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吴三桂造反和朱棣造反是有本质不同的。朱棣造反属于朱氏皇家内部矛盾,无论谁取胜,还是朱家皇帝,同时朱棣很有作为,却未能继承皇位,大都对朱棣抱同情心里;而吴三桂造反,国人对他是有看法的,首先是放清军入关,得到清政府的优待,镇守云南,国人对他没有好印象。还有,吴三桂起兵的时机不对,从1644年到1673年,满人入关已近30年,国家已经稳定,这个时候,再和清政府抗衡,已经不是对手了,还要承担犯上作乱的罪名。起义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可是杀死了南明永历皇帝,本身就是失民心的,遭到国人反对的,支持的人不会很多。再者,在起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倒向了清朝,使吴三桂孤军奋战了,这就意味着注定要失败。此时的吴三桂年过花甲,儿子又在京城做人质,自己在云南拥兵自重,竟敢称帝,康熙皇帝早就注意到了,削藩也给出路,这样安度晚年,子孙也有好结局,也不至于此!

最佳贡献者
2

大清王朝迁都北京,正式入主中原后,顺治16年降将吴三桂作为有功人员镇守云南,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吴三桂选拔官员不受朝廷制约,财政收入支出都不上报国家,堪称云南霸主,势力逐年壮大,大有和大清朝廷分庭抗礼之争。

康熙政府对吴三桂行经忍无可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康熙皇帝最终决定削藩行动,于是派大兵前往镇压。

基于上述原因,吴三桂1673年在云南起兵反清。1673年的时候,清兵已经入关将近三十年(清兵1644年入关),国家基本稳定,且清军战斗力正处在非常旺盛阶段。1673年康熙皇帝十九岁,年富力强,整个大清国上上下下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吴三桂作为一个边疆地区的藩王,根本无法与大清抗衡,最终失败是必然的。这也算是失败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吴三桂起兵反清的立场观点。吴三桂最初作为大明王朝的边关总兵,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曾一度准备投降李自成,后由于家眷被李自成所部迫害,进而又投降清军。让出山海关防线,使得清军顺利进关。

最让人不能释怀的是吴三桂竟然亲手杀害了南明皇帝朱由榔。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怎么能够获得民心的支持。他提出的驱除鞑虏,反清复明,谁又能追随其左右。虽然吴三桂一度威胁了大清的统治,但是失去民心的他,最终失败也是必然。

在吴三桂与满清军队交战过程中,由于吴三桂年事已高,思想保守。驻留长江不肯逾越,在关键战役犹豫不决,丧失宝贵机会。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康熙皇帝闻讯吴三桂反清之后,马上采取孤立计划,停止对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的削藩行动,孤立吴三桂,争取尚可喜和耿精忠回归大清政府。这都是吴三桂最终失败的原因。

另外,康熙政府得知吴三桂反叛之后,第一时间通告全国,并斩杀留在京城的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留在北京做人质)给予吴三桂心理上以沉重打击,瓦解吴三桂军队士气。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都不具备和满清政权纷争天下的条件。最终的结果必然失败。

3

朱棣造反,再怎样也属于家事,至于谁当皇帝,最终朝臣拜的都是朱家人;而吴三桂造反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有功的异性藩王,虽然吴三桂起兵后响应着有很多,但他的错误战略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一:战略上的错误

第二:长子被杀,没有优秀的继承人

第三:其他藩王互坑队友

那时的满清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康熙帝如何厉害的决策。

那时满清的兵力据史书记载,核心兵力不过10万余,而吴三桂当时的兵力就有3万,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的吴三桂,对旧部原明军的号召力一点都不亚于满清帝国,这也是他能对抗全国的原因,也能在几个月时间便占领十余省份。

战略失误

此时的吴三桂年龄已经很不占优势,年过花甲,和年轻的康熙比拼,也略选欠精力,他没有朱棣的那般孤注一掷,也没有朱棣的够狠的决心,他只是想和满清分天下,但年轻的康熙岂可你掠夺。

虽然康熙自知自己的兵力弱,好在遇上的是年老的吴三桂,现实中的吴三桂,只想南北分治,以长江为分界点,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让康熙帝有机可乘,导致延误了战机,从容的扫清各地的反清复明的力量。

长子被杀

留在京城的长子吴应熊被康熙帝下令斩杀,严重打击了年老的吴三桂,使吴三桂元气大伤,精神不振的吴三桂怎能带领大家的士气领军打战呢?

猪队友的互坑

同样是藩王的尚可喜就像“墙头草”,两边摇摆,谁胜出倒向谁,而藩王耿精忠在两面北背敌时,索性投降满清,还有延平王郑经抢地盘,大家各怀鬼胎,出实力的少,捡便宜看戏的却很多。

吴三桂起兵是名不正言不顺,杀了明朝皇帝向满清表忠心,在云南又佣兵自重,历史潮流中,多少帝王忌惮臣子兵权过大,而吴三桂不懂得放权,以至于逼得康熙帝削藩,起兵后打到一半又想划江而治,年轻好战的康熙帝岂肯放过你霸占江山。

4

吴三桂的造反条件要比朱棣好很多。

一、他造反的时候大搞宣传政策,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宣传攻势猛烈。

吴三桂经常当众表演,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诉说自己受到清朝压迫,被迫剃发之类的。这引发了很多明朝遗老遗少的共鸣,比朱棣的“靖难之役”要师出有名。

二、吴三桂拥有的军队规模要远超朱棣。

其实明朝对藩王的军队人数有诸多限制。虽然朱棣负责镇守北方边境,可以破例拥有超规模的军队,但也不能无限扩张,和中央军比起来他那点部队就是“毛毛雨”。

吴三桂在自己的属地云南俨然就是土皇帝的存在,14岁以上的家丁全部配发武器,每日操练。除了自己带过来的老牌劲旅关东铁骑外,吴三桂还大量招募私兵,在他的带领下,“吴家军”不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很惊人。

三、吴三桂财大气粗。

本身吴三桂占据云贵地区,通过私开赋税、霸占津口等赚的盆满钵满,他还跟朝廷要了不少钱。有钱好办事,许多人才都聚集到了吴三桂身边。

四、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除去吴三桂,三藩中的其他两藩也是蠢蠢欲动。一个藩王反了其他两个也立即响应,连台湾的郑经也表示要公然反叛。相比之下,朱棣的造反之路是多么孤独啊!

造反条件已经成熟,吴三桂本身又是造反专家出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东风来得十分快,年轻的康熙皇帝早就看吴三桂不顺眼,下旨削藩,没办法,只能反了!

康熙和朱允炆在削藩上犯了同样的错误:太过心急。害的清朝差点两世而亡,不过康熙的军事政治手腕终究要比朱允炆强很多,最终扭转局面。

吴三桂有这么好的造反条件和实力,为什么失败了?

一、眼界太窄格局太小

吴三桂虽然是枭雄,但没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本来造反就应该像朱棣那样打闪电战,速战速决,他却在长江边上让大军整整停留了三个月,妄想与康熙谈判划江而治。这三个月给了康熙喘息的时间。

其实起兵伊始,吴三桂考虑更多的就是个人的利益,他没有气吞山河的帝王雄心。

二、自己称王失去民心。

吴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后裔的口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他后来又自立为王,自称周王,给世人一种野心家的印象,而且他对明朝态度反反复复,让人对他失去了信心。

三、精神上受到打击最终病逝。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不决,给了康熙反攻的机会。本身吴三桂年事已大,身体和雄心壮志都大不如前。部队节节败退,手下纷纷背叛了他,他内心的那种凄凉感可想而知。

爱子吴应熊被康熙杀掉,后来结发妻子又离他而去,最后吴三桂重病不治去世,轰轰烈烈的三藩叛乱最终被镇压。

吴三桂的一生始终顺势而为,他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不肯坐以待毙,总是积极寻找出路,不管世人如何评价,他始终是一代枭雄。

5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同样是因为消藩而引起的造反,同样是在建国初年,为什么吴三桂和朱棣的结果会天壤之别。有人说同样是造反,吴三桂的造反条件比朱棣要好,这点还是欠考虑的。毕竟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吴三桂是造朝廷的反,而朱棣是叔叔和侄子挣财产。

同样的消藩,不同样的造反

  • 吴三桂的造反

满清入主中原时,由于人心不稳,边疆未定,所以,清庭不得不分封明朝降将为王,比如吴三桂册封平南王镇守云南以及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等藩王让他们驻守在那里,保卫并治理那块属于他们的领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同年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没想到康熙痛快的答应,让吴三桂不得不提前动手,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

  • 朱棣的造反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还是自家的兄弟姐妹靠谱,于是分封诸子为王。

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随着太子朱标的早役,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当时镇守北部边疆的诸王已有很大的权势,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毕竟前朝宋太祖说过话一句话“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便接受齐泰,黄子腾的建议,大力消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首先对削周王朱橚下手了。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看到兄弟们的凄惨下场,燕王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以“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名义起兵,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

杀了一个不该杀得人

  • 啪啪啪打脸的吴三桂

与朱棣的造反不同的是吴三桂的造反出师无名,说是反清复明,但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是他在缅甸亲手用弓弦勒死的。这一点就让他的名声硬生生的订在历史的柱子上,失去了汉人的支持,而且当时的老百姓都认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导致明朝灭亡。而现在又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这脸打的有点疼。而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说白了就是我做叔叔的要教育教育侄子,让他远离坏人,这是我们的家事。而且作为一个仁慈的皇帝,孝文帝也怕担上弑叔的罪名,不准士兵伤害朱棣。这下朱棣有了免死金牌,就像铁炫在济南城墙挂朱元璋的像一样,很管事。

  • 再次打脸的吴三桂

到了康熙初年,政局稳定,人们经历了明末的战乱,开始休养生息生活趋于稳定,这个时候你吴三桂提出为了替前明皇帝报仇,大举义旗反清复明,明眼人都知道你是怎么回事,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好日子你又出来捣乱,就是真正的反清义士也不和他玩,毕竟他的名声在外,这脸又被打了。

而朱棣又与他吴三桂不同,人家老朱家是领着军队去教育侄子,两方军队见了面估计里面都有不少亲戚朋友的,打个仗估计都能认个亲。而且人家朱棣喊得口号是清楚皇帝身边的叛逆,而你吴三桂直接就喊着打倒狗皇帝,差的有点大。

一个好汉三个帮,吴三桂偏要自己玩

  • 他的身边缺个姚广孝

造反初期吴三桂确实很给力,一时间风光无两,迅速占领了江南大片地区,尚之信,耿精忠纷纷支持,大举义旗。但是到了湖南吴三桂直接来了个休整,而且一休就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的同党一个个被康熙给拿下,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子)等先后归降,吴三桂开始陷入孤立无援。

  • 不为名不为利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眼看几个兄弟陆续获罪,燕王朱棣便急着找姚广孝商议:“我该怎么办?”姚广孝说:“起兵造反!”朱棣被姚广孝的建议吓了一跳,问道:“如今朝廷深得人心,我起兵造反能得到支持?”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人心。”为了给朱棣打气,姚广孝还找来自己的好朋友著名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为朱棣算卦,一算,把朱棣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一切就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传说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看到棘杖上满是刺,自然是不可能去拿的,此时的朱元璋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元璋确实把刺都给除掉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家是从内部开始坏的,再想去长出些刺来,已经来不及了。

6

你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吴三桂具体的造反条件要好很多,身边有数万精兵强将,朱棣身边只有所谓的八百士兵,硬是靠着他们夺取了天下。之所以失败,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皇室成员,吴三桂只不过是乱臣贼子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属于皇室成员。而且等到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到建文上台期间,他的三个哥哥陆续去世,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成为藩王之首,吴三桂先是投降了清朝,在1661年绞杀永历帝,遭到历史的唾骂;康熙统治中期不满皇帝削藩政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这时候已经不得人心。以前明朝在的时候不思念皇恩浩荡以报皇恩,纯粹是为了一己之利,康熙中期清朝入主中原基本已成定局。本人的能力和朱棣比起来,更是天壤之别。

第二:吴三桂身边没有谋臣,朱棣身边有著名的谋臣黑衣宰相姚广孝


我们看吴三桂身边没有一个很厉害的谋臣辅佐,本人也没有雄才大略的志向。朱棣则不同,早在燕王的时候被姚广孝送了一定白帽子,很快他就明白这是要辅佐他当皇帝;起初靖难之役打响,燕军和朝廷军队在山东展开大战;正当久攻不下的时候,姚广孝让朱棣班师回府,并且建议他直接攻打南京,趁着南京城空虚完全可以达到预计的效果。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朱棣没费多大力气拿下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第三:吴三桂完全是为了私心,朱棣则不同,往往从大局着想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奸,最开始他是明朝辽东地区的官员,妻子陈圆圆和父亲落入敌军手中。父亲更是因此而死,爱妻被别人霸占,爱恨交加的他联合关外的八旗铁骑一举消灭了李自成这支势力;后面被清朝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可是他不老实,再加上康熙搞削藩等种种原因,安耐不住的他最终造反。刚开始打的挺顺利,后面随着战争的胶着,战争形势对吴三桂越来越不利,导致最后的失败;朱棣则不一样,早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对父亲的禁海政策颇有不满,一开始他就有夺嫡的想法,无奈父亲太强势。等到建文上位的时候,着手搞削藩给了朱棣借口,最后靖难之役起兵夺得帝位。这场战役的主战场在山东,并没有破坏江南百姓。在位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大多都利民利己。

7

一,不得人心,引清兵入关,明朝后裔视其为数典忘祖,失去民间力量,没有满人血统,在康熙的企业帝国中,支持者凤毛麟角。

二,不得其时,1673年,康熙撤蕃,吴三桂1678年造反,失去了耿精忠,尚可喜两位盟友的支持,变成“孤家寡人。”

三,不占地利,以云南地理位置而言,应攻取地理位置最佳的“巴蜀要道”,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不是长途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战机。

8



说吴三桂造反条件比朱棣好,我不同意。

首先,古代对皇帝宝座的争夺,是讲究名正言顺的。朱棣反建文帝,虽然也是造反行为,但他以“靖难”和“请君侧”为理由,从法理上来说,是可以讲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占领南京后,文武百官大部分都可以心安理得的跪拜在他面前,山呼万岁。因为在官员眼中,叔侄俩争夺帝位,更像是家庭矛盾,谁赢了,我就为他服务就好了,都不妨碍我忠于大明王朝的操守。同时,朱棣还有大批同为皇族亲属的内应在南京。朱棣能千里偷袭,并很快攻破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是内应打开城门迎接的。

吴三桂就大不相同,在他开始反清时,清朝已经定鼎中原多年,政权比较稳定了,普通百姓虽然还有对蛮夷的排斥心理,但久经战乱难得能平安的生活,百姓没有支持吴三桂的动力。这就是在基层没有支持的力量。

其次,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并杀死了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在汉族士大夫眼中,已经是完全的信用破产,身败名裂。当他号召反清复明或者驱除鞑虏的口号时,只会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反感,和嘲笑。没有人为他做宣传。

在那样人心思定的时代,吴三桂选择贸然起兵,并且很快就打起了“大周”的新招牌,连“复明”这块遮羞布也不要了,也就彻底失去知识阶层的支持。最后,唯一的优势就是手下有作战经验较为丰富的军队。

所以,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条件其实远不如朱棣,失败,也是必然的。

9

吴三桂和朱棣都是造反,但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吴三桂死的早。吴三桂临死前,周军的形势都谈不上差:据湖湘,击两广,败清师,形成战略僵持。

如果吴不死,继续以衡阳为中心进行武装抵抗,并不断渗透两广,消耗清军的有生力量,北上中原虽不能保证,但割据一隅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吴在战事最紧要的关头死掉了,战争结局也就难以避免了。

试想,如果朱棣在建文帝二年围攻济南不下后,怒急病逝,靖难之役的结局会如何?

第二,朱棣和吴三桂虽然都是被皇帝所逼。但是吴三桂原来是不打算反的,准备老老实实过一辈子。

朱棣就不同了,朱棣早早就开始谋划布局,比如弄个大型养鸡场,在养鸡场下面打造兵器,用鸡鸭的叫声掩盖打造兵器声。并不断的搜集人才,他的主要军事姚广孝就是当燕王时笼络的。并在南京笼络安插了不少密探。还四处派人散布流言,说燕王有帝王之相,这一点还起了不小的作用。建文帝派张信捉拿燕王,张信正犹豫该不该听皇帝的。于是回家和母亲商量,张母大吃一惊说:“千万不可,燕王有帝王之命,不是你能拿的住的”,就这样,张信不但没去捉拿燕王,反而跑到燕王府给朱棣报信。

第三,对手不同。朱棣的对手建文帝,能力低下,建文帝的核心集团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个书呆子。而反观燕王集团,论文有老谋深算的姚广孝,论武有能征惯战的张玉,朱能。而朱棣本人更是老谋深算加能征惯战。

吴三桂的对手康熙就十分厉害了,虽然也是少年皇帝,但是能力明显跟朱允炆不是一个档次的,至少在清朝历史上算是最厉害的一个。

第四,吴三桂战略眼光不行,比较保守,打到湖南就停止了,他甚至就没想打到北京称帝,他已经60多岁了,只想安安稳稳的占领半壁江山就行了。而朱棣一直是积极进取的。朱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干趴下建文帝,自己当皇帝。手下多次劝朱棣称帝,都被朱棣拒绝。而朱棣的成功也有冒险的成分,实际上朱棣拼死拼活的打了三年,虽然屡战屡胜,但也只占领了北京,永平,保定,三个郡。而建文帝却拥有全国大部分土地,有充足的兵源和后勤保障。而朱棣的兵却越打越少,后勤补给越来越吃力,被建文帝耗死只是时间问题。

后来,姚广孝建议朱棣“勿下城郭,直取南京”,其实这种孤军深入的打法很冒险。属于一种大型的“斩首行动”,朱棣放手一搏,果然成功。而朱棣打到南京城外时,建文帝曾派李景隆和谷王劝说朱棣别打了,可以以长江为界,平分天下,各自称帝。建文帝开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要知道当时南京城中还有十万军队,朱棣又是攻城一方,如果不能快速攻下来,四地勤王部队赶来,朱棣很可能被包了饺子。这种情况下朱棣仍然拒绝平分天下,表示非打进南京灭了奸臣不可。朱棣这种豪赌的胆略,远非吴三桂能比。

第五,朱棣造反时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也拥有皇家血统,还是有号召力的。而吴三桂没皇家血统,于是想把造反打扮成民族矛盾,来争取汉人支持。只是他当时被许多汉人瞧不起,并不是很得人心。当年他充当清廷的走狗,逼缅甸交出永历帝,又亲手杀了永历。而造反时为了争取汉人支持,却又假惺惺的下令为永历戴孝。这种做法,只能让众多汉人更瞧不起他。

10

所有的造反成功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大泽乡起义为啥失败了,梁山宋江为啥失败了,李世民为什么能成功,都有条件的,也很偶然,成功案例为什么容易被人记住,因为失败的太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