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

2020-11-01 04:01阅读(65)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1939年7月1日,第二次诺门罕战役开始,信心满满的关东军纠集其包括坦克师团在内的全部精锐2万余人,向哈

1

1939年7月1日,第二次诺门罕战役开始,信心满满的关东军纠集其包括坦克师团在内的全部精锐2万余人,向哈拉哈河西岸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偷袭。没料到如今的苏军已和过去大不一样,战术得当,火力凶猛,日军损失惨重。

这都要归功于朱可夫的指挥。作为首任坦克团长,一心要检验一下坦克装甲集群在战场上的作用,诺门罕正好给他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14天的战斗,日军几乎没有像样的战绩,死伤过半。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实在看不下去,命令停止进攻。

被打蒙的关东军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

此时,指挥这场战斗的日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惊恐万分。号称“苏联通”的他,制定的攻击计划遭到彻底破产。自战役开始以来,连续败仗,成为一个不折不扣“loser(输家)”。让他略感可以交代的,是他指挥的部队进攻了2公里。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总结会上大家对这次行动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在他们看来,战术上该迂回的迂回了,该偷袭的偷袭了,空军、坦克、步兵都能按要求勇敢作战,将看家的本领都拿了出来。换个人也一样是这个结果,这让小松原感动万分。

分析结果是,首先,火力方面吃了很大的亏。虽然日军也有野战炮兵部队,但与苏军比起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威力上都处于明显劣势,无法为步兵和坦克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从统计数字上看,60%的伤亡都是炮火所致。

深究起来,日军的火炮性能一直保持在一战时的水平,当大多数大国将火炮的口径提高到100毫米以上时,而日军最大口径火炮只有75毫米。以苏联为例,参战火炮都是152毫米的野战榴弹炮,即使是迫击炮也大多是120毫米以上的大家伙。

其次,夜袭战术是正确的,但没有想到苏军没有给他们面对面拼刺刀的机会。日军向来重视单兵的作战能力,拼刺刀可以说日军的看家本领。日俄战争期间,他们就是依靠“猪突冲锋”,与沙俄军队拼刺刀赢得的胜利,但如今的苏军不允许他们近身。

朱可夫清楚地知道苏军士兵的实力,一对一的对决,日军士兵必胜。但打仗不会像过去武士决斗一样,只要想办法把对手打趴下就行。尽管在单兵武器上,双方不差上下,但朱可夫将坦克、装甲车整合为装甲集团担任主力后,日军的优势全无。

这样的分析会,让在一旁的“来取经”的盟友德国军事观察团的军官们不停地摇头。他们认为关东军的高级军官都只分析到了表面现象,其深层的军事理念和战术风格依然保持在一战时期的水平,装备更是差距甚远,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决定,小松原依然担任下阶段的指挥,关东军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同时,为了能和苏军的火炮抗衡,将远程重炮部队调往前线。总之,“开弓没有回头箭”,作为日本精锐的象征,关东军必须打胜这一仗。

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在反思。

第二次诺门罕战役取得的压倒性胜利,让苏联对未来实现解决远东问题充满信心。其中,朱可夫正确的战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所暴露的明显弱势也让苏联高层能否“短、平、快”的打消日本的“野心”,也有一些担忧。

一是,取得战争胜利,不能靠运气,要靠实力。尽管苏联的战争潜力是最大的优势,但是作为大兵团作战,后勤保障是苏军的最大短板。虽然铁路运送、汽车运输能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但依然支撑不了战斗的消耗。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诺门罕地区并不适合大兵团集结,斯大林增派的4个坦克装甲旅全部被朱可夫作为战役预备队在外蒙古的乌兰巴托待命。同时,囤积大量的物资,为以后的作战做好准备。

二是,前线部队实力依旧不强。抓获的日军俘虏来自十几个不同建制的部队,可以看出日本关东军是倾其所有,其继续进攻的决心很大。同时,虽然大的的战役结束,但小规模的夜袭、偷袭不断,足以说明日军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朱可夫十分清楚苏军士兵的综合能力不及对手,而且数量不多,一旦双方拖成“持久战”,苏军将占不到任何优势。于是,斯大林决定将前线部队整合为第1集团军,朱可夫任司令员,以此提高战区规格,扩大部队规模。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诺门罕战局久拖不决,势必牵制一些主力以及大部分的精力,反而影响到欧洲方面的部署,苏联将被拖入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为此,只有投入大量兵力,以压倒性实力尽快解决远东问题是上上策。

同时,在前两次战役中,苏军都是处在守势的位置,并没有真正打疼对手。只有不惜一切代价采取进攻,让对方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坚决维护边境安全的决心,才能彻底打消关东军妄图侵吞苏联的梦想,以及尽早的结束远东战事。

小松原前进的“2公里”成为日军的“鸡肋”。

第二次战役中,号称“苏联通”的第23师团长小松原,唯一的战绩就是占据着深入边境线2公里的几个山包,也是关东军高级将领们不甘心失败,不死心的原因。殊不知,朱可夫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什么呢?

首先,火力弥补兵力的不足。苏军一线步兵不仅能力不高,而且兵力也不足,而苏军的最大优势是武器先进,数量多。于是,朱可夫加大重武器的配备,现在每一个步兵师重武器的比例超出正常水平的一半。

前线坦克受损,由后方担任预备队的坦克装甲部队及时补充,缺多少补多少。保证每一个作战的坦克旅始终处于满编状态。每天不断地出击,并没有打算攻取的想法,以此不断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他们的战斗意志。

其次,这是一个很好武器实验场。在诺门罕除了海军,几乎所有兵种的头头都来到了这里,同时到这里来的还有各兵种研制的新武器。他们轮番上场,不但给前线提供火力支援,而且借这个机会对新武器的性能,以及能否形成战斗力进行检验。

当然,朱可夫不断地袭扰和炮轰,分散了关东军准备进攻的注意力。而苏军借机在后方集结大量的兵力和囤积进攻所需的各种物资。小松原万万没有想到“好不容易”得到的“2公里”却成为关东军最为头疼的地方。

在这里,苏军坦克、狙击手、火炮、飞机“连轴”进攻,山坡上整天浓烟滚滚,鬼哭狼嚎。此时的关东军进攻没有实力,撤退则会折了“王牌部队”的面子,可谓进退两难,成为了“鸡肋”。

朱可夫采取退让“2公里”做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此消彼长”的战术。既有效地消耗对手的实力,又锻炼了自己的部队,更为重要的是吸引对手的注意力,而忽略苏军正在进行的进攻准备。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

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二战时的日军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统帅”。

但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由于日本下克上之传统,导致日本战略方针一再更改,造成了日本短视之现象。

日本是一流的海军,二流的空军,三流的陆军。日本陆军二战时尚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对付中国尚有优势,但对抗苏联就有些落后了。朱可夫只与日本陆军交过手,就如此评价日本军官,恐怕有些武断了。

3

如果这个结论是朱可夫的研究成果,那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朱可夫认为日军“士兵很勇敢,将领很垃圾”。

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表现看,日军堪称劲旅。即使在太平洋战场,如果刨除美军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和美军“硬杠”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那么日军将领真有朱可夫描述的那般无能吗?也不尽然,公认对日军将领的评价是,战略眼光有欠缺,但战术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狡猾阴险而冷酷。

日军不乏名将,如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山下奉文、包括与薛岳大战长沙的横山勇。山本五十六一度令美军很头痛,通过破译密电半路将其座机击落;彭总对冈村宁次有过评价:这个家伙是个很厉害的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马来之虎山下奉文,曾横扫东南亚;横山勇则在长沙会战中,与薛岳将军有来有往,虽落败但输的并不难看。

朱可夫曾在1939年指挥过诺门坎战役,也许他认为“日军将领很差劲”的论断,正是出自于此战。

当时苏军是一个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都占优势的现代化集群,而他们的主要对手23师团,只是一个下辖三个联队的守备部队,火力比之侵华的乙种师团尚有不如。

那么在战神朱可夫指挥下,这场仗打成了什么样子呢?历时四个多月,苏军死伤2.5万人,日军死伤1.9万人。而且苏军投入的500架飞机损失近半,装甲车坦克损失近400辆。

因此单从战果上讲,诺门坎并非苏军所宣扬的“碾压式胜利”,顶多算是惨胜。

事实表明,日军将领水平虽有缺陷,但绝非朱可夫所说的“很差劲”,最不济也是“正常水准”。

4

窃以为苏联将领无论是谁都没有资格来评价日本,因为这两者在二战中是蛇鼠一窝,通过《日苏中立条约》保持了长达4年的和平。如果日军将领的水平很差,那么诺门坎之后苏军为何没有乘胜追击打进东北,恢复沙俄时期的影响。反而是在一年后就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可见当时的战场局势,日军也绝对不是易于之辈。而且苏联只见识过日本的关东军,仅仅是在张鼓峰诺门坎和1945年末对于关东军有过正式作战,它并不是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并没有资格评论日本的将领水平。


关东军的实力经历过很大程度上的调整,可以说1945年的关东军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三流部队,大部分的军事力量都是新组建的,战力不强也在情理之中。据资料记载:“为弥补被调走的驻满常备师团的空缺而新建的六个师团中,有两个师团和剩下来的全部原有常备师团,于昭和20年(1945年)3月,又被调到日本本土等方面。”所以苏军在最后面对的日军基本上都是软柿子,通过他们根本就看不出日本的将领水平。


日本陆军的将领之中职业化素养很高,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重视战术轻视战略是他们最大的弊端,很多日本将领都缺乏宏观上的战略衡量,这一点确实是苏联人提到的。但是日本的军队整体性很强,战斗意志也要比苏联人强,特别是坚实的士官阶层构成了军队的基础,这一点也曾经令我国吃尽了苦头。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植田谦吉,他虽然也是陆军大将,但是在他的任职履历中仅仅只有参谋次长一职比较显要,他属于日本陆军当中平稳上升的中庸将领,虽然不耀眼但很稳重。这也是他不如朱可夫的地方,而且诺门坎本来就带有试探性进攻的意味。日本并没有集结最为精锐的力量进驻。所以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是朱可夫率领的苏军对上日本最精锐的部队,那么胜负还很难料。

5

苏德大战期间,苏联一直有一个重大的隐患,那就是远东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防范关东军突然入侵,和德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苏联在远东地区一直驻扎着上百万苏联红军。在战事最焦灼的时刻,希特勒一直希望远东的关东军从背后侧击苏联红军,但日本人却跑去偷袭珍珠港,打起了太平洋战争。这让后人在评价二战历史时总是会说日本人格局太小,战略眼光太差,那么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水平究竟咋样?

??朱可夫

苏联名将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日本士兵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同时朱可夫也指出日本军官水平很差,尤其是高级军官。他们训练差主动性也很差,同时日本军官习惯于墨守成规。朱可夫同时强调,日本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级别越高就越愚蠢。朱可夫这样的表态是自吹自擂还是实事求是?或许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会认可朱可夫的说法。

??诺门罕战役中的朱可夫

朱可夫并非无的放矢,他刚刚在诺门罕和日本人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在那场战争中朱可夫凭借着炮兵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彻底碾压了日本军队。然而日本军人的勇敢或者说狂热给朱可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士兵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经常会让苏军惊慌失措,日本人的单兵素质和白刃战技巧都是在二战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军队行军作战时一丝不乱,不让对手有任何可乘之机。日本的下级军官,如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都是战术素养十分优秀的力量,他们作战经验往往比起军官和高级将领还丰富。

??日军

然而受限于日本特殊的军衔制度,士兵和下层军官永远不能成为军官和高级将领,而且他们也不会投入到新组建的师团中去,因此新组建的师团永远不可能变得强大。因为缺乏真实的战场经验,也不能与时俱进理解战争,因此日军将领对步兵战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本用来保护士兵的坦克在日本人那里成了被士兵的保护的瓷器。而这些日本人捧在手心里的坦克在苏联人看起来不过就是纸糊的玩具一样。

为了这场诺门罕大战,关东军七拼八凑出了86门大口径火炮,然而这些大炮里面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朱可夫有些话当时没敢说出来,其实如果不是苏联红军正在进行的大清洗运动让苏联红军战斗力大大受损的话,日本人恐怕会被打的更惨。

??朱可夫

苏联领袖斯大林得到了朱可夫对日军的看法后十分满意,朱可夫立刻就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随后斯大林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有了这份条约再加上诺门罕给日本人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下,斯大林再也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可以专心对付德国了。

6

朱可夫应该不会给出这样的评价结论。他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应该不会不尊重对手。

7

我是刀笔小吏张押司,我来回答。

整体来说,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相当正确。


日军将领水平差,不是从二战开始差的,而是一直就比较差。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推出了一个军神,叫做乃木希典。


说是军神,其实是个榆木脑袋。

打仗只会死冲硬打,唯一的战术就是“给老子冲!”

二战时,日本人的战术也没有什么进步,比过去多了个迂回包抄。

换句话说,就是冲不过去,知道绕路了。

和中国打,日本这一招还有点作用,遇到美国和苏联只有送死的份了。

日军将领水平差不仅仅在于战术僵化,死冲硬打。最重要的是,日军将领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根本没有战略意识。

只顾眼前,不顾未来。

基本上属于打到哪儿算哪儿,下一步怎么办?再说吧。

以抗日战争为例,日本人开始的计划还算清晰,打下南京,强迫中国投降。

可他就没想到,如果中国拒绝投降怎么办?

最终的结果是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太平洋战争也一样。

日本人觉得我炸了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就得休息两三年,这两三年我巩固战果,到时美国只能吃哑巴亏。

可他就没想到两点。

1、美国根本用不了休息两三年;

2、哪怕美国真的休息了两三年,到时候还要和你打,那该怎么办?

可是日军将领根本不管这些,就靠这些将领,能打赢才有鬼了。

而且,二战中各大国都出了军事人才,包括一直被挨打的中国。

日本呢?出了几个?

8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旋风,我来回来这个有趣的问题,“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论靠谱吗?”历史小旋风认为不靠谱的,要想了解日军将领指挥水平,得从日军各方面考虑,那么历史小旋风就给各位分析分析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朱可夫所说的,不能单从一方面或者片面就盖棺定论。朱可夫评论的日军将领是“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评论的,因为这是唯一一次朱可夫参加对日作战,所以朱可夫对日军将领的评价。

诺门坎战役

“诺门坎战役”双方伤亡人员对比

诺门罕战役,又称也“哈拉哈河战役”,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战役过程小旋风就不讲了,结果肯定是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的,那么伤亡情况呢?先讲讲鬼子伤亡情况吧,日军阵亡和失踪人员为8440人,受伤人员8766人,战役总共损失人员为17206人,这是鬼子兵的伤亡情况。再看看俄毛子的伤亡情况,苏军阵亡和失踪人员为9703人,受伤人员为15251人,战役总共损失人为24954人。不难看出俄毛子的伤亡人员比鬼子大,苏军比日军多伤亡7748人,从人员损失看苏军最后胜利也一定是惨胜。

诺门坎战役中被日军击落的飞机

“诺门坎战役”双方指挥官

苏联主要指挥官是朱可夫,日军是主要指挥官是荻州立兵。从两国指挥官分析,苏联地大物博战略资源充足,可以建立诸多兵种,如: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摩托化步兵等。朱可夫是苏联军事和战略家,朱可夫在探讨和实验现代化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方法,为苏军提升战斗力,例如地面部队和空军协同作战,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炮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等,诺门坎战场给提供了朱可夫实验地,为日后打败德军闪电战创下理论。荻州立兵是日军为对付苏联成立的第六军司令官,军事能力一般。日本由于是岛国资源缺乏,尤其是战略资源等更是缺乏,日本战略资源优先分配给海军,所以日本陆军手上的武器不如苏军,在正常战役看,基本上主角是苏联,日军后期只配做配角。理由很简单,日本大本营支援23师团动用国内唯一的坦克师团约70多辆坦克,飞机大约180架,还有12个步兵营。日军在朱可夫指挥机械化兵团协同作战下只有失败的份,坦克少的可怜,飞机不及苏联一半,以士兵的勇敢和武士道精神是战胜不了苏联的。我们再来看看苏军在战争期间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反观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日军大本营还心疼的很呢。苏联军事家对日本不出名的将领,苏联优势兵力对日军劣势兵力,苏联机械化部队对少的可怜的日军坦克师团,苏联优势的战略资源对缺乏资源的日军,怎么看应该都是苏联赢,不过苏联还是惨胜。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炮兵正在对苏军开炮

小旋风看法

“诺门坎战役”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日本国内没有想好是选择“南进”还是“北进”,自然不支持大规模用兵苏联,这里就给苏联占了优势。1939年的欧洲局势大变,苏联为应对欧洲大变无意扩大战果,迅速以停战结束战争,苏联可是投入巨大的本钱,目的就是想彻底摆平远东和日本的问题,不想过多把国力消耗在远东日本身上。朱可夫说的日军将领指挥水平差劲,反观过来看看朱可夫自己,绝对的优势胜利女神都往他那边靠,还只是把日军打得惨胜为结局收场。要是日军有苏联那厚家底,我看苏联给朱可夫再增加10倍的兵力,胜负还未知数呢?我八路军将领水平高吧?小旋风肯定认为八路军将领水平非常高,那是我军没有物资呀,装备不如日军呀,要是八路军有苏联的装备加将领水平,日军会很难打吗?抗日战争也不用打14年了,大家会评论八路军将领水平差劲吗?小旋风想说的是:朱可夫评论日军将领水平差劲,是不现实的。日军是由于国内资源情况被绑住手脚,日军将领只能发挥日军的优势避免日军的劣势。我们不妨碍换一下朱可夫率领日军,跟苏联打“诺门坎战役”结局会怎样呢?不用说朱可夫把他所有战术搬出来对付苏军,也是失败的,原因和日本失败是一个道理。当然诺门坎是草原,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对于缺少机械化的日军而言,还是打出不错的成绩,要是在山地作战朱可夫想取胜难度就更加大咯。各位朋友大家认为小旋风分析的有道理吗?

9

我觉得朱可夫元帅的评价非常靠谱, 二战时的日军从整体来讲,和苏联的差距是巨大的,说来的确很惭愧,二战时期,日军最辉煌的战绩大部分都是和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取得的。但是日军胜之不武。

因为当时中国是以农业国对阵工业国越级对抗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像蒋介石在战争初期,对地方军阀的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始终只能动员部分国力与倭国作战,所以日军的胜利应该打点折扣。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起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倭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就非常充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仗一开打就在北京城边,而淞沪会战尚未开战前,倭国已在上海占据租界多年并长驻有精锐的海军陆战队,使得进攻上海也无需登陆作战。我们假设如果现在中日开战,如果中国能一开始就在东京郊区发起进攻,我相信日本连一天也坚持不下来。

另外当时因为中国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日本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可以从中国任何沿海地区发起攻击,机动性非常强,所以当初中国放弃沿海城市,实在是没办法守,哪怕就是这种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倭国都没办法继续扩大优势。像1944年衡阳会战、1945年雪峰山会战日军均是以优势兵力参战而陷入僵持局面。因为那时中国军队训练水平和装备基本已经和日本接近,按照美国陆军部长史丁生的评价就是“华军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击败日军亦非难事”。

当然,倭国军队还是有优点的,一是武士道,从整个二战时期来说,日军作风应该都是最顽强的。执行命令坚决,没有成建制投降的部队。第二,单兵作战能力突出,特别擅长近战和夜战,在太平洋越岛作战中,美国人最怕的就是日军的夜袭。

但和苏联美国这些超级大国比起来,日军就根本不够看了,日本没有装备大量坦克,没有独立的坦克机械化军团。坦克主要还是以配合步兵作战为主。在遇上以钢铁洪流为主的美苏陆军时,大多数战地指挥官都愚蠢透顶,只会让部队以徒劳的冲击被美苏强大的火力“玉碎”。比起志愿军的土工作业来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志愿军非常重视土工作业,在一个地方驻扎超过三天,就能建成一个战壕、交通沟、避弹洞、散兵坑梯次配置、交替掩护的环形防御阵地。根本不会发起日军那样的万岁冲锋。

所以朱可夫在诺门坎地区和日军接触后,直接碾压日军后对日军的战术水平不屑一顾也是理所当然的。

10

首先,如果以未来人的眼光来看,日军相比苏军来说是很差劲的。尤其是解放东北的战役,关东军绝大多数不战而溃。

但是要放在诺门罕战役来说,日军表现也没那么差。

根据最新披露的资料: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从中可以看到,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从中不难看出苏军的伤亡是比日军要高的。这是由于苏军经历了国内的大清洗,造成高素质军官流失严重。并且参与战役的主要是苏军远东部队和边防部队。而日军投入的则是精锐的关东军。

再说指挥官的问题,日军指挥官小松原指挥的军队面临苏军的大炮兵和轰炸机群的情况下,能有这么少的伤亡已经难能可贵了。并且还指挥部队给苏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单从小规模战役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作战。日军指挥官也不是朱可夫说的那么差劲。

但是,苏军的行动给日军的“北进政策”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日本不得不调整国家战略。最后偷袭了珍珠港,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