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不在文武,而在集权,朱元璋不是把最高文官,丞相也给废了,自己管理一切吗!!当皇帝的总觉得自己的权力小,对所有人都不信任,做臣下的,文官整日战战兢兢,武将一旦功高盖主就只有造反和被杀两条路,那就反他娘的吧!!!

最佳贡献者
2

所谓唐藩镇之乱与宋文弱看似是因果关系其实是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

隋前,国家取士需要看门第,社会文化的垄断导致文武大臣皆出豪门勋贵、世家门阀,彼此冲突并不大,大多文武并重,更有甚者国家军队也出于世家门阀所眷养的私军,文武之间随时可以完成华丽转身(出将入相),也是基于此对统治阶层来说武勋地位较高(武功封爵),也符合当时社会遵循的公羊儒学的治世观点,即便是皇室也产生于世家门阀,一句话:谁拳头硬谁当皇帝;

但至隋唐,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豪门、世家对皇权的威胁,一方面制定律法削弱门阀、豪强的势利、权益;一方面开科取士在朝堂文治方面引入寒门与平民挤压豪门、世家;在军队方面将招服的异族将领、酋长大量安插顶替军职;在文化方面,不再提倡公羊儒学转而提倡道学、佛学以及扶植新生儒家学派;

到宋代,有鉴于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宋太祖自身也是豪强造反夺取帝位,在异族将领不再可信,并且需要压制新世家、豪强的崛起、造自家反的客观需求下,故而宋代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对对文武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开始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武勋的地位在宋代仍然贵重;

真正的所谓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是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武勋集团几乎覆灭后,朝堂上不再有能与文官抗衡的力量之后所形成的局面,皇家不得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加上理学的盛行最终导致的失衡;

所谓的重文还是重武是根据政治需求来决定的,统治阶层最主要的不是去刻意制造平衡而是努力使之不要失衡。

3

自古文臣和武将都是对立面

文官集团一有机会就会抹黑排挤武馆,武馆集团得势也不会对文官手软,所以就会相互打压排挤,甚至诬陷栽赃。

4

第一是利益竞争,第二是理念境界。

唐朝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竞争。在这个利益竞争中,中央失败。

利益竞争失败的原因,是唐朝中央的理念境界太低。

唐朝中央被胡化了,效仿了胡人的羁糜体制,却忘记了中原汉族的郡县制体制,就是从分封制(相当于羁糜制)的惨痛教训中成长出来的。

数典忘祖,走回头路,这个亏吃了是白吃。

宋朝是农民地主阶级与工商市民阶级的利益竞争。结果,农民地主阶级竞争失败,工商市民阶级竞争胜利。

农民地主阶级竞争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宋朝中央只图利益,不顾平衡,只顾眼前,不管长远。

工商市民阶级出于他们的短期利益,而反对战争,主张求和。结果,就是割肉饲虎,退无可退,直至宋朝灭亡。

5

古代王朝文武之间难以平衡,的确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唐因藩镇而亡、宋因文弱而亡乃是特例,主要是因政策失误导致的恶果,因此以唐宋两朝为例却并不恰当,真正体现出这个特点的,其实是明清两朝。封建制度发展至明清两朝已经极为完善,然而两朝仍难以摆脱文武平衡问题,这又是为何呢?

唐、宋两朝乃是特例,主要源于政策失误

唐朝因藩镇而亡,的确是武强文弱的体现;宋朝因文弱而灭,也的确是文强武弱的体现,但两个朝代的主要问题却是出现在制度层面,更多源于政策失误导致的恶果。

1、唐朝藩镇割据源于唐玄宗施政失误。唐朝自太宗以后,对外便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因此从长寿元年(692年)开始在北方和西北边境地区(尤其是陇右、河东和东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驻扎军队。唐玄宗继位后,为了应对游牧民族对边境的骚扰,自开元五年(717年)开始恢复都督府,由节度使统率边境大军团抵御外敌。

此后,随着府兵制的崩溃,从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始由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各镇节度使下军队已经基本由募兵组成,这使得节度使开始全面掌握军权。后来,为了确保边境军事不被掣肘,唐玄宗又相继通过财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使得节度使拥有了独立财权,以及辖制辖区地方官员的权力,从而使得节度使成为了拥有独立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的军阀,而随着安史之乱中央朝廷持续势弱,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恶化。

2、宋朝文强武弱源于宋太祖施政失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在汲取了唐末以来的乱世教训之后,为了防止武强文弱的局面再度出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实行“强干弱枝”的原则,根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朝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部分,且呈现出四个典型特点:

  • “强干弱枝”:即从各地厢军、乡兵中抽调精锐组成禁军,从而使得禁军成为精锐,弱化了厢军和乡兵战斗力。
  • “内外相维”,是指将禁军分为两部分,最精锐的殿前军负责戍卫京师,侍卫亲军则负责驻守各地,形成内外牵制之势。
  • “兵权分离”,是指军队的统兵、调兵、指挥权力互不统属,其中统率禁军的两司三衙只有统兵之权,调兵权归属于枢密院,指挥权则归属于战时皇帝临时任命的率臣。
  • “兵无常帅”则是指宋朝的“更戍法”,即京城禁军和地方禁军必须定期换防,从而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

以上这些制度本就严重制约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再加上兵源素质的下降和军队腐败的严重,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越来越低。此外,赵匡胤又留下了厚待士族的祖训,结果便导致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

明清制度已经完善,为何仍然无法解决文武平衡问题

如果说唐朝和宋朝的文武失衡属于特例,那么对于封建制度已经相对完善的明清来说,才算是文武失衡的典型朝代,无论明清初期的武将集团多么强大,但到了王朝末期总也摆脱不了文强武弱的局面,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1、历代王朝对武将的天然防范。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已经极为完善,已经基本从制度层面解决了武将威胁朝廷统治的问题,但由于古代通讯和交通相对较为落后的原因,朝廷对于边远地区的控制力仍然相对较为薄弱,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很容易形成“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情况,一旦武将滋生野心,很容易形成叛乱。因此,即使明清在制度层面已经相对完善,但对于武将的限制仍然极为严格,这就导致武将大多数情况下要受到文官掣肘。

2、战争减少带来的军队战力弱化。无论是王朝初期为了争夺天下,亦或者王朝前期为了稳固统治,历代王朝的中前期总是军事实力最为强横的时期,而随着天下承平,战争频率和战争规模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下降,久疏战阵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的下降根本无法避免。此外,由于古代军队普遍存在制度层面的问题,再加上军队内部的腐败,历代王朝的战斗力从王朝初期开始便呈现出不可逆转的下降趋势。

3、上升通道导致的文武集团失衡。古代王朝之中,由于武将晋升基本依靠战功,随着王朝统治的稳固,战争频率和规模的减少,武将立功的机会无疑更加稀少,而文官非但不受此影响,反而由于天下承平更容易获得政绩。此外,虽然历朝历代在科举方面均设有文科和武科,但由于和平时期文官比武官更容易获得晋升,因此社会层面的重文轻武极为严重。

4、武将功勋集团势力呈下降趋势。对于历朝历代来说,由于王朝初期战争频繁的原因,武将功勋集团这一时期的实力最为强大,但随着以上三点原因的影响,武将功勋集团的实力必然越来越弱,而文官集团的实力却是不断加强的过程。这个现象最典型的事例,便是明朝的“土木堡之变”,由于武将功勋集团在这次事变中损失惨重,无疑加速了武将功勋集团的衰弱,从而使得文官集团迅速崛起,反而加剧了明朝中后期皇权与外廷的矛盾。

如上所述,即使明清两代封建制度已经相对较为完善,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皇权对武将集团的天然防范,以及“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历史趋势,导致历朝历代总是很难处理好文武的平衡问题。而如果再加上施政的失误,文武平衡更是极容易被打破,唐宋便是典型。

6

这个问题涉及古代兵制。本质上看,再好的制度在经历过一两百年之后,难免会出一些毛病。尤其是到王朝末期的时候,曾经看起来很好的制度也无法解决当下的困境。


当然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在文武之间进行平衡,这是权力艺术的基本需要。但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却是由于兵制无法满足当时的统治诉求。我们并不能因此责怪什么,因为上述两种兵制的形成均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


下面,我们顺着上述两种兵制形成的脉络,试图去寻找其中的合理性。

一、 唐代府兵制的崩溃和藩镇的崛起


唐以前,中国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制。比如,汉代是“寓兵于农”,也称之为“全农皆兵”。而唐代则是“寓农于兵”以至于“全兵皆农”。汉唐的区别在于,汉代是农民都要当兵;而唐代是不需要全部农民当兵,只是需要当兵的人,除了当兵之外,还要干农活、事生产,以养活自身。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根本不需要“全农皆兵”。如果实行“全农皆兵”,反而有名无实,导致军队训练不精。而唐代的“全兵皆农”的好处就很明显了,不仅可以有效管理军队、精于训练,同时军队生产的粮食能养活自己,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唐代,这种兵制就叫“府兵制”。唐代的府兵制有几个好处:


第一、军队自给自足,无需耗费国家财政。唐代的府类似于现在的军区,它是独立于地方行政区划(州、县)的军事区域。有唐一代,一共约600-800个府,每个府约1000人(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这样算下来,唐朝总兵力是40-80万左右。这么庞大的军队,并不需要耗费国家一文钱、一粒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田地,自己生产,自给自足。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说,能节省极大的开支。


第二、将领战时带兵,闲时卸甲,并不会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唐朝设有十六卫,各卫都设有大将军。这些卫就是军官的单位。遇到战时,卫的将军带领府兵出征。待战事结束,将归于卫、兵归于府、互不相识。军官立功之后,以勋名奖励,勋名也是分级别的。所谓“策勋十二转“说的就是勋名的级别。除此之外,勋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爵号无实职,可以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以干预朝政。


唐初就是根据这样的府兵制度统治全国,并不断向外扩张,将大唐荣耀播撒到四方,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


那为什么府兵制到唐中后期就崩溃了呢?这是由于随着天下成承平日久,府兵受到压迫太甚,终至于崩溃。主要原因有以下:


第一、宿卫的府兵变成了苦工,导致大量士兵逃亡。所谓宿卫就是各地府兵都要到政府轮值值班。比如,唐太宗时,府兵到中央宿卫,皇帝也会同他们一起练习骑射,十分荣耀。后来,宿卫的人就多了起来。但天下日渐太平,皇帝也很少训练,那么多军队在中央无所事事。于是京城的大小事都开始向军队借人用,比如今天帮着国舅爷修个宅子、明天帮着宰相盖个花园。军队逐步沦为苦力,受人贱视。


第二、赏恤不及时,逐步丧失军心,没有人愿意再当兵。唐初的时候,府兵在外打仗阵亡,军队会立刻把名册呈报中央,中央收到名册后会马上向地方政府下发命令,到死难士兵家里去慰问,给予赏恤。这对于士兵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因此当兵也成为颇为荣耀的事情。但后来,军队和政府管理逐渐懒散,赏恤不及时。结果就是战事都结束了,死难家属都没有看到政府的赏恤,仿佛死去的士兵白死了一样。长期以往,军心尽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


此外,军官地位低下,经常受到文官讥讽;士兵戍边逐渐成为极其艰苦等原因。杜牧有一首诗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说的就是当兵戍边之苦。


长此以往,没有人愿意当兵,已经当兵也不愿意去边疆戍边了。所以,在天下日久升平的繁华中,唐的府兵制逐步崩溃。但边疆依然要人来守,怎么办?雇佣外国人!


大唐风华,惠及四海。大唐的强大,使得它忽视了民族的边界,大唐不怕外国人,也不提防外国人。在本国人不愿意戍边时,大唐雇佣了很多外国人去守边疆。慢慢这些外国人成为了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大量启用外国人当兵做将,逐步发展成为了不受中央控制的“藩镇“,以至于军阀割据,胡族临朝。这便是唐朝的府兵制到藩镇的演变,其中存在着很合理但又无可奈何的理由。

二、 宋朝的文弱实在是无可奈何


宋朝的文弱其实有它自身的无可奈何,我们也不能过分责怪他们。宋代开国,承接的是五代一段长期混乱黑暗残破的局面,且唐末的藩镇割据让后来的宋朝十分警惕武人乱国。另外,由于宋朝募兵制度的缺点和国防资源的不足,导致整个宋朝对外都是以防守为主,显示出文弱状态。下面细细说来:


第一、宋代重文轻武,看不起兵,但又不得不用兵,武人地位低下,积极性不高。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对文人最好的朝代。为了不重蹈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局面,自宋太祖起便重文轻武,其年终时更是立下易迅“后世不得擅杀文臣“。但大宋立国的时候,并未真正统一全国,在它的北方,大辽已经先它立国有50余年。但是”燕云十六州“也尽在辽人之手,宋都开封实际是无险可守,且时刻面临着辽人南下的危机。这种情况下,宋不得不养兵,但又不愿意重用武人。



第二、大宋养兵,耗费国家财政巨甚,使得国家逐步贫弱。大宋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因此它把这种长期防守状态与募兵制相结合,形成就是尾大不掉的“士兵终身制“。大宋士兵不轻易退伍,从20岁到60岁,都被国家养着。但实际上,士兵可用的年纪仅有20-35岁合计15年,剩余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因此,国家还需要不断招募新兵,但旧兵又不退役。于是,国家的军队越来越庞大。就拿禁军来说,宋太祖开国时只有20万,太宗时增加至66万,仁宗时增加至125万。这么庞大的军队,对外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对内却是寻衅滋事的好角色。国家财政要负担如此巨额的军队开销,其负担可想而知。于是,年复一年,大宋国力逐步转弱,继而转贫。


第三、大宋缺铁、马,骑兵很弱,这也是大宋文弱的表现之一。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产精良的战马:一是东北的热察一带;二是西北的甘凉河套一带。但很不幸的是,这两个地方均不在大宋的版图之内,他们一个被大辽占领,一个被西夏占领。此外,中国精良的铁矿也多位于塞外,这同样不在大宋的势力范围。在古代,中原要跟北方的骑射民族作战,必须要有精良的骑兵才行。而宋代缺乏精良骑兵,对外作战也是败多胜少,其中原因与此也有关系。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推行过民间养马,但成效不大。



因此,大宋的文弱实在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有着它很合理的逻辑。即使是重文轻武,也可以从历史中为宋找到合理的理由。


无论是唐朝的藩镇还是宋朝的文弱,均是时代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王朝对于文武的平衡有关系,但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必然形成的结果。


以上,便是我对于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的分析。如果您喜欢,还请点个赞吧,谢谢。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7

皇权过于集中,天下人不答应。

皇权过于分散,皇帝不答应。

一个完美的朝庭格局是什么?没有!但可以让满朝文武都有路,这就可以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文人最好的安置就是掌权!

太平本是将军定。对武人最好的安置便是爵位,财富,联姻,与皇族共富贵。当然了还是让其适当的参政!

总而言之,无论何时决不能让其一方独大!

可是能实现吗?勋贵集团长年富贵,其后世子孙在没有经历战争洗礼情况下如何维持先祖的英武!

同样的,长年征战,战功郝郝。凭什么一群书呆子站在庙堂之上指点江山

所以,文武失衡是必然的!

8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我们古代的政治体制,传统王朝都是世袭制,而且不断的发生朝代更替的事情。

所有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打下的天下能延续给更多的后代,比如秦始皇,想到秦万世了。

那么延续王朝会遇到那些问题?历代政权更替和那些因素有关?

王朝的延续在封建社会有一个重要弱点无法解决,那就是继承人的贤愚问题,这个问题既然无法解决,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强皇权了了。

这时候儒家就应运而生了,他的理念正是统治阶级需要的,是寄托政权合法延续的最佳工具,但是儒家学说还有一个问题,讲究天人感应,因此操作空间更大。

因此宋朝开始进行了早期的政治改革尝试,强文虚武,但是这样就造成了武将受制文人太多,无法自主决断的问题。

开创了一个外行领导内行的先河,文制约武,前提是有一个大的和平背景,但是宋朝遇到了游牧民族最疯狂的时代,从北辽到金国,在到元朝,游牧民族一次比一次势力大。

这时候武将不能自主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比如岳飞随便可以被构陷杀害,武人朝不保夕,何谈安心为朝廷用命。

其实古代王朝更替主要是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世袭制的缺点,传承皇位的时候,也是传承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二: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是根本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无解的,所以无论怎么制衡武将,都没有作用,天下在民之手,民认可就是盛世,民不认可那就是乱世。

世袭制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无法制约的皇权,皇权和臣权没有达到一个平衡,宋朝是最有可能完成这个过程国家。

但是随着王安石变法失败,宋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宣告失败,宋亡于党争有点夸张,但是宋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亡于党争。

这样封建社会从制度和经济上失去了一个前进的机会,以后的各朝基本都大开历史倒车,这里就不谈了。

土地兼并问题其实也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因为随着时间的积累,封建社会无法完成内部改革,和利益分配,人性都是自私的,结果导致地主阶级土地越来越多,这里面代表就衍圣公府。

历朝历代都有赏赐,只要做好墙头草就可以发财,那么何必动武了。

总结:文武和国家灭亡有直接关系,但不是直接因果,本质是封建社会世袭制无法解决两个问题,继承人和土地兼并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无法解决才会造成社会的动乱,给别有用心的人机会,说远点社会无法解决财富分配问题,就是在积累矛盾,但是不知道在谁手里爆发。

好了,回答到此,希望你能满意!

9

历史上这种状况在各个朝代中都会存在,只不过是看王朝建立者设立制度有无平衡之术,能平衡各方利益,汇聚成为共识,这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历朝历代在王朝初期,社会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利益体都各司其职共同维护新生政权,随着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社会各方面利益体产生矛盾,并且进一步加深后,这种弊端显露出来。如唐出现藩镇割据使得皇权旁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显得更为突出。而宋朝由于实行以文官集体制衡军事集团,产生了文弱现象,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一败涂地,军事力量太弱小才是失败的原因所在。

从历史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可以看出各个王朝都会有各种制度弊病,要想解决这些难题也不易的,是很难把控的,尽管统治集团想各种制衡的办法,最终结果还是没有有效解决,王朝因此就走向灭亡。

所以说任何一项社会制度建立与发展看其是否得到全社会各方利益的认可才能得以顺利实行。看其是否符合广大百姓的利益,从而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不能一味保少数阶层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阶层的利益,这样的话会被社会所抛弃,王朝走向灭亡之路就不可避免,唐朝与宋朝就是例子。

10

有这几种因素,一古代帝国制定治国制度,二还和统治者的能力相关,一个是底层基础是否牢固,高层的领导能力是否强憾!

例如唐灭亡原因。

  • 唐因“安史之乱”由盛到衰,“安史之乱”是因藩镇割据,引起。和文武之间制衡没太大关系,表面上看武官强势,地方上几十个藩镇,每个军队少则几万,多则十万,甚至形成骄兵集团,引发兵变,实际上是唐兵制,和唐高层管理失误!

一唐兵制失败

  • 唐施行均田制没能实行到位,土地被皇室,贵族乱分侵占,农民分不到田,只有讨荒,或去大地主家打工,这样以土地纳粮,缴赋的农民,没能力应付,赋税和兵役,兵源出现危机,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变成募兵制,由地方招兵扩军,朝庭还得财务开支帮助地方,所以藩填权力增大,形成军阀!

二唐高层虚弱

  • 唐高层为平判“安史之乱”隐患,设节度使制度,许多将领授节度使,为藩镇割据创条件,唐玄宗后期,宠爱扬贵妃,重用奸臣,依赖宦官,统治阶层内部门阀党争,削弱了文官们在为打击阉宦恢复皇权努力,地方割据有恃无恐!唐末期,宦官能掌握禁军,甚至架空废立皇帝!只有皇帝重用的人,才能揽到权利,普通文官,还不如奸臣,宦官势力强大,怎么制衡武官!

宋朝开国政策就是“重文抑武”金,辽看透了它的缺点,击败了它!

一宋兵制

  • 宋太祖开国,宣扬文臣忠君治国,为“重文抑武”宋朝部队分为,国家精锐军,普通地方军,精锐军统领权分三部分人调派,一调兵权,二握兵权三统兵权,任何一部分人都不能单独调兵,文宫担要职,掌大权,削弱武官的积极性,只会战败忍让求和,皇帝不信任武官,岳飞抗金,快胜利时发令牌调回!

二是高层政治腐败,外交失策

  • 奸臣当道,秦桧,高俅,蔡京,箸名武将受排挤,岳飞,韩世忠等,一遇外侵采取“苟且偷安”治国精神,宋高宗时采取秦桧意见,南北分裂,附合金国!宋开使和辽达成盟约互不侵犯,保持100年的和平,后来撕毁盟约与女真结盟,进攻辽国,击败辽国后,又被金灭!

古代文武难以平衡是因为帝国统治者治定国策不同,封建社会实行君主集权制,是主要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