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去北京故宫去游览,当我走到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的隆宗门时,发现门的牌匾上赫然插着一支箭,我很纳闷,为什么这里有只箭呢?
我通过望远镜观察这支箭有年头了,我问导游,他告诉我这支箭是清朝嘉庆年间、天理教首领林清领导的起义军射上去的。我问,从嘉庆到现在算算有20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没有拔掉呢?
导游告诉我,这是清朝嘉庆皇帝当时不让拔下来,目的就是警示后世子孙,要提高警惕,天天防贼,夜夜防盗。至今作为文物一直保留了下来。随后导游为我讲了这支箭的来历。
话说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了天理教起义(白莲教的分支),随后嘉庆下旨扑灭了天理教起义。但是部分教众潜伏了下来。当时北方分教的领袖叫林清,祖籍浙江,后潜伏到北京大兴县布教。大兴县他居住的地方成了起义军的窝点。
这年的夏天,起义军打听到嘉庆带着老婆孩子和一班文武大臣去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去了。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被消灭了,这才有心情去旅游观光。林清觉得这是个好时机,皇上和大臣们不在北京故宫里,此时皇宫必定空虚,管理松懈。
林清一面组织人马,一面派人进京打探情况,并令人用金钱收买看城门的士兵,等这几路人马布置完后,万事俱备,林清决定七月十四日兵分四路从四门往里进攻,约定在隆宗门前汇合。
到了起义的日子,起义军每500人为一组,共四组分别攻打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林清带队攻打北门。四门同时发起了进攻,林清的北门推进的很顺利,城内的看守士兵早就被收买了,见他来到,马上打开了城门。林清很快来到了隆宗门。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东门起义军受到了火力压制。原来是嘉庆的儿子旻宁(后来的道光皇帝)用火枪阻止了起义军的行动。当时嘉庆去避暑山庄避暑的时候,嘉庆的第二个儿子旻宁由于身体不舒服没有随行,这时他正在书房看书。
当他听到隐隐约约嘈杂声后,他马上爬到故宫最高点,仔细观察,发现有起义军攻打四门,这时宫中大乱,嫔妃们像没头的苍蝇乱跑乱窜。侍卫也没人管理和组织。
此时旻宁急忙从高处下来,他没有慌乱,而是组织侍卫分别支援四门,他返回书房,拿起挂在墙上的火枪,返身来到高处,瞄准门上翻墙而过的义军,一枪一个进行了点射。义军吓得不敢再翻墙而进了。
▲嘉庆
旻宁用枪射击也是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原来宫内禁止放猎枪,不过现在情况危机,没有时间来请示有关部门。旻宁只好自作主张。
四门的情况是这样的,北门林清已经来到了隆宗门,他带领500名义军想乱箭射击,打算强行进入。旻宁用火枪压制住了东门,西门和南门被侍卫死死把守住。
此时宫中禁卫军得知情况马上组织人马来到了城门前。义军瞬间被包围了,攻破的大门重新关闭。林清被关在了故宫里,成了瓮中之鳖。经过一番激战,林清所带的500人只剩下了十几人,最后林清放下弓箭和长矛束手就擒。
其他三门情况更惨,东门义军被旻宁点射死了许多。西门和南门被禁卫军消灭的一干二净。
这次起义对嘉庆帝震动很大,这是近距离的决斗,起义军都攻进了故宫。嘉庆接到京城消息后,连夜带人赶了回来,嘉庆感到后脊梁直冒冷风,自己的宝座差点被林清抢去,太悬了,要不是旻宁,后果不堪设想。
▲道光
嘉庆叫来了儿子,旻宁以为父亲回来要训斥他,他怯生生站在父亲面前,然而事实正相反,嘉庆心中暗定了旻宁为接班人,同时表扬了儿子一番。旻宁在父亲嘉庆去世后,1820年称帝,他就是历史上的道光皇帝。称帝后,人们说他的皇帝位是用火枪打来的……
嘉庆为了警示后人,不让子孙把隆宗门上林清射上的箭拔掉,意思是警钟长鸣。导游讲完故事后,看了我一眼说,现在你看到的只是留下了一支,实际上面不仅这一支,我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遍,上面确实有箭射的痕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喃喃自语道。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