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马路的命名有规则,但又不是完全按规则来。因为上海开埠至今,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市三治”,经历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城市格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所谓的规则也只能是一段时期内的规则,是相对的、变化的。

1845年英租界建立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市政建设领导机构,界内的路名也就没有统一的取名准则,因此大多以附近的建筑物或重要机构为路名。如“花园弄”(今南路东路)、“教堂街”(今江西中路)、“领事馆路”(今北京东路)等等。

1863年,公共租界正式成立,有了“工部局”这个市政管理机构,为避免路名命名时引起纠纷,就决定了一个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路名的准则,原则上确定以中国的省名作为南北纵向马路的名称,以中国省以下的地名作为东西横向马路的路名。今天我们在市中心看到的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西藏路、云南路、贵州路、河南路……都是在那个时期命名的马路。

法租界建于1849年,是法国独占的租界,没有公共租界在马路命名上的矛盾,因而路名大多以法国人名、地名为路名。如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孟神父路(今永善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雷米路(今永康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等等。

1943年租界消失,原公共租界内以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就没有改名,而法租界内以法国人名、地名为名的马路自然统统改名,也基本以中国地名为名。但由于省名有限,再加上许多省名已经被公共租界所用,所以此间马路的改名大都以市县名为名,且在方位上也只能部分与中国地图对应。

1949年之后,上海的市政建设又进一步发展,新开辟的道路犹如自行车的辐条从市中心向外延伸。路名原则上以中国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名取名,而且还原则上把上海划分为若干块,每一块内又以与之方位相同的行政省内的地名作路名。

浦东地区是上海市的正东,这里的路名基本上使用中国正东的山东省地名,如崂山路、乳山市、潍坊路等。宝山区处于上海市的东北角,这里的路名几乎都以中国最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名取名,如漠河路、盘古路、牡丹江路等。虹口区以东的控江路两侧是上海的东北部,这里的路名几乎全以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地名命名,如凤城路、延吉路、松花江路等。

共和新路算上海的正北方向,就以中国山西省的地名为名,如汶水路、万荣路、临汾路等。同样,长风公园一带是上海的正西边缘,于是这里又多以四川省地名为路名,如丹巴路、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桂林公园以南是上海的南面,这里的路名就以广西省地名为路名,如田林路、桂林路、苍梧路等。

所以1949年后新开发的道路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熟悉这一规律对你辩识记忆上海马路名是会有一定帮助的。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涵盖全部。如原南市区老城厢,马路大都以建筑、作坊、寺、桥、庙等景物为名并被保留下来,就很难找出具体的规律了;再如江湾地区,是1930年“大上海建设计划”实施之地,这里的马路就以“国民政府”各一字打头命名,如国权路、民治路、政修路等等。1949年之后这些路名大部分也被保留下来直至今天,这是另一种“规则”了。

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化发展迅速,又有无数的新马路诞生,这些马路的命名就没有沿袭过去的规则,而是根据区域功能、地理特点,综合时代风貌,颇有创意地命名。如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内就以外国首都名或外国景物名为其间的路名,如日樱路、加枫路、美桂路、巴圣路、澳尼路等等;金桥加工区以树木花草为马路名,如红枫路、黑松路、蓝桉路、白桦路等等;张江高科技园区则以中外著名科学家之名为马路命名,如法拉第路、哥白尼路、李时珍路、华陀路等等。

而虹桥开发区内的马路命名则更加新颖丰富多彩,马路已经改“道”了,如黄金城道、荣华西道、荣华东道等等。

总之,从上海马路的命名规则及演变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马路名也是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城市道路的命名,通常体现着历史与人文底蕴,上海道路大多都以各省市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广西路、山东路、南京路、合肥路等等。其实不光是上海,国内其他的顶级都市往往也都会这样给道路命名,不过像上海这样“布局全国”的现象倒是罕见。

上海道路的命名,最初起源于开埠之初的列强租界规定

上海地区原属松江府,乃江苏辖地,英国叩开清朝大门后,将上海纳入通商口岸行列,上海这个在古代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正式开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虎门条约》签署后,英国获得了在上海划定租界的权益,清朝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颁布了《上海土地章程》,确定了首块租界范围,此后,美国与法国也相继获得了在上海设立租界之权。

1862年,英租界与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虽然名字叫“租”,但其实这些零零散散的租界,就是列强的殖民地,西方各国强占当地居民时代居住的土地,用极低价格雇佣工人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租界的人口与经济迅速发展。

为方便管理,英国人率先提出《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决定将租界内的道路原名更改,变成以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方向的街道以各城市的名称命名的准则。

英国人如此做法的原因有二:

一,英国通过战争摄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将势力范围从沿海扩到内陆,租界内道路名称以省市命名,英国人是想借此展现自己的实力,并以此标榜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

二,用省市的名字来命名道路,的确比原本上海人自己按照本土习惯取的道路名更容易记录与使用,这也是英国人为熟悉上海与中国地理情况,为进一步侵染做准备。

当时,公共租界内最繁华的一条路,被老一辈上海人称作“大马路”,是十里洋场的中心所在,而这条大马路,就是后来被英国领事麦特赫斯脱建议更名的南京路,目的却是英国人为了纪念当初的《南京条约》的签订。

而与南京路所平行,南部依次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原本“广东”作为省名,并不符合英国人最初制定的命名规则,而事实上这是个误会,因为广东与广州这两个词在英文里的发音近似,都是“Cunton”,英国人并没有做详细区分,所以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再也没改。

向来喜欢与英国人作对的法国人自然是不肯向英国人看齐的,英国人的道路命名原则并没有被法国人接受,法国人在上海命名道路主要以文化概念与人名等为主。

比如淮海中路的前身霞飞路,衡山路的前身贝当路,永年路的前身杜神父路,永福路的前身古神父路等等,这些名字其实都是来自于法国的著名人物与神职人员。

当然,法国人并非完全没有接受英国人创造的这种命名方法,法租界内也有少数以省市命名的道路,比如宁波路,有意思的是,当时上海的英法美三国的租界范围里,都有宁波路。

对于洋人们搞的这一套,上海本土的居民自然不同意,但是那时的清朝软弱无力,他们自然也拿洋人毫无办法,只好做些“无声的抵抗”,在日常交流中还是以本土习惯来称呼这些道路,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列强彻底离开中国。

此时,以省市等命名道路的这种规则,还是只局限于列强租界范围,也就是黄浦江、苏州河、洋泾浜与泥城浜这四条河流范围之内,对上海其他地区尚未造成明显影响。

话虽如此,但是英国人开创出的这种道路命名原则,却开创了一种先河,此后也影响到了其他被英国人开设了租界的城市之中,比如广州等地。

民国时期,上海道路更名历程也是一波三折

清朝结束之后,当时的民国为了获得列强支持,其实还是延续着清廷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的条约,而对于上海这座重要性不亚于南京的大城市,民国也有自己的考虑。

接管上海之后,上海出现了例如中华路、光复路等一系列彰显新气象的道路名称,民国知道用省市命名道路是列强弄出来的,所以并没有在上海全市进行推广普及。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大上海计划”,准备建设20条主干道与其他若干的辅路,在上海形成干支相连的道路网,该计划之下,上海准备构筑的11条道路,以“中”字开头,10条以“华”字开头,5条以“民”字开头,10条以“国”字开头,9条以“上”字开头,13条以“海”字开头,15条以“市”字开头,12条以“政”字开头,8条以“府”字开头。

如今,上海杨浦区五角场一带的国宾路、国济路等,都来源于此。

由于民国的建立,当时国内的实业出现了短暂时期的黄金岁月,为了表现实业救国的憧憬愿望,很多实业家推动了一系列上海道路的命名,比如永兴路、华盛路等等。

汪伪时代,日本人在上海借鉴了英国人当初的做法,扶持起汪伪之后,将英美等列强势力逐出上海,紧接着在上海大规模推行以省市命名道路的方法。

这一时期,用省市命名的道路,占据了上海市的大多数地区。

战后上海光复,上海的道路命名再次被调整,只不过非常有限,彼时上海的大多数道路名已经确定,主要道路都是按照省市名来命名,并没有做出大的变动,战后,英美等国的势力再次回到了上海,一切恢复,至于法国人,因为在二战中被德国打惨,法租界在上海消失。

建国后,上海的道路名选择性进行了保留与全新的拓展

上海解放以后,列强势力彻底被赶走,按理来说,用省市命名道路这种源自于殖民时期的色彩应该被彻底抹掉,但新上海市机关并没有这么做,对于上海的旧有路名,选择性保留。

首先,用省市命名道路的这种方法在上海使用了很多年,在核心城区使用日久,这也成为了上海包容四海的一种象征,各地移民等在自己故乡命名的街道聚集,成为了人文传统。

再者,用省市命名道路虽是列强创立,但也有可取之处,一码归一码,建国后这种命名原则,被赋予了四海一家的全新概念,对于加强上海与国内其他地方民众的感情是一件好事。

所谓选择性保留,就是新上海将原本旧租界区域内殖民色彩浓厚的道路名,比如霞飞路等,还有就是国府专名,比如林森路等,像是这样的全部清除,而各省市命名的道路,予以保留。

随着上海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街道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原本用省市命名也无法再满足需要,为此,上海干脆将各地地级市甚至区县的名称也拿来用了。

而各省下属城市区县命名的道路,在上海地区,也呈现出一种分区分布的状态。例如,闵行区道路多用云南地名,徐汇区多使用广西地名,浦东新区有大量道路名来自于山东。

总而言之,上海的道路大多数都是用国内其他地方的省市名称来命名,这种习惯最初来自于殖民时代的列强染指,当时是出于一种炫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道路命名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成为了上海的一种人文特色。

3

上海的马路名称我有仔细观察过,有些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由于在上海马路基本不是正南正北的,会让人迷路,所以懂这一命名原则很多时候还可以用来辨别大体方向呢。上海人指路或者定位自己的方法也是:“(位于)某某路上,(靠近)某某路”。有些例外的命名情况就是出于历史原因或者历史人物的,比如一二八纪念路、哥白尼路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