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现代人,没有必要按照古人那样去取名,字,号。太复杂啦,有时可以用个别号就行了,也是为了方便,就是笔名。我的笔名宁员外,只是不想太古板,活跃一些,如此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姓、名、字、号,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称谓现象,概述如下:

其一:姓,一个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就是姓,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有的人被仇家追杀,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或被迫改姓。有的从小过继给别人而改姓,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大多数人的姓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其二:名,在古代,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才由其父给取名,有取一个字的,有取两个字的,姓和名实际上就是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符号。

其三:字,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字所以表其人之德。”《礼记》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男子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结发加笄礼。这就清楚地说明男女成年之后才给他(她)取字。

其四:名和字的关系。名和字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三国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指的美玉。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以是指的很亮。比如大诗人屈原,字原,名平,平原二字都是指的平坦的大地。又如唐寅,字伯虎,十二生肖中寅属虎。又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轼是车上的横板,可以站在上面瞻望远方,所以苏轼字子瞻。苏轼除了姓、名、字外,还有一个号叫东坡。

综上所述,古人的姓名字号是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它承载了很丰富的内容,现当代人比如有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拥有自己的姓名字号。这大概是我国从古至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称谓现象,我没有字号,但我对这种现象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3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是这样的,我们村里的宗族是有族谱的,族谱是按辈分排行,族谱中只有字没有号。以前宗族中有一德高望重的族长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又是八股生,村里谁家孩子要结婚,就会请他给孩子写表字。因此,我们的表字都是在结婚的时候,按辈分推算出来是属于哪一个字辈的,然后按这个字再取名,表字的前缀是固定的,后缀是新加上的,此如:我的辈分是“朝”字辈,表字叫:朝曦。还有“朝”字辈的朝阳,朝华,朝辉,朝发,朝晖,等等等等,反正就是组词呗,跟名字的对应度不是很恰当,也不啥好玩儿。取完了表字之后,老先生就会在一张裱好的红纸上郑重地写上你的表字名。这个表字是传男不传女的,女孩子有辈分但不取字名。后来,老先生过世了,就没有人继承他的遗愿。现在的农村人,没有那么多讲究,阿猪阿狗叫顺口了就成了小名或外号了,什么字啊号啊,没有谁去在意。只有书香门第的老学究才会讲究这些东西。不是像古时候,孩子出生前后就已经给他取好名和字了,而且姓名与字还有说道的,有的还请算命先生给孩子命名,现在也有不少专门靠有偿起名的公司或个人。

今年春节由于疫情时期,宗族中有退休在家的老师又在研究这件事。我们是张姓“金鉴堂”张九龄的后裔,大门对联是:金鉴家声大,曲江世泽长。横批:金鉴流芳。老一辈的宗亲们担心,现在每家的孩子都在外地上学、就业,根本不知道这个辈分是什么回事?所以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也是让下一代继承和发扬,对尊老爱幼的家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

我们的族谱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重新排序的。现在知道的“万”字辈应该是第九代,到“善”字辈是第二十代。到目前为止,所知道出生的10后小孩应该排到第十四代的“义”字辈了。

【 万、宝、朝、宗、仁、义、忠、信、孝、贤、和、善 】

有一点遗憾的是,我们的这个表字取名没有统一备注,有些可能是重复使用的。如果把字和号一起并入姓名中,能在身份证上体现出来当然更好。现在是网络刷脸时代,恢不恢复字号无关紧要。现代的书、画、艺术家们一般都会有表字和别号,咱普通老百姓就是有表字,大伙儿也是叫你的大名或小名。因此,有学者提出的恢复字和号的可行性不大。


4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对姓.名、字做个简单的解释。

古人的名字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即“姓"、“名"、“字"。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

“姓"一般是承袭父辈,更早期姓氏由是封官封地而来。“名"是人的称谓,“字“也称“表字",是对一个人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古人的“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号"最初为自己取,称自号某某某;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如尊号,雅号等等。举两个例子:

1、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2、蒋中正,姓蒋,名中正,字介石。

3、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在中国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基本上所有人都有“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字"。“字"一般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才有“字“。一般穷苦人,庄稼人是没有“字"的。甚至“名“取得都很简单易懂,比如“狗蛋"、“羊娃子"、“张三"等等。

至于某些专家提出恢复字号,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由个人需求而定。有些领域比如做文化传承的,书家画家一般都有字号。本人字号如下:

骆续文,字承章,号西域散人;斋号掬月草堂;开个小店“试墨斋"。




5

没有。字号一般都是中原人士有这种风雅,现在的河南还有延续的。这个可以随意,特别是文人墨客喜欢。但每人必须恢复不可取之。

6

姓,名,字,号,混号。姓随父姓,或母姓,名,由父母长辈或启蒙老师起名,字,必须由族中长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赐字,号可以自己给自己起个名号,混号也叫外号是由别人送的比喻人送外号混江龙。

7

【我真有字号】笔者有字七香荷,得号常香斋人,別号巴蜀王——微信、QQ及新媒体可证】

【答一】

笔者,王姓典馥名者,古巴蜀隆桥驿所在县隆昌县(今隆昌市)人。

其一,得“字”应溯源。

生兹七月,名有馥之,又喜秋荷——荷之洁,君之悦:“七香荷”即为吾字;

其二,用“号”总有因。

“典”有“常”义,“馥”含“香”之,读书有“斋”;遨游书海,贯通古今,其乐无穷,“常香斋”可成也。

且,又号“巴蜀王”,乃有时空逻辑,历史承续,其义自见。

以上,从吾之微信、QQ及在媒体上使用的虚拟名可见字号。

【答二】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国学经典,已成为我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当代人有字号并非一时之兴,而是有着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从某个方面体现于此。现当代那些文化学者有的就有字号,并且一直沿用。

近年来,有人提出恢复字号连姓接名,或许就是从这些方面考虑的,从历史的时空角度来看,对推动文化复兴、弘扬国学经典,有着积极的意义。

诚然,有人提出或者提倡当代人有字号,并非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要求,也不必把它作为体现传承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

愚之见即是:喜欢用字号,尝试做好;觉得没有必要去用这号,就不必为此用心。

总之,当代人有无字号,并不影响他的人生认知和未来发展。




8

我有字号,碧生是字,哑疯,白云飞,老颠,林园居士均用过为自称号,因为我爱画画又喜欢诗词,倣效古人之故。

9

我是没有“字号”。当今,有字号的人大都给人的感觉就是“名人”或“大家”,普通人是没有的,也没那个习惯了。在我看来,恢复使用也是可接受的,毕竟它的确有不少的好处,表现在:

一是恢复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当前户籍制度的相关规定,公民不可能拥有合法的字号,但不能表明人们会排斥字号,更不能证明字号是文化糟粕。

二是有利于维护个人公民权益,会避免因同名同姓造成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产生出林林种种的问题与麻烦。

三是便于信息化社会的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如果公民都有独一无二的名、字、号,那么再也不会有同名同姓带来户籍管理上的不便,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总之,恢复传统的字号,对个人,对社会应该是有一定好处的。



10

我有字号,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创作者,起初年龄很小自己给自己起字号感觉为了好古,好玩。后来写诗词写小说,搞文学创作,就把字、号当笔名用,写手用笔名是有必要的,用原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现实生活中字号就基本没用了,名字越多越麻烦。我觉的没必要提倡或规矩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学者的精力应该更务实才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