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公历7月19日)清晨,随着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今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围城已经两年多的湘军曾国荃部终于用炸药炸塌了太平门城墙。随后大批湘军士卒蜂拥而入,与城内太平军在缺口间展开殊死拼杀。
至午时,城内太平军终于支撑不住,败退回城,而湘军大队则分四路越过城墙缺口入城,同时湘军水师也夺取天京水西、旱西两门,城外湘军源源不断攻入城内。傍晚时分,天京各门均被湘军攻克,天京陷落。
此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护卫幼天王及大批太平军高级官员突围出城,但是在外围遭遇围城清军,先后被俘,这标志着延续了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
攻克南京后,曾国荃立即快马向远在安庆的湘军最高统帅、也是自己的大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藩报功;曾氏兄弟辛苦十数年,还阵亡、病殁了两个兄弟(曾国藩三弟曾国华战死于三河之战、幼弟曾国葆染病殁于南京城外),至此终于得以成功!得到消息的曾国藩也是感慨万千,心绪荡漾。
曾国藩影视形像
确定了南京被攻克,天平天国的高级首领基本被俘、被杀后,曾国藩向京师朝廷告捷,奏报这一喜讯。
当年咸丰帝在位时,在南京被太平军攻克后,曾说过“复南京者封王”的诺言。湘军上下都认为此次攻克南京,他们的统帅一定会被封王,再不济也会封公。
其实当年咸丰帝说出“克南京者封王”的话,心里原是寄希望于僧格林沁、胜保、官文这些旗籍大臣们能够在此鼓舞下,收复南京,从没想过最后是会由书生文臣、汉臣最终完成这一功劳。
攻克南京时,咸丰帝已经去世三年,他生前的许诺,在目前执掌朝政的两宫太后和主持外朝的恭亲王看来,那就随着先帝的去世,一同归于地下吧,再也不要提起。
不过对于曾国藩的功劳,朝廷自然是要赏功。于是在之后对于湘军的论功在中,湘军统帅曾国藩被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其侯爵世袭罔替;其弟曾国荃因破南京前线主帅,封太子少保、“一等威毅伯”,赏双眼花翎。兄弟二人同日受封爵位,也算是荣耀无比了。
曾国藩受封的“一等毅勇侯”,是清开国以来,文臣所得到的最高爵位--------------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清史稿》。
(年羹尧、岳钟琪封公爵,但都是武臣。孙士毅封公爵,但是之后因战败被削爵,死后才追赠。)
曾国藩像
而以曾国藩的理学心性来说,对于主张“退思恬淡、时刻反省”的湘军统帅,这个侯爵可谓再合适不过,既显示了朝廷名器的荣誉,又不会成为“水满则溢”的负担,配曾国藩的理学名臣、大军统帅,恰如其份。
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的曾国藩,将一手创立的湘军基本裁撤完毕,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也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导致鸟尽弓藏的结果。
之后的曾国藩先后以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身份主持“剿捻”、“开办洋务”、“查办教案”等事,又出任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清之顶级重臣。
同治九年(1870年),为审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曾国藩调回南京,再任两江总督,负责“刺马案”的调差处理。案件审理完毕后,又在南京主持了“幼童出洋学艺”事,开展近代学生留洋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午后在总督府内花园散步时,突发脚、舌麻痹,被儿子曾纪泽扶着返回书房,端坐片刻后溘然长逝,时年六十一。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正”;这也是儒家传统文臣在身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曾国藩去世后,“一等毅勇侯”按制由其次子曾纪泽承袭(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年幼早夭),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纪泽正式袭爵,为第二代毅勇侯。
曾纪泽少年时严格按照儒家传统学习经史,成年后又开始按照《圣经》、《英话正音》等书学习英语,掌握了熟练的外文知识,并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交往经验。这为他以后所从事的外交事务,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光绪三年(1877年),曾纪泽自湖南前往京师,受两宫太后及光绪帝召见,多有勉励。光绪四年(1878年),曾纪泽接替郭嵩焘,以大理寺少卿身份正式出任出使英、法大臣(就是驻英、法公使),负责与英法两国进行外交接触。
青年曾纪泽
在国外期间,曾纪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了解国际公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研究西方诸国的社会情况,与各国官员交通往来,开展外交工作,卓有成效。这在极度保守、视出洋为旁门左道、有辱斯文的晚清官场里,实在是难得的眼界开阔之人才。
光绪二年(1876年),清军在左宗棠率领下,出征新疆,经历两年的艰苦作战,击败并消灭了入侵的浩罕阿古柏伪政权,收复新疆,但是伊犁地区尚被沙俄借口占据,拒不归还。
光绪六年(1880年),曾纪泽被授命为兼任出使俄国大臣,负责交涉修改之前出使大臣崇厚在沙俄欺骗威胁下、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一事。
在曾纪泽据理力争、以及新疆左宗棠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兵伊犁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迫使沙俄放弃了部分不义利益,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中国由此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及其以南地区,废除了俄国可以进入内地通商条件,废除俄国船只进入松花江内河的权力。这是晚清中国对外外交上难得的胜利,其中曾纪泽的功劳不可抹杀(中学历史上,对此也有着重记载,并盛赞曾纪泽的功绩)。
此后,在外交领域里,曾纪泽先后处理了英国入侵缅甸、法国侵占越南等事件的交涉,及涉及驻外使馆的设立、建造、交往事宜,可以称得上当时中国的第一等外交人才,于外交事务中尽其所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卸任出使英、俄大臣,返回国内,先后担任帮办海军事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译署、兵部、户部、刑部、吏部侍郎,继续在外交、洋务领域发挥自己的经验,推动开展近代外交事业。
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纪泽在京师府邸去世,年仅五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赐谥号“慧敏”。
中年曾纪泽
曾纪泽早年无子,所以收养弟弟曾纪鸿(曾国藩第三子)的三子曾广铨为嗣子。之后曾纪泽又生曾广铭、曾广銮、曾广钖三子,不过曾广铭、曾广钖先后夭折,所以曾纪泽只有曾广铨、曾广銮两个儿子养大成人。
曾纪泽去世后,因为长子曾广铨是养子,所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就被第亲生的第三子曾广銮所承袭。这样,时年十七岁的曾广銮成为第三代“一等毅勇侯”。
曾广銮袭爵祖父的一等毅勇侯,兼袭父亲所遗下的云骑尉,然后按照荫补制度,成为国子监荫生,额外授户部郎中衔,赏戴单眼花翎。
于是,功名不过荫监(国子监监生)、官位不过户部郎中的曾广銮,品级为超品(侯爵比正一品更高,称超品),而且可以用单眼翎,在当时号称“一品荫生”、“花翎郎中”,实实在在地官场异数。这些,都是其祖父曾国藩、父亲曾纪泽的遗泽所致。
曾广銮
之后曾广銮逐渐受封建威将军(虚衔、正一品)、光禄大夫(正一品、也是虚衔)、左副都御史(这个倒是实职,不过清末的都察院也基本无实权了)。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曾广銮以钦选身份担任资政院议员,以咨询机构代表参与国事。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烈局势下最终走向灭亡,而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也在曾广銮这一代结束传承。
民国建立后,曾广銮自动失去了毅勇侯、云骑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左副都御史、资政院议员等头衔,解除职位,退归湖南家乡,隐居不出,平常以书画自娱,轻易不外出与人交往。
曾广銮没有儿子,只有一女曾宝苏,所以和父亲曾纪泽收养大哥曾广铨一样,他收养了堂兄曾广铭(曾纪鸿次子)的第三子曾昭揆为嗣子,以延续香火。
曾广銮书法
1920年,四十七岁的曾广銮在湖南无声无息地去世,而随之一同消逝的,还有那“一等毅勇侯”的名头,和它所代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