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本主义国家如果需要发展,市场经济是必不可缺少的,但市场是有限的,经济是无限的,多国如果争夺一处市场,就有可能发生一场大战。

非洲殖民地的探索

最初资本主义国家认准了非洲这一块富饶的土地,但由于非洲的地形、气候变化等因素,阻止了列强对非洲的进一步探索,直至1870以后,随着探险队对非洲的探索,世界上卷起了一波瓜分非洲的浪潮,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非洲就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非洲被列强瓜分后,还是满足不了列强的贪婪,又把殖民的目光放在了世界上,19世纪末,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最终形成了英、法、美等世界性质的大国,这时美国,德国,日本这三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对世界殖民地的分配不满,想发动一场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

欢喜冤家:法与德

法国与德国是一对冤家,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两国互相仇视对方,在外交、军事加强防范,防止偷袭。

同盟三国的建立

德国为了应付多年的冤家,利用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关系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又在1882年利用法国和意大利突尼斯殖民地的战争,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最后德国把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聚在一起,签订了针对法、俄的条约《三国同盟条约》,这就是最初的同盟国。

协约三国的建立

三国同盟建立后,法国和俄国越走越近,两国关系进入甜蜜期,共同的利益和战略为两国打下了良好的联盟基础,最终在1892年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规定一方受到同盟国的打击后,另一方必须支援参战,但由于我方签订的才两个国家,军力悬殊,法国只能给外交上实行"光荣孤立"的英国发起结盟,此时的英国也想遏制德国的发展,为了共同的利益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又在1907年与俄国签订了《英俄条约》,协约三国诞生了。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一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不管是在军事还是其它方面都势均力敌,在欧洲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只差一个引线来引燃这个定时炸弹。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为了巴尔干扩张问题,在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作为敌人,此举动惹怒了塞尔维亚青年爱国者,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引起了世界不小的轰动,历史记载为萨拉热窝事件。

7月23日,奥匈帝国就萨拉热窝事件给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引发世界第一次大战。

因巴尔干问题俄国率先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后,数天时间内,英、法、德也宣布参与战争,战争在欧洲全面爆发。

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加入战争,涉及15亿人口,占比当时世界4/3人口,战争造成1000万人口死亡,2000万人伤残,经济总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欧洲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西欧战后衰落,个别国家解体独立,在亚洲,非洲等殖民地民族独立达到高潮,西方国家所争取的殖民地被沉重的打击。

战争从来没有得利者,列强所争取的殖民体系至战争所得,也至战争所摧毁。


原创问答,谢绝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如果您喜欢文章,请点赞支持。

最佳贡献者
2

用一句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欧洲利益集团阵营的PK,这场战争以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哪两个利益集团呢?一个是英法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另一个是德国为首的“新兴小霸”。

英法属于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们霸强了几百年,香料贸易、茶叶贸易、海盗私掠、奴隶贸易、瓜分殖民地等事儿做尽,虽然历经坎坷,但20世纪初的英法仍然是地球上的文明霸主,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武力、殖民地大小都相当的了不得。

而德国这个“新兴小霸”算什么呢?当时的德国还真就是颗嫩茄子,自神圣罗马帝国完蛋后,分崩离析的德意志民族一直都处于混乱的分裂状态,这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当英法满地球的烧杀抢掠时,日耳曼人只能干看着。

所幸德意志民族出了个彪悍的普鲁士,他们在拿破仑战争中参与干翻了拿破仑,继而又和奥地利一起打趴了丹麦,接着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成功把奥地利兄弟们踹出局,再接着是普奥战争,法国人被普鲁士打跪,他们冲进凡尔赛宫对德皇进行了加冕,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这才有了统一的德国。

因为乳法乳的比较精彩,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大陆第一”,自此开始了短暂的小霸历史。德国当年的做派颇有今天美国的模样,但总体上还比较克制和亲和,俨然一副负责任的大国姿态。

但耍着耍着,德国就开始得意忘形了。

当权势欲玩够了以后,德国开始谋求实际的利益,什么是实际利益呢?当然是原料产地和市场,这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原罪,是绕不开的坎儿。

然而原料产地和市场在哪里呢?不好意思——20世纪初,全世界几乎都给欧洲老牌列强们瓜分完了,不是成为殖民地,就是变成半殖民地,德国这个缺了考勤的娃儿当然是领不到福利的,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青岛。

当然,帝国主义们还有另一条完善的解决方案——打!杀!抢!只要把你的拿走了,我不就有了么?

于是德国很快露出了贪婪的嘴脸,开始满世界的搞风搞雨,插手国际政治,并谋求整死几个倒霉蛋,扩大自己的殖民地范围。

也不看看德国国家背后都是些什么人?那都是容克地主阶级,全是喜欢地皮喜欢的发疯的土老财。结果德国难看的吃相牵扯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德国和俄罗斯抱团取暖,共同对德国施压,还拉了一票“苦德久矣”的阿猫阿狗统一了阵线。

德国当然也不能含糊,他们立马针锋相对的拉来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组成了“同盟”,气焰更加嚣张。

英国一瞧,嘿?啥时候德国这么拽了?于是本来搞“光荣孤立”的英国也掺和进来,还将俄罗斯、法国以及意大利这个“同盟国二五仔”拉进群,秘密搞了个叫《伦敦公约》的密约,以胜利瓜分土地、利益为条件,组成了“协约国”。

实际上这帮协约国的勾当还是1917年苏联布尔什维克给抖出来的,不然世人都会给蒙在鼓里。

就这样,一边“同盟国”,一边是“协约国”,两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疆扩土民族振兴称霸世界升官发财的心思完全盖过了一切,欧洲列强们顿时好似猪油蒙了心般互相找茬讨架打,这时候的欧洲其实已经是堆满炸药桶的状态,就等那一丝引爆的火星。

最后这个火捻子出现在奥匈帝国,奥匈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当年它是个“共主联邦”,即奥地利和匈牙利王国共认一个皇上。

双方以莱塔河为界,河东叫“外莱塔尼亚”,也叫“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所属各邦”,主要为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斯拉沃尼亚等地。

河西叫“内莱塔尼亚”,全称“在帝国代表会议中派有代表的诸王国和各邦”,主要是奥地利、加利西亚、波西米亚、西里西亚、卡林西亚、伊斯特利亚、达尔马提亚等诸国,面临亚得里亚海。

吉卜力有部动画片《红猪》其实就置身于一战前背景中,该片很明显已经进入了凝滞的战前氛围,实际上意大利早就觊觎亚得里亚海的权益,他们一直希望将地中海周边化为自己的内海,获得亚得里亚海区域控制权,这就是意大利进入协约国的条件。

奥匈帝国流年不利,皇子得了精神病自杀,皇位落在狩猎达人“斐迪南大公”身上,这位因打猎搞得耳朵失聪的大公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虽然他也不是什么明白人,但奥匈帝国已经找不到什么好接班人了。

斐迪南大公比较倒霉,当时奥匈准备找由头整治塞尔维亚,此举却引发自己国内的民族矛盾,内外莱塔尼亚互相骂的是热火朝天,于是大公在德国怂恿下准备搞一场旨在“震慑”的军演,顺带以军演为幌子搞塞尔维亚,就这样他来到了萨拉热窝,继而夫妇二人在闹市被一位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拿手枪打死,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这件事让老弗朗茨伤透了心,1个月后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而自认找到千载难逢机会的德皇,当即兴奋的派兵以“帮助奥匈帝国盟友”的名义加入了战争。

同盟国们发动了,协约国当然也不会干看着,它们也一股脑的投身战争,将战争彻底催化至白热化。

一战打到最后,实际上变成了一场谁都打不赢的战争,但最终协约国还是熬到了胜利,东线俄罗斯在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以自身5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干掉了近150万同盟国军,其中奥匈帝国损失了100多万,彻底失去了战斗能力。

几乎同时进行的“凡尔登战役”也打成了绞肉机,法军殊死顽抗,以54.3万人的代价,换走了德军43.3万人的损失和全盘战役的失败,更让“堑壕战”成为当时谁都无可奈何的绝望打法。

没法打下去,战略也失败的德国最终还是退兵了,统治阶级们选择了投降服软结束战争,协约国们也乐得就坡下驴早点回去舔伤,于是战争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之后参战各国云集凡尔赛宫,与“巴黎和会”上重新进行了一次利益瓜分,战败的德国被削成光棍,奥匈也分崩离析成几个小国,唯独土耳其算是一切照旧,直到二战结束他们都比较老实。

令人愤怒的是,这次帝国主义的分赃大会相当无耻的将“战胜国”中国的利益给无视了,直接将德国的山东殖民地转给了日本,此举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美国人在中途借机参加了一战,并且捞到了相当多的利益,但英、法对美国一直都保持着警惕。美国当时推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组织”的提案,英法欣然采纳,这促成了人类第一个国际合作组织的出现,但“国联”组成之时英法却摆了美国 一道,将美国给踢了出去,反倒让意大利、日本成了常任理事国。

“布鲁西洛夫攻势”后沙俄损失惨重,战争让俄罗斯百业凋敝民怨沸腾,也让沙皇的统治能力产生了漏洞,这直接导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崛起,迅速完成了革命大业,建立了苏联。

实际上苏联的建立是一种时局的侧面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付出了相当多的鲜血,贵族统治也因为战争的牺牲而松动,许多王国、贵族都纷纷垮台,战后各国民权运动高涨,真正迎来了属于庶民的时代。

3

一种病态心理,叫作过分恐惧。

所谓XX无小事、所谓蝴蝶效应、所谓警钟长鸣,就是典型的过分恐惧。对尚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抱有一种必除之而后快的心理。

一战之前,主要大国全都处在深深的恐惧之中。英国恐惧俄国,法国恐惧德国,德国恐惧英法俄。恐惧了怎们办?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消灭。但实力相当,真心消灭不了。那怎么办?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结盟,而且是缔结那种军事同盟。我被揍了,同盟帮着我揍回去;同盟被揍了,我也会为同盟两肋插刀。



一种病态心理,叫作过分猜疑。

你猜疑我、我猜疑你,你猜疑我的猜疑、我猜疑你猜疑我的猜疑,这就是猜疑链。从猜疑链出发,自然就会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不管对方是好还是坏,冷酷的理性要求就是:先一枪打死再说。

一战之前,法国和德国、英国和俄国,甚至德国和俄国之间,统统陷入了一种修昔底德陷阱。在欧陆一哥法国看来,德国是崛起大国(PS:一战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已经被德国掀了桌子)。而在世界一哥英国看来,俄国就是崛起大国。因为这种修昔底德陷阱而产生猜疑,因为猜疑链条越上越紧而产生黑暗森林法则。黑暗森林法则,未必是一枪打死对方,但该开枪的时候,则谁也不会犹豫。

一战之前,巴尔干半岛只是局部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索。但导火索之所以能够引爆欧洲、引爆世界,是因为世界,主要是欧洲,已经是个火药桶了。

01.坏事一定会发生的动态博弈

所谓墨菲定律,简言之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跟墨菲定理相似的还有一个契诃夫法则,即:在第一幕出现的抢,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这些看似玄而又玄的道理,其实就一个意思:坏事一定会发生。

但是,你只是看到了“坏事一定会发生”,却忽略了“很多坏事并没有发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风险的确认偏误,一种先入为主、一种杞人忧天。在静态博弈之中,这种心理只能让自己身心俱疲,甚至患上抑郁症,然后别人啥事没有。但关键问题:世界是个动态博弈。杞人忧天变成杞人忧邻,然后就要扩军备战。你扩军备战,邻居只能磨刀霍霍。你增加一个陆军师,人家就要增加两个陆军师;你建一艘巡洋舰,人家就要建两艘巡洋舰。然后呢?然后就是坏事一定要发生。



但坏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不是客观上必然发生,而是主观上努力促成。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局,谁也改变不了的局。在这个局里面,就必须是黑暗森林法则和冷酷计算,最好的方案只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性大于偶然性,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一战和战后的凡华体系制造出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且严重得多。但一战则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而且非常偶然。但偶然的大战却已经具备了“无之必不然”的必要逻辑。这个必要的逻辑,就是各国在动态博弈中堆积了足够多的引发雪崩的雪花。这时候,只需要一声咳嗽,雪崩就会立即爆发。

为了让一战这个大坏事必须发生,一战前的欧洲,简直就是一副逆天的存在。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一战前,这些生产力却直接转化为了暴力机器。

拿破仑之后,“师”成了欧洲军队的基本单位。当时的每个师有12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连组成,火力配备是12000支步枪和72门大炮。一分钟之内,一个师就能射出12万发子弹和1000发炮弹(把迫击炮也算进来,大体不差)。但德国的师可能更恐怖,因为德国人超级喜欢机关枪,而且已经大量装备了。通过这个数据,你就能明白草原骑兵为什么必须退场了,不退场、一定死。一战之前的欧洲,这种满编师就有200个。



两百个武装到牙齿的师级战斗单位,就摆在欧洲大陆上。他们想干啥?难道是准备坐船出海抢殖民地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战也就不会爆发了。关键是一战之前,全球84%的陆地已被瓜分干净。德国人想抢、俄国人也想抢,但真心抢不到了。之前岁月静好,因为处处都是低垂的果实,而现在你还去哪摘取低垂的果实。既然出去抢不着,那列强之间就只能火并了。战前的暴力势能已经足够大,德、英、法、俄都有能力搞事情,而且是能搞那种大事情的。

02.坏事一定要发生的不理性动机

这个重要动机,就是民族主义。

肇始于法国大革命、成熟于1848年革命,一战前的主要欧洲国家几乎全被民族主义绑架了。法国是民族主义的策源地,一直对外搞意识形态输出。德国离法国最近,不仅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还搞出了一个文化民族主义,比法国更彪悍。俄国本来是个帝国,沙皇说了算,人民意志必须服从沙皇意志。但是,1905年国内革命,同时对日战败,俄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民族主义。理性一点儿的是大英帝国,但面对欧陆上的一群狼,大英帝国也没法理性了。而且,大英帝国最看重的是自己营建的国际秩序。别人因为民族情绪激动就可以开枪,而大英帝国因为秩序破坏就可以开枪。还有一个帝国,即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应该是最不想打仗的,但行不通,因为俄国人不答应,非要在奥匈背后整故事。



一战前的俄国,已经民粹盛行了,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因为俄国的民族情绪还裹挟了一个重要国策。这个国策就是出海口战略。为了打通黑海和地中海航道,俄国跟奥斯曼在两百年间打了十次战争。俄国但凡攒点儿钱,就会拿着钞票猛揍奥斯曼。为了彻底搞垮奥斯曼,不仅战场上死命暴力输出,而且还搞了意识形态输出。输出的重点地区就是一战的策源地,即巴尔干。巴尔干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和黑山都是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跟俄国同种且同宗。所以,俄国人必然要在这里搞煽动民族情绪。折腾了两百多年,俄国人终于在1878年把奥斯曼虐趴下了。

但是,英国人不干了,直接把军舰开到了地中海,明告诉俄国人:你的舰队敢来地中海,我就开炮。英国人是什么心理?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俄国人当老大就要破坏自己国际秩序。



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撺掇着英、俄、奥匈搞了一个柏林条约。条约规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脱离奥斯曼;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奥匈帝国代管;英国占领塞浦路斯。这个条约之后,俄国人的情绪立即疯狂了。也没法不疯狂,自己打了两百多年,死了那么多人,而收获却是一地鸡毛。不仅出海口没希望,而且好处也没有。打垮奥斯曼不是目的,出海口和土地才是目的。俄国开始愤怒,以后的操作就不可能理性。

03.坏事一定要发生的恐惧缘由

民族主义的标配是投票权。别管投票权的覆盖范围有多大,但人数多的一方已经能喊出自己的声音了。所以,传统的少数精英政治,一定要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随之而来的,还有报纸等媒体的出现,大多数人也就有了表达情绪的渠道。所以,民族主义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因为民族主义,所以国家可以更有凝聚力。拿破仑因为民族主义打遍欧洲,普鲁士因为民族主义硬是打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个锋刃则是非理性的情绪表达。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一旦脱离控制,就会绑架国家。

但必须承认:民族国家跟帝国不同。帝国要输出秩序并维护秩序,所以天然就有打遍地理视界的需求。打你不是因为你惹我,而是因为我要统治你。民族国家则不同,自己的事才是天大的事,其他人是死是活,跟我没关系。如果按照这个道理,那民族主义只能推导出和平。然而,这是静态博弈的设想,大家疆界固定、没有矛盾,自然岁月静好。而真实世界却全是动态博弈。你家狗跑到了我家,那就是侵犯了我家主权。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民族主义的情绪冲动就不允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战之前,还有两个各国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

一个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天理。所以,欧洲列强出去抢殖民地,才不会不好意思。你弱我强,是因为物竞天择选择了我而淘汰了你。于是,灭你没商量。这种进攻性的意识形态,不仅会用在列强与亚非拉殖民地之间,而且也可以用在列强之间。强权即公理下的世界,只能就是一片弱肉强食的丛林。在这种丛林之中,那就看谁家枪多炮多了。



另一个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主要观点是:人口是几何级数增长、资源是算术级数增长,所以多增加的人口一定会以某种形式被消灭掉。

几何级数增长,就是1、2、4、8、16、32……这么增长;而算术级数增长,就是1、3、5、7、9……这么增长。前一种肯定比后一种增长得快,所以必然会出现人口多资源少的局面,人口多了怎么办?那就去人口少的地方找饭吃。现在盛行的所谓“出关”,就是从马尔萨斯陷阱中来的。

所以,民族国家就一定要担心人口问题。如果本国人口大量增长了,那就只能“出关”,也就是去别的国家找饭吃。如果别国人口大量增长了,那就赶紧“守关”,不能让别的国家来自己家抢饭吃。

所以,当德国人口增长到6000万后,英国人和法国人比德国人还担心。就是担心德国人要来自己家找饭吃了,这时候只能赶紧备战。



1910年,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门捷列夫预测再过40年,俄国人口就会从1.55亿增加到6亿。这个预测还没把俄国人吓到,就把德国人吓得睡不着觉了。

当时的德国首相霍尔韦格就说:未来属于俄国,它就像越来越可怕的噩梦,不断蔓延,压在我们身上。

因为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因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欧洲主要国家就只能恐惧了。恐惧了,怎么办?总不能你个头儿大、让我恐惧了,我就掏枪灭了你吧,正当防卫肯定不允许这么干。那就找帮手、搞结盟。所以,一战一旦爆发,就不是某两个国家的事情,而肯定是大家的事情。因为战前大家已经结盟了。最要命的是赶上了两个轴货,一个是德国、一个是俄国。打我盟友,就跟强奸自家媳妇一样,必须往死里干。

04.导火索是怎么被点燃的

最初,德国、俄国以及奥匈是盟友。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是有皇帝的,所以就要一起盯着法国的民族主义输出。法国能把自家国王给斩了脑袋,这个存在简直太恐怖了。所以,法国立即成了所有王国和帝国的敌人。

但是,因为巴尔干,俄国跟奥匈决裂了。一直垂涎出海口的俄国,施展各种小动作,非要煽动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情结。奥斯曼这个西亚病夫被解体之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交由奥匈帝国托管。所以,为了到嘴的肥肉,奥匈也会跟俄国死磕到底。

在巴尔干地区,俄国选择了塞尔维亚作为煽动的支点。为什么是塞尔维亚?

当时的塞尔维亚比二战之前的日本还要极端。1903年,塞尔维亚也杀了自家国王,建立了民族国家。这个暴力指数直接向法国看齐。于是,民族主义便在塞尔维亚这口高压锅里慢慢煮了起来。但是,高压锅得有泄气阀,这个泄气阀就是国内的民主政治,具体是你得有议会、有内阁的设置。塞尔维亚该有的、全都有,但议会和内阁啥用没有,一直被政变军官控制着。军官们理性一点儿,建立一个军政府也行。但是,塞尔维亚连这个都没有,而是搞了一个暗杀组织——黑手社,谁不服就弄死谁。你这还怎么玩?国内经济也就一塌糊涂。为了巩固统治,塞尔维亚就对内鼓动民族主义、对外穷兵黩武,主张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即:有塞尔维亚人的地方就属于塞尔维亚。接下来的目标,肯定要指向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因为这里有塞尔维亚人。于是,奥匈跟塞尔维亚只能剑拔弩张了。



一般认为是奥匈欺负塞尔维亚,导致自家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杀。实际上,奥匈是一个温柔的帝国。老国王都八十多了,根本不想找事。而被刺杀的斐迪南大公更不想找事,甚至连吞并波斯尼亚都不赞成。原因就是民族主义,这伙人就没有一个省油灯。特别是碰到塞尔维亚这个极端流,你根本就没法讲道理。但是木已成舟,关键是奥匈帝国也想控制亚德里亚海,获得一个出海口。于是,真香定律开始发挥作用了,奥匈一定要拿下巴尔干。

但奥匈这个老帝国,其政治手腕要甩出一群民族国家好几条街。对于国内少数民族控制得非常好,不仅不搞压迫,而且还有特别照顾。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就是从奥匈帝国解体后才开始的,而之前简直就是犹太人的黄金时期。开始,明显控制不住匈牙利了。好办,奥地利改为奥匈,咱们建立一个双头政治。现在,斯拉夫人又来了。也好办,咱们再加斯拉夫一个头不就行了。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接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后,奥匈帝国死命砸钱,金钱开道、征服人心。于是,这两个地方的民众幸福指数,立即飙升。给你们钱了,还不行,还得给你们权,马上还要在帝国中加你们斯拉夫人一个头。奥匈帝国这么玩下去,别说大塞尔维亚国了,就是塞尔维亚这个黑社会政府能不能存在都不好说。还是真香定律,人家那里的斯拉夫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面有面,你塞尔维亚还能折腾出什么故事来。

而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的目的,就是要建这个头的。这个时候,最着急的肯定是塞尔维亚。于是,黑手社开始行动了,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索。



按理说,俄国人也该着急。奥匈帝国控制了巴尔干,自己的出海口不是没戏了吗?

俄国的民族主义早就着急了。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从这个时候开始,俄国的老百姓就沸腾了,各种报纸媒体也拼命推波助澜。自己的斯拉夫兄弟被欺负了,号称斯拉夫大哥的俄国政府在干什么?但实际上,人家巴尔干的斯拉夫人根本就没觉得被欺负。而且,俄国政府,也早把斯拉夫的小兄弟出卖了。

是俄国主动找的奥匈帝国,商量:我允许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就别假模假式地托管20年了,但是你得允许我进入地中海。奥匈当然同意,这买卖就没有道理不做。对俄国来说,巴尔干的斯拉夫小兄弟重要吗?没有出海口就重要,有了出海口立即就把这群人全给卖了。而对于奥匈帝国来说,俄国人出入地中海重要吗?只有英国人在意欧洲秩序和世界秩序,奥匈才不管什么修昔底德陷阱。

但是,俄国与奥匈之间签的是秘密协定,俄国政府死活也没法跟国内的老百姓讲。所以,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也就控制不住了。

05.一起刺杀事件怎么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塞尔维亚你个弹丸小国吃了雄心豹子胆了,敢杀我奥匈大帝国的王储,看我怎么弄死你。

如果是这个逻辑,战争只能发生在奥匈和塞尔维亚之间。所以,萨拉热窝事件这个所谓的一战导火索,就是我们一直认为的确认偏误。这个事件不足以引发大战。

但是,接下来的各国骚操作,就让大战不可避免了。

德国在开始的时候非常冷静,虽然跟奥匈是盟国,但一个塞尔维亚还不值得它这个盟友帮忙。所以,德国的判断是:塞尔维亚一定会认怂,后边可能连仗都不用打。萨拉热窝事件以后,德国的皇帝、军队以及情报部门,该放假就放假,根本就没当回事。

但是,俄国却举国动员了。

俄国人是咋想的?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因为法国出牌了。法国总统普恩加莱立即赶赴俄国,死命给俄国打气:这事就不能完,一定要往大里整。俄国被法国这么一撺掇,马上膨胀。为了感谢法国的支持,俄国组织了一支7万人军队参加的盛大阅兵式,给法国总统搞了一场阿里郎。



你们两个打得火热,让德国咋想?德国你爱咋想咋想,反正奥匈敢打塞尔维亚,我俄国就打奥匈。俄国打奥匈,德国作为奥匈的盟国,所以肯定打俄国。但是,法国却说了:德国打俄国,法国就打德国。

什么是蝴蝶效应?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了下翅膀,就能在美国引发一场飓风,所以我们应该杀死蝴蝶。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所谓XX无小事、所谓的警钟长鸣。但罪魁祸首是蝴蝶吗?罪魁祸首是复杂系统中的紧密耦合。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不是因为第一块骨牌被推到了,而是因为骨牌被摆成了这个结构。一战之前的多米诺骨牌结构就出现了:奥匈打塞尔维亚,俄国就打奥匈;俄国打奥匈,德国就打俄国;德国打俄国,法国就打德国。



奥匈肯定要打塞尔维亚,因为塞尔维亚杀了自家皇储,关键问题是耍了流氓还不认怂。而塞尔维亚不认怂,也是俄国在后边撺掇的。于是,第二个链条被引爆了,俄国打奥匈。

然后,就看德国是什么操作了。德国的这个操作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俄国打奥匈,你就直接打俄国不就行了。不行,德国直接打法国。这个神逻辑,也只有德国人能想起来。法国本来就是个挑事的,他动不动手都不好说。但是,德国猛揍法国,法国只能动手了。

德国到底是咋想的?

轴啊!德国在一战前就一套战争方案,即施里芬计划。首先是动员主力部队干废法国,然后回过头来再干俄国。德皇威廉问咱们能不能先打俄国啊,德国总参谋部给的答复却是:我们就一套作战计划。那德皇只能说:那好吧,咱们打法国。

如果德国把几十万大军摆在俄国一面,法国未必敢背后捅刀子,可能会放几枪,但全面进攻的可能性不大。就一个原因,法国挑事在行,打仗却不行,关键是一直恐惧德国。而俄国看到德国对着自己拔刀了,也不敢对奥匈怎么样。但是,德国这个神操作,也没谁了。



接着英国怎么掺和进来了?因为英国与法国有协约关系,法国挨揍、英国出手。但背信弃义的事情多了,意大利还是三国同盟呢,战中却倒戈了协约国。英国出手,还是因为德国的神操作。

法德边境几乎就过不去。因为恐惧德国,所以法国修了大片的堡垒。于是,德国就要借道比利时,从法国北边打。德国借道,完全可以耍无赖,偷偷过去。比利时这个中立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了。不行!德国非要向比利时发最后通牒。于是,借道比利时就变成了侵略比利时。而英国对比利时也有条约义务,所以英国立即参战。

然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想不打都不行了,大家必须得打。




总结一下,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一战之前的欧洲,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

200个满装师枕戈待旦,而过分的民族主义使得俄国、塞尔维亚这些国家始终冷静不下来。而普法战争落败的法国,又夹杂了一种世仇恩怨,一定要各种煽风点火。

一战之前的欧洲,还是多米诺骨牌的排列。

这就是结构风险。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军事同盟和协约义务,已经把所有人紧密耦合在了一起。奥匈打塞尔维亚,俄国打奥匈,德国打奥匈、法国打德国。就是这么个结构排列,要出事就一定出大事。

罪魁祸首不是蝴蝶,而是谁把大家紧密耦合到这这种程度。

主要是过分的猜疑和过分的恐惧。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尔斯萨斯陷阱,被各国奉为圭臬。于是,你猜疑我、我猜疑你,你恐惧我、我恐惧你,这种链条在动态博弈中耦合得越来越紧。于是,到可以开枪的时候,就谁也不会含糊,大家该出手时真出手。

上述这些都是所谓的必然原因,给出的解释框架。

历史从不拒绝偶然,而一战的偶然原因所占的比例更大。特别是能打成如此惨烈的世界大战,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有三个大势方面的偶然因素,可以说最为重要。一个是塞尔维亚耍了流氓还不认怂,俄国是幕后黑手。一个是俄国率先举国动员,并跟法国一起刺激德国,俄国已经是肇事者了。一个是德国的死命轴,结构风险已经够大了,但俄国打奥匈,你打法国是什么逻辑?逻辑竟是我只有一套作战计划,连个B计划都没有。

至于一战是什么影响,这要跟二战联系起来。问题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只能让残酷的演化杀出方案来。一战的确够残酷,但方案不仅没有杀出来,反而杀出了更多的问题。所以,问题全都留给了二战。

4

历史上有列宁和威尔逊两种观点,个人觉得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答案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有两种史学观点。一种是由列宁总结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全世界后,列强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分赃不均,由此引发战争。后起国家德国崛起后,发现殖民地太少,渴望从英法殖民地大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这种观点也普遍被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接受,这种解释也可以解答为什么一战主要参战国首脑宣布战争爆发以后,各国民众反而是最狂热欢呼的那群人,因为他们以为跟以前的殖民地战争没多少区别,渴望通过战争,掠夺对方财富和殖民地,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德皇威廉二世宣战之后,德国民众喜大普奔,高举皇帝画像欢呼雀跃。

但是这种解释有很多史实无法很好的解释,按照列宁的说法,帝国主义列强间最主要矛盾应该是英德矛盾。然而德国在一战前可以说是小心翼翼的避开与英国发生战争行为,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主动退步认怂,多次表达希望和英国结盟的意愿,德国的宣战更多像是被英国下套。德皇威廉在向法国俄国宣战前,曾询问过英国对此的态度,然而英国没有任何表态,反而在四天后对德宣战。英国更像是下套,想借机打掉对自己世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的德国。

所以有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解释,僵硬的外交政策核落后的沟通手段造成的战略误判,这种史学观点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宣战顺序,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达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7月23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作为塞尔维亚保护国的俄国随后要求奥匈帝国撤回军队,被拒绝后俄国在7月30日宣布战争总动员。接着德国向俄国提出要求撤回战争总动员令,被拒绝同时法国在7月31日也宣布战争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而英国在8月4日对德宣战。英国皇家海军1914年阅舰式,战舰遮天蔽日,但此次阅舰式皇家海军还只是出动其一半的主力舰,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海军要被吓的当支“存在舰队”。

按照列宁解释的话,矛盾最大的英德两国,反而是第一波宣战潮中最后宣战的。英法两国达成的军事同盟性质的“挚诚协定”签订时并没有公开宣布,实质上属于密约,德国在对法国宣战前并未知晓。英国在德国对法国宣战后再掏出这个条约对德宣战,可以说是把德国坑的不轻。

另一方面,直接导火索德国对俄国宣战则是因为德国和俄国对“战争总动员”的理解不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眼中,宣布战争动员令属于外交威胁手段,其目的在于迫使奥匈帝国让步,尼古拉二世在宣布完战争动员令后,俄国并没有真正开始战争总动员,沙皇先是回去睡觉,第二天又跑去打猎。沙皇尼古拉二世,英皇乔治五世和德皇威廉二世,这三个互为表兄弟

而在德国眼中,俄国宣布战争动员令就是宣战的标志,其制定“史里芬计划”这一战争计划时,认为俄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难以短时间彻底击败,但是俄国基础设施落后,将军队集结武装完毕并运送到德国边境,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所以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利用这段时间差,集结全部力量,先在西线对法国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将法国打败,然后军队调转回东线去击败俄国。所以史里芬计划设计的启动时间节点就是俄国进行战争总动员的时间,而这尼古拉二世并未知晓。

所以个人觉得两种观点应该结合起来,列宁的观点是本质原因,而威尔逊的观点解释了战争爆发顺序。但同时英国实际上在一战爆发有很大的推手作用,如果英国公开其与法国的同盟协定,恐怕德国并不敢主动宣战。德国在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对英国经济构成很大冲击,英国社会和民众普遍对德国有着反感和敌视情绪,所以精心设计了这个“圈套”想要一举剪除掉德国这个潜在竞争对手。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个国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这种情绪,其对于二号位置“霸权挑战者”的敌视和恐惧心理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国内民众和媒体的各种仇视和煽动言论愈演愈烈,把其国内种种问题都甩锅给对方。这个国家就是美国,这个二号位置的“霸权挑战者”必须要高度警惕。

5

矛盾世界,遵循着矛盾发展规律。

世界发展,也遵循着均衡与极端的螺旋前进的发展规律。

一战,就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运动的开始。

东方的人民民主运动与西方的个人民主运动,相继蓬勃而起。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6月28日因为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由此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至于这次大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我们还要回顾一下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一些局部战,1870年经过普法战争,德国与法国和英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为了持续打击法国开始策划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1873年俄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兴波隆协定,不久德国也加入了该协定,自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后来因为俄国和奥匈帝国因巴尔干的问题,三国同盟宣告破裂。而后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同盟国形成。1891年到1907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分别签订协定,协约国形成。自此同盟国和协约国形成,同时各国加紧扩军备战,促使战争危险日益加剧,1905年至1913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战略要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1905和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摩洛哥危机加深了世界大战的危机。以及1908到1909年俄国,奥匈帝国和德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引起的波斯尼亚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系列的斗争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一场多国和地区卷入的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发生在南斯拉夫地区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市的到访奥地利皇太子被刺杀身亡事件。战争的后果导致一千三百多万人丧生。“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解体,在这两个帝国的原来领土上形成了多个民族的中小国家。

8

告诉你每次发生战争的标准答案,抢夺资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