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皇帝是很难当的,要想是个明君,勤政是最基本的。而比皇帝还难当的是太子。

古时能坐上皇帝位置的大多数都不是原太子,那么原太子都哪里去了?

被废了。

被废的原因如下。

第一种、能力太强。

这类的太子能力太强,让皇帝有了威胁。

第二种、能力太弱。

能力太弱守不住太子宝座。

第三种、私营党羽。

虽然东宫允许发展自己势力的。但超过皇帝的底线,还是容易被废的。

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对太子一直支持的人有几人,其中朱元璋对朱标的支持一直都没变过。

朱厚照的太子位置坐的也是最安稳的人之一。他是独苗,不存在竞争。

好了,言归正传。坐太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个拼寿命的活。自古皇家无亲情,在权利的面前,亲兄弟、父子、叔侄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皇帝的猜疑、枕边风、政治需要都有可能导致太子被废。

一句话,做皇帝难,做太子更难。

最佳贡献者
2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就当做开胃菜了。

话说有一天大内侍卫突然跑来向朱元璋禀报,说太子朱标起兵造反了,目前大军已经杀到皇宫附近了。

(朱元璋与朱标、马皇后影视形象)

朱元璋赶紧问道:“兵力够不够啊?”

大内侍卫:“报告陛下,守城兵力一万人正严阵以待;京郊五万精锐正在火速赶来勤王护驾。”

朱元璋:“放肆,我是问太子兵力够不够!”

大内侍卫(有点懵):“报...报...报告陛下,太子有两万兵力!”

朱元璋:“我的笨儿,这点兵力怎么能造反成功呢?传朕口谕,派三千太监前去应战,士兵一律不得抵抗,另外等太子带兵打到奉天殿,即可宣读朕的退位诏书。标儿啊,父皇等这一天等的头发都白了!”


(朱元璋影视形象)

段子讲完了,大家姑且一听,切勿当真。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段子,就是因为一直网传朱元璋对于朱标缺乏血性而有所不满,因此编了一个太子造反,皇帝还要倒过来帮忙的段子。

但是真实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标是少有的皇帝和太子能够和睦相处的,而且以朱标的地位他不可能造反,而以老朱的性格也绝不可能倒过来帮忙。

与朱元璋和朱标的融洽关系相反,大多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很多是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父子刀兵相见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比如说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唐太宗与太子李承乾。那么为什么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会如此呢?

(李承乾影视形象)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两个字,权力!

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可是很强的,尤其是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抓住,可是再也不想放手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而太子的存在似乎总在皇帝的面前提醒他们,“你们终有一天会死的,皇位到时候就是我的了!”这种感觉就会让皇帝非常的不爽快。同时皇帝还会担心大臣们提前效忠太子,从而无视了自己,这就会使得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更加尖锐。

(汉武帝影视想象)

因为皇权的诱惑极大,因此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被迫害妄想症,总是怀疑有人要夺他的皇位,那么离皇位最近的那个人自然就是他厌恶的对象了。因此,太子稍微有一点积极的动作,很有可能就触动了皇帝敏锐的神经!

除此以外,太子还要处在各种谣言和毁谤中。因为太子是被摆在明面上的储君,那么他就成了所有有想法的皇子或者大臣的攻击对象。这种东西一旦传到皇帝耳中,一两次可能没什么,时间长了、说的多了,那也就成了真的了!

所以说,综合以上因素,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又怎么会好到哪去呢!总之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3

李承鄞说:“比皇宫更危险的地方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离皇帝宝座仅有一步之遥的东宫太子,看似皇位近在咫尺,处境却相当艰难。这一步跨过去了,是天子;跨不过去,则是万劫不复。

^《东宫》太子李承鄞

对于太子来说,和皇帝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与其说要孝父,不如更要忠君。

而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掌握权力的时间越久,就越沉醉其中,不愿放权。

太子虽然是自己指定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总有一天要将这万里江山交到他手中。

但每当看到年轻活力,朝气蓬勃的太子在眼前晃来晃去,老皇帝难免不会觉得自己开始日暮西山,垂垂老矣;难免不会猜疑,这个表面孝顺恭敬的儿子,会不会内心在期盼着自己赶快挂掉。

而十有八九,这个儿子可能还真这么想的。

^李世民影视剧形象

不只太子,整个东宫属下的官员都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一旦登基,太子党们少不了得到提拔重用,成为皇朝新的重臣,他们搞不好也盼着老皇帝快点让路,新的天子顺顺利利上场。

而十有八九,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这让老皇帝心里怎么不膈应呢?

而且,皇帝一般都不止一个儿子,那众多的皇子之中,但凡有些能力的,又怎么甘心日后沦为自己兄弟的臣子,对他三拜九叩?

这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皇子,以及他们背后各为其主的臣属,少不了明里暗里给太子下绊子,想尽办法离间老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使这两人本就淡泊疏远的父子情谊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宛如架在油锅上煎熬的太子,被逼反的悲剧比比皆是。而太子当得越久,这种蚀骨的煎熬越发难以忍受。

譬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康熙帝的太子胤礽都成为了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

^李承乾影视剧形象

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真心实意,父慈子孝的场面,实在太少见了。再贤明的皇帝也很难做到毫无保留,心无芥蒂地培养太子,扶持他上位。

朱元璋和朱标,算难得的父子情深胜过君臣之义,可偏偏朱标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古代皇帝不喜欢太子,这只是一个错觉。大多数皇帝不是不喜欢太子,而是对于太子过于重视了。

正是因为太过于重视,所以不免对其要求过严,给人一种皇帝不喜欢太子的感觉。

自从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

越是富贵之家,越是重视嫡长子。越是重视嫡长子,就越是对嫡长子从严要求。皇帝之家不是普通的富贵之家,太子就是储君,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现任皇帝对太子的管束会更加严厉。

就像一个父亲看自己的儿子一样,总是会看到儿子处处不如自己。对于自己寄予厚望的这个儿子,不免会爱之深则责之切。

做为太子的儿子身为储君,其实也是在逐渐地涉足于政事。随着儿子逐渐地长大,也就会从崇拜自己的父亲,慢慢地觉得父亲不过于此。因此皇帝也就会和太子发生冲突。

长公子扶苏劝谏秦始皇,秦始皇因此大怒将扶苏贬斥到蒙恬那里。与其说秦始皇不喜欢扶苏,还不如说是秦始皇让扶苏继续去历练一下。

汉元帝为太子时劝汉宣帝重用儒生,汉宣帝因此脸色大变:“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根本谈不上是不喜欢太子,而是皇帝和太子的政见不合了。

皇帝做为一个正常的父亲,其实更加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儿子。对于和自己毫不相像的嫡长子,不免又要给与更严厉地教育。严厉管教和不喜欢其实是两回事儿。

当然也有皇帝不喜欢太子。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儿:

一是皇帝不喜欢皇后。因为不喜欢皇后,所以也就迁怒于太子。

二是太子的确是不成器。尤其是在朝廷不稳的时候,皇帝最后大多还是会选择更有能力的那个儿子。

三是皇帝想把位子传给自己喜欢的那个儿子。由于想传位给喜欢的那个儿子,就要想方设法把太子给废黜掉。

四是太子本身就是犯有大错。太子因为犯错从而遭到废黜。

像这样的太子悲剧,人们会更加地上心,从而忽略掉其它正常的皇帝与太子的关系。

皇帝虽然是一个帝王,但是也不免会有普通人的感情。“富贵重长子,平民爱幺儿。”皇帝随着年龄地增大,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疼爱幼子。

皇帝疼爱自己的幼子,和皇帝严厉约束太子,恰恰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无形中就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喜欢太子的感觉。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5

太子是准备把他掀翻在地、取而代之的,老皇帝去世越早,太子才能更早上位。皇家无温情,单从这个角度看,老皇帝要想让自己的皇位传下去,就需要立太子。可是,太子要想多当一天皇帝,他就得把老皇帝早日赶下台,老皇帝自己就是这样接位的,他自己心里很明白。

身在皇家,对他们来说,首先是一国之君,是统领万民的君父,包括他的儿子太子。也就是说,他们都明白,得先有国,才能有家。

朱元璋为什么要除外?并不是朱元璋大度,也不是朱标多有能力。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众所周知,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很好,朱元璋一路走来,多亏有马皇后一路相随。朱标与朱元璋在性格方面差异比较大,朱标性格温和,待人为善,不轻易与人红脸。就连他们的其他弟弟犯错,他都会去帮着求情。朱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实人、老好人。

朱元璋作为一代枭雄,他深知,打天下要靠他这样的人。而守天下,就要靠朱标这样性格的人。

综上,古代皇帝大部分不喜欢太子是因为他们的位置所决定的。凡事没有绝对,也有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深受喜爱这样的例子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6

有两个原因吧:

首先,按照古代皇位继承的选择,嫡长子或者嫡子往往被立为太子,即皇后的儿子。众所周知,皇帝在选太子妃或者选后的时候,最大目的就是政治联姻。为了取得大族世家或者朝廷派系对皇位的支持,皇帝的婚姻往往是前朝皇帝指定的。

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感情比较薄弱。而皇帝自己选的妃子往往更能得到宠爱,所生皇子也被皇帝看中。这种情况,历朝历代绝不鲜见。比如,明朝得万历皇帝,他最喜欢郑贵妃的儿子,不喜欢皇后得儿子,但一生都没法立郑贵妃之子为太子。

其次,当皇子被立为太子之后,政治投机者会聚集在他身边,迅速形成太子的权力集团,可以称为太子党。如果太子党过多干预朝政,甚至威胁到皇权,就会引来皇帝的不满与猜疑。这种情况下,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仅是父子关系了,甚至有可能要变成敌对关系。历史上。不少太子都夺了皇帝位,比如,唐玄宗被太子李亨夺位,隋炀帝、唐太宗也是通过夺权才上位的。

更有甚者,太子也会弑父夺权。比如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就被自己的太子刘劭所杀,夺走了皇位。

7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人生头等大事,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延续发展,因此当一个人诞下后代,有了血脉的传承,可想而知他对后代的那种喜爱。天下没有不喜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让父子泯灭人伦,骨肉相残,就是皇位。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大部分都充满了悲剧性,越是强悍的皇帝,太子反而越是难当。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等都是文治武功彪炳天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都堪为古代传颂的典范,创造了辉煌的功绩。而这些最牛皇帝,自己是牛了,但是其最先立的太子那下场都很惨。秦始皇扶苏,凄惨无比,自杀身亡。汉武帝太子刘据,更是几十年战战兢兢,最终被逼造反,被灭满门。而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很凄惨,弟弟们不断要夺嫡,最终也被逼的造反,最后被流放,凄惨而死。而康熙大帝的太子也是凄惨得很,几次废立,最后还是被逼的造反,最终被圈禁而死……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皇位的诱惑力太大,是的父子忘却了亲情。虽然老皇帝也知道最后皇位还是要传给儿子,但对权力的恋栈促使他做出与意愿相反的事情,越是在位时间长的皇帝越是明显。加上太子被立后身边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心腹集团,相当于朝廷的第二个权利中心,肯定要和老皇帝的权利形成冲突,不管是不是亲生儿子,都会成为心腹大患。时间久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再有心怀不轨之人的挑唆,最后基本上都是以悲剧收场。

但在皇朝传承上也出现过父慈子孝的场面,例如朱元璋和太子朱标。虽然朱标性格不像朱元璋,但朱元璋对朱标却很满意。因为朱标宅心仁厚,对父母十分孝顺。朱元璋也知道,他在位时为政过于严苛,而朱标的仁厚正是一个补偿,作为守成之主再为合适不过了。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打击过甚,不顾反对立朱允炆为太孙并为之扫清障碍,可见对朱标的喜爱之情。

这种例子毕竟是少数,皇帝被称为寡人不是没有其道理的,孤家寡人证明那把椅子只能是一人的,别人不能垂涎,亲儿子也不行,除非自己禅让或死亡。由此可见:为君难,为太子更难!


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对霞客感兴趣的朋友,右上角点击关注下霞客,您的关注是霞客发文的动力!

看完别忘了点赞或评论支持一下,更多有趣知识欢迎关注霞客哦~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按照这个理论来说,古代越是强悍的皇帝,儿子应该是更牛才对。尤其是千古一帝,那更是后代强悍到极点。但是,从古代历史来看,越是强悍,越是伟大的皇帝,越是千古一帝,但是立的太子却一个比一个惨,这到底是为何呢?

从古代皇帝来看,最牛的无非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康熙帝等等,这都算古代皇帝中,比较牛的了。都是文治武功彪炳天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都堪为古代传颂的典范,创造了辉煌的功绩。而这些最牛皇帝,自己是牛了,但是其最先立的太子那下场都很惨。

秦始皇扶苏,凄惨无比,自杀身亡。汉武帝太子刘据,更是几十年战战兢兢,最终被逼造反,被灭满门。而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很凄惨,弟弟们不断要夺嫡,最终也被逼的造反,最后被流放,凄惨而死。

而朱元璋的太子,更是凄惨,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活活被吓死,被朱元璋的狠毒自责而死。而且自己儿子朱允炆后来虽然做了皇帝,但是位子还没坐热,就直接被抢了。而康熙大帝的太子也是凄惨得很,几次废立,最后还是被逼的造反,最终被圈禁而死……从古代这些皇帝来看,每一个都是牛人,为何他们的太子就这么凄惨呢?其实主要是三点原因。

第一,立得太早。

古代千古一帝,第一个太子基本上还是小孩,甚至刚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了。因此,没有了奋斗的过程,而且从小享受太子待遇,那是唯我独尊。所以,这样的太子,一般都比较有权威,从小就有一帮人,去巴结,去围绕太子,形成太子党。

而太子党形成,就是要早点上位,最终往往不是皇帝不能容忍,就是自己被幕僚逼的造反。而反而是后立的太子,皇帝甚至怕他实力不够,更不可能忌惮了。所以,早立早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第二,活得太长。

作为千古一帝,一般活的都很长,尤其是朱元璋,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动不动在位30年以上,甚至60年。因此太子们等着上位,可是从儿童等到青年,从青年等到中年,甚至老年,耐心早就没了。而皇帝活的越长,就越是害怕别人篡位,而皇帝越是活的长久,太子就越是想造反,夺位子,形成了一个循环了。

第三,眼光太高。

作为千古一帝,伟大皇帝,个个都非常牛,个个文武全才,眼光都很高,而且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看到太子不如自己,或者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逐步抱怨,看不上。而越是不满,周围大臣看脸色行事,会千方百计的说太子坏话。

于是乎,印象越来越差,越差就越不满,不满到最后,基本上就是要撤换了。而撤换对太子来说那是生死存亡了,一般都会拼死一搏,最终造反,就出来了。因此,越是伟大的皇帝,太子日子越是难过,越是危险。

9

古代的政治婚姻很多,皇后基本上是家族内定的,皇上没有选择的权利,基本上是他老爸老爹死了之后,他有了权利才当上皇上的,当上皇上后他才选妃子,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

太子一般是嫡长子,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因为皇后是家族婚姻,或者是政治婚姻,所以一般皇上其实不太喜欢皇后,因为政治婚姻和家族婚姻,选的皇后可能不太漂亮,所以皇上可能不太喜欢,进而也不会喜欢太子。

皇上一般是喜欢哪个妃子,就喜欢哪个妃子所生的儿子。

10

封建帝制下,皇帝和作为储君的太子正是天敌,这是他们父子间关系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样不以任何人意志、道德、感情为转移。甚至可以算一种“囚徒困境”。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并不可能单凭一个名号,便掌握整个国家政权,而必须要有自己相应的心腹集团,来作为执行权力的工具。正如盲目愚忠于皇权的古人,只存留在某些人的想象。

虽然历史上确实有如诸葛亮、如岳飞这样品德高尚的圣贤,但是对绝大多数贵族和官僚而言,他们当忠臣只不过是因为背叛的代价太高、亦或是做忠臣可以给自己与家族带来更多的好处罢了。 ——就比如司马懿如果死在魏明帝曹睿之前,也肯定是个履历非常好看的“大魏忠臣”。

因此,从每个皇帝的角度,为了自己死后,太子接班时能顺利压制朝堂上的贵族、官僚而掌握大权,不被他人篡夺,必须要在自己在位时,就竭力培养他的威信,为他扶植相应的心腹集团;但是拥有强有力心腹集团的太子,同时又必然会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因此反过来就变成皇帝自身的心腹大患。

而大多数皇帝对此两难问题的的常规解决办法,通常都是另外扶植一个或几个儿子,示之亲近,宠以名位,给予超过寻常皇子的大权,有意无意挑动让他与太子相争,让他们来彼此制衡,互相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就以清朝著名的“九龙夺嫡”为例,康熙帝玄烨先扶植了皇太子胤礽的势力作为“太子党”,作为自己死后、将来接班之用,又担心太子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才会相继扶植大皇子胤禔的”大爷党“,八阿哥胤禩的“八爷党”,对胤礽长期进行牵制。

等到胤礽发动政变未遂被废,胤禔也被囚禁,为了牵制此时势大的胤禩一党,康熙又扶植了四皇子胤禛的“四爷党”和十四皇子胤禵的“十四爷党”,以皇位为诱饵,让他们三方相争,最终胤禛胜出,在康熙帝死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事实上,历史类似“九龙夺嫡”这样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的夺储争斗,都是那些皇帝有意放纵才会产生的,如大皇子胤禔、十四皇子胤禵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竞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后赵石虎之子石宣、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

这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就是因“家天下”制度而必然产生的磨刀石和牺牲品,并不是皇帝当真对这些不是太子的皇子有多疼爱,才给予超乎常规的厚待。谁都知道,他们在老皇帝真正中意的储君接班后,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理想状态下,太子们也正是在与其兄弟的竞争中,一步步磨练成为合格的帝国接班人。

只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掌握好分寸,也并不一定如始作俑者之意,太多时候磨刀石太硬,往往把要磨的刀给折了。甚至刀子厌恶这种被磨淬的状况,而反过来直接去伤主人。 所以历史上的石虎、唐太宗、康熙帝,都遭遇了太子谋逆的悲剧。而如汉武帝太子刘据、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还有康熙帝太子胤礽等,都是如此成了历史上可怜的悲剧人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数百年的列朝各国,更是几乎每一次皇权更迭都伴随着刀光剑影,失败者万劫不复,并被加以各种污名。之所以各种奇葩禽兽行为的帝王往往出于这几朝,便是因为史书上的他们,不过是胜利者想让后人看到的形象罢了。

一直到河阴之变与侯景之乱,“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和“宇宙大将军”侯景这两个杂胡,一北一南把贵族集团大清洗了一番后,那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形象才变得好看了些;

一直到北宋时,彻底确定了儒家文官士大夫在朝堂的主导地位,只要拥有正当名位,即使没有雄厚自家班底的太子也可以顺利登基与施政,皇帝不再需要把过强的势力留给太子来制衡贵族集团了,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才变得和缓了些。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皇帝、太子、亲王们并非是各个人品败坏为争皇位利欲熏心;宋代明代的皇帝、太子、亲王们也并非是各个注重亲情遵礼寡欲;一切皆是制度与形势使然。

而到清朝康熙年间,之所以会重现规模甚大的皇子夺嫡之争,和满清政权的八旗体制,等同于复古了一个贵族集团,干系甚大。

真正能让皇帝和太子父慈子孝,立储争储过程温情脉脉,太子与其他皇子兄友弟恭的顺利接班,确实历朝各代也找不出几例。如果皇帝本身还是明君雄主,有足够胸怀与魄力去栽培储君,那就更少了。

历史上的有作为皇帝,顺利传位给成年太子,而过程中不起风波的,也没有对王朝造成危害的,大约也只有汉文帝传汉景帝,汉宣帝传汉元帝,汉明帝传汉章帝,魏文帝传魏明帝,齐高帝传齐武帝,周太祖传周世宗,宋太宗传宋真宗,清世宗传清高宗,清高宗传清仁宗这些例子,

而汉景帝传汉武帝,汉光武帝传汉明帝,唐太宗传唐高宗、清圣祖传清世宗,从结果上说算是不错,但也都经过替换太子的大风波。

——由此可见:为君难,为太子亦不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