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三宫六院,家大业大,需要有人贴身服侍,因此官员序列中存在有区别于正常公务员的体系——内廷。相对而言,外廷公职以事功显名,而内廷属员则以服侍见长。由于内廷更容易接近中枢,对高层政治耳濡目染,因此升迁速度可能更快,所谓近水楼台。

在秦朝最后的几年中,能够决定秦国国运的人物,章邯和赵高都能高票入选,他们的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秦帝国的最终命运。

(大秦帝国,虎视何雄哉)

章邯在领兵作战之前,在秦朝的官职是少府,是九卿之一,秩2000石,负责掌管宫室营造、皇家财政等事物,是一个能接近中枢的高官,位在丞相李斯之下。很明显,章邯走的是外廷路线,是丞相李斯的属员,工作关系上直接向李斯汇报。

赵高则是走的内廷的路线,这与他本是秦国的宗室远亲有关系。因为内廷事涉隐秘,所以秦朝公室喜用同宗,《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曾说过:“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赵高在秦始皇时是中车府令,官秩600石。

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他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所以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所以赵高作为一个中级官僚,竟然也能与李斯等人平起平坐,以至于成为沙丘政变的主谋。

所以,对于赵高弄权,秦国朝堂上下无不愤恨,赵高也心知肚明,因此做了一场“指鹿为马”的秀,大肆诛杀异己,当初的同谋李斯也被腰斩弃市。章邯作为李斯的心腹僚属,自然也为赵高所嫉恨。赵高其实挺没有安全感的,他在沙丘政变后立刻封了自己郎中令的官职,掌管了宫城的卫戍部队,此一方面在于控制二世皇帝,一方面也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沙丘之谋)

章邯是在陈胜吴广大军已经逼近关中时被紧急起用的,赵高还没有来得及清算他,就在形势比人强的环境下让章邯带领20万刑徒军击败了起义大军。这些刑徒原本就是六国军人,依秦法罚没为奴。如果不是事情紧急,这些人可能一辈子就交代在工地上了。如今编入行伍作战,斩首敌军可以赎身,同时还能获得爵位,自然战斗欲望强烈,三下五除二竟然把人数占优势的起义军给击溃了。随后,章邯带领军队乘胜追击,逼迫陈胜迁都,最后败死。六国贵族刚刚拉起来的军队也在章邯所部的打击下纷纷落败,形势一片大好。直到章邯击杀了起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项梁,随后兵锋北上,将北方势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围困在巨鹿。赵王求援各国,可是各诸侯国都惧怕秦军的威力,纷纷作壁上观。秦朝把长城兵团也调入内线作战,共同参与围困巨鹿,以期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溃六国武装,完成再征服。

秦朝几乎完成了这样的历史伟业,然而命运之神在此时却不再眷顾秦朝了。兵家妖孽项羽破釜沉舟,三天内接战9次,竟然以少胜多,击败了秦军的长城兵团,并杀了秦军的多名将领,包括名将之后王离。章邯畏惧联军兵威,因此退守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县南)。章邯在棘原一带修筑工事固守,与诸侯联军对峙。联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章邯营垒发起猛攻,秦军抵挡不住,又退守洹水一线,诸侯联军,步步紧逼,加紧进攻,秦军再次退守安阳县(今河南安阳)。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赵高终于如愿以偿做了丞相。赵高对拥兵在外的章邯颇为忌惮,因此就抓住秦军在关东的战事不利,意欲以秦法谋害章邯。赵高在二世面前搬弄是非,让二世派人责让章邯。

章邯恐惧,因为依秦法,将军领军在外作战,所获战功按人头来算,盈论,意即如果砍的人头数比自己损失的人头数还少,将领有罪或至死。章邯情知赵高欲对己不利,然而眼前的战事却十分紧急,章邯迫切需要来自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于是,章邯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司马欣去请示上意,跟二世解释战场的情势。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3天,赵高都拒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还没有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他,只是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营中,具言咸阳事,章邯更是为朝廷奸佞当道而不自安。

此时,联军中的陈余送来一封书信,信上说:“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功劳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罗织罪名,用国法杀死他们。如今将军为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而诸侯军同时并起,越来越多。那个赵高一向谄谀,为时已久,眼下形势危急,也怕二世杀他,所以打算用法杀死将军,借以推卸责任,另外派人替代将军,以此来摆脱祸患。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况且天要亡秦,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规谏,在外为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将领,孑然孤立而想长期存在,岂不可哀!将军何不倒戈与各路诸侯联合,签订和约,共同攻秦,割地为王,南向而坐,称孤道寡;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杀,哪个比较好一些呢? ”

章邯兀自惊疑不定,他摊开地图,眼前的形势更是让他坐立难安。

秦军大营的北面是以项羽为首的楚、赵、齐、燕等诸侯联军,连战连捷,士气正盛。在东面的东郡一带,是魏王豹的魏军。南面的颍川郡一带,有韩王成的韩军。西南面的南阳郡一带,是沛公刘邦、番君吴芮部下将领梅鋗、刘邦老乡王陵等人。刘、梅两人乘势攻破武关,攻入了关中,直扣咸阳。在西面的黄河以北的土地,已经被赵国将领司马昂攻占。在不久后,另一位赵国将领申阳将由孟津渡过黄河,攻占河南县(洛阳和新安之间)。至此,章邯大军经由三川郡和关中的联系被切断,和敖仓后勤基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陷入到被四面包围的绝境。司马卬和申阳在此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此次切断章邯粮道和退路,迫使其投降有功,后来竟然被项羽封为殷王和河南王。

(章邯也是名将,怎奈生不逢时)

章邯在犹豫不定时,就暗中派军侯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和约自然没有商妥,项羽让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再一次打败了秦军。秦军连败,士气低落。司马欣、董翳等心腹对秦帝国已经失去信心,主张投降,并且不断劝章邯投降,秦军内部已经分化,不堪再战。同时,章邯军由于与敖仓的后勤基地的联系被切断,开始断粮。如果章邯在缺粮的情况下与联军决战,将会陷入更大的被动。联军完全可以不战不和,拖上三五天,秦军就将饿的连兵器都拿不动了。

那么,为什么咸阳城还没有动静呢?他们难道不知道章邯军是秦帝国在中原的最后一支精锐吗?如果章邯军能够撤回关中,据关守河,将联军堵在函谷关外,不正是战国时期一再上演的戏码吗?假以时日,联军内部必然分化,秦军再次东出,胜负未可预料。虽然中原一带几乎被打烂了,但是关中地区很少被兵火祸及,这在楚汉之争时,刘邦数次从关中征兵征粮就可以佐证。为什么秦国不再编组一支大军,救援章邯所部呢?

这是因为虽然关中地区尚有战争潜力,却已人心思乱。从秦昭王始,秦国朝堂100多年来执行了务实的开放政策。秦王出于对抗老秦人世家贵族的掣肘,不断扶持山东六国的外来势力和外戚。这种思潮在白起被杀时,在秦人心中引起了更大的骚动。嬴姓公族让老秦人失望了,他们在秦国逐渐统一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了。同时,秦帝国的官府执行力在“指鹿为马”后已经限于瘫痪,难于快速组织起一支军队来。虽然嬴姓公族进行了一场自救的努力,公子子婴发动了政变,杀死了赵高等人,然而历史并没有留给这位秦王多长时间,刘邦的南路大军已经打到了武关。子婴无奈只好把守卫咸阳的卫戍部队匆匆派往前线堵截,结果被一击而溃。秦帝国的根据地已然是这幅样子,自保尚且不能,如何能对章邯提供支援呢?

(逐渐逝去的铁血军团)

所以,章邯所面临的局面是绝境,无援兵、无粮草、无退路。

如果章邯并敌一向,既然项羽打不过,就找那些鱼腩部队打,从那里打开缺口可行吗?这同样也不可取。因为此时章邯军与联军正在对峙,双方隔着河都能听到对方的战马的嘶鸣声。此时章邯军处于弱势,凭寨而守尚能维持,一旦撤营而走,联军尾随而至,章邯军将不战自溃。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这些被击溃的散兵游勇,也不可能找得到粮食,最终的结果也是一死。

在这样的处境下,章邯能做的选择很有限——除了投降,只有鱼死网破,拼死一战。章邯拼死力战,不可能取胜;而即使取胜了,所亡士兵也不在少数,赵高依然不会放过他。

因此,章邯投降与否都无法挽救秦帝国灭亡的命运,留给秦帝国的时间太短了。从陈胜吴广起义到秦朝灭亡只有3年时间。章邯所能做的,只是尽量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出路。项羽待章邯也不算差,竟然给章邯了封了一个雍王,章邯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对项羽这么够意思的封赏也算没有看走眼。只是接下来项羽因为军中乏粮,又恐秦军作乱,竟在新安一夜坑杀秦军降卒20万,项羽的阴狠更让章邯心生畏惧。

(新安坑降的头天晚上)

不过,如果章邯能够舍得一死,带领秦军向楚军发起决死冲锋,将会给联军中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楚军造成相当的损失。楚军的实力被削弱,而汉军实力不变,楚汉战争可能会提前结束。当然,如果楚军受到重大损失,项羽也不会妄自托大,在鸿门宴上可能就会设计杀死刘邦。所以,章邯在安阳那个晚上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风云际会,终究都化作了人生百态。章邯的结局也成为了秦帝国灭亡的象征,在司马迁的笔下,向后人昭示着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帝国竟然会因为一个小人作祟而早早地谢幕了,徒给后人留下无谓的叹息。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书上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大秦帝国出了一个奸臣赵高,此人先是串通李斯谋害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再扶持根本不够资格的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来又杀掉丞相李斯,彻底把持朝政,还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的好戏,最后弑君杀掉秦二世胡亥。正是他的一系列举动搞垮了大秦帝国,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

赵高指鹿为马

然而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优秀的文笔制造了一场迷雾,从而误导后人数千年。

其实大秦帝国并不是赵高一个人就可以灭亡的,为什么呢?

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六个月就被大秦帝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横空出世的绝世猛将章邯彻底扑灭,章邯随后又击杀楚军的最高统帅——项羽的叔叔,项梁。此战之后,战场天平彻底扭转,天下诸侯形势一度岌岌可危,秦国即使放弃山东六国,大不了退保函谷关也可以回到战国时的状态。

章邯进军示意图

可是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章邯在北上邯郸之后,就再也没打过胜仗,反而最后投降西楚霸王项羽了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两点:一是章邯碰到了比他更加厉害的西楚霸王项羽;二是秦国出了一个迫害忠良的大奸臣——赵高(指鹿为马的那位)。

然而,司马迁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史记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王离被击败的时间被司马迁故意提前。

根据《项羽本纪》,破釜沉舟是项羽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全军砸破铁锅只带三天粮食过河,秦军被彻底打败,主将王离被俘。不久,项羽又连续数次打败章邯,最后逼得章邯投降。

但是,按照《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二年九月,王离军围赵王于巨鹿。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导下,北入邯郸。十一月,项羽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秦二世三年端月投降。

也就是说,项羽本纪里把本来两个月的事情压缩到了三天!

第二,章邯、王离谁先失败出现了矛盾。

按照《项羽本纪》,项羽先打败王离,再打败章邯。但是,在《陈余张耳列传》中:项羽是先攻打章邯军,章邯撤退以后,邯郸城下的王离军队成为孤军,从而被诸侯围困,最后全军覆没。

秦将王离包围巨鹿,他的南面是秦将章邯的20万大军,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项羽。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后还要穿过章邯20万大军的防地。按照军事常理,项羽的作战步骤应该是以《张耳陈余列传》为准,因为只有先击败外围的章邯,才能去围攻王离。

第三,王离被击败的原因显然不是史记所说的那样简单。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项羽渡过漳河的全军也就六万人左右,项羽以漳水河南岸区区几万人,如何能包围王离两个月并将其消灭?更何况王离的南面几公里处还有章邯的20万大军。

项羽如果真正蠢到散开兵力包围王离,结果必然被章邯、王离两支大军分割消灭。可是实际却是:章邯始终没有离开过棘原城,根本没有全力以赴坚守漳河北岸一线。否则项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无法轻易渡过漳河。

也就是说,在秦国精锐部队北部军王离被包围直到最后失败,章邯在很奇怪的观望!

章邯的败退让咸阳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当时另一个将领杨熊,因与刘邦军作战失利,被咸阳传令处斩,仅凭这一项,秦朝政府同样可以将章邯斩首。

章邯深知纸包不住火,赶紧派司马欣前往咸阳活动。然而,他犯下的是弥天大罪,赵高并不愿意背这个锅,不肯接见司马欣。自知罪无可赦的章邯,在实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

当项羽意外的听说章邯打算投降时,无异于喜从天降,因为他的粮食已经支撑不了。当初北上时,楚怀王就要求项羽就地寻找粮食供应,然而赵国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筹措粮食并不容易。之所以破釜沉舟,其实是因为粮食已经吃光了,留着锅碗瓢盆也没啥用。

项羽爽快地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并置杀叔父之仇不顾,承诺封章邯为庸王。但项羽对二十万秦军非常忌惮,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借口秦朝降军生变,在新安城南(今天三门峡义马境内)杀掉20余万的降兵,1912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当地发掘出大量人骨,现在该遗址被称为“楚坑”。

而被章邯出卖的秦国名将王离最后下落不明,王离的祖父是秦国名将王翦。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公元前223年秦国大举攻楚,项燕被秦将王翦包围于泗水郡蕲县,最后兵败自杀。

所以,我们把历史还原之后,一切终于真相大白: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粮食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供应都至关重要,章邯在早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并不仅仅全部依靠他本人,而是有赖于秦帝国这部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为他不断地输送人力和粮食。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章邯作为大秦帝国最后一支主力部队的统帅,选择了背叛祖国,背叛子弟兵,靠背叛获得了敌人的赏赐。咸阳宫廷无法预料这样的背叛,所以大秦帝国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令人惊愕的突然崩溃。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把这一切归结为所谓的忠臣奸臣,告诉读者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可是简单化的思维固然容易接受,但却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以后,中国人写史,首先要分出忠臣奸臣,好人坏人,可是现实往往都是复杂的,好人坏人只要看是红脸白脸就能分别吗?

尘归尘土归土,大秦帝国最后一位战神章邯最后在楚汉相争中悄无声息的自杀于他的王都,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尽管一时灿烂,最后却消于无形。

虽然他本来可以成为挽救大秦帝国的救星,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出卖祖国,只是不知道他自刎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被项羽残忍阬杀的二十万关中好男儿。

3

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秦朝军队)

咱们首先来看一看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说得比较多了,网友也有非常多的争论。我个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朝劳役太多,百姓怨声载道。秦朝修万里长城,修秦直道,修阿房宫,在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低下的时代,要完成在今天看来都是世界级的这些大工程,那种劳役可不是一般的劳役。二是秦朝的压制太大。这个压制包括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溶化,防止反抗。包括实施焚书坑儒策略,钳制天下舆论。还包括实施严酷的刑法等等。三是秦朝的仇怨太多。秦朝灭了六国,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这是可以想象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把秦始皇给杀掉,每一个人都想着要复仇。所以秦朝当时基本上就是天下公敌。

秦朝灭亡的第四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军队分散。秦朝当时的军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由蒙恬率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另一部分就是以章邯为代表的“三秦”所率领的20万大军。特别是蒙恬带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那是秦朝的主力精锐部队,这个主力部队确实也给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本来在战国末期,匈奴就已经强势崛起,如果秦朝军队不给他以重创,北方游牧民族主宰中原的历史很可能要提前很多年。也就是说,在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边境地区的守军根本就回不来,实际上秦朝的军队也就只是“三秦”的那些军队。


(项羽)

那么如果章邯等“三秦”不投降,秦朝会不会不灭亡呢?章邯不投降,他也是打不过项羽的楚军的。项羽的楚军,那在当时是十分精锐的力量。一是因为有项羽这样一位超级将才,二是楚国人对秦朝的仇恨超越了其他五国,所以他们看起来是一群乌合之众,其实凌厉无比。事实上,章邯正是因为打不赢项羽,才投降的。

其次,章邯是肯定会投降的。除了打不赢外,还有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真心想打。秦朝在灭六国的时候,对将领们不错。但是灭了六国以后,秦朝猜防将领,对将领并不信任。还有,当时秦朝皇帝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控制起来了,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将领们就算是拼命打,他们也知道,不可能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既然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他干嘛要拼命打呢?再说了,当群雄并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想要封侯,章邯等人肯定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消极打仗,积极投降是绝对的。


(章邯)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4


如果章邯不投降,秦国照样会灭亡。

首先,秦朝灭亡已成定局,章邯的20万秦军已经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击破,士气全部丧失,并且章邯的20万军队并不算是秦军主力,因为秦军主力已经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损失殆尽,并且还有一部分秦军主力正在岭南地区平定闽粤,以及北边长城作为戍边军,一时之间根本不能马上救援秦朝,章邯的这20万军队都是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民夫,以及囚徒,临时组织起来抵抗项羽,战斗力根本不能和正规的秦军相比。就算章邯继续和项羽对持也不会有任何优势,首先军队在巨鹿之战被击破,已经军心丧失,加上本来就是囚徒,戍卒,根本不能对秦朝衷心,军队大量逃亡,每天都有数十数百的秦军士兵出逃,章邯不得不一方面整治军记,一方面部署战略和项羽对持。章邯手下的带兵良将都被项羽在巨鹿之战杀掉,形势对章邯不利,。

然后,巨鹿之战后,各个诸侯国看到项羽击破了秦军,立马改变战略,由观望陆续加入楚军队伍,使得项羽兵力大增,到项羽进入咸阳,手下已经有了40万大军,而秦兵这时候的南方秦军,大约50万,其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旧六国军队,被秦始皇改编后派往岭南,估计是为了防止这些旧六国军队造反,所以派到还未开发的岭南地区。。。这部分秦军本来就不忠心于秦朝,看到形势发展已经不利于秦朝,短时间内又无法救援咸阳(岭南地区距离关中地区很远,古代交通不发达,很难很快到达咸阳勤王)于是便封闭关口,观望局势。所以秦朝此时能用的只有大约30万人(章邯20万,咸阳城3万,关中地区各关口以及边军是秦军的主力军,大约8万)20万囚徒根本不可能对秦朝忠心,10万秦军虽然是秦军主力,但是他们此时大部分已经投靠了善待将领,以及威望很大的刘邦,因为刘邦答应善待秦国将领,所以他们大部分已经投靠了刘邦。所以章邯带领的20万杂牌军面对项羽的联军没有胜算。


其次,章邯即使不投降,他将面对两面作战,背后有刘邦,前面有项羽,一个项羽就够他受的。更别说背后还有刘邦的军队。而此时刘邦军队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已经兵临咸阳城下,并且收编了绝大部分旧秦军,咸阳城人心惶惶,大臣们乱作一团,虽然此时的赵高已经被公子子婴给杀掉,但是面对刘邦的包围,已经不可能有胜算了,秦国故地都被起义军占领,即使章邯回军,收复秦国故地也很困难,所以最后就连秦王(此时的秦王子婴已经去掉帝号,只称自己为秦王,而不是皇帝。)子婴都认为天下大乱,秦国已经不可能再有办法反水了。

秦法苛刻,人民群众早就对秦朝怨声载道,秦朝已经失去民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挽救的,就连最忠心于秦国的旧秦军(大部分出身秦国关中本土),都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并且加入了刘邦,刘邦几乎没打几次仗,关中秦国腹地各关口的秦军都主动投降,可见秦朝的苛刻已经让自己人都反感了,所以灭亡是必然的。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法苛刻,暴政严重,这在历史上没有争议,所以秦朝的灭亡在于其已经失去了民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改变的。

5

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项羽是万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以壮士断腕之势,通过残酷的大决战,最后秦军大败,秦将王离被擒,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身亡。

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尽管此时,他手中还有二十万秦军,但他把军队驻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堡垒中坚守,不敢再与项羽交战了。

而项羽也听从谋士范增之方,没有再主动寻秦军开战,于是两军进入拉据战。

两军就这样眼对眼地望了近一个月。

朝廷这时早已知道他兵败的消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动的这二十多天里,咸阳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章邯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接到了秦二世的一封诏书后,就度日如年了。章邯此时不说对项羽存在忌惮之意,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联军(虽然还是远远观望),他想打能打胜吗?

为了消除秦二世对自己的“猜忌”,章邯派手下的大将司马欣去京城如实禀报“军情”,结果司马欣此次咸阳之行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因为他差点儿就掉了脑袋。他非但没有见着秦二世,反而差点被朝中的“摄政王”赵高砍掉了脑袋,如不是机警的司马欣跑的快,早已成了刀下鬼。

暴秦的内部如此腐败荒唐,显然气数已尽了。

章邯是聪明人,此时手下尽管还有二十万士兵,但眼看秦朝政府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又看到项羽不计前嫌,给自己的一条生路走,权衡利弊,他最终选择求和——投降。

综上所述,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是明智之举,因为,即使不投降项羽,继续和义军奋战到底,秦朝灭亡也是不可阻挡之势。

6

秦朝还是会灭亡,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就是章邯着20万大军不投降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一,就是这20万大军的出路在哪里?当时秦国的三只军团的一只长城兵团已经在巨鹿城下被项羽直接给格杀了,主将王离被擒。在这种情况下,章邯的20万大军事与项羽和各诸侯联军对峙在了一起,项羽,我们可以暂且不说,因为他与秦国是世仇,绝对不会放过秦国的任何一支部队。有人说项羽杀20万是因为听了范曾的意见。但在我看来无论秦国的咸阳城到底是在谁的手里?或者说这秦国的20万大军,会不会拖项羽的后腿,项羽是绝对会把这20万大军给宰了的。为什么?看看咸阳城那一场大火。就知道项羽对整个秦国恨有多深。其余的诸侯联军虽然在巨鹿之战的时候没有帮楚国一点儿嘛,但是大家别忘了,这是一群军队是一群军人,虽然在平时胆怯的时候看上去像绵羊一样温顺,但是一旦你落败了,或者说是气势上输给了对手,那么这群像绵羊的军人将会变成一匹匹饿狼咬上来。所以如果不投降,摆在章邯面前的就两条路,一要么撤,二就是决一死战。有人会问,秦国还能战吗?秦国当然能战。虽然巨鹿一战秦国的30万驻守长城的军团被毁灭殆尽,但是秦国人手里的,这20万观众军团仍然是经历过剿灭起义军的一系列战斗的。也是身经百战,而且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绝对服从章邯的命令。但是结果大家都可以可想而知,那就是秦国这支军团必定会面临失败。所以,决一死战,必然就是死路一条。但是我们就做一个假设,就是章邯的这支军团最后跟项羽决一死战,以后项羽会怎么做?在我看来,这个假设是最简单的,因为项羽如果就地消灭了,这20万大军之后的结果就如同他当初接受了20万大军投降并坑杀了他们是一样的结果,历史进程不会改变,只是刘邦对于关中的防御,将会得到一定时间的缓冲,并且加强。那么项羽对于关中的攻占时间将会拖延一段时间,甚至会更艰难一点。这对项羽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儿。历史上项羽放弃了关中的富庶之地,在我看来一部分,它是秉承了衣锦还乡这个念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函谷关攻占的太过于容易了。项羽的过于轻敌也是致使关中落入刘邦之手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章邯这支军团选择抵抗的时候,也就间接地会促成后来项羽对于关中之地的重视。那么接下来,历史会怎样做,真的不是我能够预测的。

那么第二条撤退呢,章邯的这支军队如果选择撤退,会发生什么情况。第一调就是章邯这个人一定会死。或者说他和赵高两个人里面必定会死一个。为什么?因为当时的赵高已经引起了秦二世胡亥的不信任,赵高也对胡亥的种种作为感到不满。所以后来胡亥跟赵高是必定会坐在对立面上。本来长城兵团被全军覆没,这件事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几划成矛盾,而后来章邯的投降更是使这种矛盾走上了台面,最后赵高杀死了秦二世胡亥。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章邯又是一个绝对的保皇派。如果章邯回去那么秦二世胡亥就必须要在他们就是赵高和章邯里面选一个人活下来。在我看来,章邯死的可能性更大。但无论是谁死谁活,那么接下来对于关中之地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的一至20万大军已经回来了,那么刘邦对于咸阳城的偷袭,那就理论上就不可能成立了。接下来的进攻任务必定会落在了项羽的头上。而刘邦没有能力多下汉中这块土地,那么对于接下来他的成家立业,将会出现很大的难题。很多时候,这东西就得重新再规划一下了。第二点就是项羽对于关中之地的争夺。这样会造成的另一项特点就是咸阳城的大火,估计会烧遍整个关中。

以上就是我的推测好了,说完了。

7

章邯不投降,并不能影响秦朝灭亡的结局,他顶多就是延长秦朝灭亡的时间。可以说那时候的秦朝是从里烂到外了。

因为二世的昏庸,作为皇帝的他根本不理朝政,而是任由赵高这个奸臣,残害忠良,打击有识之士。

李斯就是被赵高灭的族,虽说李斯篡改过秦始皇的遗照,这点他做的不好。但是,他对侍奉大秦帝国还是兢兢业业的。这方面李斯作为臣子的,还是尽到自己的忠心了。

自从李斯被杀之后,朝中的赵高就掌握了秦王朝的命运。他开始排除异己,结党私营,连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了。索性,他开始嫌弃二世碍事了,于是他就导演了一处指鹿为马的戏,来测试当朝的大臣,是否都臣服于自己。这种奸臣当道的王朝,亡国是迟早的事。

章邯在投降的时候,手里拥军二十万。这二十万军队若是真和项羽打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知道。

不过,章邯明白,若是和项羽打仗的话,自己肯定是没有好的结局的,无论这个仗是打胜了,还是打败了,他好像都是死路一条。

因为打胜了,赵高会因畏惧章邯的功劳过大,而杀掉他。打败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败军之师,本就应该死。

所有说,对于章邯来说,只有投降项羽,他才可能捡回一条命来。最终,章邯选择了投降给了项羽。

虽说章邯投降了,但是,大秦并不是投降给项羽的 。而是直接投降给了刘邦,原因就是刘邦比项羽先一步到达了关中,当时的秦王是子婴,子婴就赤着膀子,跪在地上迎接刘邦进城了。

子婴为什么会投降刘邦呢?

因为他得知章邯已经投降了项羽,能为大秦王朝调遣的部队基本上没有了。咸阳城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这些老弱病残是抵挡不住刘邦的进攻的。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子婴不得不向刘邦投降。子婴的投降就标志着大秦王朝的灭亡了。

8

不会。历史都是偶然组成的!

1、20万的秦军是秦朝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强,同时他们也是秦国人,当然,他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坑杀的。如果不投降,这20万人退守关中,力保秦国原有故土不失,那么秦国的根本还在。即使失去关东六国,但是秦国社稷仍在,在关中称帝仍然可行。因为秦一统天下时间较短,天下还没有一统的概念,那么关东列国纷争的局面任然可能存在。战国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延续。

2、秦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这种帝国,中枢对帝国的运行至关重要。中枢优秀,则帝国强大,中枢低劣,则帝国败亡。当时的秦帝国,中枢已经被赵高、二世等搞的乌烟瘴气。刘邦进武关之前,二世居然还以为天下太平。一直到刘邦武关屠城之后,赵高觉得瞒不住了,才把问题告诉二世。而章邯等人也正是因为对中枢的极度失望才投降了项羽。如果章邯等等,那么秦帝国内部又会发生一些政变。等到子婴杀了赵高之后,帝国的中枢就会稳定起来。可惜,时不待人,章邯错过了这个机会。

3、在秦帝国,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度有限。将领带着军队造反很困难。所以蒙恬至死都没有反。更不用说章邯这种后起之秀了。其实章邯最佳的选择是拥兵自立而不是投降项羽。可惜,他做不到。他投降项羽后就立刻被剥夺了兵权,20万秦军被解除了武装。真是太可惜了。如果,章邯的秦军还能再支撑一段时间,那么岭南的赵佗大军也不至于不归。这两支秦军主力在,秦帝国还有翻盘的实力。

所以,秦国的灭亡不是必然的。历史的进程,往往取决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决断。他们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假如章邯不投降,那么秦帝国不会灭亡,甚至还能再度中兴!

9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素有杀神之称,一生未尝一败。今天所说是秦末名将章邯,尽管他在巨鹿兵败项羽受降,后与韩信交战大败自杀,能与白起齐名,看其战绩如何?

一、风起云涌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和赵高横征暴敛,搞得天下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战国时候被秦国灭亡的几个诸侯国王室后裔,齐、楚、赵、魏、燕等纷纷复辟,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当年楚国的贵族项梁、项羽领导的楚军,当然还有刘邦的汉军。

二、力挽狂澜 公元前208年冬,陈胜派遣大将周文统兵数十万西向攻秦。周文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打到函谷关,很快进驻戏水,逼近咸阳。正在秦朝君臣一筹莫展之际,章邯进谏,要皇帝大赦天下,释放骊山囚徒组成临时部队抵御叛军。秦二世任章邯为将,率领多达数十万骊山囚徒迎击周文。 章邯率军抵达戏水,由于终日负重劳役,囚徒们个个身体强健,作战勇猛,周文军一触即溃,连下曹阳、渑池、城楼等城池,周文兵败自刎。这一仗,章邯声名鹊起,威震四方,暂时解了咸阳之危。 接着,章邯受命领兵攻破荥阳,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在章邯围城的强大攻势下,陈胜被自己贴身的车夫庄贾杀死,开城降秦。章邯又进击陈县,攻破吕臣。 直到章邯遇到项梁,在东阿、濮阳两次兵败后,瞅准战机,夜袭楚军,项梁军队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触即溃,项梁力战而死。

三、兵败受降 大败项梁之后,胡亥提拔章邯为上将军,事业如日中天,于是挥师北上,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军战败,赵王躲进了巨鹿城。于是上演了著名以少胜多之战—巨鹿之战。项羽亲率大军破釜沉舟,突袭秦军,只用数万军马就将的二十万秦军歼灭,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巨鹿之战后,项羽名震天下,从此成为楚军的大将,后来自称西楚霸王。这也是章邯出道以来遇到的最沉重的打击。 同年,赵高当上秦国丞相,对章邯不信任,加上楚军方面恐吓利诱,分析了之前白起、蒙恬功高盖主被赐死的事情,……如此这般,劝章邯投奔起义军。章邯深思熟虑后,最后跟楚军签订了合约,20万秦军正式投奔楚军,项羽担心秦军暴动,在渑池东坑杀了这20万降卒。
四、战死犹荣 秦朝灭亡后。项羽随后领兵入关,处决秦朝宗室,然后放火烧了富丽堂皇的秦朝宫室,金银珠宝搜刮掠尽。项羽分封天下诸侯,立章邯为雍王,建都废丘,秦地三分 纵观章邯军旅生涯,可谓时势造英雄,少府出身,在秦国危难之际弃笔从戎,率数十万囚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七战七捷,横扫列国,打出了昔日秦军风采。 章邯的一生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虽败项羽、韩信,但其卓越战绩,也给秦朝末年黑暗统治划上一道亮彩。后人在给秦国名将排名时,其与白起,王翦,蒙恬齐名,更不用说前三位背靠空前强大的秦国,作战都是碾压性胜利。 章邯并未在战场上败于西楚霸王项羽,占绝对优势的兵仙韩信也费很大功夫才取胜。章邯如与项羽硬战,胜负未可知!更何况当何诸国各怀鬼胎,项羽大军粮草奇缺,如不是皇帝猜疑,万不会倒戈!

10

不能延续,章邯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投降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