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钟会有空降师,而是钟会遇上了数十年最轻易攻入汉中的蜀军布防。

最初,刘备占领汉中,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皆以实兵防守汉中入口的围守,若敌人来进攻,就被拒之于国门之外,所以先前魏国两次伐蜀都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曹真、司马懿、郭淮三路伐蜀,其中两路遇上大雨,魏延率军防御反击,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这次惨败以后,让曹魏多年来不敢轻言伐蜀。

第二次,曹爽、夏侯玄动用十六万大军伐蜀,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大惊,认为应该弃守关隘,退保汉、乐二城。汉中主将王平认为援军太远,若放魏军入平地,很容易就能攻入阳平关。命刘敏、杜义拒守兴势,王平为后拒,与黄金围互相呼应,阻挡由子午谷入蜀的魏军。

王平就凭着兴势、黄金二围把曹爽十多万大军堵在路口,大军难以进入平地,自然就没法发挥优势兵力的作用。直到费祎的援军达到,给曹爽大军造成重创。魏军因伤亡惨重,不得不解除一部分士兵的服役,让其解甲归田。

用这样的手段拒守汉中,是刘备、曹操两位英雄的共识,当年曹操进入汉中与张鲁交战,因为战况辛难,多次说汉中地形如同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的石穴。曹丕就是听到曹操的前言,不敢伐蜀。


直到姜维执政时期,他认为刘备、魏延、王平等人错守诸围的战术只能适可御敌,不获大利。应该敛兵聚谷,把兵力集中去驻守汉、乐二城,认为这样能使敌不得入平地,再令游军伺机而动偷袭。魏军攻城不克,野外无粮食,自然疲乏。这样诸城蜀军尽出,就能把敌人一举歼灭,此殄敌之术也。接着姜维又把蜀汉前线的重心转移到了陇西,把兵力部署在陇西的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各围守,大大削弱了汉中的兵力。

于是乎,钟会大军进攻汉中时,就没遭遇到以往顽强的抵抗,大军轻易进入汉中腹地作战,大军得入平地,即可直接向阳平关、关城进攻。

申明一点,钟会大军不止走子午谷一路,而是斜谷、骆谷、子午谷同时进发。阻挡子午谷敌军的围守是兴势和黄金二围,阻挡骆谷的围守不可考,阻挡斜谷的围守应该是沔阳。

总之,由于钟会三路进军,蜀军必须要有充实的兵力才能阻挡敌人。而姜维的战略布防已经把汉中堵路口的兵力撤走,主力只在汉、乐二城,但这两座城的兵力也仅有五千而已。负责策应的部队胡济居然远汉寿,姜维的三四万主力则跑到沓中屯田去了。

因为姜维的错误布局,让汉中战线顿时崩溃。

《晋书》卷三十四里一代名将羊祜分析到:“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羊祜论蜀汉地形何其凶险,但其防御体系何其薄弱,他说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正是印证了姜维的布防完全没有作用。

宋代史学家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日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

《通鉴集览》又对姜维如此评价:“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

钟会在汉中之战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他的十多万大军因为蜀军诸围防御松懈,只能防守不能进攻。魏军原本就有优势兵力,进入了平地以后即可逐一击破所有围守。钟会甚至不等汉中沦陷,只留李辅、荀恺两万兵力围攻汉、乐二城,就率主力直奔阳平关。这时汉寿的策应部队也没见个踪影。

姜维原本想在阳平关阻截钟会,但他受到邓艾牵制,在强川口大败,还折了赵云之子赵广。等姜维即将抵达关城时,关城的守将蒋舒已在阳平关献城投降,傅俭作战时不设防备,关城也被轻易攻陷,关城是蜀军储存粮草军资的军事重地。钟会得到关城重资以后,派人祭拜诸葛亮,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旁牧马砍柴,接着大军向剑阁进发。

司马昭伐蜀准备充足,所以就算按刘备、诸葛亮时期以实兵防守,也不见得一定能抵挡住魏军。可最起码一点,钟会大军若是遇上了刘备、诸葛亮,魏军在汉中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绝不会在短时间内攻破阳平关和关城,只要时间充足。成都、永安、南中甚至是东吴的援军都可以抵达汉中,这一场激战是免不了的。

姜维门户大开的做法其实就是让蜀军只有各自防御,被动挨打,敌人的兵力又远多于蜀军,蜀军围守之间还如何互相策应?在大战略上,邓艾和姜维在陇西已经交锋多次,邓艾已经知道姜维的主力就在陇西。司马昭、钟会也不难判断出汉中兵力不足,所以一开始就让邓艾、杨欣、王顾、牵弘、诸葛绪夹击姜维,姜维能没顺利赶回汉中,邓艾这次作战就已经成功了。

所以,汉中之战里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作为指挥官的姜维都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责。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伐魏老走祁山道?为什鐘会巧蜀却走了午谷?

大凡读过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一生唯慬慎,刘备在世时打仗都带法正,庞统,诸葛亮的搞后勤,连最没胜算的夷陵之战刘备都没带诸葛亮,可见诸葛的军事才能不擅长,也就是一般般吧!陈寿也是这么记载的,也是这么评价的,诸葛的特长是搞政治,搞后勤。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精典的战役都是出奇招,出奇不意,例如韓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出奇兵烧了袁绍的粮草,才有官渡之战的胜利,诸葛老走祁山军事行动都在对方的掌控之中,即使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出不了祁山,这也是诸葛含恨而去的原因。

这也是魏延一直对伐魏的路线不满,一直是将帅不和,魏延出子午谷的计划一直不被采纳,但钟会选了这条路线,取得了性利,鄧艾出奇兵度阴平,一举捣毁了蜀国首都,从此蜀国灭亡。

诸葛亮以卵击石的伐魏,稳扎稳打,没一点冒险精神,不断的连年战争而劳而无功,死伤无数,是什么目的可能只他本人清楚,别人是无法想象,再见!


3

“子午谷计划”究竟行不行得通?问题不在子午谷本身,问题在于是什么情况下走的子午谷。

子午谷全长约330公里,北起陕西长安西南秦岭山中,南至汉中石泉,一路上都是悬崖绝壁,道路是秦岭山中三条栈道中最难走的,但它有个好处:出了秦岭南口就是长安。

现在西安南郊有个子午镇,就是子午谷的南出口,目前已经算是西安市的远郊区,如果能从这里突然杀出来,那长安就在眼前了,这是子午道最大的优势。

走这条栈道特别适合奇兵突袭,但如果敌人提前发觉,在秦岭山中布防,突袭的意义就不存在了,这是当初诸葛亮反对魏延“子午谷计划”的原因。

魏延想率5000人马从子午谷杀出,突袭长安,有两个问题恐怕没有想过:一是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子午谷既然对长安来说如此险要,再蠢的对手也不会敞开谷口等你大摇大摆来去自如;二是即便5000人马顺利杀出,要用这点儿人马攻打长安城,那不是送死吗?诸葛亮10万人马攻打陈仓20多天都未打下来。

要说明的是,钟会后来攻蜀走的也不是子午谷,《三国志》说“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说明他走的是另外两条栈道。不过,即使此时走子午谷问题也不是太大,原因很简单,钟会不是去搞偷袭的,他打的是正规战,人马远优于汉中驻守的蜀军,他不怕你提前侦知,也不怕杀出子午谷后兵力不足。

所以,并非走子午谷就一定会失败,诸葛亮反对“子午谷计划”,反对的不是子午谷而是“奇兵偷袭”这种战法,在当时的情况下,这连冒险都算不上,其实就是去送死。

兵法有奇、正之分,但以正为主、奇为辅,出奇可以致胜,不过奇兵突袭得看条件旧否具备,而且一般只能用在战术层面,一场双方综合力量对决的大战役完全建立在奇兵突袭的基础上,这并不可行。

4

不管是由汉中攻取关中,还是由关中攻取汉中,必走五条入蜀栈道。(如下图)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诸葛亮走的是祁山道(绿色剪头),而钟会走的是褒斜道和傥骆道(红色箭头)。因此,问题中说钟会攻蜀走的是子午谷是不对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绕远走祁山道伐魏?钟会又为什么要走褒斜道和傥骆道攻取汉中呢?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其实在魏延防守汉中期间,多次建议诸葛亮走子午谷道奇袭长安。但是诸葛亮认为风险太大,于是选择了走祁山道。理由是祁山远离长安,地处陇西地带,而陇右和陇西地带民众比较复杂,混居了许多青羌、鲜卑、胡等少数民族,易于引诱和招降。

于是诸葛亮第一次伐蜀就选择了攻取祁山,夺取陇西和陇右的策略。效果非常的好,祁山周围很快被攻陷,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震惊了整个曹魏。可惜的是后来马谡憾失街亭,造成既得成果守不住,于是诸葛亮退军。

以后诸葛亮又多次从祁山道伐魏,考虑的都是离长安越远,魏国防守兵力最薄弱这样的原因。

钟会走褒斜道和傥骆道攻取汉中则是另外一番考虑。什么考虑呢?时间问题

当时的大形势是姜维领重兵滞留在沓中地区,而沓中远离汉中,汉中防守兵力只有汉城、乐城周围的一万蜀军。换句话说,此时汉中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于是司马昭亲自制定伐蜀策略,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左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人。由狄道进军攻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人,由武都进军,截断姜维东归线路。也就是说这6万人只有一个目的,困住姜维的主力,不让姜维回到汉中。右路军由钟会率领,10万人,是魏军主力。由褒斜道和傥骆道进军,直扑汉中。

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走这两条路,而不走路程更近的子午谷道呢?子午谷道虽然离长安最近,但是直接抵达不了汉中腹地,进入汉中后还要往西走才能进入汉中腹地。钟会领十万人,人数太多,因此最少要选择两条入蜀通道。陈仓道又太远,祁山道更远。因此权衡利弊,只有走褒斜道和傥骆道。走这两条道可以极大的缩短行军时间,而且也能直达汉、乐二城,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此时如果蜀军堵住这两条栈道,钟会大军未必能够顺利进入汉中。蜀军虽少,只有将近一万人,但是如果坚守在这两条道上,肯定能坚持到后方的来援。可惜的是自从姜维防守汉中以后,制定的策略是放弃栈道,收缩兵力至汉、乐二城,进行防城作战。

钟会看透了这一点,因此带足了人马。钟会进入汉中后,围城不攻,分别各派一万人围汉城和乐城。然后其余主力约8万人绕过城池直接南下成都。蜀军的防守顿时失效了,汉中彻底失守!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伐魏,选择走祁山道。原因是祁山地区远离长安,防守兵力较弱。而且可以争取羌族、胡、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支持,较容易获得战略上的成功。钟会选择走褒斜道和傥骆道进入汉中,是因为汉中此时防守兵力薄弱,而且走这两条道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直达汉中腹地!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5

三国时代,蜀魏之间隔绝着山高水险的秦岭。诸葛亮想要伐魏有五条路,自西向东依次是:祁山道,陈仓道(又名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道路的修建主要是利用秦岭的峡谷与其间的河流。

祁山道从成县始,经西和、礼县到天水,然后从陇山道中穿行,并翻越陇山,到达陇县,然后抵达关中。此路即是当年诸葛亮打算第一次出祁山的进兵之路。

诸葛亮选择祁山道就是因为此路可以凭借一条名为西汉水的河流运送给养。西汉水河谷宽阔,两岸皆为平坦的黄土高原,可以完全避开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的曲折艰难。此外,正是因为祁山道宽阔平坦,所以诸葛亮可以从容应对敌军设伏。同时,西汉水两岸开发较早。北伐前,诸葛亮还曾亲自勘探当地人的墓葬,并得出此地百姓富裕的结论。故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祁山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得到当地的粮草补充。

当然,对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之策,大概是因为诸葛亮首次北伐,考虑到经子午道从汉中越秦岭直取关中固然近捷,但却极易受到关中守军、洛阳魏军和来自西凉陇右魏军的三路夹击,弄不好会全军覆没。兵出祁山,由西向东扫荡,虽路远迂回,却稳扎稳打,十分稳妥。(三国时,这一带属于氐羌等少数民族聚集之地。蜀魏相争都曾联系氐羌部落以为策应。)而且,诸葛亮还部署了赵云、邓芝率偏师兵出斜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注意。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确实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接连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导致“关中震响,朝野恐惧”。魏明帝听闻大惊,立即调发精兵强将,并亲率大军坐镇长安。

陈仓道,自宝鸡益门镇出发,经凤县、略阳、勉县可以抵达汉中,因为此路沿着故道水行进,故而又被称为故道。此路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陇山与秦岭之间的渭河,从而绕过了秦岭。虽然比较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较远,但是此路与祁山道一样,路途相对平坦。同时,陈仓道与祁山道又于略阳之地汇合为一路通往汉中。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是指此。(第一张图)曹操攻击张鲁走的也是陈仓道。

褒斜道,傥骆道的形成也是凭借了河流对秦岭的切割,褒斜道是用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对向河谷所开凿的。褒斜道自关中经眉县沿斜水而上,走一段山路,再经太白县沿褒水而下,经留坝到褒城,抵达汉中。傥骆道与褒斜道类似,自关中经周至县沿骆水河谷而上,至洋县,走一段山路再经傥水河谷,到达城固,抵达汉中。傥骆道虽然在五路道路中路程最短,但是傥水与骆水之间山路距离较长,山路险峻难行,故此道多为路人所摒弃。褒斜道山路通行距离短,里程249公里。正是因为褒斜道通行距离短,所以此路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开通,周幽王攻褒国取褒姒即使走的此路。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赵云即是向此道佯动。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走的此路到达的五丈原。

子午道是由子午谷入山,经宁陕,洋县抵达汉中,形成时间大致与故道相同,谷长330公里。因其正对长安城南,古人将正南北称之为子午,故名子午道。但是子午道有其先天的缺点,即离蜀汉控制的汉中过于遥远。同时,此路也是五路中最长且最艰险的一路。

先前,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曾制定出了一套御敌方案:“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要来攻,使不得入。”大意就是扼守关中通往汉中的通道,利用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的艰险难行,将后勤压力丢给敌军。于是,魏军也尝了一回诸葛亮有粮运不上来的苦恼。公元244年,王平就是依靠魏延的防御措施而击退了魏国大将军曹爽的进攻。

到了蜀汉后期姜维掌权后,姜维以汉中为基地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僵持四次。纵观姜维北伐,其侧重点多在陇西。史载姜维“兼负其文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同时,蜀汉后期兵力不足。姜维若是继续发动北伐,则必须要解决兵源问题。但是蜀国全国兵力仅有十万二千,除驻守成都的4万士卒外,驻守汉中的兵士只有3万人。而且,这三万人还依旧延续着魏延时代遗留下来的分散扼守的防御政策。所以,姜维需要调整汉中兵力,以达到适当集中的目的。对此,姜维提出了“敛兵聚谷”的主张。

  • 258年,姜维奏请蜀后主,“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刘禅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敛兵聚谷”即是将汉中的兵力适当收缩在汉中的几座城池,如汉城(山西勉县)、乐城(今陕西城固)。若有敌人进犯,则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最后等敌人粮尽撤军之时,再追击歼灭来敌。通俗来说,姜维此战术可以称之为“开门揖盗”。后来,正是姜维的改弦更张,才给予后来魏军发兵三路长驱直入汉中的机会。262年,姜维第八次北伐失败后畏惧黄皓弄权而屯田沓中(甘肃舟曲县)。此时魏国司马昭为了篡魏,迫切需要建立功勋。于是,魏军知晓姜维驻防沓中,且汉中防御空虚,遂于263年8月发兵三路伐蜀。

西路军3万,以邓艾为主帅攻击沓中,绊住姜维。中路军3万,以诸葛绪为主帅出祁山断姜维援救汉中之路。东路军12万,以钟会为主帅分三路经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攻入汉中。姜维闻听钟会攻入汉中,唯恐魏军突入剑阁,进入四川。于是,姜维当机立断,立即甩开诸葛绪、邓艾两路人马,退守剑阁。同年十月,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翻越摩天岭抵达江油。绵竹一战,诸葛瞻阵亡,蜀后主刘禅降。

6

诸葛亮绕远道伐魏而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是因为他认为了魏延打不下长安,而是他相信就算魏延打下了长安也难久守。而一旦魏延失误,损失了一支几千人的兵马倒还不要紧,如果1、魏延有闪失(是的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坏),2、曹魏因此开始大力加强雍凉布防——那诸葛亮的先期优势就没有了。所有他宁可稳扎稳打,蚕食雍凉,慢慢东征曹魏。

所以,如果诸葛亮不是因为兵力、粮草、运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实也未必就会放弃弱国出奇制胜战胜强国的机会。结果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后的北伐几乎一次弱过一次,曹魏也有了准备,所以难有战果。

而钟会征蜀时,魏延已死,姜维改变了魏廷严守各要害枢纽的战略,想放敌深入,围而歼之,于是被魏军轻易突破汉中。钟会征蜀,汉中以北由东到西都是魏境,好打;诸葛亮伐魏,只有汉中一点,魏境广阔,不好打。地理占劣势,将领战略又失了分,于是成败异变了。

7

钟会攻蜀,兵分三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骆谷,一路出子午谷。三条路都崎岖山险,魏兵填路,修桥,凿山破石,昼夜起程。当时邓艾领大军配合钟会,进攻汉中沓中,姜维具表申奏后主,提出了具体详细拒敌方略,后主刘禅听信官黄皓谗言,不采纳姜维意见,反而听信民间师婆妄语,说数年以后,魏国疆土尽归蜀所有,从此不听姜维之言,每天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全部被黄皓隐匿,姜维得不到蜀政府支持,孤军拒敌,首尾难顾,最终兵败假投降,大敌当前,蜀国境内竟然防守空虚,被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袭了成都,蜀政权瓦解。

蜀国的灭亡,是亡于大魏强大的国力和军队,也亡于刘禅的昏庸无能。如果诸葛亮在,以蜀地艰险,魏国伐蜀,肯定以失败告终。

8

钟会走子午谷的风险和魏延走子午谷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从汉中往北有四条路,但这四条路不是平行分布,而是以汉中为中心从长安到陇西呈扇形分布,每个出口间隔很远。

如果魏延轻骑出子午谷,一旦被魏军从背后封住谷口,魏延就成了孤军,后果必然是全军覆没,因为他无路可逃,从其他道路出兵的蜀军是无法赶来策应营救的。

反过来就不一样了,钟会反向从子午谷进汉中,即使被蜀军从后背封住谷口他也不怕,因为在汉中还有其他三条道路的出口,间隔不远,钟会完全可以找个守备薄弱的突围,而且由于魏军是三路并进,钟会在突进汉中后完全可以和其他路的魏军相互策应击破每个谷口的守军。可打可逃,还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是分兵死守每个谷口,不放魏军进入汉中,否则魏军一入汉中就能产生各路呼应的效果,肯定是守不住的。

9

关键在于为将者用兵能否胆大心细。

第一次北伐,魏延曾提出过大胆假设,带领一万兵从子午谷进军,突临长安城。

对于魏延这一大胆设想,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而是采取稳妥的方式,攻打祁山。

对于子午谷奇谋能否取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当时双方国力分析来看,兵出子午谷不失为一条妙计。

当时蜀国不论兵力,还是优秀将领,都是最多的时候,加上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膏粱子弟。

最关键的是,类似这样的计谋,之前也有案例,楚汉相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克关中,使刘邦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诸葛亮能攻克关中,即便无法一下打败魏国,最起码可以保持均势。

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相比下,邓艾偷渡阴平,钟会出子午谷,最终灭亡蜀国。

10

诸葛亮伐魏时综合国力魏强蜀弱,走子午谷适合突袭,问题来了,突袭后后续增源力量蜀国能跟上吗?仅仅凭一支奇兵对强大的魏国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就算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等魏国大军围上来,而诸葛亮的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这支奇兵只怕是白白牺牲。两国的交战拼的是国力,奇袭、奇兵并不一定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

钟会攻蜀时,魏国国力更加强大,而蜀国日渐衰退,钟会并不是去突袭的,他不担心出子午谷后兵力不足的问题。相反当一只军队突然出现在蜀国时,对蜀国的军民来说造成的恐慌压力怕是比军队的杀伤力更大。

所以,兵法的妙用在乎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的天时、地形在不同时期兵法的运用是相当的灵活。统兵将帅这份职业不是一般人能玩转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