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所附的照片有点问题,那张照片实际上是清末威海刘公岛东泓炮台所装备的德国克虏伯要塞炮,并不是中国国造火炮。问题里所举出的清末造300毫米重炮,所指的应该是清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90年至1893年期间仿造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式800磅子后膛要塞炮,口径是304.67毫米,射程7500米。
清末800磅子后膛要塞炮
如果猛一看,这种口径的要塞炮的确十分威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江南造大口径要塞炮的背后,存在着几大问题。首先,受钢铁原料供应有限的制约,以及自身工艺和施工能力的制约,江南造的304.67毫米大炮,实际上每年只能造成1门,产量十分低下。其次,包括江南304.67毫米大炮在内,清末中国国造火炮,大多采取的是的熟铁、碳素钢,实际上到了19世纪90年代已经落后。在当时,德国克虏伯等炮厂已经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合金钢料制造火炮,诸如镍钢(清代翻译为尼格尔钢)、铬钢等,合金钢的韧性、强度、硬度等都大幅超过碳素钢,而中国国内却缺乏这种新式钢材的冶炼工艺,以及所必须的炼钢炉等硬件设备。最后,包括江南304.67毫米大炮在内,清末中国国造火炮,大多采取的是直接仿制国外火炮的方式,自身并没有多少原创性的设计、研制能力。
到了民国时代,由于炮兵战法本身的变化,固定安装在炮台、阵地的大口径要塞炮风光逐渐不在,可以进行机动运输的中小口径野炮、山炮、攻城炮、重型榴弹炮等成为炮兵装备的主流,所以看似民国时代炮兵的火炮口径不如清代大,实则无论是射程、弹头威力,都不是清末那些唬人的大口径火炮可以比拟的。除此之外,清末国造火炮所存在的问题,民国时代也依然存在,因为国产合金钢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中国国造火炮的发展十分艰难。因为缺乏工业基础,自造火炮的产量十分有限,形式上也大多采取了仿造国外型号。
尽管如此,民国并非没有制造过中大口径的火炮,其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奉系军阀在东北奉天兵工厂所生产出的大口径火炮。
(日本四五式240毫米口径攻城炮,奉造240毫米即仿自该炮)
在1925年,奉天兵工厂采取从国外购买钢料和火炮组件的形式,仿造日本式火炮,生产出了著名的“奉造十四年式”15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1930年又生产出“奉造十九年式”150毫米和24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
总体而言,仅从生产火炮这个层面看,清末和民国时代中国火炮的发展层次实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