这个举动,可能是想利用自己称王的号召力,凝聚内部民心,以便同甘州、西州两回鹘相抗衡。但是自立为王,显然不是一步好棋,因为唐朝当时还未灭,甘州回鹘可以借“背叛朝廷”为理由,攻击归义军。而且张承奉自立为王,不向朱温称臣,也得罪了朱温。

公元911年,在后梁朱温的支持下,甘州回鹘猛攻归义军。张承奉不敌,被迫与甘州可汗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当时甘州回鹘的可汗狄银逼迫金山国的宰相和高僧向他下跪,还侮辱性地要求张承奉出城亲自下跪,让他认可汗为父。最后张承奉只好狡辩称,可汗应该先跪拜他的父亲,才能接受他儿子的跪拜。由于当时可汗的父亲不在场,所以此事暂时作罢。

这起事件后,归义军元气大伤,沙州军民人口伤亡惨重,郊外的农田和果园被焚毁,灌溉系统也被破坏严重。不过张承奉还是不死心,他虽然被迫废了西汉金山国,但仍然以敦煌王自居。

后来张承奉病死,由于他没儿子,而且张氏也确实没资格继续坐节度使的位置了,所以张承奉死后,沙州大族就公推曹议金为节度使,接过了张氏的权柄。

曹议金接任后,他意识到作为领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绿洲邦国,以强硬的方式打击四周外族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划算的。并且将原本的藩镇强行升级为王国,这不仅在政治上把自己树立成了靶子,同时对领土控制权的渴求又缺乏应有的实力基础。可谓是没实力还要强行装叉的典范。

所以,曹议金接任后,他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敦煌国号,改回了归义军,并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

此后,不管中原谁当家,曹氏控制的归义军政权都派使者去称臣纳贡,主动请封。

当然了,只巴结中原王朝还是不够的,毕竟归义军的头号大敌是甘州回鹘。当年甘州回鹘可汗放了狠话,只要归义军赶走出敦煌地界,就血洗敦煌城。所以曹议金时期,他积极和周围民族改善关系,比如他就曾把几个女儿嫁给了甘州回鹘的可汗和于阗王,给各国领导人当老丈人。

曹议金死后,儿子曹元德接任,此后又传了六代,分别是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

其中曹元德、元深、元忠是三兄弟,都是曹议金的儿子,元忠死后,大哥曹元德的儿子曹延恭即位。曹延恭死后,其小叔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即位。

曹延禄时期,归义军再次和甘州回鹘发生大规模战争,这引发了民众极度不满。因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已经快一百年没打仗了,所以归义军内部就发生了兵变,曹延禄被曹延恭之子曹宗寿杀死,曹宗寿在同时获取了北宋和辽国的承认后,出任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曹宗寿时期,西夏已经在西北崛起,但因为有甘州回鹘在东面挡着,而且当时党项人也确实打不过甘州回鹘,所以归义军当时还没有受到西夏的挤压。

不过甘州回鹘人的游牧气息很重,始终无法建立有序的统治秩序,内部四分五裂。而西夏人的势力不断壮大,最后以小吞大,反倒把甘州回鹘灭了。



甘州回鹘完犊子后,归义军知道党项人下一个就要对付自己了。当时的节度使曹贤顺到处求援,北宋、辽国、西州回鹘,周围能求援的全部求了一个遍,但这些大国都没有向他伸出援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军队大兵压境,归义军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这个存在了170多年的政权,终为西夏所灭。

最佳贡献者
2

大唐曾出现两支归义军

唐朝曾出现过两支归义军。一支是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六月,唐朝为表彰嗢没斯率回鹘2600名士兵的归化之举,特意组成的军队。这支由回鹘人组成的军队,在其后的战争中又不断吸收党项、契、退浑、沙 陀等部族力量,成为唐代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军队,历史上将这支只存在了240天的军队,称为“回鹘归义军”。

在“回鹘归义军”灭亡的七年之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一支由汉人组成的,在吐蕃占领时期,从敦煌起义并明确提出回归唐朝而建立的军队开始出现,也就是后来敦煌的张氏、曹氏政权。而学界所称的唐代“归义军”,一般所指的正是这支军队。


《敦煌遗书》的出土,让世人终可以完整了解归义军

史藉中能找到的关于归义军的记载并不多,只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等,且着墨不多只有些零散的记载。而真正让世人可以完整了解归义军全貌的,是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大批古藉文献,这批古藉文献统称《敦煌遗书》。

公元1900年,时值清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了在墙壁的后面竟然还秘密建有一个密室。当他打开密室后,发现里面全是各种经卷文献等文物,总计约5万余件。这批经卷文献古藉中,就包含有张、曹氏归义军政权时代的各种遗书。

不幸的是,到了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等,先后从敦煌莫高窟盗买走了大量的经卷。1907年,英国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挖掘完楼兰古国遗址后,又跑去敦煌找到了王道士,并以14块马蹄银的代价,连蒙带骗掠走了24箱遗书及5大箱其它文物。

1908年,法国伯希和又骗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又盗走了一批。

归义军历经唐、宋两代

据“敦煌遗书”中的《张氏修功德记》记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张议潮趁唐朝凤翔节度使崔珙大败吐蕃,收复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之机,在沙洲起义时,明确提出“归国”口号。

到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经连番血战后,一举收复瓜洲。此时的河西其他州县仍在吐蕃统治之下。为及时向唐王朝告捷,张议潮派遣十队使者,携带同样的奏文,分十路赶赴长安。最终,只有走东北的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后,并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抵京。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又相继收复瓜州、伊州、西州、 甘州、肃州等地区。至此,除凉州以外,被吐蕃侵占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大片地区重归唐朝。十一月,唐宣宗下诏,于沙州建立归义军,张议潮任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建立,至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结束,前后历经一百八十五年。不仅目睹了唐王朝的衰退灭亡,还见证了宋朝的建立。

归义军灭亡

一、收复凉州立下赫赫战功,仍遭唐朝猜忌,张议潮兄弟二人双双死于长安

归义军建立后的十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部征讨吐蕃,一举收复凉州,整个河陇地区重归唐朝的版图。立下赫赫战功的张议潮,本以为朝廷会授予他河西节度使,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唐朝自始至终对归义军充满戒心。

张议潮不仅没等来朝廷的封赏,两年后将河陇地区分割为秦州、凉州、瓜沙三节度,更把张议潮的辖区划分为凉州和瓜州两块,等于变相剥夺其部分的兵权,而归义军的管辖区域被压缩至瓜沙地区。同时,更调遣两千五百名太平军镇守凉州,用以监视归义军。

心里拔凉拔凉的张议潮,只好派自己的兄长沙洲刺史张议谭,到长安朝贡并作为人质,以打消朝廷的猜忌,张议谭最后死在长安。兄长一死,朝廷急招已是69岁高龄的张议潮进京,以禁军将领的身份留在长安直至去世。


二、五代十国时期,归义军自立西汉金山国

张议潮去世后,其后人仍是节度使。到了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开始陷入混战阶段。唐朝这棵大树轰然倒下,本想背靠大树的归义军一下子失去了依靠。

此时的归义军内部已是人心惶惶,偏安一隅无人过问四周强敌虎视忱忱,除了自救别无他法,立国成了唯一选项。公元909年,归义军自立为“西汉金山国”。第一任国君是张议潮的后代张承奉,在上任之初曾试图从东西两面开疆扩土,可对于兵微将寡的归义军来说,这简直难于登天。

三、曹氏掌权后,外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归义军再以敦煌国的身份向契丹人进贡

归义军立国后外部环境更为严峻,本来背靠唐朝的东面,现如今被甘州回鹘隔断;西面与北面是两大强敌契丹与吐蕃;南面有高昌回鹘,更远的还有个喀喇汗国。公元910年秋,丞相罗通达率军突袭天山以南的伊州回鹘。

其后,归义军兵分两路对甘州、西州回鹘同时开战。两路大军在战事中不仅捞不到任何好处,还折损了不少兵力。到战争后期,兵员严重不足。上至皇帝张承奉,下至地方一般官员,皆全数披挂上阵。一年后,甘州可汗王子狄银大军压境,毫无还手之力的归义军被迫接受城下之可盟。

外战不行内患又起,汉人在战争中损失过大,使归义军内的粟特人渐渐掌握实权。公元914年,张承奉撇下年幼的儿子驾鹤西去,大权落到了粟特人后裔曹氏的手中。

曹氏上台后,为了体现仍为汉民政权,将自己归为曹操、曹植后裔,并主动与于阗、回鹘联姻以减轻战争的风险。同时,认为再以金山国自居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当时执政的曹议金决定恢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取消金山国自降为节度使。

公元923年,归义军使团抵达开封,后唐册封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经过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归义军终于暂时得到喘息。可此时的中亚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伊斯兰化进程。首当其冲的,是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

公元935年,曹议金去世,中原此时亦已是后晋代唐。契丹日渐强大,甘州的回鹘也开始视归义军为敌,阻断其与后晋的所有道路,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公元939年,曹议金的继承人曹元德只好以敦煌国的身份向契丹出使进贡,以求自保。

四、归义军臣服宋朝,却从未得到宋朝的半点帮助西夏崛起后,归义军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此时的归义军已由曹元德变成了曹元忠,在与宋朝取得联系后,归义军遣使北宋。而另一边,喀喇汗国与于阗发生圣战,最终于阗被灭国。归义军除失去一个同盟国外,身旁的定难军起兵反宋,危机再次笼罩归义军。

公元1001年, 宋真宗册封曹元忠之子曹延禄封为谯郡王,让归义军牵制定难军。却只是精神上给予支持,一直不肯给予任何的帮助。对于宋朝的态度,归义军内部也开始发生变化。

既然宋朝靠不住,归义军只好加强与契丹的关系。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大败甘州回鹘可汗,大量的回鹘人逃亡到瓜州、沙洲,导致胡汉人口失衡。 最后,这些回鹘人发动军事政变, 杀死最后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 其弟曹贤惠见大势已去,匆忙中带领残部1000余人投降李元昊。至此,归义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3

归义军孤悬域外,最鼎盛时曾占据河西十一州,但随着张议潮自请入长安为质,很快就陷入内乱而分崩离析。经历了漫长且又残酷的内斗,归义军变得奄奄一息,治下可控制的地盘也仅剩沙、瓜二州。

唐朝灭亡以后,曹氏取代张氏成为归义军的新主人,可也没能恢复归义军昔日的荣光,依然局限于沙、瓜二州,惨淡经营,直到被党项人所吞并。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忍不住扼腕惋惜,曾经强大的归义军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曹氏取代张氏控制归义军以后,困于沙、瓜二州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从得知曹氏如何从张氏手中夺取政权,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权力交接似乎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而曹氏取代张氏,也应该与张承奉曾大败于甘州回鹘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承奉在战败以后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认回鹘可汗为父,这让张氏在归义军内部威信尽失,成为失去权柄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议金成为归义军节度使以后,为了在东西回鹘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务实的选择了和亲政策,一面迎娶东方的回鹘可汗之女天公主,一面又将女儿嫁给西方的于阗可汗,以此缓和来自东西方的压力。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休养生息十余年之后,曹议金率军征讨东方的甘州回鹘,虽然攻下了张掖城,兵锋也一度直抵焉支山下,但回鹘人很快发起反扑,双方在酒泉展开决战。最终,以回鹘军大败,归义军惨胜而罢战。

这是归义军最有可能消灭甘州回鹘的一次大战。只可惜,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大量回鹘人迁移到河西走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是以归义军虽然能够击败甘州回鹘,却并没有能力将其彻底消灭。

甘州掌握在回鹘人手中,就像死死掐住了归义军的脖子,使他们很难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这也导致了曹议金到死都没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这个孤悬域外的汉人政权就像怒涛中的孤舟一样,只能独自面对来自于东西方的威胁。

与中原王朝道路断绝,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

曹氏成为归义军的新主人以后,归义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和中原王朝取得联系。直到归义军击败甘州回鹘,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但也仅仅限于使节往来,接受册封,并无法得到来自中原王朝的实际帮助。

中原王朝的情况其实也很糟糕,朱温篡唐以后,朝代更迭频繁,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它们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多余的力量去援助远在敦煌这个弹丸之地的归义军呢?

为了在夹缝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归义军除了向中原王朝派遣使臣,请求册封,同时也向更强大的辽国称臣,以此增强自身在西域诸国之间的地位。

这么做的成效十分有限,所以在曹议金死后,其子曹元德与曹元深开始先后寻求与最大的敌人甘州回鹘改善关系。

甘州回鹘虽然不甘心优势地位的丧失,可限于双方实力旗鼓相当,也只能顺势选择与归义军修好。

由此以后,归义军与中原王朝的沟通逐渐顺畅,联系愈发密切。即便无法获得中原王朝的实际帮助,归义军也开始了数十年的稳定期。

只是这种稳定背后藏着极大的隐忧,敦煌沙、瓜二州的实力有限,情势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向东无法开拓甘凉之地,西面又有更加强大的高昌回鹘,如果无法改变现状,等着他们的,只能是油尽灯枯。

归义军内部存在“沙、瓜之争”,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

度过短暂的平稳期,归义军内部也渐渐出现分裂苗头。曹议金死后,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三兄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交接权力,以此最大限度保障归义军内部的稳定。

但是,到了曹元忠执政后期,这种兄终弟及的方式已经失去了施行的条件。一则曹元忠打算将节度使传给儿子曹延禄,二则曹元忠的侄子曹延恭作为瓜州刺史,经营瓜州近二十年,隐隐然成为归义军难以动摇的第二号人物。

曹元忠清楚,如果强行传位给儿子曹延禄,将势必将引起曹延恭的不满,甚至会引发刀剑相向的血战,彻底葬送归义军的大好局面。

权衡利害之下,曹元忠还是将节度使之位传给了侄子曹延恭,由此再一次实现了归义军内部权力的平稳交接。

曹延恭继承归义军时已经十分老迈,所以他在位的时间也不长。归义军节度使的位置绕了个圈,还是回到曹延禄手中。

从这以后,凡就任瓜州刺史的曹氏子弟,就隐隐然具备了归义军节度使继承人的资格,与此同时,瓜州也渐渐形成一股可与沙洲叫板的反对势力。

其中具体细节,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很难得知,但至少可以推断出,这些都与曹氏兄弟之间的权力交接有着莫大关系。

曹延禄在位二十六年,始终维持了父兄的政策,使敦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在宋真宗咸平四年,他又被被册封为谯郡王,声威达到顶峰。

然而,就在次年,曹延禄的从子曹宗寿策动兵变,将他和兄弟曹延瑞一同逼杀。

曹宗寿曾遣使像宋朝解释过这次兵变的始末。

“为叔归义军节度使延禄、瓜州防御使延瑞见害,臣先知觉,奔瓜州……不期内外合势,便围军府,延禄等知其力屈,寻自尽……”

这些辩解中究竟有几分真假,我们也无从得知,但至少能够借此理出整个事件的大致脉络,曹延禄兄弟确实已经和身在瓜州的曹宗寿产生了矛盾。

到这里,问题就产生了,即便曹宗寿在瓜州经营多年,颇具实力,也未必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归义军节度使,难道还有其它原因?

根据他给宋真宗的上书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有二:一,曹宗寿在沙州城内有内应;二,曹宗寿请了外援。

如此里应外合之下,曹延禄骤然败亡也就不奇怪了。

沙洲回鹘鸠占鹊巢,曹氏归义军式微

前文提到曹宗寿请了外援,这个外援实际上就是沙洲一带放牧的回鹘人。其实,早在曹议金当政时期,就开始允许回鹘人在沙、瓜等地居住,作为回报,居住在沙、瓜的回鹘人也有义务听从归义军调遣。

所以,曹氏统治的归义军土地上,等同于存在着一个半独立的回鹘盟友。

直到曹延禄时期,回鹘人越来越多,对沙洲的渗透已经十分严重。随着归义军所控制的土地渐趋回鹘化,回鹘人对权力的诉求也日渐强烈。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曹宗寿发动了针对两位叔叔的兵变。

沙州回鹘通过扶植曹宗寿上位,满足了对权力的诉求,并一步步侵蚀曹氏在归义军内部的权力,隐隐然竟有了鸠占鹊巢的架势。

这并非夸大之词,直到三十多年后,党项人崛起,在攻取沙、瓜二州时,不见归义军有所作为,反倒是沙州回鹘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自从曹延禄被逼杀以后,归义军日渐衰落,大量回鹘人从东西方汇聚于敦煌,并逐渐成为军中主力。无论政治和军事,曹氏都不得不依靠沙洲回鹘。久而久之,这个汉人政权渐渐成了回鹘人的傀儡。

如果没有党项人的入侵,沙州回鹘彻底取代归义军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归义军远在敦煌,可靠的史料并不多,关于它的历史,还有一段不同的记载。宋仁宗天圣八年,沙州回鹘发动兵变,杀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其弟曹贤惠仅率千骑出逃,投奔党项人。

数年后,党项人攻陷敦煌,沙州回鹘也紧随归义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所以,归义军衰亡的过程就是沙州回鹘崛起的过程。讽刺的是,历史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西夏崛起,成为压死归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沙州回鹘酝酿着鸠占鹊巢,彻底取代归义军之时,位于宋朝西北边陲的党项人突然崛起,首领李德明为了拓展党项人的生存空间,沿着河西走廊向西积极开疆拓土,先后攻取了凉州和甘州等地。

占据此地上百年的回鹘人和蕃人作鸟兽散。

当甘州回鹘被灭以后,归义军就成了党项人的下一个目标。党项人的强悍善战,远非回鹘人可比,就连中原王朝的北宋,后来都在他们手下吃尽了苦头,更别提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之间的小国。

就算归义军能够挫败沙州回鹘的鸠占鹊巢,也无法抵挡比他们更强大的党项人。

失去中原王朝的庇护,归义军能够在夹缝中存续上百年已经实属不易,从回鹘人到党项人,无论哪一个都是它翻不过去的高山。

如果当初曹议金能够一战而克复甘州,进而直取凉州, 凭借着“塞上江南”之称的张掖为根基,就算党项人崛起,也可与宋朝东西夹击,甚或能够效仿府州,成为宋朝屏藩西北的重要军事力量。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4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归义军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得朝廷的支持,同时异族势力入侵加之内患严重,最终导致归义军的灭亡。

这段历史大众不一定熟知。先简要介绍一下。归义军是唐宣宗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前后存在约200年左右。最终在大宋时期,被西夏政权所吞并。


一、一度强大的归义军。

说起归义军,先从大唐盛世说起。

从大唐当时的势力范围来说,唐朝控制了西北地区,还有向外发展的打算。然而在跟老对手吐蕃的较量上,一直来回往复,战争不断。但总得来说大唐势力更胜一筹。但由于后来的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导致西北地区政权得不到稳固。而就在此时,吐蕃内部朝纲混乱,唐宣宗抓住时机,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首领,一度压制了吐蕃的势力。张议潮一度收复西北十一州。

二、得不到支持的归义军。

但是,唐懿宗即位之后,大唐王朝不再像唐宣宗一样支持归义军。甚至一度削弱归义军下辖各州。归义军的势力从原来的十一州缩减至五州,其余六州则划归给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在地势范围上,大唐想与归义军制衡一二。

在唐懿宗看来,西北政权总归是游牧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存在很大的割据和边患,如若任由其发展壮大,到最后跟吐蕃等异族势力无异,所以唐朝廷有意在打压归义军的势力。其实在归义军看来,他们无非想恢复唐玄宗时期的“河西节度使”建置,把驻地迁往凉州,从而控制河西地区。然而历史往往就是事与愿违。大唐如此削弱的后果,归义军迫于无奈,不得不放弃凉州,不得不放弃整个河西。

三、走向灭亡的归义军。

随着归义军势力的严重削弱,各方异族势力节节乘虚而入。北方回鹘部落就是其中一支的代表,很长一段时期内,归义军和回鹘之间展开了拉锯战。

然而,异族势力的强大,频频骚扰,加上归义军内部的不稳定等因素,最终导致很多战事惨败。

时间已然过度到宋朝。元气大伤的归义军始终没有缓过劲,而此时的西夏国在回鹘和甘州大战间隙,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诸多利益,加之归义军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这支归义军最终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历史上很多事件呈现出来的都是表象,未必真实。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纵观历史各个朝代的更迭,有很大的原因是一代君王为了加强自身统治,而不择手段加强中央集权。有道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如此干戈,要么就是火候欠佳,要不就是过犹不及。

(欢迎评述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5

归义军的建立者正是晚唐时期为唐王朝收复河西走廊的名将张议潮。唐朝灭亡后,归义军作为一支地方割据力量,一直延续到了宋朝时期,最终被新兴的党项政权(西夏王朝)所灭,前后存在了约200年的时间。

提起归义军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与吐蕃战斗的汉族英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安史之乱后,强大的吐蕃趁虚而入,先后攻陷了唐朝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切断河西走廊,斩断了唐朝内地与新疆地区的联系。

公元808年,最后一支驻守西域的唐军也被吐蕃军队剿灭,新疆全部落入吐蕃手中。衰落的唐朝忙于应付藩镇割据,连河西走廊都收复不了,更不要说收复遥远的西域(新疆)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才发生了改变。瓜州当地的豪强张议潮趁吐蕃国内衰落,陆续收复了沦陷于吐蕃近一个世纪之久的河西11州,并向唐朝上表称臣。

唐宣宗赐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称号,让他统治河西一带。

史载“其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唐宣宗不仅授予张议潮官职,还承认了他对敦煌乃至河西地区的合法性。此后,张氏的归义军就作为唐朝管辖下藩镇性质的地方政权而存在,一直到唐王朝先灭亡。当归义军政权传到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这辈时,归义军的地盘已经从河西十余州之地缩小为瓜州、沙州两州之地,且不断遭到回鹘的入侵。

公元914年,张承奉病死。由于张氏后继无人,归义军政权被另一名将领曹议金控制。当时唐朝已经灭亡,曹议金仍以唐朝归义军节度使的名号自据,割据着瓜州、沙州。此后,由曹氏的后人一直控制着归义军政权,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灭亡。

宋朝时期,党项族在西北崛起。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的治理,党项政权从小小的西北五州之地变成了席卷整个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

为了打通河西走廊,李元昊不断向西进攻,于1030年消灭了归义军节度使的残余兵力。末代的归义军节度使向党项人称臣,并取消称号。这个从晚唐一直延续到宋朝的地方政权,最终臣服于西夏的建立者党项人,完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西夏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

6

归义军晚唐最后辉煌。

归义军经历过两个阶段,张氏和曹氏归义军。

归义军由晚唐时期公元848年张义潮和张义谭创建,在得不到中原朝廷的帮助下于公元848年推翻吐蕃在唐帝国西北瓜沙等六州统治。并于866年完全收复吐蕃占领地盘后达到巅峰。即是张氏归义军的起源,911年归附回鹘后取消建制,并于914年曹氏(曹氏为张义潮外孙婿)代张而结束。

曹氏代张后,当了12年回鹘可汗的儿子后(不得不说也是一个狠人啊),于926年率军攻占回鹘后再度制霸河西之地,归义军也再度兴盛。但是没过多久就病死了(935年),他儿子曹原德继任没几年就坠马而死,曹原德弟弟曹原深继任没多久喝酒喝死了,又是曹原忠继任,曹原忠也算是个人才吧,在位30年还是有些作为的,在立法,军政和文化,经济方面都有些成就。这时中原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宋朝统一中原,恢复与中原的联系,归附宋朝。但是曹原忠死后,其儿子曹延禄太小,所以经历家族权力斗争15年后,曹延禄掌权,因为政治手段太烂了,排斥异己太明显导致兵变被杀,至此归义军又再次没落。

之后被回鹘吞并,回鹘又被之后的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所灭。

7

归义军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归义军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840年,回鹘汗国灭亡,有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节度押衙是归义军政权的中坚支柱和核心力量。节度使通过押衙,将各个阶层的官员都纳入归义军府的系统中,扩大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基础。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于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

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其族子曹宗寿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后的敦煌遗书[3]。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

辽国开泰八年(即宋天禧三年,1019年)正月壬戌,辽圣宗封沙州节度使曹贤顺为炖煌郡王后被封为辽圣宗封沙州节度使曹贤顺为炖煌郡王。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又名曹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二年(1035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8

归义军是被西夏李元昊在1035年所灭

1、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唐朝沙州敦煌本地豪族出身;张议潮家族,来自清河,东汉时迁移到敦煌,父亲张谦逸曾担任吐蕃占领时期担任沙州都督;张议潮曾跟随吐蕃僧人学习吐蕃文,并取吐蕃名:赞热;8世纪初,吐蕃攻占沙州并施行吐蕃和当地汉人共同治理的政策。

842年,吐蕃出于分裂时期,自称宰相的论恐热与鄯州尚婢婢在河西地区相互争夺;848年,张议潮和洪辨、安景达等在沙州起兵,推翻吐蕃的统治;851年,张议潮派使到长安表示归顺,被唐朝册封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底,张议潮攻占沙州旁陇右道十州,并派遣兄长张议泽带着11州地图面见唐宣宗,被唐宣宗设为归义军并让张议潮担任归义军节度使兼11州观察使。

随后,张议潮和吐蕃作战,各有胜负。

867年张议潮前往长安,被封右神武统军,归义军由侄子张淮深担任节度使。

2、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张议潮哥哥张议谭儿子,867年接任归义军节度使,在任期间多次击败甘州回鹘。敦煌文书中有张淮深变文记录张淮深事迹。876年西州回鹘攻占张淮深的伊州(今哈密)。890年张淮深死,死因不明,目前对张淮深之死有6种说法,索勋所杀、张议潮儿子张淮鼎所杀、张淮深儿子所杀、归义军内部叛变所杀、因拥立李煴被杀等。

3、第三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淮鼎,张议潮儿子,867年跟随张议潮去长安,黄巢之乱后,回敦煌担任沙州刺史,得到归义军实力人物张文彻支持。890年张淮深死,为归义军节度使,892年张淮鼎去世。

3、第三任归义军节度使索勋,张议潮女婿,892年张淮鼎去世,成为归义军节度使;894年张议潮女儿、李明振妻子张氏派遣3个儿子刺杀索勋。

4、第四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张淮鼎儿子,894年索勋被李氏家族刺杀,被拥立为归义军节度使,但归义军也因此被李氏家族控制。后梁朱温死后,张承奉自称西汉白衣天子,国号金山国,并因势力变弱而向甘州回鹘称臣。

5、第五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910年张承奉死,曹议金在914年成为归义军节度使,918年被后梁正式册封,后梁被后唐所灭后,后唐承认了曹议金的合法性;931年,曹议金号称令公、拓西大王;935年病死。

6、第六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德,曹议金长子,935年即位,被后晋册封,942年去世。

7、第七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曹元地弟弟,942年即位,943年派遣使者到汴京见后晋皇帝石贵重,被册封,946年去世。

8、第八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曹元深弟弟,946年即位,947年被后汉刘知远册封,后被后周、北宋承认,970年北宋开宝三年,被册封为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西平王,是在位最长的归义军节度使,974年去世。

9、第九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延恭,曹元忠侄子,974年即位,976年被封检校太傅、兼中书令、谯郡开国公,当年去世。

10、第十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曹元忠儿子,976年即位,1001年被同族的曹宗寿所杀。

11、第十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宗寿,1002年即位,1014年去世。

12、第十二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曹宗寿儿子,1014年即位,1019年被辽圣宗册封为敦煌王,1035年以一千多骑兵向西夏李元昊投降,归义军灭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9

说起割据敦煌的归义军,不得不说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既是归义军的悲哀,更是中原王朝的悲哀。

归义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其实,名为归义军,实际上是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而归义军割据的地域,就在河西走廊。

归义军的由来。

归义军政权的出现,和唐朝后期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强大有很大关系。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国力逐渐衰落,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却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数次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期,由霍去病攻取,之后汉朝为了经营这里和西域,在这里设置屯田兵,河西走廊不少地方成为汉人聚集地。

而唐朝的衰落,使唐朝无力有效掌握这一地区。后来,当地汉人在张议潮的率领下,起兵赶走了吐蕃兵,将河西走廊与中原隔绝的11州奉表归复已经没落的大唐。

当时的唐宣宗将这一地区设置为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正式诞生。

归义军一心一意想回归。

河西走廊虽然重新由汉人掌握,但是四周的吐蕃人和回鹘人虎视眈眈,不断攻击、侵夺归义军的地盘。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战乱不已,无暇西顾,归义军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苦苦支撑,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周边政权的不断侵夺,使收复凉州后一度拥有12州的归义军政权,逐渐丧失土地,最后只剩下一个沙州,归义军的统治者,也由最初时的张姓变成了曹姓。

但是,归义军不管是姓张还是姓曹,不管是外侮还是内乱,不管中原是唐朝、宋朝的大一统还是五代的战乱,归义军始终心系中原王朝,主动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正如它的名字“归义”一样。

宋朝的弃儿,终归独木难支,最终消亡。

归义军独自在河西走廊苦苦坚守汉人最后的领地,心系中原,但中原王朝却把归义军当作弃儿一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任凭其自生自灭。

时间来到宋朝,宋朝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两次被契丹的大辽国打败后,宋朝转攻为守,宋朝的君臣也失去了进取心,沉迷于开封城的繁华,仿佛有意识的忽视外部威胁。

对于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君臣再也没人敢提收复;对于西南边疆割据的大理国,宋朝也不染指,还美其名曰“宋挥玉斧”;对于西夏,宋朝君臣却坐视西夏一步步壮大、脱离,几乎毫无作为。

宋挥玉斧出处——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当时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

当时河西走廊的部族,不管是心系中原的汉人政权归义军,还是吐蕃人唃厮啰,都对宋朝友好,但是当他们面临危机时,宋朝君臣却毫不关心。

大宋的君臣以“十分温柔”的眼光看着西夏一步步壮大,看着回鹘人消灭已经归复自己的归义军政权,然后再看着西夏人先后消灭回鹘各部并打败吐蕃政权唃厮啰。

壮大起来的西夏回头就对宋朝发难,宋朝这个庞然大物却应顾不暇,被迫向辽国增加岁币以让其制约西夏,自己最后还得以送西夏岁币的方式,承认西夏的存在,以换取所谓的太平,然后就在“太平”里歌舞升平,最后北宋如愿以偿的走进“太平间”。

归义军长期坚守河西走廊,却因中原王朝的不管不顾、任由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独木难支,最终灭亡,这是归义军的悲哀,是河西走廊汉人的悲哀,更是无远见、无抱负的宋朝君臣的悲哀。

对于归义军的兴亡和宋朝君臣的态度,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

《庙堂之忧》,

《旧唐书》。

10

归义军,是在公元851年,由唐朝名将张议潮所组建的,主要负责抵抗吐蕃和回鹘,后被西夏李元昊所覆灭。

沙州,在隋朝时为敦煌郡。到了唐朝后,敦煌郡才改名为沙州,在河西走廊一带。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唐朝,发动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了抵御安禄山的大军,征调陇右和河西等地的唐军回援。

趁着中原混乱之际,吐蕃趁机进攻陇右和河西。因为唐朝驻军的调离,吐蕃很轻易的占据了这些地方。而后,吐蕃在站稳跟脚,并且不断地壮大势力之后,更是进一步的夺取凉州、甘州,以及肃州等地,很大程度上的阻断了沙州和中原的联系,河西节度使也名存实亡。

面对吐蕃的剥削和统治,沙州的百姓一直在不断的抗争着,直到公元787年才投降。自此,吐蕃对沙州统治了长达六十多年。到了公元848年,经过唐朝名将李晟和韦皋等连续对吐蕃征讨,吐蕃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吐蕃的实力逐渐衰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议潮暗中组建了归义军,成功的赶走了吐蕃留在沙州的镇将,结束了吐蕃对沙州的统治。

沙州归复之后,张议潮一边派遣使者从天德军入中原,上报唐朝并言沙州归复;一边派遣兄长张议谭带着沙、瓜、伊甘,以及肃等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一同献给唐朝,言明河西地区归唐朝所有。

而后,张议潮又带着归义军,先后光复了凉州。沙洲和甘州等地的光复,让唐帝很高兴,连忙封了张议潮为十一州观察使,以及归义军节度使。但同时,唐帝又对张议潮等人手中的军队有所猜忌,而且在沙州被吐蕃统治的这六十多年,唐朝对沙州等地的影响力较低。所以,唐朝对张议潮还是有所戒备的。

在公元867年,在张议潮的带领下,沙州等地不仅发展生产,稳定了河西的局势;还很大程度上的加强了守备力量。同时,张议潮还不断地传播汉文化,改善河西地区的风貌,团结了当地的各族人民。但不久,张议潮主动入朝为质,临行前,让侄子张准深接替他的位置,继续主持归义军的大小事务。

在张准深镇守沙州期间,回鹘曾对此侵扰沙州,但都被张准深率领归义军所击败。但在公元896年,归义军内部矛盾紧张张议潮的儿子张准鼎发动叛乱,张准深及其妻子等人尽皆被张准鼎所杀。但不久,张准鼎又被索勋所杀。

索勋篡权也仅是两年时间,索勋便被张议潮的第十四个女儿和诸子协力斩杀了。随后,归义军的统帅由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所担任。但可惜的是,在归义军的内乱间,甘州被回鹘所占据、肃州被龙家所占据,凉州也因为被甘、肃二州所隔,同样不在归义军的手中。所以,此时的归义军也仅剩瓜州和沙州,实力大减。

到了公元910年,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为“至文神武天子”。期间,张承奉也不甘心甘州等地被夺,便多次率军攻打回鹘,但尽被回鹘所败。最后,张承奉不得不低头认输,并且还认回鹘可汗为义父。

到了公元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承奉,称为归义军的新一任统帅。瓜州和沙州在曹议金到曹延禄等曹氏七代的治理下,逐渐恢复往日的繁荣,再一次有了复兴的状态。

但在曹延禄晚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在归义军和回鹘再次对战的时候,归义军内部又开始叛乱,曹延禄和曹延瑞被迫自杀,统帅的位置落在了曹宗寿的身上。因为在曹议金时起,沙州便一直和中原王朝联系不断。所以,宋朝便封了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

只可惜的是,归义军的叛乱,又一次给了回鹘的发展壮大时间。面对回鹘的侵扰,归义军都难以抵抗回鹘。在迫不得已之下,曹宗寿只能多次地向宋朝纳贡,希望宋朝派兵援助。

在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率兵攻打沙州,归义军被西夏所败,归义军的最后一任统帅曹贤顺投降了李元昊,存在了185年的归义军正式宣告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