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府、府尹是一回事,都是州府一级的官僚,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

明清只有顺天府、应天府、奉天府之类才称之为府尹,其他都是知府,

布政使品级是从二品,相当于省一级的官员,(副)省长之类的,当然比知府、府尹大了,

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明朝宣宗之前,没有巡抚、总督,所以省里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指挥使最大,他们是平级,互不统属,这样可以相互制约,防止专权,但是同时也会相互推诿扯皮,于是宣宗之后,设置巡抚巡视地方,节制三司,当时的巡抚并非定制,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了高于三司的大官了。

清朝承袭明朝制度,总督巡抚都是省一级的官员,正二品,

最佳贡献者
2

四个官从大到小应该是巡抚、布政使、府尹、知府;品级依次为从二品、从二品或三品、从三品或四品、从四品或五品。

巡抚为一省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

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省长;

府尹相当于现在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一把手;

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一把手。

3

清承明制两个朝代官制相当,明清官制类别为

京官与外官

巡抚、布政史、知府都是外官,即地方官。府尹除外,府尹是宋朝时期的官职,到了明清等同知府或略大于知府的地方官职。

巡 抚、布政史、府尹、知府等官阶和职能

一、巡抚

巡抚官阶从二品。巡抚为地方军政大员最高长官,掌一省政令,总领全省之州府。号称“巡行天下,安军抚民”。巡抚的日常工作主要抓军事、搞民生。相当于当今全省一把手。尊称“抚台大人”。

二、布政史

布政史官阶从二品。布政使是一省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之长。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宣达朝廷的政令;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考核府、县各级官员;管理全省各府户籍、田数等民事内容。从职权上来看,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尊称“藩台大人”。

三、府尹

府尹官阶四官或从三品。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明代的应天﹑顺天,清代的顺天﹑奉天,均设府尹。后泛称太守。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皆指府尹。是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它是有着跟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有几乎相等的权限。尊称“府尹大人”。

四、知府

知府官阶从四品。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一把手。尊称“知府大人”。

延展资料

明清官员品级主要分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等一十八个品级,不同品级得到不同的俸禄。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4

官最大是巡抚,相当于省长,其次是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再次是府伊,相当于首都和直辖市的市长,最后是知府,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

5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明清两代的行政制度的设置,除了沿用历朝历代的一些相关制度外,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动。

1、清代的行政和官员的设立制度一般沿用明代的制度。

2、巡抚、府尹、布政使、知府、在明清时期为主管地方的行政官员,其中巡抚、布政使的职能有所不同。

3、明代初期,地方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布政使,设置二人,分左右两名(古代有尊左卑右的习俗),左为正、右为副。后来,明朝也设置了巡抚一职,其职能为代表中央政府有巡视、指导地方政府的意思,权力上略高于布政使,有向中央负责同时指导、纠正地方首长的权力。

4、清代正式设置巡抚一职,为一省最高行政首长,布政使次之,为二号首长。

5、明清两代均设有府尹和知府的官制,职能相同,清沿明制。府尹的设置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明代在应天府(现北京,明代首都)﹑顺天府(现南京,明代旧都);清代在顺天府(现北京,清代首都)﹑奉天府(现沈阳,清代的龙兴之地),均设置府尹。行政级别同明代布政使、清代巡抚相同,同属封疆大吏。知府在明清两代的职能相同,是省属下面一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6、(1)明代的左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主管一省的全面工作;右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主管全省的财政、人事考核任免等工作。清代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主管一省的全面工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主管全省的财政、人事考核任免等工作。(2)明代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领导小组的组长,行政级别为省部级,但因其直接对中央负责,权利上要高于省长。(3)明清两代的府尹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的市长,行政级别同省长一样,为省部级官员。(4)明清两代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级别为厅局级官员。

综上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行政制度设置已经接近于现代行政管理水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矿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国家行政制度也会与时俱进,日臻完美的。

6

您好,您的问题是在明清时期,“知府、巡抚、府尹、布政使”哪个官大,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古代的官职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官职,让人眼花缭乱。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官职的区别。

  • 知府:

从官职种类上来讲,知府属于地方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父母官。知府,是我国古代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我国古代在唐朝时期设立与“知州”评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宋朝继之,元朝时期被废除,到了明清时期有被重新设立为地方行政官。古代的州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者从四品,天子脚下的直辖府是三品。顾名思义,知府是掌管一府的地方官。

  • 巡抚:

来源:咱们现在经常看描写明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巡抚”这个官职名,一位巡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其实不是,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巡抚这个官职,唐宋时期巡抚皆有设立,到了明清时期被大加完善。一般是从二品官职。

职能:

明朝时期的巡抚,有点皇帝使者的意思,就是受皇帝的委托,然后巡查地方事务。相当于钦差大臣。到了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年间,巡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体制内的官职,位居三司之上,是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巡抚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巡抚的职位放在今天相当于省长兼省委书记的角色,下辖两司(布政司和按察司)。

  • 府尹

古代皇帝都有自己直接管辖的一块区域,也就是京畿地区,类似于今天的直辖市,市长都是副部级别。也可说府尹是属于知府,但却是知府中特殊的一类官职,比一般的知府官职高。明代的顺天府和应天府设立府尹。到了清代变成了顺天府和奉天府设置府尹,一般是正三品官职。

  • 布政使

明朝时期的布政使属于从二品官职,设立左右两名布政使,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最高长官。清代只有一名布政使,主管军事、司法、监察以外的诸多事务,但是慢慢的变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也是从二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明清时期,这几个官职大小的排序应该是:
  1. 明朝:布政使>巡抚>府尹>知府
  2. 清朝:巡抚>布政使>府尹>知府

不管怎么排,知府都是最小的官职。


以上就是这些官职大小的排名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各位读者还比较满意,希望可以点一个赞鼓励鼓励小编哦!

7

知府,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统管辖区各县。

府尹,就是差不多就是现在直辖市市长级别,比如“庆余年”里的京都府尹。

巡抚,省委书记+省长。

布政使,管财政,副省长。


8

要知道这几个官吏在明清时期,官职大小以及区别,首先就来了解对比一下。

知府: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职责就是宣布国家政令,征收赋税,治理百姓,审决判案,考核官史,从四品官衔。

巡抚: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省委书记兼省长,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正二品官衔。

府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市长,一般为京畿地区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明代在应天﹑顺天,清代在顺天﹑奉天,设置府尹,正三品官衔。

布政使: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省委组织部长或财政厅长,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俗称藩台,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宣达朝廷的政令;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考核府、县各级官员;管理全省各府户籍、田数等民事内容,从二品官衔。

由此可见,官职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巡抚〉布政使〉府尹〉知府。

9

知府,又称府台。掌管一府,相当于市委书记市长,从四品。

巡抚,又称抚台大人,如果加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又称中丞,从二品。加兵部侍郎,正二品。相当于省委书记和省长。

府尹,正三品。明代有应天府尹,顺天府尹。清代有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

布政使,又称蕃台,从二品,几乎和巡抚平级。相当于主管经济的常务副省长,或者省长。

10

知府、巡抚、府尹、布政使、在明清时期哪个官大,这几个官有什么区别?

清承明制,两个朝代官制大体相当。 明清官制大体上分为两个类别,京官与外官。 你所列举的这几个官职都是所谓的外官,即地方官。(府尹除外,府尹是宋朝的官职,到了明清大约是知府或者略大的地方官职。) 首先外官最高级别的官员叫做总督,也称为制台。(制台为尊称)算的上封疆大吏。 总督一般总领两个或数个省的军、政、财大权(如闽浙总督节制福建、浙江两省。两江总督节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官职为从一品。 权责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地方局书记+大军区司令。


知府又称府台,也称为太守。是一府之长。从四品。 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

巡抚总领一个省的的政务+部分军事。官职正二品。称为抚台。 相当于省委书记+省长+0.5个军区司令。

布政使又称为藩台,总领一个省的财赋与人事。是巡抚的副手。从二品。 相当于副省长+财政厅厅长+人事厅厅长。

府尹: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职同知府,地位比知府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明代有两个府尹,分别是北京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和兴都承天府非京师级别,所以只设知府不设府尹,隶属巡抚);清代也有两个,分别是北京顺天府和盛京奉天府。府尹在京城外围州县行使部分职权,需要会同督抚办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也是承袭了这一行省制度。各行省长官叫做平章政事,统管民政、财政和军事。这个平章政事的助手则是左右丞。元朝时期的行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执行,不需要事先上报中央再执行。

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觉得行省就跟以前的一方诸侯一样,权力太大,怕尾大不掉。于是在洪武9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将平章政事和左右丞等官职都废掉,原行省的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其助手改为左右参政。

从名字就能看出,“承宣”布政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换句话说,就是听皇帝的命令、代替皇帝说话。

不仅如此,老朱后来又把一个布政使变成了左右两个布政使。另外还设了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使均为一省最高长官,并称为三司,一个管政府和钱粮、一个管监察和司法,一个管兵马,互相制衡。

这个时候的布政使,管着政务和钱粮藩库,所以下属尊称为了藩台,算是省长兼财政厅长兼粮食厅长。

而提刑按察使因为管着司法,所以下属尊称为臬台,算是省公安厅厅长兼省高院院长兼省检察长。

都指挥使一般专心搞军务,很少插手地方事务,算是省军区司令员。

巡抚,本意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就类似于皇帝的钦差,代替皇帝到下边转转,是个临时差遣。大明朝第一任巡抚就是皇太子朱标,他在洪武24年被朱元璋派去陕西巡边。

永乐年间,朱棣曾派了26个人前往各省巡察,于是逐渐有了巡抚制度。

宣德到景泰年间,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地方官的权利范围内未必搞的定,比如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等等,于是中央就派出专员前往解决。不过大多数是去解决军事问题的。

这个巡抚,此时还不是定制,主要还是中央派下去的兼职,组织关系、老婆孩子都在中央,地方事务办完了,他们也就回原单位上班了(大多是在都察院)。巡抚一般都是兼个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衔,所以很多下属都会尊称巡抚为中丞(御史中丞),但一般是尊称为抚台。

但是到了成化之后,巡抚逐渐跟外官一样,去地方赴任还得带着家眷。尤其是成化22年起,废止了巡抚回京议事的制度,等于说间接把巡抚地方化了。

嘉靖年间,巡抚则完全地方化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巡抚都是各省的最高长官。

第一类,则是十三个省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此时完全成为了巡抚的副手。于是,巡抚成为了省长,主管全省的政务,还有一部分军务。而布政使则降为常务副省长,但还是分管民政厅和财政厅。

第二类,某些边区,比如辽东甘肃,还比较乱,朝廷需要加强管辖,于是派出巡抚镇边。这属于半军事半行政区域。

第三类,某些山区,尤其是那种多省交界、地形险恶的三不管地区,朝廷为了加强管理在这里设置一片特别区。明朝很多流寇,最喜欢往这种地方钻了。明末的名将卢象升,就曾当过郧阳巡抚,在这个地方解决了很多流寇。

第四类,战区。比如大同、登莱这种战略要地,有时候会根据战况设置巡抚。天启年间为了防止金军从海上侵扰,在登莱设置巡抚。

到了清朝,巡抚则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定制,不再是中央临时特派员,而是地方的封疆大吏。

所以,每个时期的巡抚的级别和职权都不太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明代总督的设置初衷和巡抚差不多,都是为了应对地方事务,临时派遣中央特派员下去解决问题。一般是下去解决军务和粮务的。因为有些问题,比如嘉靖年间的东南倭寇之患,一群日本浪人到处骚扰沿海,不是一个省就能解决的,需要多省协调。于是朝廷任命胡宗宪为直浙总督,管理南直隶、浙江以及福建三省的军务。

明朝很多总督都是给个兵部尚书衔派下去的,所以下属们往往尊称总督为部院、部堂。曾经喜欢金戈铁马的明武宗朱厚照给自己加戏,自任“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于是总督一职又被迫改为总制。但是他弟弟朱厚熜登基之后,觉得臣子怎么能用“制”这个字呢?又改回总督。因此,很多下属私底下拍马屁,还是会尊称总督为“制军”或者“制台”。

到了清朝之后,总督和巡抚一样,都是专职地方官,成为了封疆大吏,手握一省或多省的军政大权,甚至还有个别总督同时兼任着巡抚。

另外还有一些专职总督,比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主要职权并不在地方军政,而在漕运、河道等业务上。

知府,就是州府这个级别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知府就是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明初,朱元璋把全国100多个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三个等级的知府,级别是不一样的。这就类似于今天,上海重庆这些直辖市,市长是正部级(市委书记都是副国级政治局委员兼着);成都武汉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市长是副部级;普通地级市的市长则是正厅级。

后来,由于布政使的品级下降了,所以所有的知府均为正四品。在古代,普通老百姓这辈子是压根见不到皇帝的,中央领导也几乎见不到,督抚布政使这些省领导也是很难见到,他们主要打交道的官员就是知府和知县,也就是他们眼中的父母官,所以民间把知县尊称为县太爷。而太爷往上就是太尊了,于是高于知县的知府大人,就被民间尊称为太尊。

府尹也是知府,但,是最特殊的知府,是首都或陪都的知府。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因为管辖着京畿重地,所以地位和级别自然比一般的知府要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巡抚>布政使>府尹>知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