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爵位分两种,一种是宗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蒙古的爵位和满清宗室是一样的,另一种是功臣爵位,顺治时定了公、侯、伯,分一至三等,乾隆又增加了子爵、男爵,等于说清朝的功臣爵位是依周制,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曾府三杰: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俗称功臣爵位,基本都是因战功而封爵的,比如黄梧、年羹尧、孙士毅,都是封为最高级,一等公,而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在1864年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天京城,封的是一等毅勇侯,并世袭罔替,虽然慈禧鸡贼未给封公,但一等侯在当时已是最高,李鸿章、左宗棠都未达到此高度。

曾纪泽在英国拍摄的照片。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是世袭罔替的,意为爵位不变永远世代相传,他有2个儿了,曾纪泽和曾纪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纪泽随侍左右,1872年曾国藩去世,本来守孝三年后继承爵位,谁料母亲又去世,直到1877年,正式入京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曾纪泽从小中西培养,博通西学,为晚清驻外公使,近代著名外交家,当年的与法修约、俄国改约、中法战争、英国交涉等,都有曾纪泽的贡献。

图为曾广銮书法。

曾纪泽有三子,但夭折两子,只有小儿子曾广銮活下来,后来过继了弟弟曾纪鸿的儿子曾广铨为养子,1890年曾纪泽在北京去世,养子曾广铨被培养为驻外公使,清朝的高级文武官员可以送一子入国子监,称为荫生,实际是简单走个形势就可以做官,小儿子曾广銮当时是正一品荫生,授郎中,三年守孝满后,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后来担任左副都御史,清亡后,曾广銮归乡,一等毅勇侯共三代。

最佳贡献者
2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共传承两代:第二代“一等毅勇侯”——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第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广銮(曾纪泽之子)。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清朝立国之初能获封爵位、或者获封勋职的异姓功臣们,基本都能得到“世袭罔替”的特权;但这种情况在顺治年间得以改变,“再有世袭罔替者,盖异数也”。除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阵殁殉难诸臣赠予“恩骑尉”世爵,并给予“世袭罔替”特权外,几乎再无特例。

行至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发展迅猛,甚至直接威胁到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一直以“醇酒妇人以自戕”为终极梦想的咸丰皇帝为了不做“亡国之君”,甚至给出了“灭长毛者,无论满人汉人皆封王”的承诺。

只是,康熙皇帝早就有过明令——“非满汉不得封王”,所以,等到湘军统领曾国藩真正攻破南京以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不得不食言,将其封为“一等毅勇侯”并明确了“世袭罔替”的特权。

虽然未被封王,但获封“侯爵”的曾国藩依然开创了“开国以来,文臣封侯”的先例。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还拥有了极为难得的特权——“世袭罔替”

只是,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几代?最后一代又落得何种下场呢?

根据《清史稿·曾国藩传》的记载,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病逝于南京。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柱臣的病逝,清廷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巨大恩赏。

追赠封建时代最高等级官职——“太傅”;赠予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赏银治丧、赐祭一坛,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其湖南老家建立专祠,并下令国史馆为其著书列传。除此之外,清廷还专门下令将其生前所有过错,全部开释。

至于曾国藩“一等毅勇侯”的传承,清廷也给予了专门安排:

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

曾纪泽,曾国藩次子。因曾国藩长子曾纪第早夭,所以,曾纪泽为曾国藩事实上的长子。曾纪泽,即为第二代“一等毅勇侯”

曾纪泽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交事业上,曾经因签订《中俄改订条约》而名扬天下。对于这个条约,英国公使曾经如此评价:“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如此贡献,曾纪泽该领头功。

正如梁启超对曾纪泽的评价,“身临危难,无一失体”,曾纪泽不愧为曾文正之子。

光绪十六年四月,曾纪泽病逝于北京官邸,朝廷将其追赠为“太子少保”,并命其第三子曾广銮承袭“一等毅勇侯”

曾纪泽一生拥有4子,分别为长子(养子)曾广铨、次子曾广铭(六个月早夭)、三子曾广銮和四子曾广钖(八岁早夭)。也就是说,也只有曾广銮有资格承袭曾国藩的侯爵,成为第三代“一等毅勇侯”

曾广銮一直活到清朝灭亡以后的民国九年,清廷灭亡,爵位承袭自然也就终止。也就是说,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只传承了两代,曾广銮极为最后一代“一等毅勇侯”

曾广銮以“正一品荫生”进入仕途,“花翎郎中衔”,也就是说曾广銮刚一进入仕途便有了正五品品秩,稍低于正厅级的行政级别,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司长。巅峰时期的曾广銮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类似于现今的中纪委副书记;诰授一个正一品文职——“光禄大夫”,一个正一品武职——“建威将军”。宣统年间,曾广銮还曾担任资政院议员。

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曾广銮退职归乡,直至民国九年病逝。

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清实录·穆宗实录》、《曾纪泽本传》

3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行为让人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圣人,有人称他为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曾剃头”的绰号。

曾氏三杰: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其祖上好几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秀才,直到他的父亲曾麟书才中了个秀才,还是考了17次好不容易考中的,他的祖父曾玉屏更是全村的反面教材,曾玉屏年轻时家境还不错,因此染上了纨绔子弟的习性,一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村里人都拿曾玉屏作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叫他们千万不要学他。

要说曾玉屏挺了不起,看到老人们对他嗤之以鼻,因此大受刺激,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立誓要重新做人,曾玉屏说改就改,从此每天早起干活,种地养猪,勤俭持家,到曾国藩出生时,曾家已有田地百余亩,为曾家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后,曾玉屏让儿子走科举道路,从曾国藩父亲一代才有了秀才,到曾国藩时更是让曾家发扬光大,还让家族成了近代以来屈指可数的著名家族之一。

曾国藩治家理念跟他的祖父有很大的关系,他很佩服祖父知错就改的勇气,还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曾国藩很多方面都是从祖父身上学习,在为人上和执行家法、家风上,都有他祖父的影子,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时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成了湖南人中,30多岁就官至二品大员的第一人。

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曾国藩更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让他后来封侯拜相,达到人生和家族的巅峰,1864年,他的弟弟曾国荃攻陷天京拔得头功,湘军对南京城无辜平民展开屠杀抢掠,平民死伤无数,曾国藩和曾国荃因此有了“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清廷论功行赏,曾国藩得了一等侯爵,曾国荃得了一等伯爵,兄弟两同日封爵,荣耀至极。

而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总共传了三代,他的次子曾纪泽承袭了他的侯爵(长子早夭),曾纪泽过世后,由他的第三子曾广銮承袭。

曾纪泽和曾广銮的情况。

曾国藩对于儿子没有太多干预,给予儿子自主的道路选择权,两个儿子虽然无一为大官,却都是大才,曾纪泽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曾纪鸿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电学专著《电学举隅》,曾纪泽在曾国藩去世后守孝三年,期满后以承袭一等毅勇侯爵入京,后来出使俄国,在谈判桌上跟俄国人拍桌子,维护了国家主权,《中俄改订条约》公布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英、美、法等国报纸评论曾纪泽是个天才外交官,称这是外交史上奇迹,曾纪泽迫使俄国把吞进去的领土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从没有的事。

(曾纪泽)

曾纪泽生有三子,两子早夭,因此由第三子曾广銮承袭了侯爵,曾广銮是清朝正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衔,曾纪泽于1890年去世,曾广銮也是在守孝期满后承袭侯爵,后来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1年退职回乡,1912年清朝灭亡,这个侯爵自然也就没法承袭下去了,所以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共三代,曾广銮回乡后,于1920年过世。

曾家从曾国藩这一代开始,成了一个大家族,兄弟五人的家庭,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可谓人才鼎盛啊

4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公历7月19日)清晨,随着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今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围城已经两年多的湘军曾国荃部终于用炸药炸塌了太平门城墙。随后大批湘军士卒蜂拥而入,与城内太平军在缺口间展开殊死拼杀。

至午时,城内太平军终于支撑不住,败退回城,而湘军大队则分四路越过城墙缺口入城,同时湘军水师也夺取天京水西、旱西两门,城外湘军源源不断攻入城内。傍晚时分,天京各门均被湘军攻克,天京陷落。

此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护卫幼天王及大批太平军高级官员突围出城,但是在外围遭遇围城清军,先后被俘,这标志着延续了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

攻克南京后,曾国荃立即快马向远在安庆的湘军最高统帅、也是自己的大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藩报功;曾氏兄弟辛苦十数年,还阵亡、病殁了两个兄弟(曾国藩三弟曾国华战死于三河之战、幼弟曾国葆染病殁于南京城外),至此终于得以成功!得到消息的曾国藩也是感慨万千,心绪荡漾。

曾国藩影视形像

确定了南京被攻克,天平天国的高级首领基本被俘、被杀后,曾国藩向京师朝廷告捷,奏报这一喜讯。

当年咸丰帝在位时,在南京被太平军攻克后,曾说过“复南京者封王”的诺言。湘军上下都认为此次攻克南京,他们的统帅一定会被封王,再不济也会封公。

其实当年咸丰帝说出“克南京者封王”的话,心里原是寄希望于僧格林沁、胜保、官文这些旗籍大臣们能够在此鼓舞下,收复南京,从没想过最后是会由书生文臣、汉臣最终完成这一功劳。

攻克南京时,咸丰帝已经去世三年,他生前的许诺,在目前执掌朝政的两宫太后和主持外朝的恭亲王看来,那就随着先帝的去世,一同归于地下吧,再也不要提起。

不过对于曾国藩的功劳,朝廷自然是要赏功。于是在之后对于湘军的论功在中,湘军统帅曾国藩被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其侯爵世袭罔替;其弟曾国荃因破南京前线主帅,封太子少保、“一等威毅伯”,赏双眼花翎。兄弟二人同日受封爵位,也算是荣耀无比了。

曾国藩受封的“一等毅勇侯”,是清开国以来,文臣所得到的最高爵位--------------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清史稿》。

(年羹尧、岳钟琪封公爵,但都是武臣。孙士毅封公爵,但是之后因战败被削爵,死后才追赠。)

曾国藩像

而以曾国藩的理学心性来说,对于主张“退思恬淡、时刻反省”的湘军统帅,这个侯爵可谓再合适不过,既显示了朝廷名器的荣誉,又不会成为“水满则溢”的负担,配曾国藩的理学名臣、大军统帅,恰如其份。

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的曾国藩,将一手创立的湘军基本裁撤完毕,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也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导致鸟尽弓藏的结果。

之后的曾国藩先后以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身份主持“剿捻”、“开办洋务”、“查办教案”等事,又出任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清之顶级重臣。

同治九年(1870年),为审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曾国藩调回南京,再任两江总督,负责“刺马案”的调差处理。案件审理完毕后,又在南京主持了“幼童出洋学艺”事,开展近代学生留洋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午后在总督府内花园散步时,突发脚、舌麻痹,被儿子曾纪泽扶着返回书房,端坐片刻后溘然长逝,时年六十一。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正”;这也是儒家传统文臣在身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曾国藩去世后,“一等毅勇侯”按制由其次子曾纪泽承袭(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年幼早夭),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纪泽正式袭爵,为第二代毅勇侯。

曾纪泽少年时严格按照儒家传统学习经史,成年后又开始按照《圣经》、《英话正音》等书学习英语,掌握了熟练的外文知识,并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交往经验。这为他以后所从事的外交事务,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光绪三年(1877年),曾纪泽自湖南前往京师,受两宫太后及光绪帝召见,多有勉励。光绪四年(1878年),曾纪泽接替郭嵩焘,以大理寺少卿身份正式出任出使英、法大臣(就是驻英、法公使),负责与英法两国进行外交接触。

青年曾纪泽

在国外期间,曾纪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了解国际公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研究西方诸国的社会情况,与各国官员交通往来,开展外交工作,卓有成效。这在极度保守、视出洋为旁门左道、有辱斯文的晚清官场里,实在是难得的眼界开阔之人才。

光绪二年(1876年),清军在左宗棠率领下,出征新疆,经历两年的艰苦作战,击败并消灭了入侵的浩罕阿古柏伪政权,收复新疆,但是伊犁地区尚被沙俄借口占据,拒不归还。

光绪六年(1880年),曾纪泽被授命为兼任出使俄国大臣,负责交涉修改之前出使大臣崇厚在沙俄欺骗威胁下、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一事。

在曾纪泽据理力争、以及新疆左宗棠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兵伊犁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迫使沙俄放弃了部分不义利益,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中国由此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及其以南地区,废除了俄国可以进入内地通商条件,废除俄国船只进入松花江内河的权力。这是晚清中国对外外交上难得的胜利,其中曾纪泽的功劳不可抹杀(中学历史上,对此也有着重记载,并盛赞曾纪泽的功绩)。

此后,在外交领域里,曾纪泽先后处理了英国入侵缅甸、法国侵占越南等事件的交涉,及涉及驻外使馆的设立、建造、交往事宜,可以称得上当时中国的第一等外交人才,于外交事务中尽其所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卸任出使英、俄大臣,返回国内,先后担任帮办海军事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译署、兵部、户部、刑部、吏部侍郎,继续在外交、洋务领域发挥自己的经验,推动开展近代外交事业。

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纪泽在京师府邸去世,年仅五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赐谥号“慧敏”。

中年曾纪泽

曾纪泽早年无子,所以收养弟弟曾纪鸿(曾国藩第三子)的三子曾广铨为嗣子。之后曾纪泽又生曾广铭、曾广銮、曾广钖三子,不过曾广铭、曾广钖先后夭折,所以曾纪泽只有曾广铨、曾广銮两个儿子养大成人。

曾纪泽去世后,因为长子曾广铨是养子,所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就被第亲生的第三子曾广銮所承袭。这样,时年十七岁的曾广銮成为第三代“一等毅勇侯”。

曾广銮袭爵祖父的一等毅勇侯,兼袭父亲所遗下的云骑尉,然后按照荫补制度,成为国子监荫生,额外授户部郎中衔,赏戴单眼花翎。

于是,功名不过荫监(国子监监生)、官位不过户部郎中的曾广銮,品级为超品(侯爵比正一品更高,称超品),而且可以用单眼翎,在当时号称“一品荫生”、“花翎郎中”,实实在在地官场异数。这些,都是其祖父曾国藩、父亲曾纪泽的遗泽所致。

曾广銮

之后曾广銮逐渐受封建威将军(虚衔、正一品)、光禄大夫(正一品、也是虚衔)、左副都御史(这个倒是实职,不过清末的都察院也基本无实权了)。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曾广銮以钦选身份担任资政院议员,以咨询机构代表参与国事。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烈局势下最终走向灭亡,而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也在曾广銮这一代结束传承。

民国建立后,曾广銮自动失去了毅勇侯、云骑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左副都御史、资政院议员等头衔,解除职位,退归湖南家乡,隐居不出,平常以书画自娱,轻易不外出与人交往。

曾广銮没有儿子,只有一女曾宝苏,所以和父亲曾纪泽收养大哥曾广铨一样,他收养了堂兄曾广铭(曾纪鸿次子)的第三子曾昭揆为嗣子,以延续香火。

曾广銮书法

1920年,四十七岁的曾广銮在湖南无声无息地去世,而随之一同消逝的,还有那“一等毅勇侯”的名头,和它所代表的历史。

5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一生为清朝立下不朽功勋,受封一等勇毅侯,世袭罔替,然而传至三代清朝便灭亡了。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今娄底双峰县),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组织团练,创立湘军,力挽狂澜与太平天国鏖战多年,并最终彻底扑灭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于危难之际。

作为清朝后期卓有远见的汉族官僚,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和清中叶的一代禁烟名臣林则徐都属于“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的代表性官员。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爵封一等勇毅侯,世袭罔替。



曾国藩受封的一等勇毅侯具有很高的荣誉性。清朝制度,爵位分皇爵和民爵两大类,皇爵自不必说,是给宗室分封的,民爵则只分封那些异姓功臣,主要为公、侯、伯、子、男五种。其中公爵属于超品,分一至三等公,侯爵也是超品,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因此曾国藩的一等勇毅侯实际上是侯爵中的第一,自然是荣誉有加,恩荣无比。

曾氏的一等勇毅侯虽然是世袭罔替,但也仅仅只传了三代,除了曾国藩自己,第二代一等勇毅侯是他的次子曾纪泽。



曾纪泽,曾国藩次子,光绪三年(1877年)承袭侯爵,历任驻英、驻法和驻俄大臣,是清朝杰出的外交官。任驻俄大臣期间与俄国谈判,成功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权利。曾纪泽长期担任清朝驻外国代表大臣,驻外期间,不辱使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任满归国,四年后去世,清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惠敏”,曾氏一等勇毅侯由曾纪泽养子曾广铨承袭。



(图左二为曾广铨)

曾广铨,曾国藩之孙,曾纪泽养子(由其弟曾纪鸿过继而来)。曾广铨早年跟随养父曾纪泽驻英国,精通英、法、日、德语和满文。之后继承曾纪泽的外交事业,先后出任驻英使署参赞、驻朝鲜公使等职,还当过李鸿章的幕僚。

作为曾氏家族第三代,生逢清末的革命思潮,曾广铨的外国生活经历也使他大开眼界,对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并没有什么眷念,因此,曾广铨虽然承袭了一等勇毅侯,但他并不以此为殊荣。曾广铨后来和祖、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主要以办报和翻译,创办过《蒙学报》、《时务日报》、《中外日报》等报刊,翻译过介绍哈葛德的小说《她》(译名《长生术》)。

最后一位一等勇毅侯曾广铨病逝于1940年,卒年七十岁。

6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总共传了三代人,分别是曾国藩本人,曾国藩次子曾纪泽,曾国藩孙子曾广銮。

曾家是个耕读世家,早在曾国藩祖父曾玉屏的时候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曾玉屏虽文化不高,但他见识广,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因而对儿子曾麟书给予了厚望,只可惜曾麟书天资愚钝,直到43岁才考取秀才。

因而曾家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重担便落到了曾国藩的身上,还好曾国藩很争气,27岁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便有了做官的机会。

曾氏家族的崛起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的个人声望达到鼎盛,而他也被满清朝廷赐爵一等毅勇侯。

1872年,曾国藩病逝后,其爵位由其次子曾纪泽承袭,曾纪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曾同俄国谈判,收回了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在晚清算得上是个有作为的外交家。1890年,曾纪泽在京城逝世。

一等毅勇侯由曾纪泽的三子曾广銮袭爵,曾广銮比较幸运,他是个官三代,因为其祖父,其父对清廷的卓越贡献,曾广銮成为正一品荫生,后又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1911年,曾广銮退职返乡,后于1920年去世。

7

曾国藩于清同治三年六月(公元1864年7月)因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加封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即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享年61岁,由于其所封的一等毅勇侯为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其长子(其实是次子,长子夭折)曾纪泽袭封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没有降等。

但清朝规定,世爵、世职的袭封要报经皇帝裁可,五等爵等“民爵”的袭封还要走礼部的一道手续,历史上该袭封不能袭封、该降等不降等或不该降等而降等的例子都很多,曾纪泽直到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才获准正式袭封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时论认为,若非他被内定为清朝驻英、法两国公使,需要抬高身份以壮行色,袭爵恐怕还不知要被拖延耽搁多久(他袭爵前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官阶仅为从五品,照例提拔为少卿也只有正四品,而侯爵就是超品了,方便外交)。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廿三日(公元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去世,年50岁。

曾纪泽去世后,本应由其长子曾广钧袭爵,但慈禧钦点了第三子(幼子)曾广銮袭爵,要知道曾纪泽去世时曾广銮年仅17岁,还没有功名,而曾广钧在此前一年已中进士、入翰林,可谓“科举正途”,且年已24岁(次子曾广铨是过继的曾纪鸿之子,得不到袭爵不奇怪),而且两人都是嫡出,无论从任何角度,似乎袭爵的都不该是曾广銮。

但慈禧不但让曾广銮袭爵,更在袭爵前让年幼的曾广銮补荫(这样就有了功名)、加郎中(从五品,而曾广钧则在父亲去世后两个月不到,循例从无品级的翰林院庶吉士,提拔为正六品的翰林院编修,曾广銮正好比大哥高一级),不久后更赏戴花翎,于是年纪轻轻的曾广銮就成了清末官场笑话中独一无二的“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至此谁会袭爵已一目了然。

曾广钧为何被“跳过”,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曾广钧私德有亏,“喜欢诗词(而且是西昆体),爱搞女人(但他这一门子嗣不盛)”,甚至可能有难以为人道的暗疾,不适合袭爵,因此对他颇为钟爱的父亲居然会在已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再从弟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曾广铨),有嫡长子而过继儿子的做法,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这表明曾纪泽也认为曾广钧不适合袭爵,如果没有在后来生下又一个嫡子曾广銮,他宁愿过继一个侄子袭爵也不会把爵位传给长子。

另一种说法是曾广钧秘密加入过维新派的团体,庚子之变时珍妃遇害,他还写过缅怀的诗《庚叶落祠》诗二首并流传一时,这些都得罪了慈禧,但考虑到曾家的功劳和影响力隐忍不发,但曾广钧以弱冠便进士及第和完整翰林出身的底子,最高只做到广西武鸣知府,本身已说明了许多问题。但曾广钧得罪慈禧是事实,因此不能袭爵是否事实则需要考证,因为戊戌变法是曾纪泽去世5年后发生的,而庚子之变则更晚,且各种史料都证明,直到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狩”,都还不知道曾广钧给珍妃写诗的事。当然,如前所述,曾纪泽袭爵就等了5年,如果第三代毅勇侯袭爵也等5年甚至更久,“慈禧憎恶说”就能成立了。不过曾家年谱在这一段非常简略,查不到曾广銮是哪一年袭爵的。顺便说,曾广銮不但袭爵一等毅勇侯,还顺便把曾纪泽个人受封的世职云骑尉也承袭了。

自上而下: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曾纪泽、曾广銮。


曾广銮去世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因此他是最后一位世袭一等毅勇侯

8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个等级,在伯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超品就是官员的品级比正一品还高。

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清朝封为一等毅勇侯,所以曾国藩的官品就是超过正一品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世袭罔替”,就是说可以世世代代的承袭下去,不用降等。

清朝的爵位一般是代降一等,每世袭一代降一等,降完为止,实际的执行中并不严格,都是取决于皇帝老儿的态度,有的可以世袭罔替的不让世袭,有的应该代降一等的不降,有的不该降的降了。而曾国藩的爵位世袭了三代,到第三代清朝灭亡了。

曾国藩是第一代,曾国藩死后他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因为要派他出使英、法参与外交,所以才把迟迟没有批复的承袭的爵位批下来,曾纪泽才能袭爵,他一袭爵就是超品了,对于他参与外交有帮助。

这也可以看出来,已经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清朝的腐朽,满清对汉族官员的防范心理从来没有解除,连自己的使节承袭爵位都要慢慢腾腾批个四五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曾纪泽袭了爵位,出使英、法等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著名的是经过与沙俄的谈判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区。

清朝先是派崇厚去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

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难以控制和驻守的残破空城了。满清统治者只得再派曾纪泽前往谈判,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谈判,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取消俄国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这是曾纪泽的一大贡献。

曾纪泽身体不好,此时已经染病,到1890年病逝,享年51岁。曾纪泽死后,这个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应由长子承袭,但是,慈禧太后没有让这个24岁的进士承袭,也没有让次子曾广铨承袭——这是从曾纪鸿家过继的——倒也正常。

但是,偏偏让17岁的曾广銮承袭了,他当时还没有功名,所以承袭这个一等毅勇侯之前,慈禧太后还让他补荫,他从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一下子补成了从五品的官员——郎中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赏戴花翎,这些都是在为这个袭爵做准备。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清朝要利用汉人官员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满足官员大多颟顸愚蠢,自私自利,就像那个完颜崇厚,竟敢借谈判之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后来还是靠曾纪泽挽回了一些损失,清政府深知靠这些满蒙官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还要靠汉族官员办事,所以对这个爵位还是要让曾家承袭下去,但是也要予以限制,所以选择了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曾广銮,而放弃了年轻有为的曾广钧。

当时曾广钧已经中进士了,如果再袭爵那他的前途真的不可限量,这是慈禧不愿看到的,所以选一个年轻孩子袭爵便于控制,威胁会小很多,这个曾广銮最后官至左副都御史,清朝灭亡以后还担任过议员,1920年去世,三代一等毅勇侯到此结束。

9

曾国藩家一个小自耕农家庭,几辈子经营土地积累,到他祖父曾玉屏一辈终于混成了一个可以识上几个字的“有见识有阅历“之农民。

然后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终于有了财力去脱产读书,一次次赶考,混成了一个秀才,曾家算是读书人家了,脱离了农民阶层。

然后就是曾国藩了,完全的脱产读书,在父祖的指导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秀才,举人,进士,大学士,封疆大吏。

最后混成了“世袭一等毅勇侯”。

做为大清汉臣,爵位高的不能再高了。

然后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曾纪泽承袭爵位(大儿子曾纪第夭折),然后是大孙子曾广銮承袭爵位。

然后,大清就灭亡了。

曾家的爵位自然是没有了,全中国再也没有谁有爵位了,因为共和了啊。

但是,你以为曾家多少辈子“耕读传家的积累而来的荣光”就此结束了吗?

没有!

才刚刚开始。

曾家的家风简单六个字:“寒素,勤勉,笃学”!

这样的家风不出人才就没有天理了,和承袭爵位没有关系,和继承钱财土地也没有关系。

曾广銮之后,曾家的人才多数是学者,教授之类,人家不当官了。

简单举几个名字:

  1. 曾国藩三儿子曾纪鸿,数学家。

  2. 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都是曾纪鸿的后裔,全是以数学为业。

  3. 曾宪澄,是美国史蒂芬学院数学系硕士。

  4. 曾卫,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现在是南京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

  5. 曾广值,有机化学家,1957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院研究员,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

  6. 曾昭氚,留美化学博士,工商硕士。

  7. 曾昭氙,留美化学博士。

  8. 曾广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著名的翻译家。

  9. 曾广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新中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嗯,这是一个少有的官员,但他其实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0. 曾昭杭,建国后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

  11. 曾昭燏,著名的文博专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12. 曾绍杰,著名篆刻书法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

  13. 曾宪杰,著名画家,曾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

  14. 曾宪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15. 曾宪棨,美国奥克兰加州大学大众传媒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制作中心”主任。

  16. 曾昭承,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

  17. 曾绍杰,既是书法家,又曾担任台湾电力公司董监。

  18. 曾昭懿,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 曾宪订,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曾任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分院院长。

  20. 曾宝菡,广济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曾任广济医学院儿童骨科部主任。

  21. 曾宪朴,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澳大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建国后任四川农学院教授,是我国园艺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22. 曾昭桓,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系,归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交通大学教授。

  23. 曾昭亿,毕业于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先后聘为湖南大学教授、长春商专教授。

  24. 曾昭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毕业,建国前后任湖南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

  25. 曾宪植,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同叶剑英结婚,1946年曾任邓颖超的秘书,建国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真的只是简单举了几个名字。

有人统计过,曾家时至今日近200年出了240多位杰出人才。

我实在懒的抄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人诚不欺人也!

10

最后一任一等毅勇侯为:曾广銮

他是第二任一等毅勇候:曾纪泽之子,曾国藩之孙。

是。清代正一品荫生(因祖辈功绩而获得),花翎郎中衔,袭一等毅勇侯、云骑尉世职。

曾经担任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辞职还乡。以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卒。曾广銮膝下无子,过继的是曾纪鸿后裔曾昭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